簡介
一般認為,星體光譜線發生
紅移代表它正離我們遠去,星體光譜線發生藍移代表它正接近我們。SS433 既有紅移又有藍移,還有正常的波長,說明它的部分物質在遠離我們,部分物質又在迎我們而來,還有部分物質相對不動。
紅移時,速度高達5萬公里/秒,藍移時也有3萬公里/秒。一般恆星移動速度不過每秒數百公里而已,SS433的視向速度竟達光速1/6和1/10,只有星系和類星體才能做到。
但經測定, SS433距離我們約11000光年,說明它是銀河系天體。以後還發現它的藍移和紅移數量在慢慢變化,以164天為周期慢慢變小又慢慢變大。自1929年以後的50多年裡,它增量了4個星等。
人們還收到了來自SS433的
X射線,並證認出它與
超新星遺蹟W50位置相符。
該天體系統位於天鷹座距離地球16000光年,它同時是一個X射線源與輻射源。緻密天體噴射出一對物質, 使得W50扭曲並同時在可見光譜中產生紅移和藍移。該星星等14。其噴射物質的速度達到光速的16%。噴射的歲差周期為164天。
這顆星被認為行為怪異, 可能該星的光譜移動不光受到都卜勒效應的影響也受到相對論的影響。該星質量大約位於11至27之間個太陽質量。它的星風速度達到2.16×107 mph。
命名
SS 433的名稱來自以
史蒂芬森和桑杜利克命名的星表,它在這個標明強射線源的星表上排在第433個。SS 433是第一個被發現的
微類星體。
位置
SS 433位於年齡約10000年的超新星遺蹟W50內。主星是產生超新星爆炸的那個
坍縮星星核的遺蹟。SS 433離我們約18000光年遠,方向在
天鷹座,是一個
X射線源和
射電源,光學對應體的
視星等為+14。
雙星系統
主星和伴星距離很近,
公轉周期僅13.1天。伴星快速丟失物質,這些物質被緻密中心天體吸引構成一個
吸積盤。吸積下落的物質因為摩擦而發熱並發出
X光。兩條相對的噴流從
自轉軸噴出,分別在吸積盤之上和之下。噴流中的物質的運動速度達到
光速的26%。伴星的質量應當比原始的主星小,所以壽命更長。估計它的質量有3到30個太陽質量。從伴星的光譜型分析得出它是一顆A型星。
一般有兩種看法:一種是噴射流現象。 SS433中心天體在自轉,同時向兩個方向各拋出一股物質。另一種是黑洞。它位於超新星爆發殘骸W50附近,估計年齡大約10000年左右。SS 433附近有伴星作軌道運動並為吸積盤提供物質。
觀測資料
源自主星的噴流垂直於
吸積盤。 噴流和吸積盤繞著一個與地球到SS433的直線呈79°的軸
進動。噴流與進動軸的夾角約 20°,進動周期約162.5天。進動造成噴流時而指向我們,時而背離我們,從而在可見光波段產生藍移和紅移。而且,進動造成噴流在空間擴展成一個螺旋形。在噴流影響下的
超新星遺蹟W50便形成一個長條形。
2004年來自VLBA的連續42天的觀測為理解噴流的運動提供了新數據。新數據表明有時噴流會噴出緻密的物質並增亮。
SS433的光譜受到來自
都卜勒效應和
相對論效應的雙重影響:當除去都卜勒效應後,還有一個與每秒12000千米的速度等效的剩餘
紅移。這不是表明該系統有一個每秒12000千米的遠離地球的真實運動,而是由於運動時鐘相對於靜止觀察者走得更慢的時間延遲效應。在這種情形下,相對論運動的
激發態原子的振動變慢,發出的輻射產生紅移。
發現歷史
1978年,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奇異天體,叫做SS433 。它在牛郎星附近,是銀河系的一員,離地球大約1.1 萬光年。其實,這個天體在50年前就被人們發現過,當時人們只把它當作普通的恆星,沒有引起重視。後來,它被編入史蒂芬和桑杜列克兩人編的星表。因為他倆的姓的頭一個字母都是S,這個天體在星表中排在第433號,所以稱SS433。
SS433 所以成為一個謎,是因為人們發現,在它的光譜中有許多發生了很大紅移和很大藍移的氫的譜線。一般講,引起譜線移動的原因是天體運動。紅移意味著天體離我們遠去,藍移顯示天體向我們飛來。SS433的光譜表明,天體中的一部分物質正以每秒3 萬千米的速度向我們飛來,而另一部分物質卻以每秒5 萬千米的速度離我們而去。同一個天體以兩種相反方向運動,這是普通恆星不可能有的現象。因此,SS433 的出現,使科學家大惑不解。
人們還發現,1977年9 月到11月這兩個月里,SS433 的紅移量和藍移量都越來越大,可是到了年底又逐漸減小。經過持續的觀測,人們才明白它的紅移和藍移都在發生周期性的變化。因為許多新的天文發現都是從某種天體的周期特徵開始的,所以人們預計,SS433 很可能藏有一些新的宇宙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