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5聯絡機

L-5聯絡機

L-5聯絡機(英文:Stinson L-5 Sentinel,代號:“哨兵”),是20世紀40年代初期美國康維爾·斯廷森公司研製生產的輕型聯絡機.

該機1942年首次試飛並投入批量生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主要用於太平洋戰區。之後,美軍在韓戰中仍有使用。由於它的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和用途廣泛,在軍中有“空中吉普”之稱,各種改型總產量超過3000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L-5聯絡機
  • 外文名:Stinson L-5 Sentinel
  • 飛機類型:輕型聯絡機
  • 所屬國家:美國
發展沿革,歷史背景,研製發展,性能數據,衍生型號,服役動態,

發展沿革

歷史背景

雖然在萊特兄弟發明飛機後不久,美國就將這一新技術運用到了軍事領域,但在後續發展上卻大大滯後於歐洲各國。1917 年 4 月美國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甚至沒有可直接作戰的軍用飛機,還要依靠英法盟國提供的機型。戰後,美國軍方開始有計畫地增強空中力量,其中一個不太起眼但又頗有遠見的新項目就是輕型聯絡與觀測機,包括步兵聯絡機(Infantry Liaison)、炮兵觀測機(Artillery Observation)和兵團觀測機(Corps Observation)。參與競爭的有寇蒂斯、道格拉斯、北美等多家飛機製造企業,但它們拿出的機型與便於在前線簡陋條件下使用和維護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
1938 年 9 月,在俄亥俄州克里夫蘭舉行的全國飛行競賽上,受邀前來的德國空軍代表團展示了一架費舍爾公司的 Fi 156“鸛”式輕型飛機。Fi 156 是德國航空部短距起落(STOL)機型競爭中的獲勝者,起飛滑跑距離只需 65 米,在 20 米內即可完成著陸。這讓當時的美國陸軍航空兵團(USAAC)高層眼前一亮,希望也能擁有自己的“鸛”式,於是向國內航空工業界發布招標書。共有 12 家飛機製造商提交了各自的設計方案,軍方先從中選擇三個廠家生產出原型機進行對比,最終是史汀生飛機公司(Stinson)在密西根州韋恩堡工廠研製的 Model 74 號機雀屏中選。該機於 1940 年 7 月 15 日首飛,採用帶支撐的高上單翼和固定起落架布局,帶有全翼展開縫襟翼,可在 60 米距離內完成起降。USAAC 確定其軍用編號為 O-49“警惕”(Vigilant),到 1942 年 4 月又根據用途變化改稱 L-1,各種改型共訂購了 320 多架。

研製發展

美國康維爾·斯廷森公司研製的史汀生105是三座民用輕型飛機,於1940年首飛。
L-5聯絡機
美國制L-5聯絡機
1941年,美國陸軍以YO-54的型號採購了6架進行試用。1942年根據試用結果確定改進後用作戰地聯絡和通信,軍用型號為O-62,稍後改為L-5。軍用型與民用型的主要區別是,加大了發動機功率,機體也被加大並增強。
1943年,加裝了24伏電源設備後的改進型被稱為L-5A,而且從此以後,取消了起落架上的整流罩;L-5B是救護型,機身側面可以打開,容納一副擔架;L-5C和E型是偵察型,加裝了照相設備;L-5F和G型更換了新型發動機。

性能數據

機長:7.34米;翼展:10.36米;
機高:2.13米;總重:916千克;
最大平飛速度:209千米/小時;實用升限:4815米;最大航程:675千米;
動力裝置:1台萊康明公司O-435-1活塞發動機,單台功率138千瓦。

衍生型號

L-5A:原計畫升級發動機和電氣系統,但因相關部件供應不上而擱置下來,未實際投產。
L-5B:為提高戰地運載能力,其機身容積被擴大到可裝入 90 千克的貨物,或者放置一具擔架以運送傷病員。為此還在右側機身上開設了一個 1.8 米寬用鉸鏈固定的艙門,后座觀測員的位置和視窗以及部分操縱機構也隨之作出調整,共生產 712 架。部分 L-5B 將固定起落架改為雙浮筒結構,便於在水上起降,由於氣動外形發生改變,還在機尾下部加裝一塊腹鰭板來增加穩定性。
L-5C:與 L-5B 基本相同,另在機身內的弧形支架上安裝一台福爾摩·格萊弗勒克斯(Folmer-Graflex)的 K-20 型航空相機,駕駛員或觀測員均可操作相機執行偵察任務,有 200 架投入服役。
L-5D:原計畫改進 L-5 的機翼翼型以提高操縱性能,但只進行過工廠原型機測試,沒有獲得生產訂單。
L-5E:與 L-5C 基本相同,另對機翼控制面作了改動,可通過手動方式將襟翼再放低15°來提高低速性能,后座觀測員的位置也有所變化。該型號的產量為 750 架,其中部分 L-5E-1 對輪胎和剎車系統進行過加大加固,增強在前線簡易機場的起降能力。
XL-5F:為一架 L-5B 換裝功率相同的萊康明 O-435-2 型發動機,並改進了排氣系統和螺旋槳,可有效降低噪音,增加飛行的隱秘性,但沒有進入實用階段。
L-5G:在 L-5E-1 的基礎上換用 142 千瓦的萊康明 O-435-11 型發動機,部分改用可變槳距的金屬槳葉,時速略有提高,但重量也相應增加。此外還改裝了 24V 的無線電設備,加強與地面部隊和其它飛機的聯繫。軍方共訂購 900 架,不過到二戰結束時實際只生產了 115 架。

服役動態

抗日戰爭期間,來華支援抗戰的美軍部隊普遍裝備了L-5聯絡機。國民黨空軍自1946年起陸續接收駐華美軍的該型機,除用作戰地聯絡和通信外,還用於新飛行員訓練和新到一地的飛行員熟悉地形。
1946年4月20日,國民黨軍第9戰區司令部的一架L-5型聯絡機自徐州飛濟南途中迫降於河北清河縣解放區。以後又有2架起義。解放軍在各地還繳獲了多架,集中在東北老航校作初級教練機用。1949年8月1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個擔負作戰任務的飛行中隊在北平南苑機場組成,裝備了1架L-5聯絡機。10月1日,該架L-5參加了開國大典的閱兵式。到1949年11月正式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時,還有良好的L-5聯絡機5架,待修理的3架。1950年7月空軍調給民航3架L-5飛機。1976年空軍的最後2架L-5退役。
“史汀生”L-5“哨兵”(也譯為“步哨”),是美國康維爾—史汀生公司研製的聯絡機,也可改裝成照相偵察機或教練機。二戰期間深受美軍喜愛,被譽為“飛行吉普”。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成立時,有良好5架,待修3架,1976年全部退役。
1949年2月2日,國民黨民航局上海龍華空中交通管制站助理管制員李愚和上海虹橋機場指揮塔台管制員刁家平,從上海駕駛1架美制L-5通信機起義,起飛後因機械故障在上海以北墜毀,2人受傷,後經地下黨安排,2人從地面到達解放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