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地行星是以矽酸鹽石作為主要成分的行星。它們跟類木行星有很大的分別,因為那些氣體行星主要是由氫、氦和水等組成,而不一定有固體的表面。類地行星的結構大致相同:一個主要是鐵的金屬中心,外層則被矽酸鹽地幔所包圍。它們的表面一般都有峽谷、隕石坑、山和火山。
2015年1月6日,美國天文學家發表聲明稱,理論上講,確定了3至4顆和地球大小几乎相同,並且處於“適居帶”(Goldilocks Zone)的行星,這也就意味著上面有可能有液態水存在。
2017年6月19日美國太空總署(NASA)宣布,更新219顆候選系外行星,其中包括10個行星接近地球的大小,並且在他們恆星的可宜居軌道運行。
根據NASA系外行星檔案公開提供的數據,所有的系外行星有4043個,其中克卜勒發現的確認行星為2345個。克卜勒探測到的近地球大小的宜居帶候選行星大約有50個,其中30多個已被證實。K2發現的確認行星有389個。
基本介紹
- 天體名稱:類地行星
- 拉丁名:Terrestrial
- 主要成分:矽酸鹽石
- 類型包括:水星、地球、火星、金星
- 結構:主要是鐵的金屬中心
- 學科:天文學
行星特點,構造特點,分類特點,密度趨勢,部分行星,探尋軌跡,15世紀末,2003年12月,2015年1月,2016年8月,2017年2月,人類構想,有沒有小綠人,終極突圍,液態水有無,一年的天數,研究發現,生命證據,發現行星,研究成果,
行星特點
構造特點
類地行星的構造都很相似:中央是一個以鐵為主,且大部分為金屬的核心,圍繞在周圍的是以矽酸鹽為主的地殼。月球的構造也相似,但核心缺乏鐵質。類地行星有峽谷、撞擊坑、山脈和火山。類地行星的大氣層都是再生大氣層,有別於類木行星直接來自於太陽星雲的原生大氣層。
分類特點
1.5萬次播放
03:59
紀錄片第1集預告片:揭秘行星胚胎形成過程 為何只有地球孕育了生命?
太陽系的類地行星
地球所在的太陽系有四顆類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和一顆類地矮行星,穀神星。而像冥王星雖然有像類地行星的固體表面,但是以冰為主要的成分(參考冰矮星)。當太陽系形成時,應該還有很多這樣的天體(微行星),但是她們可能都合併或毀滅在太陽星雲形成四顆氣體巨星的過程中。類地行星中,水圈。
火星探測器
時間 | 國家 | 名稱 | 成就 |
1976 | 美國 | 海盜1、2號 | 傳回圖像以及對土壤、大氣的分析結果 |
1997 | 美國 | 火星探路者 | 發回古老漫灘照片以及土壤分析結果 |
1997 | 美國 | 火星環球探路者 | 為水存在提供進一步證據 |
2003 | 歐洲 | 火星快車 | 測繪火星礦物成分,對大氣進行研究 |
2004 | 美國 | 勇氣號、機遇號火星車 | 研究岩石土壤,搜尋水是如何影響火星的證據 |
2006 | 美國 | 火星勘測軌道器 | 關注火星天氣變化,尋找水存在的跡象 |
金星探測器
年份 | 探測器名稱 | 國家 | 任務或成就 |
1967 | 金星4號 | 蘇聯 | 傳回金星大氣的信息 |
1970 | 金星7號 | 蘇聯 | 在夜半球降落,測量了溫度 |
1975 | 金星9號與10號 | 蘇聯 | 傳回第一張岩石土壤的照片 |
1978 | 先驅者金星號 | 美國 | 繪製第一張金星全球地圖 |
1981 | 金星13號 | 蘇聯 | 拍攝一批彩色照片,分析一份土壤樣品 |
1990 | 麥哲倫號 | 美國 | 採集了重力數據 |
2005 | 金星快車 | 歐洲 | 監測金星的雲層、大氣環流和磁場 |
外太陽系的類地行星
當飛馬座51b,第一顆被發現環繞著熔合星的系外行星,被發現時,許多天文學家都假設它是一顆碩大類地行星,因為如果是巨大的氣體行星,不可能在如此的距離上緊挨著恆星(0.052AU)。然而,隨後一顆相似的系外行星(HD 209458 b)直徑被測量出來,由他凌的現象顯示這些行星的確是氣體巨星。
在2005年6月,在距離15光年遠的紅矮星Gliese 876旁發現了第一顆幾乎可以確定是類地行星的系外行星。這顆行星的質量是地球的5至7倍,公轉恆星的周期只有兩個地球日的時間。
在2005年8月10日,Probing Lensing Anomalies NETwork/Robotic Telescope Network (PLANET/RoboNet) 和光學重力透鏡實驗(OGLE),在天蠍座的方向上,距離地球21,000光年處,觀測到一顆命名為OGLE-2005-BLG-390Lb的低溫行星,質量是地球的5.5倍。新發現的這顆行星,環繞母恆星運轉的距離相當於太陽系的小行星帶,經由重力微透鏡的技術顯露了這顆行星的存在。這種獨特的能力可以發現地質量低至地球質量的行星。
再創生的碳行星在2007年4月,由11位歐洲的科學家組成的一個小組宣布發現了一顆在適居帶的地外行星,有著與地球相似的溫度。這項發現使用的是歐洲南方天文台位於智利La Silla的望遠鏡,那兒有一架特製的光譜儀,可以分辨出光譜中只有幾個波長幅度的擺動,而這種擺動可能透露出其他世界的存在。她們揭露了環繞紅矮星Gliese 581的行星,而新發現的行星被命名為Gliese 581 c,並鼓舞了對同樣昏暗恆星擺動的研究,因為與地球類似的行星有80%是在紅矮星旁發現的。這顆新發現的行星質量是地球的5倍,被歸類為超級地球。發現者還不能肯定他是像地球一樣的岩石行星,還是表面被冰凍的液體水行星。如果他是像地球一樣的岩石,以如今主流的理論推測他的直徑會是地球的1.5倍,如果是顆冰球直徑就會更大。
未來,將有一定數量的望遠鏡有能力直接觀察到類地行星,包括類地行星搜尋者(Terrestrial Planet Finder)、太空干涉測量任務、達爾文、新世界任務、刻卜勒任務和貓頭鷹(Overwhelmingly Large Telescope,OWL)。而天文學家也認為許多或大多數的近似太陽的恆星附近可能都存在類地行星。
密度趨勢
星體 | 平均質量 | 未壓縮密度 | 半長軸 |
---|---|---|---|
5.4 g cm | 5.3 g cm | 0.39 AU | |
5.2 g cm | 4.4 g cm | 0.72 AU | |
5.5 g cm | 4.4 g cm | 1.0 AU | |
3.3 g cm | 3.3 g cm | 1.0 AU | |
3.9 g cm | 3.8 g cm | 1.5 AU | |
1.9 g cm | 1.9 g cm | 1.5 AU | |
1.5 g cm | 1.5 g cm | 1.5 AU | |
3.4 g cm | 3.4 g cm | 2.3 AU | |
2.1 g cm | 2.1 g cm | 2.8 AU | |
2.8 g cm | 2.8 g cm | 2.8 AU |
部分行星
探尋軌跡
15世紀末
上世紀80年代起,地球人的眼睛,開始瞄準太陽系外的行星。從1995年2月開始,“鳳凰計畫”開始利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的帕克斯64米射電望遠鏡,觀測200光年以內約1000顆鄰近的類日恆星,但至今找到的100多顆太陽系外行星,幾乎全都是由熾熱的氣體組成,而不是由岩石和礦物組成的類地球行星。
2003年12月
英國科學家宣布,在離地球25光年遠的恆星“織女星”(Vega)周圍,可能環繞著一顆與地球相似的類地行星。
尋找太陽系外行星最大的困難,就是行星本身不發光,反射的信號極其微弱,恆星的光芒要比它周圍的行星亮100萬100億倍,必須禁止掉恆星的光亮才能突出行星的特徵。美國航空航天局準備多方面解決這個問題。
歐洲南方天文觀測台的科學家們在向外界宣布這一新發現時表示,他們暫時還沒有為該行星找到一個合適的名字。
天文學家們稱,我們所處的銀河系中大部分恆星都類似於G1 581紅矮星,我們太陽系附近的恆星中有80%都屬於這一類型。天文學家們對研究這類非氣態的巨大行星很有興趣。據從事此項研究的法國天文學家哈維爾-德爾佛塞表示:“我們的這一發現說明一些不大的恆星周圍也存在著普通的行星。這也給了我們一個啟示:紅矮星也可以成為我們探尋其它類地行星的一把鑰匙”。
天文學家們還稱,在已發現的170多顆行星中,只有5顆行星體積小於新發現的這顆行星。天文學家們在觀測此行星時使用了HARPS系統和智利北部天文觀測台的天文望遠鏡。
歐洲天文學家們還解釋稱,本次發現的這顆行星在距離G1 581紅矮星六百萬公里的區域內運轉,其表面溫度約為150℃。作為比較,太陽系內距太陽最近的行星--水星與太陽的距離為五千八百萬公里,它圍繞太陽旋轉一周需要88天。
2015年1月
天文學家6日發表聲明稱,理論上講,他們又確定了3至4顆和地球大小几乎相同,並且處於“適居帶”(Goldilocks Zone)的行星,這也就意味著上面有可能有液態水存在。
這些行星可能既不是氣態巨行星也沒有被冰雪覆蓋,而是和地球一樣的岩石行星。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最新得到的結果顯示,這些星球從它們的恆星所獲得的熱量與我們從太陽獲取的熱量差不多。
但這並不代表它們可以成為另一個地球。它們的大小和溫度或許與地球近似,但是這離一個舒適的環境還差得很遠。
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學中心的天文學家吉列爾莫·托里斯介紹,以其中離地球最近的兩顆為例,假設它們擁有類似於地球的大氣層,那么一顆行星的溫度要達到約60攝氏度,而另一顆則要保持在-18攝氏度。托里斯稱,生命可能會通過進化適應這些溫度。但是它們分別在500光年和1100光年之外,而一光年就是94605億千米,這個距離對於地球來說太遙不可及了。
不過搜尋外星文明研究所(SETI)的天文學家道格拉斯·考德威爾認為,這一發現的關鍵在於,天文學家離發現地球的孿生星球更近了一步。托里斯也表示:“這些行星確實存在。我們之前並不知道。我們最終要尋找的是生命跡象。我們還沒到那一步,那將花費很多年的時間,但現在已經邁出了第一步。”
托里斯的團隊證實,迄今為止,總共發現了8至9顆與地球大小近似並處於可居住溫度帶中的行星。但這只是對一小部分銀河系的近距離搜尋的發現,所以托里斯相信,在整個宇宙中還存在著更多的類地行星等待我們去一一發現。
2016年8月
2016年8月15日,據外媒報導,天文學在出重大發現!科學家或將在8月底公布在銀河系裡發現一個“與地球相近似”的行星。據稱,這個行星存在孕育生命的可能性,而這個“地球”要比上次發現的“地球近親”要近得多。據介紹,這顆新星球的表面“可能有液態水,而液態水是孕育生命的重要條件”。美國宇航局(NASA)曾多次公布發現新星球的訊息。不過,有些新發現的星球大多太熱或太冷,表面無法存有液態水,有些則與木星及海王星同屬氣態行星,與由岩石構成的地球或火星不同。
2017年2月
台北時間2017年2月23日凌晨2點,美國宇航局在總部召開發布會,宣布在一顆近距離小質量恆星的周圍發現多達7顆大小與地球接近的系外行星,並且這幾顆行星相互之間的距離很近,基本都位於這顆恆星周圍的宜居帶範圍內,因此理論上都有可能存在大氣和海洋,從而讓人對其是否可能存在生命的可能性充滿遐想。這項發現表明,類似俄羅斯套碗一般擠在一起的小型岩石行星系統可能是相當普遍存在的,或許這將成為在銀河系中搜尋外星生命的最佳目的地。
人類構想
索器(TPF)項目科學家查爾斯·貝克曼2004年4月28日稱,美國航空航天局預計在2014年發射一台小型日晷儀,用遮擋恆星光亮的方法來突出行星。到2019年,美國將和歐洲空間局合作,發射自由飛行的干涉儀。這將是一對嚴格遵守相距一個足球場距離的兩台天體望遠鏡,利用零信號干涉測量法,將兩個天體望遠鏡的信號進行綜合,信號峰值與信號波谷相疊加,把明亮的恆星從圖像上去除,而圍繞恆星旋轉的行星所反射的光可以不同的路徑通望遠鏡的光學系統,在圖象上留下痕跡。
就觀測,太陽系附近3顆恆星,繪架座b星(Beta Pictoris)、天苑四(Epsilon Eridani)和織女星(Vega)都有可能擁有類地行星的另一個太陽系。
自由飛行的干涉儀、即將發射的斯皮澤太空望遠鏡和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以及克卜勒計畫中的行星探測太空望遠鏡,將可以對上千顆遙遠的恆星進行掃描,並在臨近太陽系的幾個恆星周圍發現僅比地球大幾倍的行星。不過這還不夠。
所有這些儀器,都是為類地行星搜尋器(TPF)所做的準備,計畫中於2014年發射的TPF-C和2018年發射的TPF-I兩個類地行星搜尋器,兩者的結合將可以把哈勃望遠鏡所達到的解析度提高100倍,通過紅外和可見光波長範圍內的聯合觀測,將具有發現類地行星並探測行星大氣中化學成分的能力。如果TPF可以發現類地行星中的生命跡象,美國航空空航天局將在2020年以後申請更強勁的望遠鏡,以確認和拍攝行星的生命特徵。
有沒有小綠人
有的科學家稱,地球生物以碳為基礎,而以碳的同族元素矽為基礎的生命形式同樣有存在的可能。"鳳凰計畫"資深科學家塞斯·肖斯塔克認為,從矽的外層電子結構上看,確實具備了碳所特有的4個自由電子,但是矽的原子量大,矽-氧共價鍵比較脆弱,無法像碳一樣聯合有機大分子,從而無法作為生命的基礎。他說,生命是由組織、功能以及精確的複製所構成的,其核心是信息的傳遞,也不能排除它根據電子的行為,形成其他形式化學機制的可能。
那么外星人會不會像電影裡的一樣,長著綠色的皮膚、靠光合作用生存呢,塞斯說,利用皮膚的光合作用,外星人對能量的利用率只達到8%即使是天天暴曬在陽光下,也不能滿足自身能量的需要,一天所需要的能量需要3周的時間來儲備。因此,外星人不可能靠光合作用生存,還是通過食用綠色植物來獲得能量更為直接有效。
終極突圍
在行星或恆星移動到另一個遙遠恆星前方時,前方天體有時會像“透鏡”一樣將後方的遙遠天體放大,使其在觀測者看來更為明亮,這就是所謂的“引力透鏡”效應。科學家近利用這種現象開發出新的探測未知行星的技術——引力微透鏡技術。
尋找與地球類似的行星是探索外星生命的重要課題。之前,科學家利用傳統探測行星技術,已經發現了170多顆類地行星,但由於技術的限制,當時發現的類地行星往往較大,其中最小的行星質量也大約是地球的7倍。由法國天體物理學研究所的科學家領導的國際研究小組,利用引力微透鏡技術,發現了一顆更小的行星。這顆行星名為OGLE-2005-BLG-390Lb,距地球2.8萬光年,質量大約是地球的5.5倍。
科學家說,新發現的行星圍繞一顆褐矮星運行,兩者間的距離大約是日地距離的2.6倍。但是,由於該褐矮星的輻射能量很低,因此行星表面的溫度大約只有零下220℃,絕對不適合生命存在。
——可能有水溫度也適宜人類居住
由11名歐洲天文學家組成的觀測小組第一次在太陽系外發現了一顆可能適宜人類居住的行星。這顆行星具有和地球類似的溫度。科學家形容此次發現是“搜尋宇宙中生命”的一大步。
居住標準
位於智利的歐洲南方天文台發現了這顆行星。這顆行星的大小合適,可能有液態的水。從銀河的概念上來看,它距離地球相對較近,有12萬億英里遠。不過行星圍繞的恆星是一顆“紅矮星”,比太陽要小、暗以及冷很多。
這顆新發現的行星還有很多未知的地方,儘管如此,這是第一次有太陽系外的行星符合天文學家對適合人類居住行星的要求:大小相對類似地球,溫度允許液態水的存在。
這一發現的結果還沒有公開發表,不過已經遞交給了《天文和天體物理學》雜誌。
打開更多發現之門
天文台的科學家觀測發現,這顆行星圍繞一顆紅矮星Gliese581運行。紅矮星是一種低能量的,較小的恆星。紅矮星發射暗弱的紅光,比太陽持續存在的時間長。
這顆新發現的行星被命名為“581c”。此次發現肯定會引發對圍繞類似暗弱恆星的行星的研究。地球附近大約80%的恆星都是紅矮星。
“581c”的重量大約比地球重5倍。發現“581c”的科學家還不肯定,它是像地球一樣的岩石行星,還是表面存在液態水的“大冰球”。如果它像地球一樣由岩石組成,它的直徑大約比地球大1.5倍。如果是一個“大冰球”,直徑可能會更大。
根據理論,“581c”應該有大氣層。不過大氣層的組成部分還是一個謎。如果大氣層太厚的話,行星的表面溫度就會太高。
液態水有無
不過科學家相信,“581c”的平均溫度在32到104℃之間。這一發現引發天文學家慶祝。
天文學家發現的所有220顆太陽系外行星要么太熱,要么太冷,要么太大,以至於不適宜居住。而新發現的“581c”看起來正合適。
美國宇航局的宇宙生物學專家克里斯·麥克凱說:“這可能非常重要。這不意味著那裡有生命;但是說明,按照可能的居住適宜性判斷,它是一顆和地球類似的行星。”
另外一名天文學家假設,除了具有合適的溫度,新發現的行星也可能充滿液態水。不過那並非基於任何證據,而是基於行星形成的理論。
另外一些天文學家謹慎表示,如今說“581c”上有沒有水還太早。
一年的天數
新行星所在的星系距離地球只有20.5光年,星系中的恆星Gliese581也是距離地球最近的100顆恆星之一。
對每一個想前往“581c”行星的人來說,他們都必須知道,坐在那顆行星上會更重;而且他們的年齡也會增加得更快,因為“581c”環繞恆星公轉一圈只要13天。
“581c”上的重力加速度是地球上的1.6倍,所以你會感覺自己的體重增加了0.6倍。
“581c”離它環繞的恆星的距離要比地球離太陽的距離近14倍。從“581c”上看,恆星在天空中的大小要比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大20倍。而且“581c”很可能不會自轉,這樣它的一半一直是白天,另一半一直是黑夜.
研究發現
生命證據
科學家發現類地行星上存在生命的新證據
有關太陽系外是否存在類地行星,乃至於這些行星上是否存在生命的討論一直在繼續。隨著宇宙探測技術的不斷進步,天文學家們發現了越來越多的類地行星,關於這一方面的研究也不斷受到科學家們的重視。日前,來自美國航空航天局的天文學家在一項研究中通過對光譜的分析發現了新的證據確認了類地行星的確存在,而且這些行星上很有可能存在生命。
在未來的十年里,當天文學家們可以對太陽系以外的類地行星展開研究時,他們也許會發現在那些行星上生長的植物並不是綠色的,而有可能是黃色、橙色或者紅色的。植物的顏色取決於這顆行星所在的星系中恆星的顏色以及在行星周圍圍繞的大氣的組成情況。
這一結論是由美國航空航天局贊助的加里福尼亞州科學院虛擬行星實驗室的科學家們得出的。科學家們利用計算機模型模擬出了未來尋找並研究類地行星的模型圖。科學家們把這一最新的研究成果發表在了《天體生物學》雜誌上,文章還論述了類地行星上的植物如何進行光合作用的。
這項研究工作的負責人,來自美國航空航天局戈達德航天研究中心的生物學家南西·克里昂(音)表示,確定在太陽系外類地行星上的植物可能出現的顏色範圍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當科學家們得到來自這些行星的光譜信息後,需要知道從中去尋找什麼。
克里昂稱,“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可能呈現出的圖像有黃色、橙色或者紅色。我認為不可能出現藍色,當然,綠色是最有可能出現的,地球上的植物就是這樣。”
來自美國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的天體生物學家,虛擬行星實驗室負責人維克利·邁德爾斯(音)稱,“我們在研究過程中採取了跨學科的技術,整個研究活動包括了行星科學、生物學和氣象學在內的許多個學科,這些跨學科的技術使得我們的研究活動意義更加重大。同時,這項研究活動也為我們探測太陽系外的類地行星光譜提供了許多可靠的依據。因為在行星成長的過程中的某些特殊時期,它會通過向外界發出的光線透露出許多的信息,如在這個行星上是否存在水或者是否存在生命等,而這些信息正是我們探索類地行星時所必需的。”
邁德爾斯是第一個把生物學與行星學結合起來研究的科學家,她表示單一的通過行星學、生物學或者氣象學是無法構造出這樣一個模型的,必須要進行跨學科的合作才能在這個方面取得突破。
在這個項目中,科學家們把研究的重點放在了植物利用光線的能量產生糖分的原理上,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地球上植物進行的光合作用,因為光合作用形成的色素必然是與這些光線的光譜相吻合的。照射到一個行星上的光線不僅與光線的來源有關,而且與行星周圍的大氣層也有密切的聯繫。例如,地球上空的臭氧層就可以吸引太陽光線中的紫外線。
克里昂解釋稱,“這一點證實了光譜中光子的數量對於我們尋找類地行星是非常重要的。照射到地球上的太陽光線中的粒子大部分是紅色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地球上的植物都是綠色的原因。在地球上,植物吸引藍色光線和紅色光線,吸引這兩種光線中所蘊含的能量可以滿足植物的生長需要,故不需要再吸引其它的光線了。因此,植物的顏色反應為綠色。”
太陽系外的類地行星也有可能圍繞著與個與太陽類似的行星旋轉,其周圍也有可能擁有與地球類似的大氣層,那么這顆行星上就有可能出現植物,這些植物也可以吸收紅色光線、藍色光線和綠色光線的能量,但這些植物的顏色卻不一定會反應為綠色。因為在它吸收的光線當中,紅色光線不一定是最多的,如果其它的光線占到大多數,那么植物就會呈現出其它的顏色,如黃色或者紅色。
影響植物顏色的可能還有其它一些因素,如臭氧層、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氣以及恆星射線與行星大氣發生的化學反應等。邁德爾斯表示,“我們在構建這個類地行星模型時已經考慮到了這些因素,而且我們還發現在類地行星上空也有一層類似於臭氧層的物質可以有效抵禦強烈的紫外線,保護行星上的生命。類地行星在地下幾英尺到幾十英尺的地區應該存在著水,它們所在的行星星系中的恆星的溫度應當比太陽低一些,但仍然可以滿足光合作用的需要。總而言之,我們構建的這個模型是尋找類地行星甚至其上生命的一個有力的武器。”
天文學家們曾經認為太陽系外的類地行星數量很少,但是隨著宇宙探測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新型太空望遠鏡的研製,他們們發現了越來越多的與木星體積相仿的行星。所以有理由相信在宇宙中存在著許多的類地行星。
邁德爾斯稱,“我們也許發現不了一個與地球一樣的行星,但是在這些類地行星上可能廣泛存在著細菌生命。如果我們能夠發現一個類地行星上有適合生命形成的環境,那么我們就應當認為在這個行星上可能存在著生命。”
虛擬行星實驗室是美國航空航天局太空生物研究機構的一個分支機構,建立於1997年,其目的是促進、管理並引導跨學科的天體生物學研究,同時培訓新一代的天體生物學研究員
這是美國航天局12月5日公布的代號為“克卜勒-22b”的行星所處恆星系統與太陽系比較的假想圖。美國航天局12月5日宣布,科學家們利用“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在距地球約600光年的一個恆星系統中發現了一顆新的宜居行星,它也是迄今發現的最小且最適於表面存在液態水的行星。這顆行星代號為“克卜勒-22b”,半徑約為地球半徑的2.4倍,位於恆星系統“宜居帶”的正中,主要成分尚不清楚,繞恆星運行的周期約為290個地球日。
發現行星
克卜勒186f行星
綜合外電報導,國際天文組織18日說,一個最新被發現的星球看起來正適合我們所知的生命存在條件。不太大又不太小,不太冷又不太熱。這顆名叫克卜勒-186f的行星圍繞一個恆星運行,距地球500光年,跟地球差不多大。就像天文學家解釋的,它圍繞它的恆星運行,距離正好可以使行星表面有液態水。我們知道,這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
但是美國航空航天局行星科學家昆塔納通過網路電話說,它與地球並不完全相同。美國航空航天局行星科學家昆塔納說:“它更像是地球的表兄妹,而不是孿生兄妹。它與地球有共同特徵,但是它們的母恆星是非常不一樣的。”
克卜勒-186f圍繞的恆星比太陽小,溫度比太陽低。但是,天文學家在科學雜誌上寫道,與之前發現的數百顆星球的大多數相比,這顆行星與地球更相似。
研究成果
研究組科學家認為,很可能是具有鎳/鐵岩石或者矽覆蓋物的地形結構。介於地球陸地結構和天王星/海王星的熱化的巨大冰結構之間。它具有稠密的蒸汽雲層。這項成果是由位於夏威夷莫納克亞山頂的凱克天文台觀測得到的。凱克天文台擁有2台全世界最大的10米光學巨型望遠鏡。每一台有8層樓高,重350多噸。這次的成功發現也要歸功於凱克天文台技術的改進——光譜儀CCD探測器的精確度提高,從3米/秒提高到1米/秒,為今後能夠發現銀河系內質量和地球相當的行星打下了基礎。
科學家在太陽系外部發現了一個和地球非常相似的行星。其行星編號為155,是太陽系外最小的行星。其半徑是地球的2倍,質量是地球的7.5倍。距恆星300萬千米(0.021天文單位)。這個行星的軌道周期為1.94天。其軌道大小只有太陽系水星軌道的十分之一。這顆新發現的行星所在的星系名為Gliese 876。它圍繞一顆名Gliese 876的恆星運行。
2015年3月30日發表題為《<星球大戰>中的類地行星塔圖因或許普遍存在》的報導稱,發現了圍繞雙星運行的不適宜人類居住的氣態巨行星,許多研究人員認為,那裡不可能形成岩態行星。數學模擬顯示,像塔圖因那樣的固態類地行星很可能存在,而且可能普遍存在。
猶他大學天體物理學家本·布羅姆利和史密森學會天體物理觀測台的斯科特·凱尼恩稱“塔圖因式日落可能終歸是很普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