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BL,即Hands-on Inquiry Based Learning(探究式科學教育),是國際科學理事會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世界範圍內推動的“基於動手探究的科學教育”改革項目。課程內容包括生命科學、地球和宇宙科學、物理和物質科學、技術和工程科學四大自然科學領域。20世紀60年代開始,美國、法國、英國、加拿大等已開發國家開始在幼稚園和中、國小進行科學教育改革,並把語文、數學、探究式科學教育列為三門主要課程。“探究式科學教育”在美國叫“動手做”,歐盟叫“花粉計畫”,法國叫“動手和麵團”,加拿大叫“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法”,中國叫“做中學”。
基本介紹
中文名:HIBL
外文名:Hands-on Inquiry Based Learning
科 目:探究式學習、研究性學習
定 義:自然科學
HIBL,即“Hands-on Inquiry Based Learning(基於探究的學習或研究性學習)”,是國際科學理事會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世界範圍內推動的“素質教育”改革項目,內容涉及生命科學、地球和宇宙科學、物理和物質科學、技術和工程四大自然科學領域。20世紀60年代開始,美國、法國、英國、加拿大等已開發國家開始在幼稚園和中、國小進行科學教育改革,並把語文、數學、科學教育列為三門主要課程。
HIBL探究式科學教育,20世紀60年代起源於美國。1957年10月,前蘇聯成功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震撼美國朝野,美國因科技創新落後舉國震驚,分析原因後,決定進行教育改革,特別是科學教育改革。1980年6月,美國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國際科學聯合會科學能力建設委員會主席利昂·萊德曼教授(Leon Max Lederman)在芝加哥的一些公立學校以“動手做”的方式,開展探究式科學教育實驗,並很快傳播開來。從1991年8月起,美國先後動員了萬餘人,歷時四年,制定了美國歷史上第一部探究式科學教育的標準,把“探究式科學教育(Hands-on Inquiry Based Learning)”列為進行改革的重要原則之一。美國“動手做”教育改革,促進了美國科技的發展,被美國認為找到了一條成功的道路。
2001年8月,中國教育部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共同倡導和推動這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科學教育改革項目(Hands-on Inquiry Based Learning),首次將完整的探究式科學教育引進到中國,取名“做中學”。“做中學”探究式科學教育是一種繼承傳統,強調科技實踐,結合近幾十年教育科研成果,充分運用近年來發展起來的各種新的教育技術,由科學家和教育工作者聯合推動,動員全社會參與的一項科學教育改革,特別適用於幼稚園和中、國小階段的孩子進行科學教育,目標是為了給新世紀提供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