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7轟炸機(B-17飛行堡壘)

B-17轟炸機(美國轟炸機)

B-17飛行堡壘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B-17轟炸機(英文:B-17 Bomber), 是20世紀30年代美國波音公司美國陸軍航空隊研製的一種螺旋槳發動機轟炸機。

B-17轟炸機是世界上第一架全金屬機身的4發轟炸機,採用下單翼常規氣動布局,恆速螺旋槳發動機,載彈量2噸,航程2980千米,速度每小時322至402千米,機組乘員4至6人。該機與當時其它轟炸機比較,體積大、速度快、航程遠。

該機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美軍的主要戰略轟炸機,1937年8月初始型號Y1B-17交付。1944年8月,美國陸軍航空軍(USAAF)至少已有33個B-17轟炸機大隊部署在海外作戰。隨後的B-17E、B-17F和B-17G型陸續改進,其中B-17F型生產了3405架,B-17G型生產了8680架。到1945年4月各型B-17轟炸機共生產了12731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型B-17轟炸機的投彈量占美軍全部投彈總數的40%,高達64萬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B-17轟炸機
  • 英文名稱:B-17 Bomber 
  • 前型/級:XB-15轟炸機 
  • 次型/級:B-29轟炸機 
  • 研製時間:1934~1937年 
  • 服役時間:1937年 
  • 國家:美國
  • 飛機類型:轟炸機
  • 研製公司:波音公司
  • 首飛時間:1935年7月28日 
發展沿革,歷史背景,研製歷程,列裝入役,技術特點,總體設計,動力系統,武器系統,航電系統,性能數據,衍生型號,系列型號,改型型號,服役動態,二戰轟炸,中國擊落,飛行事故,總體評價,

發展沿革

歷史背景

B-17轟炸機(綽號:“飛行堡壘”)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34年,當年2月美國陸軍航空隊(USAAC)提出了一種能裝載2000千克炸彈以322千米的時速飛行8045千米的轟炸機的設計招標,新轟炸機可以橫越美國東西兩個大洋。該招標被稱為“A計畫”,偏重於可行性研究,如果投標設計成功,軍方會訂購生產型樣機。馬丁(Martin)飛機公司和波音(Boeing)公司提交了初步設計。最終波音公司設計方案勝出,贏得了製造一架樣機的契約,軍方將其指定型號為XBLR-1,後改為XB-15。在樣機設計研製過程中,波音獲得了製造四發飛機的經驗。
B-17轟炸機B-17轟炸機
通過XB-15,美國陸軍航空隊認識到“A計畫”性能指標脫離實際,於是降低了要求。在1934年5月,美國陸軍航空隊開始了第二次招標,具體要求是:轟炸機是能夠裝載907千克炸彈以322千米的時速飛行3218千米的多發轟炸機。與“A計畫”計畫不同,這次投標的獲勝者可以獲得多達220架的訂單。包括波音在內的幾大飛機製造公司被邀競標,所有原型機都要對比試飛以選出最後的獲勝者。波音公司的內部試製型號為波音-299(Model-299)。

研製歷程

波音-299在設計上借鑑了波音公司Model 247全金屬商用客機的許多經驗,融合了247型客機的氣動外形、結構特徵和4台發動機的布局。飛機採用4台普惠公司“大黃蜂”9缸氣冷星型發動機,使用3葉金屬螺旋槳。飛機主起落架向前收起在內側發動機艙,半可收式的主輪下緣外露。機組編制8人,包括正副駕駛員、投彈手、領航員(無線電操作員)和4名機炮手。波音-299的內部彈艙可以容納八枚272千克炸彈,最大載彈量2176千克。
B-17轟炸機B-17轟炸機
1935年7月28日,波音-299樣機在西雅圖首飛。一位記者在評論中使用了“飛行堡壘”(Flying Fortress)這個詞來描述這架外形龐大的傢伙,後來“飛行堡壘”就成為B-17轟炸機的正式綽號。波音-299的試飛,結果顯示除滑行時機尾起落架有擺動外一切良好。
1935年8月20日,波音-299飛至美國陸軍航空隊俄亥俄州萊特機場測試中心,與馬丁公司的馬丁-146型及道格拉斯公司的DB-1型飛機競標新型轟炸機。在9小時零3分鐘的不著陸飛行途中,航程高達3380公里,平均速度達375千米/小時。這一性能遠超出美軍的需求。然而波音-299的造價也遠高於對手,馬丁-146飛機報價85910美元,DB-1飛機為99150美元,而波音-299飛機高達196730美元。
一架空軍海防總隊的堡壘ⅡA(FK185)在機鼻安裝了一個實驗性的布里斯托(Bristol)B.16機鼻炮塔。這個炮塔內置一門40毫米維克斯“S”機關炮,炮手在炮塔下方突出的艙室中進行遙控操縱,炮塔橫向轉動角度30度,俯仰角40度。這門威力巨大的機關炮專用於反潛作戰。
美國
1942年1月,第8航空軍在喬治亞州薩凡納(Savannah)創建,同年2月第8航空軍番號改為第8轟炸機司令部。第8轟炸機司令部主要擔負對德國目標的白天轟炸任務,在二戰中裝備過B-17、B-24、B-25和B-26等轟炸機。1944年2月22日,第8轟炸機司令部又重新改回第8航空軍的名稱。在對德轟炸問題上,美國空軍堅持進行白天高空轟炸,B-17的防禦火力被認為足夠來對付德國空軍的戰鬥機,而英國空軍奉行夜間轟炸戰略。
1942年7月1日,美國空軍的首架飛行堡壘(B-17E,機號41-9085)飛抵蘇格蘭普萊斯威克(Prestwick)。1942年8月17日,第97轟炸機大隊的18架B-17E進行了對歐洲大陸的第一次空襲,目標是法國盧昂-索特威爾(Rouen-Sotteville)的鐵路調度場。其中12架實施了轟炸,其餘6架在法國海岸上空佯動。第8轟炸機司令部司令艾拉.埃克(Ira Eaker)準將親自坐鎮B-17E41-9023“美國佬”(Yankee Doodle)號參與行動。轟炸機編隊由英國空軍的噴火戰鬥機護航,沒有遇到德國空軍攔截。
1942年8月19日,24架飛行堡壘參與了對法國境內的德軍阿布維爾(Abbeville)機場的轟炸,這是一次為了支援加拿大軍隊在迪耶普(Dieppe)登入的行動,所有飛機安全返回基地,但是在迪耶普的盟軍全軍覆沒。接下來的十次轟炸行動都很順利,損失兩架飛機。
由於歐洲天氣惡化,而且北非戰事吃緊。第8轟炸機司令部作戰計畫有所改變,大多數的B-17都準備用來阻止德國隆美爾的攻勢,其中最富經驗的兩個轟炸機大隊:第97和第301大隊作為新組建的第12航空軍的核心投入到“火炬行動”中去。1942年9月20日,杜立特將軍赴英國上任第12航空軍司令,10月初,第8轟炸機司令部的第97、99、301和第2轟炸機大隊都被轉移給第12航空軍,對歐洲大陸的轟炸被放到次要地位。
1943-1945年間,美國在德國上空進行的規模龐大的白天精密轟炸作戰中,B-17轟炸機由於其突出表現而受重視。

中國擊落

20世紀60年代,國民黨空軍黑蝙蝠第34中隊偵察中國大陸軍情,使用的機型中就有在B-17基礎上改裝出的RB-17G偵察機
”孟菲斯美女“號”孟菲斯美女“號
1956年6月22日中國空軍第12殲擊航空兵師第34團團長魯珉親自駕駛米格-17D在江西省廣豐縣嶺底鄉上空首次擊落RB-17G偵察機一架,國民黨空軍飛行員葉拯民等無人生還。
此後,國民黨空軍立即著手對RB-17G進行升級,致使中國空軍一度防空攔截作戰失利;1958年4月21日,中國空12師飛行員駕駛使用升級版機載雷達的米格-17PF在江西吉安擊傷RB-17G偵察機1架。
1959年5月29日夜20時48分一架國民黨空軍RB-17G在雷州半島東60千米海面上空被中國地面防空雷達發現,23時6分該機在廣東梧州東南20千米處自西向東進入空18師西部防區, 殲擊航空兵第18師夜航大隊中隊長蔣哲倫駕駛米格-17PF升空攔截。23時26分30秒,蔣哲倫在地面指揮中心引導下進入攻擊航線並開啟機載雷達,經過兩輪攻擊將815號RB-17G擊落,機上徐銀桂等14名國民黨空軍空勤人員無一倖存。自此國軍改用P-2V取代RB-17G繼續執行對大陸的情報偵察任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