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羅納德·瑞爾·托爾金(J.R.R.托爾金)

約翰·羅納德·瑞爾·托爾金(牛津大學古英語學家、作家)

J.R.R.托爾金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約翰·羅納德·瑞爾·托爾金(John Ronald Reuel Tolkien,1892年1月3日-1973年9月2日),英國作家、詩人、語言學家及大學教授,以創作經典嚴肅奇幻作品《霍比特人》、《魔戒》與《精靈寶鑽》而聞名於世。

托爾金曾於1925年至1945年間,在牛津大學彭布羅克學院擔任盎格魯-撒克遜語的勞林森與博斯沃思教授,並於1945年至1959年間轉至牛津大學默頓學院任英國語言與文學的默頓教授。

1951至1955年間,托爾金用“傳說故事集”(英語:legendarium)一詞來稱呼大部分作品。儘管在他之前有很多其他作者的奇幻作品問世,但《霍比特人》和《魔戒》的巨大成功造成了該文學類型的流行與復興。因此托爾金被大眾公認為“現代奇幻文學之父“——或更準確地說,是對於嚴肅奇幻

1972年,托爾金獲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頒發的大英帝國司令勳章。同年,牛津大學授予他榮譽文學博士學位。托爾金於1973年9月2日在牛津逝世,與妻子合葬在牛津北郊的一個公墓里。

2008年,《泰晤士報》把他列為“1945年後50位最偉大的英國作家”榜單第6位。2009年,他在《福布斯》收入最高的“已故名人”榜單中列第5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約翰·羅納德·瑞爾·托爾金
  • 外文名:John Ronald Reuel Tolkien
  • 國籍:英國
  • 出生地:南非布隆泉
  • 出生日期:1892年1月3日
  • 逝世日期:1973年9月2日
  • 職業:作家,詩人,語言學家,大學教授
  • 畢業院校牛津大學
  • 信仰:天主教
  • 主要成就:現代奇幻文學之父
  • 代表作品:《霍比特人》、《魔戒》
人物經歷,個人生活,主要作品,創作特點,作品主題,藝術特色,獲獎記錄,人物影響,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1892年1月3日,羅納德·托爾金在南非布隆泉出生。
1900年,托爾金進入愛德華國王學校讀書。1901年,全家移居伯明罕國王希斯區居住。
青年時期的托爾金青年時期的托爾金
1902年,羅納德和其弟弟離開愛德華國王學校,進入聖菲利普文法學校讀書。1903年:愛德華國王學校授予托爾金獎學金,該年秋天,托爾金重返該校。
1909年春天,托爾金開始了他與伊迪絲·布拉特的愛情。秋天,托爾金沒有通過牛津大學的入學考試。被迫離開伊迪絲。
1910年秋天,托爾金二度參加牛津劍橋入學考試順利通過,並獲得埃克塞特學院獎學金。1911年夏,遊覽瑞士。10月,進入牛津大學學習。
1913年1月,與伊迪絲重聚。夏,在參加牛津大學文學士學位第一次考試時獲第二名。托爾金轉修英國語言文學。1914年1月,和伊迪絲訂婚,並準備結婚。10月,羅納德回到幾乎走空的大學繼續他的學業。
1916年3月22日,羅納德和伊迪絲在沃里克結婚。6月4日,羅納德隨英國軍隊開赴法國前線。7月14日,托爾金在前線第一次親眼目睹戰爭。11月,因患戰壕熱而被用船送回英國。
約翰·羅納德·瑞爾·托爾金
1917年11月16日,大兒子約翰出生。1918年11月末,托爾金攜全家移居牛津,開始《新英格蘭詞典》的編纂工作。
1919年,托爾金開始為大學生們校外授課。1920年,托爾金接受利茲大學英國語言學講師職位。10月,托爾金的二兒子麥可出生。
1922年,托爾金與E·V·戈登共同創作《高文爵士和綠衣騎士》。1924年10月,托爾金被利茲大學任命為英國語言學教授。11月,第三個兒子克里斯多弗出生。
1925年10月,托爾金被授予牛津大學盎格魯一撤克遜語教授。1929年,托爾金的女兒普里希拉出生。
1930年1月,托爾金打算開始寫《霍比特人》。1937年9月,《霍比特人》在英國出版。12月,托爾金開始創作《魔戒》。1938年春,美國霍頓·米夫林出版社出版了《霍比特人》,托爾金獲得紐約先鋒論壇報獎。
約翰·羅納德·瑞爾·托爾金
1943年,托爾金創作《尼格的樹葉》。1945年夏。托爾金被任命為牛津大學默頓學院英國語言文學系教授。
1949年秋,托爾金完成了《魔戒》。《漢姆的農夫蓋爾斯》出版。開始《魔戒》漫長的修改過程。
1954年8月,《魔戒再現》出版。11月,《雙塔奇兵》出版。1955年10月,《王者歸來》出版。
1957年,《霍比特人》和《魔戒》原手稿出售給了美國大學,獲國際幻想作品獎,同年成為英國皇家文學會會員。
1959年,托爾金以教授身份退休。1962年,《湯姆·邦伯迪爾歷險記》出版。
托爾金夫婦之墓托爾金夫婦之墓
1965年8月,艾斯出版公司的盜版《魔戒》在美國出版。同年末,巴蘭坦出版公司出版正版的《魔戒》。1966年,與艾斯出版公司達成協定,托爾金收到了所有欠付的版稅,這件事引起了公眾注意,使《魔戒》成了國際暢銷書。
1967年:《伍頓將軍的史密斯》出版。1971年11月29日,伊迪絲去世。1972年春,托爾金受封為大英帝國勳爵。6月,被牛津大學授予文學榮譽博士。
1973年9月2日,托爾金在伯恩茅斯逝世。與妻子合葬,名字旁刻有“貝倫”。

個人生活

托爾金出生於今日南非境內的布隆泉。父親當時在那裡擔任銀行經理職務。托爾金3歲時和母親、弟弟一起回英國探訪親友,父親本來打算隨後動身與他們在英國會和,卻不幸在動身前死於風濕熱。托爾金母子從此失去經濟來源,只得寄居在伯明罕的外祖母家中。托爾金和弟弟入學前已經跟隨母親接受了多方面的早期教育,如植物學、基礎拉丁語和法語。
約翰·羅納德·瑞爾·托爾金約翰·羅納德·瑞爾·托爾金

主要作品

有關中洲的故事使用黑體標記。
年份中文名英文名
1922年
《中古英語辭彙》
A Middle English Vocabulary
1925年
《高文爵士與綠衣騎士(中古英語)》
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
1925年
《中古英語詞典編纂的貢獻(論文)》
Some Contributions to Middle-English Lexicography
1925年
《魔鬼的馬(論文)》
The Devil's Coach Horses
1929年
《安瑟尼·維斯和哈利·梅哈德》
Ancrene Wisse and Hali Meiðhad
1932年
《希格瓦拉》
SigelwaraLand
1934年
《里夫的故事》
The Reeve's Tale
1936年
《貝奧武甫:怪物和批評家(論文)》
Beowulf: The Monsters and the Critics
1936年
《給語言學家的歌》
Songs for the Philologists
1937年
《霍比特人》
The Hobbit
1939年
《童話故事(論文)》
On Fairy-Stories
1944年
《奧菲歐爵士》
Sir Orfeo
1945年
《奧陶和伊陶的歌謠》
The Lay of Aotrou and Itroun
1947年
《樹與葉》
Tree and Leaf
1947年
《尼格爾的葉子》
Leaf by Niggle
1949年
《哈莫的農夫吉列斯》
Farmer Giles of Ham
1953年
《比歐特諾斯·比歐特爾姆之子的歸來》
The Homecoming of Beorhtnoth Beorhthelm's Son
1954年
《魔戒:魔戒同盟》
The Lord of the Rings: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
1954年
《魔戒:雙塔殊途》
The Lord of the Rings:The Two Towers
1955年
《魔戒:王者歸來》
The Lord of the Rings:The Return of the King
1962年
《湯姆·邦巴迪爾歷險記》
The Adventures of Tom Bombadiland Other Verses from the Red Book
1962年
《安瑟尼·維斯》
Ancrene Wisse
1963年
《英格蘭與威爾斯(論文)》
English and Welsh
1964年
《樹與葉·續篇》
Tree and Leaf
1966年
《托爾金讀本》
The Tolkien Reader
1966年
《耶路撒冷聖經(論文)》
Jerusalem Bible
1967年
《長路漫漫》
The Road Goes Ever On
1967年
《大伍頓的鐵匠》
Smith of WoottonMajor
1975年
《高文爵士與綠騎士,珠寶和奧菲歐爵士》
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 Pearl and Sir Orfeo
1976年
《父親的聖誕節信件》
The Father Christmas Letters
1977年
《精靈寶鑽》
The Silmarillion
1980年
《詩與故事》
Poems and Stories
1980年
《未完的傳說》
Unfinished Tales
1981年
《托爾金書信集》
The Letters of J. R. R. Tolkien
1982年
《布理斯先生》
Mr. Bliss
1982年
《芬和亨吉斯特》
Finn and Hengest
1983年
《怪物和批評家》
The Monsters and the Critics
1983年
《中洲歷史》第一卷《失落的傳說I》
The Book of Lost Tales I
1984年
《中洲歷史》第二卷《失落的傳說II》
The Book of Lost Tales II
1985年
《中洲歷史》第三卷《貝烈瑞安德的歌謠》
The Lays of Beleriand
1986年
《中洲歷史》第四卷《中洲的變遷》
The Shaping of Middle-Earth
1987年
《中洲歷史》第五卷《失落的路》
The Lost Road and Other Writings
1988年
《中洲歷史》第六卷《魔影重臨》
The Return of the Shadow
1989年
《中洲歷史》第七卷《艾森加德的背叛》
The Treason of Isengard
1990年
《中洲歷史》第八卷《魔戒聖戰》
The War of the Ring
1992年
《中洲歷史》第九卷《索隆的敗亡》
Sauron Defeated
1993年
《中洲歷史》第十卷《魔苟斯之戒》
Morgoth's Ring
1994年
《中洲歷史》第十一卷《精靈寶鑽爭奪戰》
The War of the Jewels
1996年
《中洲歷史》第十二卷《中洲的子民》
The Peoples of Middle-earth
1990年
《比爾博的最後之歌》
Bilbo's Last Song
1997年
《險境奇談》
Tales from the Perilous Realm
1998年
《羅佛蘭登》
Roverandom
2002年
《貝奧武甫和批評家(論文)》
Beowulf and the Critics
2007年
《胡林的子女》
The Children of Húrin
2007年
《霍比特人的歷史》
The History of The Hobbit
2009年
《西格德和古德倫的傳說》
The Legend of Sigurd and Gudrún
2013年
《亞瑟王的隕落》
The Fall of Arthur
2018年
暫無
The Fall of Gondolin

創作特點

作品主題

懷念過去
托爾金之所以不斷的重複強調著歸去,正是由於他比任何人都強烈的意識到難以“歸去”的無可奈何。他既在強調歸去,又自我否定歸去的可能性。神話時代固然美好,卻己經永遠對人類關上了大門。無論人們內心充滿怎樣的惋惜與感傷,美好事物的消逝總是無法避免的。創造這些美好事物的維拉和維拉的時代同樣也會在時間的長河中逐漸遠去。此外,托爾金對於生命的看法也體現了這一觀點。例如《精靈寶鑽》所描寫的是具有無限生命的精靈的時代,但是無限的生命並沒有帶給精靈們永恆的歡樂,只是讓他們眼睜睜看著美好的消逝,自身也不斷走向墮落。永恆的生命意味著與世界的命運捆綁在一起,在漫長的時光中,“對地球及整個世界的愛戀,將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愈發孤單與痛苦,時間愈久悲傷愈深重。”與此相比,死亡則成了獨一之神對人類恩賜的禮物,生命的短暫反而使得人類能夠不受衰落的世界的束縛,得以從變成負擔的時間中解脫出來。
聯繫到托爾金強調語言和血緣的傳承,可以看出,他雖然懷念過去,懷念古代,卻並不贊成一直生活在古代。古代的美好時光可以藉助神話,史詩,歌謠,以記憶的方式一代代傳承下來,為現代社會的人們提供慰藉,使他們的心靈恢復,但如果古代不是以這樣的方式傳承,而是亘古不變的延續,那反而意味著世界的衰落。因此,他的小說重複著歸去的場景,但其中也包含著對“歸去”的消解:霍比特人歸去的時候,是在尋求自己的心靈慰藉;但精靈們的歸去,則是在回應心靈召喚的同時承認了衰落和屬於自己的時代逝去的事實。
可見,托爾金的思想存在著截然相反的兩面:他具有強烈的文化歸鄉情結,渴望回到“思想與語言的起源”,卻理智的承認這種傳統己經在現代社會中失落。他對於人類童年時代具有深深的眷戀之情,卻又認識到現代社會的工業技術所引發的種種弊端無法規避。他不是復古主義者,並不認為人類社會應當退回到古代或者一味重複古代,但在對神話時代的嚮往和現代社會矛盾的反思中,托爾金卻得出了令人驚異的結論:面對無法逆轉的現代社會與工業文明,找回一個民族失落的時間最有效的辦法,不是復古,而是承認現實的同時構建出新的“仙境”,通過“仙境”去接近民族文化的發端與根源。對他個人而言,這是回應心靈的呼喚,回應古英語文學,語言和神話在內心激起的熱情;對英格蘭而言,卻是在尋找“思想與語言的起源”,尋找民族文化的根基;對於現代社會,對於現代社會中生活的大多數人而言,“仙境”的意義甚至更為重大。人們疲憊的心靈進入神話,歌謠,史詩所營造出的“仙境”中,得到恢復和慰藉。
技術恐懼
托爾金認為現代社會生活和科技的發展具有破壞性。他對環境保護的熱愛不是出於任何政治目的,而是他自己對於現代生活模式的厭惡和對20世紀的懷疑。作為一位北歐神話和古英語專家,他對現實的批判,自然不會像同時代的美國作家那樣,用科幻的語調來進行反思,更沒有像喬治·歐威爾一般,創作一個烏托邦式的科幻政治寓言,托爾金選擇了更為傳統和保守的路子。對科技的厭惡,對復古的熱衷,促成了《魔戒》的誕生,即用神話史詩的世界包裝個人對現實的反思。
儘管托爾金否認魔戒是寓言式的著作,他仍承認他的作品具有適用性,可以和我們的現實生活聯繫起來。他與讀者的這番對話,印證了魔戒的象徵含義,即魔戒代表的工業技術,是具有不受控的後果。而技術失控的後果,正是作者所擔憂的。它不僅僅是破壞和平,更重要的是毀滅人類。
托爾金自稱戒指的主要作用是延緩或阻止衰老,這或多或少是精靈所需要的。但是同時戒指又有增加持戒人的自然力的功能,近乎魔法,極可能落入邪惡的動機和對統治的欲望。
宗教理念
由於自己的天主教信仰,托爾金相信人不能無中生有,相反,我們去創造因為我們也是上帝的創造物,“我們用我們自己被創造的方式去創造”。換句話說,因為我們被上帝—這個至高至上的創造者按照他的形象所創造,我們也同樣有了創造的願望。這點可在《精靈寶鑽》中找到依據。維拉之一的奧力情急之下創造了矮人,他沒有等到所有矮人都創造完成就未經耶路瓦塔爾允許離開了。他這樣做並非出於反叛,而只是因為太急於創造了。他向耶路瓦塔爾解釋說:“創造事物的願望藏於我心中,來自於您創造我的過程。”
在托爾金的作品中很難發現非常明顯的基督教指涉,這一點與他同時代的作家如劉易斯和查爾斯·威廉士不同,因為他沒有直接為宗教信條辯護。托爾金認為這樣“有悖於他自己的本性”,這一點在《魔戒》中就可以找到答案:托爾金的故事裡不需要“上帝”。用故事暗示歷史上存在的對上帝眷顧的模式,就足夠了。阿拉貢和剛多夫不用被稱為“上帝”,只要他們代表拯救的力量與希望就足夠了。弗羅多也不代表某一個基督徒,而他的行為卻揭示了基督徒生活的內在意義。“當然《魔戒》從本質上說是一部關於信仰和天主教的作品,一開始的創作可能是無意識的,在重新修改的過程中就變成有意識的了。這就是我為什麼沒有加人想像世界中“信仰”這一字眼,或狂熱崇拜或宗教儀式有關的一切指涉,因為宗教元素已經滲透到故事裡,融入到象徵意義中。”川斯畢德也提出了相似的說法:“從某種程度上說,由於《聖經》文本的觀照,閱讀《魔戒》往往給讀者有益的啟示。總之,托爾金並非是簡單模仿了《聖經》,而是描摹了更深層次的現實。”

藝術特色

托爾金為了更全面更真實地展現中洲奇境,在自己的故事裡面創造了十幾種語言,其中的精靈語(昆雅語)和灰精靈語(辛達語)擁有充足的辭彙和完善的語法,甚至可以用於日常的溝通。其他的種族比如矮人、樹人、半獸人、人類都有屬於自己的語言,相互之間無法達成理解,各個種族因此都孤獨地存在著。可以看到在魔戒故事裡,精靈們“既蒼老又青春,既歡欣又哀傷”,他們有自己的苦惱和悲傷,極少關心其他種族的事情,只有極少數人識得精靈語言;而矮人的凱撒德語只會在矮人之間私底下使用,他們甚至不願意在朋友面前揭露這種語言,而他們的秘密真名是從不對外族透露的,甚至不會刻在墓碑上;樹人的語言更是晦澀難懂……各個種族之間這種語言的差異,一方面使故事背景顯得尤為真實;另一方面在故事的內部也造成出一種隔閡感和陌生感,各個種族之間難以交流和理解,從而使故事的講述過程變得神秘和曲折。

獲獎記錄

文學類
獲獎時間獎項名稱備註
1966本森獎章獲獎
1957國際幻想作品獎獲獎
1938紐約先驅論壇兒童書籍獎獲獎

人物影響

托爾金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影響在於,在《指環王》成功之後,奇幻小說這一文學體裁迅速發展起來。某種程度上,是因為他的文學創作的成功,使得奇幻小說從一個亞文類登堂入室成為評論界逐漸重視的一個文學門類。《指環王》的在讀者中的經久不衰和在評論界的評價越來越高,激勵了之後許多人投人到奇幻小說的創作當中,因而他的作品也成為當代奇幻小說的經典。托爾金為後世奇幻文學奠定了基礎以及樹立了參照的模板,他的奇幻小說具有十分複雜的多重性,是20世紀奇幻小說發展歷程中需要格外重視的文本。
托爾金對歐洲文學史甚至是世界文學史的另一個巨大貢獻就在於,他創造和界定了現代奇幻小說的審美特徵點。它運用魔法、巫術的思維特點建構起一個“架空世界”,這個世界不受現實也不受物理科學的任何限制,充分滿足了讀者想像、冒險的願望,引導讀者進入與一個機械化、標準化的平淡無奇的現實世界迥異的魔幻時空,引領讀者發現這個科學、刻板世界之外的有別於條分縷析的科學認知模式的另類的真實,給疲憊的缺乏堅定信仰的現代人指出對永恆的善的希望,為無秩序的混亂的後現代社會重構一個美的精神守望。
托爾金著作的流行對語言的使用,尤其是在奇幻文學類,已經產生微小但深遠的影響,甚至是dwarves“矮人(複數)”和elvish“精靈的;精靈語”這兩個原本自19世紀中或甚至更早一點就已經不再被使用的拼法,也在托爾金的復興下廣為現今的字典所接受,分別取代19世紀後dwarfs及elfish的拼法。其他如他所創造的新詞eucatastrophe(救贖的時刻,或直譯:“善戰勝惡”)也在與托爾金著作相關的文章中經常被使用。

人物評價

“我對托爾金的想像力的廣度深為折服,對他的故事所具有的那種抱負心領神會。感謝托爾金先生,20世紀享有了它所需要的所有的精靈和魔法師。”(美國作家史蒂芬·金評)
“直到今天,雖然我還有很多年可以繼續努力,但我認為,我從來沒有想過去追趕托爾金,他是真正的大師。”(美國作家喬治·馬丁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