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UD

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診斷,治療原則,

發病機制

楓糖尿症(MSUD)是因人體中所具有的3種支鏈胺基酸(纈、亮和異亮氨酸)都不能在體內合成,必須從膳食中補充。它們的降解途徑是先經過轉氨基作用轉化為酮基酸,然後再經過脫羧基作用而逐步分解。現已查明,楓糖尿症患兒的體細胞中這3種支鏈胺基酸的脫羧基酶活性都有明顯的減低或缺失。由於脫羧基酶活性缺陷,體內的支鏈胺基酸和酮酸等在血和腦脊液中蓄積,同時還有其中間代謝物如a-酮基異已酸(KICA)、a-酮基異戊酸(KI-VA)等。KMVA的蓄積又可間接地抑制a-羥基酸的分解,致使a-羥基丁酸和a-羥基異戊酸在患兒的尿和汗液中大量排泄,形成特異"楓糖漿"味。患兒神經系統正常發育過程受阻,大腦皮質除海馬以外各部位層次不清,細胞結構也不成熟。神經母細胞的外向移動受阻,以致皮質以外有異位灰質存在(常見於腦室的室管膜周圍),說明在妊娠後期1/3中樞神經系統的發育有明顯受阻。其次幾乎所有中樞神經的髓鞘化過程都受損,在大腦半球白質、錐體束、小腦齒狀核和胼胝體等部位尤其明顯,僅有內囊、視束、嗅束和脊髓後索不受影響。此外灰白質中有廣泛的囊性改變,顯示空泡形成,周圍有多數星形膠質增生,形成海綿狀態。可見支鏈胺基酸及其酮酸在體內蓄積對腦有毒性,干擾胺基酸轉運入腦及腦內蛋白合成,抑制髓鞘生成,抑制神經遞質功能和酶的活性 。
楓糖尿症楓糖尿症

臨床表現

大致可分四種主要類型,還有罕見的第五型
1.經典型楓糖尿症
患兒在出生時狀況良好,一般從生後幾天或1-2個月內發現餵養困難,啼哭聲弱,不能吸乳和反應遲滯,以後即逐漸消瘦,智慧型低下,同時呼吸變淺,間斷出現發紺現象。體檢時可見全身肌張力減低或增高,Moro反射減弱或消失,強直性驚厥或角弓反張等都較常見。小兒囟門常膨出而緊張,還有時出現眼震、眼肌癱瘓、瞼下垂、瞳孔散大及對光無反應等。病情進展迅速,尿中逐漸出現特異氣味。本型在文獻報告的病例中約占70%,一般症狀較嚴重,預後較差,多死於酮中毒。
2.間歇性楓糖尿症
早期發育正常,反應也不遲鈍,大約從生後10個月到2歲間歇性出現厭食、嘔吐、表情淡漠、步態不穩、共濟失調、嗜睡和行為改變等。尿中有特異的氣味。病程長短不一,可以有多次起伏,也有的患兒發生急性酮中毒而死亡。本型約占20%。
3.輕型楓糖尿症
表現為精神發育遲滯,但無其他典型神經症狀和體徵,也沒有間歇發作的特點。
4.對VB1反應型楓糖尿症
僅有輕度智慧型發育遲滯,也無典型的或間歇神經損害症狀。僅有血中支鏈酮酸的含量比正常兒稍高。本型患兒對維生素B1的療效好,血中的生化異常可有顯著的好轉。
5. (E3)缺乏型楓糖尿症
極為罕見,臨床表現類似中間型,但由於E3亞單位的缺陷,患兒除支鏈α-酮酸脫氫酶活力低下外,其丙酮酸脫氫酶和α-酮戊二酸脫氫酶功能亦受損,故伴有嚴重乳酸酸中毒。患兒在出生數月內通常不出現症狀,隨著病程進展,逐漸出現進行性的神經系統症狀,如肌張力減低、運動障礙、發育遲滯等。尿液中大量排出乳酸、丙酮酸、α-酮戊二酸、α-羥基異戊酸和α-羥基酮戊二酸等;由於丙酮酸的大量累積,血中丙氨酸濃度亦增高。本型患兒限制蛋白和脂肪攝人,套用大劑量VB1等治療均無效。

診斷

對於疑似典型或間歇型的患兒,可根據其嚴重智慧型低下和尿中特異氣味來診斷。但確診必須有血或尿支鏈胺基酸的色譜分析,或用患兒的白細胞或皮膚成纖維細胞培養。妊娠期羊水細胞的培養,對10周以上胎兒測定KICA脫羧基酶的活性,有助於產前診斷。

治療原則

膳食控制。在患兒的食品中嚴格限制支鏈胺基酸類,蛋白總量也需限制在每日2g/kg體重以下,並需經常檢查血中的胺基酸濃度來參照。此外,本病應常規套用維生素B1每日10-20mg,至少維持2-3年。對於產前診斷為陽性的胎兒,應儘可能地終止妊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