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2側方穿刺術別名寰樞椎間側方穿刺術;頸1~2側方穿刺術,屬於神經外科/一般神經外科手術技術。
C1~2側方穿刺術
寰樞椎間側方穿刺術;頸1~2側方穿刺術
神經外科/一般神經外科手術技術
03.3901
頸1~2側方穿刺最早由Mullen(1963)用於脊髓丘腦束切斷術治療頑固性疼痛。1968年Kelly和Alexander首次報導頸1~2側方穿刺脊髓造影。20世紀70年代後國外已廣泛套用於多種脊髓造影,如空氣、碘苯酯、離子及非離子型碘水造影等。我國近年來也已開展這一工作。許多作者認為,頸1~2側方穿刺較小腦延髓池穿刺安全,易於掌握,可代替小腦延髓池穿刺行下行性脊髓造影。
C1~2側方穿刺術適用於:
1.椎管內病變需行下行性脊髓造影。
2.需行腦脊液檢查,而腰椎穿刺又因故不能進行時,如局部軟組織感染,骨質異常或蛛網膜下腔粘連等。
3.腦池造影也可由此進行。
由於仰臥位即可,不需轉動病人,故特別適用於不能移動的脊髓損傷病人。
1.局部有感染。
2.顱內占位病變,特別是顱後窩或枕骨大孔區占位病變。
3.嚴重顱內壓增高,疑有枕骨大孔疝者。
4.幼兒及不合作的病人。
做好解釋工作,取得病人合作。不需剃髮。術前可給予鎮靜劑,如地西泮10mg或苯巴比妥0.1g等。
局部浸潤麻醉。側臥位、俯臥位、仰臥位或坐位均可,仰臥位套用較多。頭部保持中位,頸伸直。
1.操作在X線透視下進行。病人仰臥於檢查台上,皮膚常規碘酊、乙醇消毒,覆蓋無菌孔巾。
2.穿刺點在乳突尖下和後各1cm的一點,多採用右側。局麻後,用20或22號腰穿針,平行檢查床面,與頸椎垂直,緩慢穿入。在X線透視下將針尖由頸椎1~2椎弓間進入椎管後1/3。穿過寰椎後膜時有落空感,繼續前進穿過硬脊膜有第2次落空感,拔出針芯可見有腦脊液流出。如無腦脊液流出,再小心緩慢前進1~2mm,直至有腦脊液流出後,可再前進1~2mm,使穿刺針前端完全進入蛛網膜下腔。
3.腦脊液通暢流出後,即可連線測壓管測壓或收集腦脊液送檢。注入造影劑應在透視下進行,注意造影劑流向,以防誤注入硬脊膜下或脊髓內。調整體位,使造影劑流向需檢查處。
1.體位應正確,頭位必須保持正中,頸伸直,防止軸線偏斜。穿刺點定位應準確,以確保穿刺成功。
2.穿刺深度一般為4~6cm。若進針到4.5cm,仍無腦脊液流出,應小心緩慢進針,每前進1~2mm,即檢查1次有無腦脊液流出。
3.如穿刺6cm仍無突破感,針尖不固定,多因穿刺偏後進入了頸後軟組織。應拔出穿刺針重新穿刺。如針尖遇骨受阻,多因穿刺點或穿刺方向不準,也應調整,重新穿刺。
4.如穿刺針接觸脊髓,病人有電擊樣感覺,應立即後撤穿刺針。
平臥,頭略抬高,防止造影劑反流入顱,減少術後反應。
1.脊髓損傷 多因穿刺偏前引起。應嚴格掌握穿刺點和穿刺方向,以防損傷。
2.椎管內出血 因椎動脈走行異常或穿刺過於向前向上損傷椎動脈引起。如發生則後果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