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9C空空飛彈

PL-9C空空飛彈是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三代紅外空空飛彈系統,其多元紅外導引頭具有優異的全向攻擊能力,並有高效反紅外對抗裝置,目標一旦被導引頭鎖定,無論採取何種對抗措施,都將難以逃脫。

簡介,研製歷史,改進參考,技術數據,性能特徵,優勢,

簡介

PL-9C還是中國第一種三軍通用的飛彈。在霹靂—9C空空彈的基礎上,還開發了地對空飛彈系統,可以裝載在地面車輛和艦艇上,作為防空武器使用。主要用於低空近距防禦,可用於野戰防空和要地防空,對付低空和超低空入侵的飛機和武裝直升機。
PL-9C空空飛彈
PL-9C空空飛彈
霹靂—9C地空飛彈系統還可以和各種高炮組成彈炮結合防空系統,也可以由一個火控系統帶三個飛彈發射架組成單獨的防空武器系統,或者組成三位一體的自行式防空飛彈系統。

研製歷史

PL-9是由中國空空飛彈研究院已故大師董秉印任總設計師,1986年開始研製,1988年投產。在設計過程中空導院逐步吸收以色列技術,例如其尋標器基本沿用後者的氟致冷銻化銦探測器,彈身、彈徑、彈長、彈重也幾乎相同,使用高度和過載亦一樣,只是尾翼和前舵有別。外形較接近AIM-9L和PL-5C,但彈體前後艙段設計則與法國的魔術I/PL-7相似,不過自動搜尋截獲能力、機動性及離軸發射能力、毀傷機率高於PL-7,單發命中率80%,與AIM-9L/M相當。PL-9有定軸(尋標器)掃描跟蹤、定軸瞄準、雷達隨動瞄準及頭盔瞄準具跟蹤四種方式。PL-9於1995年開始改進設計,1997年開始靶試。與改進前比較最大區別是把模擬信號升級為數位訊號,主要表現在軟體編程,要改變參數只需通過接口更換軟體即可,紅外線導引頭也由單元式改為四單元。這樣一改就等於飛彈內部換了一代,全彈性能提升半代,新型號稱為PL-9C。
1999年3月,PL-9C樣機抗干擾演示大獲成功,軍委決定將其從外銷型納入國家重點型號,命名為III型飛彈,以區別於代號Ⅰ型的PL-8和Ⅱ型的PL-9。
2001年秋,作適應性改良的國內版在西北靶場兩枚試射失敗,之後進行了5個月攻關共解決十多處隱患。期間董秉印總設計師因積勞成疾不幸英年早逝,由2006年65歲的金先仲接任總設計師,年輕的梁曉庚則自1997年秋已擔任副總設計師。
2002年春,國內版PL-9C靶試成功,同年8月外銷型定型,之後轉入軟體細部最佳化和零件質量穩定性改進。
經改進後的PL-9C成為中國第一款採用雷射近炸引信和數位技術的智慧型化格鬥彈,綜合性能優於美軍現役主力AIM-9M,抗干擾和迎頭探測能力高於俄著名的R-37M2。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PL-9C研製成功後,由於其導引頭與PL-8具有互換性,能令後者性能大幅提升,這種升級版的型號就是目前主力的PL-8B。

改進參考

PL-9的小雙三角形鴨式舵是參考巴基斯坦提供的AIM-9P,但外形差別較大。至於PL-9C的雷射近炸引信,則有參考AIM-9P和其它國家提供的AIM-9L兩個說法,不過最後都沒有完全照抄,而國內版改進同樣採納了巴軍經驗。
PL-9C空空飛彈
PL-9C空空飛彈

技術數據

長:
2.99米
體直徑:
16厘米
翼展:
81厘米
發射重量:
120千克
彈頭:
10千克
制導:
紅外製導
推進:
單級固體發動機
最大射程:
15公里
最大速度:
2馬赫
PL-9C採用紅外製導方式,其紅外導引頭的視場為±1.5°,紅外導引頭前半球截獲距離達8千米,截獲目標所需時間大於0.3秒。飛彈的離軸發射角度範圍為±30°,對目標的自動跟蹤角度為±40°,最大跟蹤角速度為28°/秒,最大橫向過載40g。

性能特徵

PL-9C採用無線電近炸引信,高爆戰鬥部重10千克,彈長為2900毫米,彈徑約157毫米,翼展約為650毫米,飛彈重量為115千克。最大速度為2馬赫,系統反應時間為10秒;目標搜尋雷達的探測距離為18公里;被動光電設備的作用距離為15公里,雷射測距儀測距範圍為10公里。飛彈採用了傳統的前鴨式舵氣動外形,包括前彈體和後彈體。前彈體由制導艙和引信艙組成;後彈體由戰鬥部和發動機組成。
導引頭採用了新的可程式數字處理器,數位技術的採用提高了對目標的跟蹤識別能力,具有良好的抗背景干擾和人工干擾的能力,而且可以通過改變軟體程式對付新出現的紅外干擾源。
PL-9C飛彈採用比例式制導規律,在制導系統中採用了先進的超前偏置電路,在飛彈飛行的末端,利用超前偏置信號將飛彈導向目標的要害部位,提高了飛彈的殺傷機率。其戰鬥部為破片殺傷式,能完全殺傷7米內的目標,有效殺傷半徑為13米,採用主動式無線電近炸引信,單發殺傷概略為80%。推進裝置為二級推力火箭發動機,飛彈最大速度大於2.1馬,作戰高度為0—21公里。

優勢

根據美國空軍一些官員的評估,他們認為霹靂—9C若與頭盔瞄準具配合使用,反應速度、命中機率都優於美軍的AIM-9L/M空空飛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