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大事
劃瀚海、雲中兩都護府轄地
高宗時期,
李義府依附武后,權傾當朝。由於受寵,
李義府多樹朋黨,賣官鬻爵,排斥異己。後為
右相,負責典選,專以賣官為事,以致銓綜無次,怨聲載道。高宗指出他的所為不當,義府殊不引咎,高宗因此不悅。右金吾倉曹參軍楊行穎上表言
李義府賣官之事,
龍朔三年(六六三)四月,下義府於獄,令
司刑太常伯劉祥道與御史、詳刑調查其事,令司空
李勣積監督,事事皆屬實。高宗下制將
李義府除名,長流嶲州。
吐蕃與吐谷渾互相攻伐,都向唐遣使陳述理由,向唐求援。高宗不答應。吐谷渾的大臣素和貴畏罪逃到
吐蕃,將吐谷渾的情況詳細報告給
吐蕃,吐蕃發兵擊吐谷渾,大破之,吐谷渾可汗曷缽與
弘化公主率領幾千帳棄國逃到
涼州(今甘肅
武威),向唐請求遷徙到內地。高宗以
鄭仁泰為青海道行軍大總管,率領獨孤卿雲、辛文陵等分別屯駐在涼、鄯二州,以防備
吐蕃。又以
蘇定方為安集大使,節度諸軍,為吐谷渾的後援。吐蕃
祿東贊在青海屯兵,並派使節論仲琮到唐朝,表陳吐谷渾的罪過,請求與唐和親,高宗不準。遣左衛郎將劉文祥出使
吐蕃,責備其進攻吐谷渾。
唐擊平百濟
百濟僧人道琛和故將福信將故王子扶餘豐從倭國迎回並立於王,進圍唐守兵,唐政府派
劉仁軌與新羅兵擊扶餘豐等人。
唐軍從平壤撤離後,
劉仁軌等堅守熊津城,
龍朔二年(六六二)七月,乘百濟沒有防備出擊,大敗百濟,攻拔真峴等城。百濟王扶餘豐派使赴
高麗、倭國請援。百濟國王帶領倭兵對抗
唐軍。
龍朔三年(六六三)八月,
劉仁軌等在白
江口大敗倭兵,焚毀倭國的船隻四百多艘,攻下百濟王城周留城。高宗詔令
劉仁軌率兵鎮守百濟。
劉仁軌派人到各地宣布政令,勸課農桑、訓練士卒,以圖進取
高麗。又派人赴
對馬島,宣諭倭國。按:日本經此次援助百濟失敗,歷九百年不敢侵略朝鮮半島。
通鑑記載
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中之上龍朔三年(癸亥,公元六六三年)
春,正月,左武衛將軍
鄭仁泰討鐵勒叛者餘種,悉平之。
二月,徙
燕然都護府於回紇,更名瀚海都護;徙故瀚海都護於
雲中古城,更名雲中都護。以磧為境,磧北州府皆隸瀚海,磧南隸雲中。
三月,
許圉師再貶虔州刺史,
楊德裔以阿黨流庭州,圉師子文思、自然並免官。
右相河間郡公
李義府典選,恃中宮之勢,專以賣官為事,銓綜無次,怨讟盈路,上頗聞之,從容謂義府曰:“卿子及婿頗不謹,多為非法。我尚為卿掩覆,卿宜戒之!”義府勃然變色,頸、頰俱張,曰:“誰告陛下?”上曰:“但我言如是,何必就我索其所從得邪!”義府殊不引咎,緩步而去。上由是不悅。
望氣者杜元紀謂義府所居第有獄氣,宜積錢二十萬緡以厭之,義府信之,聚斂尤急。義府居母喪,朔望給哭假,輒微服與元紀出城東,登古冢,候望氣色,或告義府窺覘災眚,陰有異圖。又遣其子右司議郎津召長孫無忌之
孫延,受其錢七百緡,除延
司津監,右金吾倉曹參軍楊行穎告之。夏,四月,乙丑,下義府獄,遣司刑
太常伯劉祥道與御史、詳刑共鞫之,仍命
司空李勣監焉。事皆有實。戊子,詔義府除名,流
巂州;津除名,流振州;諸子及婿並除名,流庭州。朝野莫不稱慶。
或作河間道行軍元帥劉祥道破銅山大賊
李義府露布,膀之通衢。義府多取人奴婢,及敗,各散歸其家,故其露布云:“混奴婢而亂放,各識家而競入。”乙未,置雞林大都督府於新羅國,以金法敏為之。
丙午,蓬萊宮含元殿成,上始移仗居之,更命故宮曰西內。戊申,始御紫宸殿聽政。
五月,壬午,柳州蠻酋吳君解反;遣冀州長史劉伯英、右武衛將軍
馮士翽發嶺南兵討之。
吐蕃與吐谷渾互相攻,各遣使上表論
曲直,更來求援;上皆不許。
吐谷渾之臣素和貴有罪,逃奔
吐蕃,具言吐谷渾虛實,吐蕃發兵擊吐谷渾,大破之,吐谷渾可汗曷缽與
弘化公主帥數千帳棄國走依
涼州,請徙居內地。上以
涼州都督鄭仁泰為青海道行軍大總管,帥右
武衛將軍獨狐卿雲、辛文陵等分屯涼、鄯二州,以備
吐蕃。六月,戊申,又以左武衛
大將軍蘇定方為安集大使,節度諸軍,為吐谷渾之援。
吐蕃
祿東贊屯青海,遣使者論仲琮入見,表陳吐谷渾之罪,且請和親。上不許,遣左衛郎將劉文祥使於
吐蕃,降璽書責讓之。
秋,八月,戊申,上以
海東累歲用兵,百姓困於徵調,士卒戰溺死者甚眾,詔罷三十六州所造船,遣司元太常伯竇德玄等分詣十道,問人疾苦,黜陟官吏。德玄,毅之曾孫也。
九月,戊午,熊津道行軍總管、右威衛將軍孫仁師等破百濟餘眾及倭兵於白江,拔其周留城。
初,
劉仁願、
劉仁軌既克真峴城,詔孫仁師將兵浮海助之。百濟
王豐南引倭人以拒
唐兵。仁師與仁願、仁軌合兵,勢大振。諸將以加林城水陸之沖,欲先攻之,仁軌曰:“加林險固,急攻則傷士卒,緩之則曠日持久。周留城,虜之巢穴,群凶所聚,除惡務本,宜先攻之,若克周留,
諸城自下。”於是仁師、仁願與新羅王法敏將陸軍以進,仁軌與別將
杜爽、撫餘隆將水軍及糧船自熊津入白江,以會陸軍,同趣周留城。遇倭兵於白
江口,四戰皆捷,焚其舟四百艘,煙炎灼天,海水皆赤。百濟王豐脫身奔
高麗,
王子忠勝、忠志等帥眾降,百濟盡平,唯別帥遲受信據任存城,不下。
初,百濟西部人
黑齒常之,長七尺餘,驍勇有謀略,仕百濟為達率兼郡將,猶中國刺史也。
蘇定方克百濟,常之帥所部隨眾降。定方縶其王及太子,縱兵劫掠,壯者多死。常之懼,與左右十餘人遁歸本部,收集亡散,保任存山,結柵以自固,旬月間歸附者三萬餘人。定方遣兵攻之,常之拒戰,
唐兵不利;常之復取二百餘城,定方不能克而還。常之與別部將沙吒相如各據險以應福信,百濟既敗,皆帥其眾降。
劉仁軌使常之、相如自將其眾,取任存城,仍以糧仗助之。孫仁帥曰:“此屬獸心,何可信也!”仁軌曰:“吾觀二人皆忠勇有謀,敦信重義;但向者所託,未得其人,今正是其感激立效之時,不用疑也。”遂給其糧仗,分兵隨之,攻拔任存城,遲受信棄妻子,奔
高麗。
詔
劉仁軌將兵鎮百濟,召孫仁帥、
劉仁願還。百濟兵火之餘,比屋凋殘,殭屍滿野。仁軌始命瘞骸骨,籍戶口,理村聚,署官長,通道塗,立橋樑,補堤堰,復陂塘,課耕桑,賑貧乏,養孤老,立唐社稷,頒正朔及廟諱;百濟大悅,闔境各安其業。然後修屯田,儲糗糧,訓士卒,以圖
高麗。
劉仁願至京帥,上問之曰:“卿在
海東,前後奏事,皆合機宜,復有文理。卿本武人,
何能如是?”仁願曰:“此皆
劉仁軌所為,非臣所及也。”上悅,加仁軌六階,正除帶方州刺史,為築第長安,厚賜其妻子,遣使齎璽書勞勉之。
上官儀曰:“仁軌遭黜削而能盡忠,仁願秉節制而能推賢,皆可謂君子矣。”
冬,十月,辛巳朔,詔太子每五日於光順門內視諸司奏事,其事之小者,皆委太子決之。
十二月,庚子,詔改來年元。
壬寅,以安西都護
高賢為行軍總管,將兵擊弓月以救于闐。
是歲,大食擊
波斯、拂菻,破之;南侵婆羅門,吞滅諸胡,勝兵四十餘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