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wen病

鮑溫病(Bowen病),為發生於皮膚或黏膜的原位鱗狀細胞癌,多為單發,也可泛發,絕大多數患者終生保持原位癌狀態,約5%發展為侵襲性腫瘤,其中30%有轉移的可能。男性多於女性,發病年齡在40~70歲,平均60歲左右。腫瘤可發生在身體任何部位的皮膚和黏膜,女性多見於頰部和下肢,男性更常見於頭皮和軀幹。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皮膚科
  • 常見病因:病因不明確
  • 常見症狀:好發於面部和四肢的丘疹
  • 傳染性:無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護理,

病因

病因未明。大多為原發性,可能有關的因素為:①皮損處含砷量較高,可能與接觸砷劑有關;②可在HPV-5引起的疣狀表皮發育不良的基礎上發生,故可能與病毒有關,但需進一步驗證;③部分損害發生於外傷或蟲咬處,外界刺激(如長期接觸煤焦油製劑)可能是致病因素;④許多病損發生於原有色痣或痣細胞痣的基礎上;⑤皮損也可發於日光曝曬的部位;⑥遺傳因素。

臨床表現

1.好發部位
可發於身體任何皮膚黏膜部位,多發於頭面和四肢,也可見於口鼻腔黏膜、女陰部、龜頭和包皮、眼結膜、角膜及角膜與鞏膜交界處等。一般無自覺症狀,少數發於外生殖器處者可有痛、癢感。
2.皮損特點
初發時為一個或多個淡紅色或暗紅色丘疹或小斑片,逐漸擴大,可融合成較大斑塊,直徑可達10cm或更大,呈圓形、多環形、匐行形或不整形。損害表面有少許增厚的角質層、鱗屑或結痂不易剝離。強行除去痂皮後顯出紅色顆粒狀創面,稍濕潤,不易出血。損害境界清楚,表面扁平或不規則隆起,或呈結節狀,損害較硬。出現潰瘍常為侵襲性生長的標誌,潰瘍癒合後可有萎縮性瘢痕和色素沉著黏膜部損害,可為點狀、線狀或不整形的白色、紅色或棕色斑片,表面粗糙不平,可呈息肉樣增厚,若有糜爛或破潰,應警惕惡變。
3.病程
病程緩慢,可持續數年至數十年,絕大多數保持原位癌狀態,據稱有3%~5%患者演變為侵襲癌,即Bowen病——鱗癌。還可並發內臟或皮膚腫瘤,約半數可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系統、淋巴網狀組織系統、皮膚及乳腺等,故應定期隨訪。

檢查

組織病理學檢查可見:表皮角化過度伴角化不全,腫瘤幾乎累及表皮全層,各層細胞排列紊亂,大量不典型細胞,常見瘤巨細胞,個別角化不良細胞,有時可見角珠形成,表皮基底膜帶完整,表皮突增寬延長。真皮上部有炎症細胞浸潤。

診斷

本病好發於中老年人,若見邊緣鮮明、輕度隆起的暗紅色持久斑片,伴有表面結痂,且反覆不愈皮損,可考慮本病。確定診斷有賴於組織病理檢查。

治療

最有效的治療為手術切除。皮損較小則可採用電燒灼、冷凍或雷射治療,也可外用5-氟尿嘧啶軟膏、5%咪喹莫特霜進行治療。
1.手術切除為首選治療,手術切除治療最徹底,復發率最低。
2.放射療法對特殊部位不易切除者可考慮放射療法。
3.冷凍療法復發率高,一般不推薦使用。
4.光動力治療對特殊部位不易手術者是值得推薦的治療方法,治癒率高但費用昂貴且費時。

護理

選擇手術切除時,應做好術前及術後的護理工作;採取電燒灼、冷凍或雷射治療時,應注意保持創面的清潔,避免出現繼發感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