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3M轟炸機

G3M轟炸機

30年代中期日本研製的遠距離岸基轟炸機,1930年代舊日本海軍策劃日後對英美開戰的構想,日本海軍認為,海軍必需有一種遠距離的岸基大型攻擊機,在開戰時可以直飛敵人後方縱深重要基地,利用魚雷與炸彈攻擊對方艦艇,港口,工廠,機場等重要設施,力爭在雙方主力決戰之前就大幅度削弱敵人的實力,使自己的主力艦隊可以在決戰中,順利的擊敗已經被嚴重削弱的敵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G3M轟炸機
  • 研發國家:日本
  • 首飛時間:1935年7月
  • 退役時間:1945年8月15日
  • 生產單位:三菱重工
  • 氣動布局後掠翼
研發歷程,使用情況,性能數據,基本信息,武器裝備,技術數據,性能數據,主要型號,

研發歷程

於是在1934年日本海軍提出了9試中型陸上攻擊機開發任務書,要求該機能夠用炸彈與魚雷轟炸1500公里以外的陸上與海上目標,並且具有當時戰鬥機的飛行速度。在當時看來這似乎是很難做到的,因為當時的日本航空工業還並不發達,日軍的航空武器大多數都是由外國公司設計,發動機多數靠進口或仿製,而且國外已開發國家也沒有研製過這樣性能的轟炸機,當時的戰鬥機與轟炸機多數都還是些雙翼飛機,航程一般不過1000公里,這樣高的性能指標對日本的航空製造工業與設計能力水平都是個考驗。
不過日本三菱公司居然順利的完成了該機的設計任務,當時三菱公司研製成功了新型大功率航空發動機,所以設計9試中型陸上攻擊機就有了一定的可行性,為了提高飛行速度,三菱公司果斷的放棄了雙翼機設計,使用了單翼設計,並且採用了可收放起落架減小飛行阻力,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可收放起落架的單翼飛機之一,機身則為全金屬單殼式結構,公司編號G3M。G3M的試飛成功標誌著1930年代中期,日本的航空設計製造技術已經達到甚至超過了世界先進水平,G3M試飛期間還曾到國外去秀了一把,當時歐美國家雖然覺得G3N的確水平很高,但又認為G3N肯定不是日本獨立設計製造的,一些國家的報紙還發表過報導,認為G3N裝的是從歐洲進口的先進發動機,後來乾脆推測G3N與更早時期的日本飛機一樣,是由日本僱傭的歐洲飛機設計師幫日本人設計的,差點沒把日本人氣死。

使用情況

1937年7月7日中日戰爭爆發,8月14日,日軍駐台灣的鹿屋航空隊派出18架九六式去轟炸中國空軍的筧橋空軍基地,但慘被以高志航為首的霍克三機隊迎頭痛擊,九六式被擊落6架傷兩架而中國空軍無任何損失,被擊傷的九六式後來在日本公開展示,每個彈孔都插上一枝箭,以作為日本海軍飛行員在中國奮戰的宣傳。
G3M轟炸機
8月21日,日本海軍參謀大瀧西次郎乘坐木更津航空隊的九六式去中國戰場視察,當日有6架九六式去轟炸揚州,在中途已遇上中國空軍戰機,有3架九六式當場被擊落,大瀧西次郎乘坐的那架九六式一直被中國飛行員董明德駕駛的霍克三追著打,被打成滿身子彈孔後在濟州島降落。
9月19日,大批九六式轟炸南京,中國空軍飛行員劉粹剛又在南京市民面前擊落了一架九六式,9月27日,九六式進犯華南,企圖炸毀粵漢鐵路但被陳瑞鈿駕駛的霍克II擊落了一架,1938年6月16日,9架九六式再次空襲華南但也被陳瑞鈿駕駛的格鬥士戰鬥機擊落兩架,此外,九六式也曾轟炸武漢和重慶等中國城市,由於為九六式陸上攻擊機護航的九六式艦載戰鬥機航程不足,要深入中國內陸的九六式因此被中國空軍擊落,戰損超過百份之十,這令日本海軍要三菱研製零式戰鬥機。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九六式仍從台灣等日軍占領區起飛去轟炸菲律賓和馬來西亞等地,之後漸被一式陸上攻擊機取代。

性能數據

基本信息

  • 名稱:G3M/九六式陸上攻擊機
  • 首飛時間:1935年7月
  • 退役時間:1945年8月15日
  • 生產單位:三菱重工
  • 發動機數量:雙發
  • 飛行速度:亞音速

武器裝備

  • (1)3挺7.7毫米口徑機槍,機背一挺20毫米口徑機炮;
    (2)800公斤炸彈或魚雷。

技術數據

  • 乘員:7人
  • 機長:16.45米
  • 翼展:25米
  • 機高:3.68米
  • 空重:4,965千克
  • 發動機:兩台三菱重工制金星四二型風冷發動機(1,075匹馬力)
  • 最大起飛重量:8,000千克

性能數據

  • 最大飛行速度:375千米每小時
  • 最大航程:4,400千米

主要型號

11型(G3M2A):最初生產型。安裝[ 金星 ] 3型(標稱790馬力)發動機
21型(G3M2B):安裝[ 金星 ] 41型(標稱1080馬力)發動機,機體沿用11型設計
22型(G3M2C):修改了後方機槍塔,機體2側追加了機槍射擊艙
23型(G3M3):最後生產型。安裝[ 金星 ] 51型(標稱1200馬力)發動機,機體沿用22型設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