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經歷 1934年,萊昂納德·科恩出生在加拿大
蒙特婁 一個
猶太 中產家庭 ,在他9歲時父親就去世了。13歲時,他第一次拿起吉他,目的是為了給某個女孩留下印象,但在一兩年後,他就開始在當地的咖啡館演唱自己的歌。後來,科恩就讀於
麥吉爾大學 ,主修英文。17歲那年,他組建了一支叫做the Buckskin Boys的3人西部鄉村樂隊,同時,他開始寫詩。當第一本詩集在1956年出版時,萊昂納德還是一名大學
肄業生 。
在紐約
哥倫比亞大學 經歷過一小段節衣縮食生活之後,萊昂納德獲得了一筆家族遺產使他可以過得很安逸。而他,也毫不猶豫地過上了這種生活:沉湎女色,服用
興奮劑 以及週遊世界。萊昂納德開始在
歐洲旅行 ,最後在
希臘 的一座島上落腳,和一個女人與她的兒子一起生活。在希臘的7年時間裡,他寫了兩本詩集和兩部小說。如今,每本書都已賣出了超過100萬本。
但是
地中海 的溫暖陽光並不能平復萊昂納德躁動不安的心。“在寫書的時候,你不得不呆在一個地方,”1988年他接受《音樂人》雜誌採訪時說,“當你寫一本小說的時候,總是希望一些東西包圍著你。
你的生活 中需要一個女人,充滿了美酒佳肴,而且最好還有孩子們,以及一個乾淨整潔的地方。而我已經擁有了這些,然後,我決定成為一個唱作人。
萊昂納德·科恩
離開了舒適的家庭式生活之後,他回到美國,在音樂重鎮
納什維爾 附近安頓下來,準備開始他的音樂生涯。當時已經開始走紅的民謠女歌手朱蒂·柯林斯(Judy Collins),翻唱了他的《Suzanne》(蘇珊),結果大受歡迎,成為電台
熱門歌曲 和她最流行的代表曲目之一,於是她說服萊昂納德一起參加民謠巡演。在1967年夏天的紐約新港民謠節期間,萊昂納德首次登台亮相,並在
CBS電視網 節目上演唱自己的歌曲並朗誦了詩作。
萊昂納德與
哥倫比亞唱片公司 簽約,於1968年初出版了他的首張唱片《The Songs of Leonard Cohen》(萊昂納德·科恩的歌),儘管製作簡單、內容抑鬱,但它在那個民謠盛行、唱作人風潮剛剛開始興起的時代馬上就大熱起來,成千上萬的大學生都買了這張唱片。
1968年,萊昂納德出版了詩選集《Selected Poems: 1956-1968》。它為他贏得了加拿大文學界的最高榮譽:總督獎。但他迅速地拒絕了這項榮譽。
1969-1972年期間,萊昂納德接連出版了第2、3張專輯《Songs from A Room》、《Songs of Love and Hate》(愛與恨之歌),和第一張現場唱片《Live Songs》。但在商業上和評論上都大不如前。
1973年專輯《New Skin For the Old Ceremony》依然充滿著陰沉和黯淡的情緒,繼續深入細述了閨房裡的隱秘搏鬥,而封面使用中世紀的宗教情色插畫,當時在美國被禁。
1977年,萊昂納德推出了他最受爭議的專輯《
Death of a Ladies' Man 》,它是與著名製作人Phil Spector(以神秘與隱居著稱,監製過包括
披頭士 在內的許多著名樂隊唱片)合作的,但到了最後的製作階段Cohen卻被排除在外。“這是個災難,”萊昂納德回憶說,“那些塗鴉般的歌聲混音工作,是Phil Spector在警衛守護下秘密進行的。我當時想,要么派一支私人軍隊去攻打位於日落大道的
錄音棚 ,要么就算了。我就算了。”
1988年初,Cohen為
Jennifer Warnes 製作了那張街知巷聞的唱片《Famous Blue Raincoat》(著名的藍雨衣)(它比科恩的任何一張唱片都要賣得好)。54歲的科恩的
聲線 變得更富吸引力,低沉而性感,而那融合了
黑色幽默 、悲觀色彩和詩歌意識的歌曲更是引人入迷,而這張唱片是他這十年來銷量最好的專輯。
1992年,科恩發表了專輯《
The Future 》(未來),細述了一個男人面對餘下歲月的
恐懼感 。在完成專輯巡演之後,科恩大部分時間都在
南加州 Baldy
修道院 里修煉
禪道 ,法號自閒(Jikan),主要的活動是冥想和給他的導師做飯。
1999年,結束了將近5年的修道生活,科恩帶著近百首新詩和歌詞下山了。他立刻開始和莎朗·羅賓森(
Sharon Robinson ,一個著名的幕後歌手,曾與科恩共同創作了名曲“Everybody Knows”、“Waiting for the Miracle”)著手新歌的工作。
2001年10月,在隔了8年之後,科恩終於發表了最新創作專輯。和早期那些唱片一樣,它有一個簡單而又純粹的名字:《
Ten New Songs 》(十首新歌)。這是一張瀰漫著告彆氣息的
歌曲集 ,充滿了個人自白,輓歌式的感嘆,一些輕微的抗議聲,和禪意。它,看上去就像是個句號。
2019年11月22日,加拿大民謠大師萊昂納德·科恩(以下簡稱科恩)的第15張錄音室專輯《Thanks For The Dance(謝謝與我共舞)》發布。
作品風格 萊昂納德·科恩(Leonard Cohen),所謂“詩歌不分家”,詩既為一種有韻律感的文體,自然容易與歌相輔相成,然而放眼歌壇之中,稱得上詩人的卻寥寥可數,萊昂納德·科恩(Leonard Cohen)就是其中一位。有人稱他為“
搖滾樂 界的拜倫”,和其他幾位具詩人特質的
創作歌手 比起來,科恩沒有傳奇的Jim Morrison那樣迷幻頹廢,也不似
龐克 女王
Patti Smith 的叛逆敏感,更不同於
Chris de Burgh 的優雅華美,或
Bob Dylan 的任重道遠,科恩就是科恩,一顆總在深思的老靈魂,一縷總在愛戀的孤獨男聲,一個不愛穿
牛仔褲 的老嬉皮,他的歌與詩,看似平淡質樸卻十分耐嚼。
Leonard Cohen從來就不是快樂的。從他的作品你可以清楚看到,他自憐、憤世、
犬儒 、沉溺,但從來都不快樂。就像他的一身黑,和嘴邊那兩道深深的、
刀刻 一樣的
法令紋 。他很少笑,笑的時候也像是在自嘲,或者譏誚,那不是快樂的表情。他穿西裝,黑色的。他穿羊毛
套頭衫 ,黑色的。他喝大量的咖啡,煙不
離手 。他的眼神灼灼逼人,像兩口深井反射著陽光。
主要作品 詩集:
1956年,《Let Us Compare Mythologies》(讓我們比較神話),“首本詩集就贏得了
文學界 的肯定”
1961年,《The Spice Box Of Earth》(塵世香盒),“早期書作中最受歡迎、最暢銷的一本”。
1963年,小說《The Favorite Game》(最喜愛的遊戲),一個蒙特婁青年猶太藝術家的畫像。
1964年,詩集《Flowers For Hitler》(給希特勒的花),Cohen首度有意識地作出摲匆帳鯏姿態。
1968年,唱片《The Songs of Leonard Cohen》(Leonard Cohen的歌),
初試啼聲 就成為樂壇偶像;
1968年,詩集《Selected Poems: 1956-1968》(詩歌自選集),憑這本詩集榮獲“Gover nor-General Award”獎(
加拿大 最高文學獎)。
1969年,唱片《Songs from A Room》(來自一間屋子的歌),更迷惘更憂鬱的第二批經典歌曲。
1971年,唱片《Songs of Love and Hate》,如專輯標題,愛恨交織,Cohen最為感情豐富的作品。
1972年,詩集《The Energy of Slaves》(奴隸精神),這本偽
浪漫主義 詩集是Cohen
反藝術 的又一次嘗試。
1972年,現場唱片《Live Songs》(現場歌曲),早期歌曲+新歌的真摯生動的現場演繹。
1973年,唱片《New Skin For the Old Ceremony》(新皮舊儀式),
音樂結構 和
表現力 最為豐富的專輯。
1975年,精選唱片《The Best of Leonard Cohen》,前4張
錄音室專輯 的最經典的歌曲精選。
1977年,唱片《Death of a Ladies Man》(一個女士的男人之死),因音樂理念互相牴觸,監製Phil Spector和Cohen的合作並不成功。
1978年,詩與散文詩集《Death of a Ladies' Man》,Cohen在這個時期似乎正經歷著一場
感情危機 。
1979年,唱片《
Recent Songs 》(近來新歌),思愁和孤獨被幽默地化解,Cohen經歷了黑暗的混亂後似乎已回復平衡。
1984年,詩集《The Book of Mercy》(寬恕之書),在宗教意義上、精神上都深具啟發性。
1985年,唱片《Various Positions》(多種立場),歌詞隱晦音樂簡約,輕涉流行和鄉村
音樂風格 。
1993年,作品集《Stranger Music》(陌生人之歌),包括歌詞、詩歌和一些遊記片段。
1994年,現場唱片《Cohen Live》(Cohen現場),來自他1988-1993年的現場演唱會。
1997年,精選唱片《More Best of Leonard Cohen》,後期歌曲精選+2首新歌+1首現場歌,Cohen從音樂上到演唱上均有改進。
《God Is Alive, Magic Is Afoot》,2000英國出版這本詩畫冊,集Cohen的詩歌和
倫敦 兩位有名的藝術家/設計師Sarah Perkins和
Ian Jackson 的藝術作品於一體。
2001年,現場唱片《Field Commander Cohen-our of 1979》(曠野指揮官Cohen),來自1979年Cohen在
英格蘭 舉辦的演唱會錄音。
2014年12月,現場唱片《Live In Dublin》,共有3CD+1
DVD ,獻唱了30首歌。
作品欣賞 詩歌音樂
科恩有著
辨識度 極高、“仿佛來自地下道”的低沉嗓音,有如歷經滄桑的老朽淒訴著歲月的陳年往事。他的音樂真誠、簡單、直接而感人肺腑,其文字、音節、旋律、意境都保有詩般的美麗與雋永。他多愁善感、情感豐沛,歌曲背後總有一段段難以忘懷的故事,關於青春,也關於浪漫,並且總是帶有些許難以排遣的悲傷。
他是偉大的詩人,也是偉大的歌手,從沒有人懷疑過。他的詩即歌、歌即詩。他願意耗費五年十年的時間只為靜靜等待一首歌、一行句子、一字一語的完成。也由於這樣追求完美的詩心,使得他的作品字字經過雕琢,而充滿啟示性、神諭性,深深影響後來許多音樂人與文人。
獲獎記錄 音樂獎 獲獎作品:《You Want It Dar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