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E-A和下一代無線網路——信道建模與傳播》是2015年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譯者是張建華,田磊,劉光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LTE-A和下一代無線網路——信道建模與傳播
- 譯者:張建華,田磊,劉光毅
- 出版時間:2015年07月01日
- 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
- ISBN:9787121267901
圖書內容,目錄,
圖書內容
本書系統講解無線通信原理、技術和系統設計所涉及的各個方面。全書分為三部分、總計18章,包括無線傳播信道的機制、特性、建模與探測,通信收發信機的調製、分集、信道編碼、語音編碼和均衡技術,多址與蜂窩、OFDM、 擴頻技術、多天線技術、認知無線電、中繼與協作通信、視頻編碼,以及當前主流和最新出現的無線標準系統。既包含無線通信的處理技術,又包含當前熱門的研究專題。書中的講解凸顯數學描述和直觀物理解釋相結合,深入淺出,給出的大量例題和習題取自當前主流無線通信系統和標準的實際案例。
目錄
第一部分背景知識
第1章3GPP LTEA網路的支撐技術
1.1簡介
1.2IMTA的一般特徵和需求
1.2.1業務
1.2.2頻譜
1.2.3技術性能
1.3LTEA的需求
1.3.1和容量相關的需求
1.3.2系統性能
1.3.3實施部署
1.4LTEA的支撐技術
1.4.1載波聚合
1.4.2先進的MIMO技術
1.4.3協作多點傳送或接收
1.4.4中繼
1.4.5家用eNodeB的增強
1.4.6機器類通信
1.4.7自最佳化網路(SON)
1.4.8控制和用戶平面延遲的改善
1.5小結
參考文獻
第2章無線信道建模的基本原理
2.1傳播原理
2.1.1自由空間傳播和天線增益
2.1.2反射和透射
2.1.3繞射
2.1.4散射
2.1.5波導
2.1.6多徑傳播
2.2確定性的信道描述
2.2.1時變衝激回響
2.2.2MIMO矩陣的方向性描述
2.2.3極化
2.2.4超寬頻信道的描述
2.3統計性信道描述
2.3.1路損及陰影衰落
2.3.2小尺度衰落
2.3.3寬平穩非相關散射信道(WSSUS)
2.3.4推廣的WSSUS
2.4信道建模方法
2.4.1確定性建模方法
2.4.2模型架構
2.4.3分簇
2.4.4統計性建模
2.4.5基於幾何的統計模型
2.4.6繞射多徑分量
2.4.7多鏈路統計信道模型
參考文獻
第二部分無線信道
第3章室內模型
3.1引言
3.2室內大尺度衰落
3.2.1室內大尺度模型
3.2.2室內大尺度特性
3.2.3室內傳輸的重要因素
3.3室內小尺度衰落
3.3.1基於幾何的隨機信道模型
3.3.2時延域的統計特性
3.3.3角度域的統計參數
3.3.4室內場景下的交叉極化鑑別度
3.3.5室內MIMO信道的3D建模
3.3.6俯仰角分布的影響
參考文獻
第4章室外信道
4.1引言
4.2參考信道模型
4.3小尺度變化
4.3.1一階統計特性
4.3.2二階統計特性
4.4路徑損耗和大尺度變化
4.5小結
致謝
參考文獻
第5章室外到室內的信道
5.1引言
5.2模型理論
5.3經驗傳播模型
5.3.1路徑損耗的衰減指數模型
5.3.2包括建築物穿透平均損耗的路徑損耗衰減指數模型
5.3.3基於分區的室外到室內模型
5.3.4包括建築物穿透損耗的路徑損耗衰減指數模型
5.3.5COST 231建築物穿透損耗模型
5.3.6穿透建築物的附加路徑損耗模型
5.3.7擴展COST 231在LOS情況下的建築物穿透損耗
5.3.8WINNER II室外到室內路徑損耗模型
5.4確定模型
5.4.1FDTD
5.4.2基於射線的方法
5.4.3智慧型射線投影法(Intelligent Ray Launching Algorithm, IRLA)
5.5混合模型
5.5.1天線輻射方向圖
5.5.2校準
5.5.3IRLA案例的學習: INSA
5.5.4IRLA實例學習: 興海
致謝
參考文獻
第6章車載信道
6.1引言
6.2無線信道測量
6.2.1信道探測器
6.2.2車載天線
6.2.3車載測量方案
6.3車載信道特性
6.3.1信道的時變性
6.3.2車載信道參數的時變性
6.3.3經驗結果
6.4車載通信的信道模型
6.4.1信道建模技術
6.4.2基於幾何的隨機信道建模
6.4.3低複雜度的GSCM仿真
6.5新車載通信技術
6.5.1OFDM物理層(PHY)和接入層
6.5.2中繼技術
6.5.3合作編碼和分散式感測
6.5.4展望
參考文獻
第7章多用戶MIMO信道
7.1引言
7.2多用戶MIMO測量
7.2.1測量概述
7.2.2測量技術
7.2.3相位噪聲
7.2.4測量天線
7.2.5測量場景
7.3多用戶信道特徵描述
7.4多用戶信道模型
7.4.1分析模型
7.4.2常規簇模型
7.4.3簇模型的詳細實現
參考文獻
第8章寬頻信道
8.1大尺度信道特性
8.1.1路徑損耗: 距離依賴性
8.1.2路徑增益: 頻率依賴性
8.2UWB信道衝激回響
8.2.1IEEE802.15.4a衝激回響
8.2.2自由空間中天線衝激回響的影響
8.2.3真實室內信道中天線衝激回響的表示
8.2.4新UWB信道模型
8.2.5UWB信道衝激回響: 實際套用的簡化模型
8.2.6UWB信道衝激回響結論
8.3UWB信道的頻率選擇性衰落
8.3.1衰落深度
8.3.2衰落的機率分布函式
8.4多天線技術
8.4.1寬頻陣列描述
8.4.2天線陣列: UWB OFDM 系統
8.5針對LTEA的套用
參考文獻
第9章無線體域網信道
9.1背景簡介
9.2可穿戴天線
9.3近人天線分析
9.3.1媒介的復介電常數和等效電導率
9.3.2人體組織的特性
9.3.3生物體組織內的能量損失
9.3.4人體對可穿戴天線的Q因子、 頻寬的影響
9.4人體表面典型傳播模型的研究
9.5植入天線的未來趨勢
9.6小結
參考文獻
第三部分仿真與性能
第10章射線跟蹤模型
10.1簡介
10.2傳播中的主要物理現象
10.2.1基本術語和準則
10.2.2自由空間傳播
10.2.3反射和透射(Transmission)
10.2.4繞射
10.2.5散射
10.3植被的影響
10.3.1樹冠繞射的建模
10.3.2樹陰影的建模
10.3.3樹的漫反射模型
10.4射線跟蹤方法
10.4.1環境的建模
10.4.2射線軌跡的幾何計算
10.4.3直接方法或射線發射
10.4.4圖像法射線跟蹤
10.4.5加速技術
10.4.6混合技術
10.4.7電磁波場強的確定和空時輸出
10.4.8擴展到超寬頻信道模型
參考文獻
第11章有限差分建模
11.1簡介
11.2求解麥克斯韋方程組的模型
11.2.1FDTD
11.2.2部分流
11.3FD模型的實際套用
11.3.1與射線跟蹤模型的比較
11.3.2降低複雜度
11.3.3校準
11.3.4天線方向圖的影響
11.3.53D估計
11.4仿真結果
11.4.1路徑損耗預測
11.4.2衰落預測
11.5有限差分模型的展望
11.5.1擴展到3D模型
11.5.2與射線跟蹤模型聯合使用
11.5.3寬頻信道建模的套用
11.6小結與展望
致謝
參考文獻
第12章無線網路規劃的傳播模型
12.1RNP地理數據
12.1.1術語
12.1.2生產技術
12.1.3傳播模型所需的具體細節
12.1.4柵格層多解析度
12.1.5柵格矢量多解析度
12.2傳播模型的分類
12.2.1通用站址路損模型
12.2.2特定站址路損和信道模型
12.3觀測模型
12.3.1Lee模型
12.3.2Erceg模型
12.4宏蜂窩下的半預測模型
12.4.1宏蜂窩下半預測模型通用公式
12.4.2COST231WalfischIkegami模型
12.4.3其他模型
12.5城市區域的確定性模型
12.5.1城市波導效應
12.5.2不同環境間的轉換
12.5.3建築物內的穿透效應
12.5.4確定性模型的基本原理
12.5.5室外到室內技術
12.5.6參數校準
12.6RNP傳播模型的準確性
12.6.1測量活動
12.6.2調整過程
12.6.3模型準確性
12.7覆蓋機率
參考文獻
第13章使用IMTA信道模型進行系統級仿真
13.1簡介
13.2IMTA評估指南
13.2.1通用的系統級仿真方法
13.2.2系統級性能指標
13.2.3測試環境和場景設定
13.2.4天線的建模
13.3IMTA信道模型
13.3.1鏈路的大尺度屬性
13.3.2小尺度參數的初始化
13.3.3係數的產生
13.3.4CIR和CTF的計算有效時間演進
13.4信道模型校準
13.4.1大尺度校準指標
13.4.2小尺度校準指標
13.4.3CIR和CTF校準
13.5LTEA的鏈路系統建模
13.5.1系統級仿真與鏈路級仿真
13.5.2MIMO線性接收機的建模和預編碼性能
13.5.3有效SINR
13.5.4誤塊率的建模
13.63GPP LTEA系統級仿真器的校準
13.6.1下行鏈路仿真假設
13.6.2上行鏈路仿真假設
13.6.3仿真校準結果
13.7小結與展望
參考文獻
第14章新興通信系統的信道仿真儀
14.1引言
14.2仿真儀系統
14.3隨機數的生成
14.3.1偽隨機噪聲生成器
14.3.2高斯查找表
14.3.3均勻和(Sum of Uniform, SoU)分布
14.3.4BoxMuller
14.4衰落生成器
14.4.1高斯獨立同分布
14.4.2改進的Jakes模型
14.4.3Zheng模型
14.4.4隨機遊走模型
14.4.5Rice K因子
14.4.6相關性
14.5信道卷積
14.6仿真儀的發展
14.7新型系統收發機套用實例
14.7.1MIMOOFDM
14.7.2單載波系統
14.8小結
參考文獻
第15章MIMO OTA測試
15.1概述
15.1.1問題描述
15.1.2OTA測試概要
15.2信道建模理論
15.2.1基於幾何建模
15.2.2基於相關性建模
15.3DUT的使用和定義
15.4OTA的品質因子
15.5多探針天線的MIMO OTA 測試法
15.5.1多探針天線系統
15.5.2信道合成
15.5.3場合成
15.5.4場合成方法的兩個例子
15.5.5探針天線的近場效應和範圍反射的補償
15.6其他的MIMO OTA測試方法
15.6.1混響暗室
15.6.2雙階段測試法
15.7未來的趨勢
參考文獻
第16章認知無線電網路: 感測、 接入和安全
16.1引言
16.2認知無線電
16.2.1認知無線電和頻譜管理
16.2.2認知無線電網路
16.2.3認知無線電與OSI
16.3認知無線電網路的頻譜感知
16.3.1虛警和漏檢
16.3.2頻譜感知技術
16.3.3頻譜感知的類型
16.4CRN中的頻譜分配
——介質接入控制
16.4.1基於信道接入
16.4.2基於公共控制信道的使用
16.4.3CR媒體訪問接入協定
16.5認知無線電網路的安全性
16.5.1CRN的安全性:
CCC安全框架
16.5.2CRN的安全性:
CCC安全架構的步驟
16.6CRN的套用
16.6.1商業套用
16.6.2軍事套用
16.6.3公共安全套用
16.6.4CRN和LTE
16.7小結
致謝
參考文獻
第17章小型設備中的天線設計
17.1天線基礎
17.1.1方向性、 效率和增益
17.1.2阻抗和反射係數
17.2性能指標及對傳播信道的影響
17.2.1耦合和S參數
17.2.2極化
17.2.3平均有效增益
17.2.4MIMO信道的需求
17.2.5分支功率比
17.2.6相關性
17.2.7復用效率
17.3移動終端天線設計中的挑戰
17.4多天線小型化技術
17.4.1摺疊天線
17.4.2鐵氧體天線
17.4.3中和線
17.4.4筆記本電腦天線
17.5具備多頻寬的多天線
17.6多用戶和天線效應
17.7小型基站天線
17.8小結
參考文獻
第18章體域網中天線的統計特性
18.1背景
18.2場景
18.3概念
18.4身體耦合: 理論模型
18.4.1圓柱體上的基本源
18.4.2橢圓柱體上的基本源
18.5身體耦合: 全波仿真
18.5.1身體靜止下的輻射方向圖統計特性
18.5.2身體運動下的輻射方向圖的統計性
18.6身體耦合: 實際試驗
18.7體域網的相關性分析
18.7.1體上通信
18.7.2體外通信
18.8小結
致謝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