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d-on Inquiry Based Learning

Hand-on Inquiry Based Learning

Hands-on Inquiry Based Learning(HIBL),是國際科學理事會(ICSU)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世界範圍內推動的“探究式科學教育”改革項目。課程內容包括生命科學、地球和環境科學、物理和物質科學、設計和技術四大自然科學領域。20世紀60年代開始,美國、法國、英國、加拿大等已開發國家開始在幼稚園和中、國小進行科學教育改革,並把語文、數學、HIBL列為三門主要課程。1994年,國際科學聯合會(ICSU)組織了科學能力建設委員會(CCBS),專門研究在世界範圍內推廣HIBL。Hands-on Inquiry Based Learning(HIBL)在美國叫“動手做”,法國叫“動手和麵團”,中國叫“做中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HIBL
  • 外文名:Hands-on Inquiry Based Learning
Hands-on Inquiry Based Learning(HIBL),是國際科學理事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世界範圍內推動的“探究式科學教育”改革項目。課程內容包括生命科學、地球和環境科學、物理和物質科學、設計和技術四大自然科學領域。20世紀60年代開始,美國、法國、英國、加拿大等已開發國家開始在幼稚園和中、國小進行科學教育改革,並把語文、數學、HIBL列為三門主要課程。1994年,國際科學聯合會(ICSU)組織了科學能力建設委員會(CCBS),專門研究在世界範圍內推廣HIBL。HIBL基於動手探究的科學教育在美國叫“動手做”,法國叫“動手和麵團”,中國叫“做中學”。
Hand-on Inquiry Based Learning
HIBL探究式科學教育起源於美國,是由美國科學家總結出來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它是在教師和學生共同組成的學習環境中,讓兒童親歷科學探究的學習過程。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的,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在HIBL探究式科學教育中,需要把讓兒童建立新的科學概念(想法)、改善和糾正已有的科學概念以及探究能力、科學態度的培養結合起來考慮。教師將問題匯聚到一個適宜學生探究的、與科學概念有關的科學問題上,引導學生實際動手進行探究。HIBL探究式科學教育中最重要的兩個特徵是:一、對學生適宜探究的科學問題提出基於實證的驗證過程;二、在一個具有師生互動、學生間互動的環境中,由學生主動進行的探究過程。
Hand-on Inquiry Based Learning
Hands-on Inquiry Based Learning(HIBL),20世紀60年代起源於美國。1957年,前蘇聯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震撼美國朝野,美國因航天技術落後舉國震驚,分析原因後,決定進行教育改革,特別是科學教育改革。90年代初,美國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國際科學聯合會科學能力建設委員會主席利昂·萊德曼(Leon Max Lederman)在芝加哥的一些公立學校以“動手做”的方式,開展HIBL探究式科學教育實驗,並很快傳播開來。從1991年8月起,美國先後動員了萬餘人,歷時四年,制定了美國歷史上第一部科學教育的標準,把“基於動手探究的科學教育(Hands-on Inquiry Based Learning)”列為進行改革的重要原則之一。美國“動手做”教育改革,促進了美國科技的發展,被美國認為找到了一條成功的道路。
1994年,法國政府派出以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法國科學院院長喬治·夏帕克(Georges Charpak)教授為首的代表團,專程到美國考察“動手做”科學教育改革,並將美國的“動手做”引入法國,取為“LaMainalaPate(LMLAP,“動手和麵團”)。1999年法國科研和教育部對科學教育改革調研,充分肯定改革的成果,決定在全國推行這項科學教育改革。
Hand-on Inquiry Based Learning
HIBL做中學”探究式科學教育是一種繼承傳統,強調科技實踐,結合近幾十年教育科研成果,充分運用近年來發展起來的各種新的教育技術,由科學家和教育工作者聯合推動,動員全社會參與的一項科學教育改革,特別適用於幼稚園和中、國小階段的孩子進行科學教育,目標是為了給新世紀提供合格的公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