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布雷斯悖論
- 外文名:Braess' paradox
- 學科背景:交通分配理論、網路流、博弈論
- 提出時間:1968年
基本介紹,案例分析,電路仿真,
基本介紹
Braess 悖論是由德國數學家迪特里希·布雷斯(Dietrich Braess)在 1968 年的一篇文章中提出的。Braess 悖論是指在個人獨立選擇路徑的情況下,為某路網增加額外的通行能力(如增加路段等),反而會導致了整個路網的整體運行水平降低的情況。有時在一個交通網路上增加一條路段,或者提高某個路段的局部通行能力,反而使所有出行者的出行時間都增加了,這種為了改善通行能力的投入不但沒有減少交通延誤,反而降低了整個交通網路的服務水平。人們對這個問題做過許多研究,在城市建設當中也儘量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但在複雜的城市道路當中,Braess 悖論仍然不時出現,造成實際交通效率的顯著下降。若某道路系統的納什均衡並非最優狀態,就可能會產生 Braess 悖論現象。
案例分析
圖1中的交通網路給出了一個發生 Braess 悖論的例子。假設 AC 段和 BD 段路途較長,通行時間需要 25 分鐘;AD 段和 BC 段路途較短,但為堵車高發路段,通行時間為 5+x 分鐘,其中 x 為車流量。設有 10 個單位的車流量從 A 流向 B。
當 CD 段禁止通行時,司機可以在 A→C→B 和 A→D→B 兩條路徑中選擇。在納什均衡下,兩條路徑各分配 5 個單位的車流量,因而 AD 段和 CB 段都需要 10 分鐘通行。不論走 A→C→B 還是 A→D→B,所需時間都是 35 分鐘。如果兩條路徑所分車流不均等,則車流較多的一邊通行緩慢,致使後面的司機轉而選擇車流較少的一邊通行。所以車流均分是此情形下的納什均衡。
增開一條通行時間僅為 8 分鐘的高速路段 CD 以後,就把以上的均衡打破了。因為走 A→D→C 快於走 A→C,走 D→C→B 也快於走 D→B。所以新的納什均衡是全部的 10 個單位車流都走 A→D→C→B 的路徑,造成 AD 段和 CB 段出現擁堵,需要 15 分鐘通行。最終總通行時間反而增加為 38 分鐘。更重要的是,A→D→C→B 是每個司機站在個人角度看來的最優路徑。再也不會有一半的車流願意分流到 AC 和 BD。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在修建像 CD 這樣的高速路段之前,必須充分考慮到其通車以後,給整個路網中的其它路段會造成怎樣的影響。如果造成其它路段出現擁堵,則會使整個路網通行能力反而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