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貢戰役
430事件一般指本詞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胡志明戰役
- 開始時間:1975年4月9日
- 結束時間:1975年4月30日
- 所屬國家:越南
戰役背景,戰役簡介,戰役戰術,戰役經過,戰役目的,戰役點評,主要人物,歷史評價,
戰役背景
1969年
美國總統
尼克森上任後,繼續對
越南北部實施了大規模轟炸,北越軍民憑藉堅韌的民族毅志,頑強地抵抗著外族的入侵。
美國終於明白這是一場打不贏的戰爭,1973年從
越南全面撤軍。
胡志明戰役1973年1月,只鍵趨記越南問題的
巴黎協定簽訂後,
南越阮文紹政權不斷破壞協定。南方軍民於1974年開始逐步反攻,擴大
解放區。
1975年3月,發起春季總進攻,取得
西原戰役和
順化——
峴港戰役勝利,消滅和瓦解了偽第一軍區和第二軍區的全部軍事力量和統治機構。
1975年北越發動
胡志明戰役,解放全
越南,這場二十世紀最長的戰爭終於結束。
戰役簡介
1975年4月9日起,南方軍民先後解放隆慶、
寧順、
平順和平綏省。之後,於4月19日,
越南南方軍民隨即發動了著名的“
胡志明戰役”,在相繼解放了隆慶、
寧順、
平順和平綏省之後,於4月26日就分兵五路向
阮文紹集團最後防線發起了猛烈進攻。西貢是
阮文紹集團的首都,但在
越南南方軍民的攻勢下,一切防禦很快土崩瓦解,不得不在4月30日宣布無條件投降,西貢――
嘉定市(即現在的
胡志明市)完全解放。不久,
越南方軍民繼續進攻,迫使偽第四軍區的敵人全部投降。南部各省完全解放。這是
越南南方軍民和
阮文紹傀偶
集團之間的一次決定性的戰役。 這次戰役的勝利,
越南南方的局勢基本已經確定,緊接著
阮文紹集團第四軍區的全部軍事力量也被消滅,整個越南南方也獲得了解放。 此次戰役是
越南人民解放越南南方,完成國家統一的一次歷史性戰役。
戰役戰術
1975年4月9日—5月1日,在
印度支那人民民族解放戰爭期間,
越南南方人民解放武裝力量實施的
進攻戰役。
越南南方人民解放武裝力量勝利實施
西原戰役和
順化—峴港戰役之後,在西貢及其附近
城市地域,尚殘存有西貢政權約10個步兵和空降兵師、12個裝甲坦克團、33個炮兵營、以及一些
地方部隊和特種部隊。為實施戰役,
越南南方人民解放武裝力量使用了步兵第1、第2、第3、第4軍及第232指揮部所屬的
部隊(總計15個師),還動用了第5、第7和第8軍區(近6個師)的兵力和兵器,以及一些
地方部隊和特種部隊。人民解放武裝力量在人數上略己汗地蜜占優勢,飛機火炮和艦艇均少於敵軍。敵軍則裝備有美式兵器,各
部隊和兵團均有
美國顧問。 這次戰役的企圖是從正面和後方對敵西貢
集團實施突擊,在地下戰鬥小組和城市居民的配合下攻占西貢。
戰役經過
戰役分為兩個階估套閥段:4月9日至21日期間,殲滅西貢周圍之敵。
胡志明戰役 1975年4月21日,步兵第2軍主力已協同第5軍區各兵團解放了西貢東北沿海諸省,由東南方向逼近敵人堅固設防的春祿城,該城一向被視為西貢接近地之主要防禦樞紐部。敵人向春祿地域調遣約200輛坦克,對步兵第4軍在該地作戰的各兵團進行了頑強抵抗。
南越偽軍面臨被殲滅的境地,於4月21日撤離春祿地域退向西貢。此時,步兵第3軍所屬兵團在解放
富安省和
西寧省部分地區之後,主力已從西北方向逼近西貢,步兵第1軍主力也從北面進至西貢郊區。第232指揮部所屬
部隊(4個步兵師、3個獨立步兵團,均有坦克加強)從西南方向進抵西貢。至此,
南越偽政權首都已陷入重圍。4月18日,
美國公民開始倉促歡多龍撤離西貢。4月21日,偽總統
阮文紹乘
美國軍用飛機逃往台灣。4月26—29日,為殲滅西貢外圍防線之敵,進行了艱苦的戰鬥。 為了指揮西貢攻堅戰鬥,組建了以文進勇大將為首的前線指揮部。4月30日,步兵第1、第2、第3、第4軍、第232指揮部和各軍區所屬兵團,在殲滅西貢內圍防線的敵人之後,由四面八方突入該城,並在地下戰鬥小組和起義居民的積極支援下,1975年4月30日解放了
南越首都西貢。
戰役目的
戰役目的是殲滅
越南南方西貢反動軍隊,解放
南越首都西貢;推翻
傀儡政權,勝利結束民族解放戰爭。
戰役點評
在春祿戰鬥結束後,
胡志明戰役從軍事上已經沒有太大的實際意義,因為任何人都已經看到,北越軍隊進入
西貢市已經只是時間問題了。在勝利在望的日子裡,越共中央把這場最後的進攻,莊嚴地命名為“
胡志明戰役”。
在80年代以後
越南的官方出版物中,往往將南方司令部4月9日先期發起的春祿等方向的戰鬥作為
胡志明戰役的一部分,但此時只是南方司令部所屬第歡譽己4軍根據其原定計畫發起的先期行動,並不是後來胡志明戰役的作戰計畫中規定的任務。
1975年4月18日,以南方局原計畫為
藍本完善後的
胡志明戰役作戰計墓頸劃,最後通過了文進勇和
黎德壽審定。文進勇和
黎德壽在審定後,對南方司令部原作戰計畫做出了微妙地調整:原B2戰場的主力
部隊,被全部調整到地形複雜、困難較多的方向上,理由是B2戰場部隊更熟悉戰場的情況。
在最終定稿的
胡志明戰役計畫中,北越軍隊共投入4個軍和232
部隊(相當于軍),幾乎全部的技術兵種,以及第七軍區和西貢元背煮--
嘉定軍事指揮部所屬的
地方部隊,作戰總兵力27萬人(主力部隊25萬人),
戰役後勤人員18萬人。參戰兵力仍按原計畫分為西北、東北、東、東南、西與西南共五個方向對西貢實行向心攻擊。
西北方向的主攻由
西原戰役期間B3戰場成立的第3軍(下轄有10、316、320A共3個步兵師及特種兵直屬分隊,約4.6萬人)主攻,並得到
嘉定1團、2團,西貢特工別動隊的加強,戰役目標是殲滅
南越第25師,攻占
新山一機場,並與第1軍一起攻占南越軍總參謀部。
西線和西南方向由232
部隊負責,該部擁有3個
步兵師(3、5、9師)、2個裝甲營,1個130加農炮營、1個高炮團和5個高炮營以及第八軍區的
地方部隊,共4.2萬人,戰役目標是切斷4號公路,而後攻占首都特區、警察總署。西部的兩個方向由南方司令部副司令兼戰役副司令
黎德英和南方司令部副政委黎文想統一指揮。
胡志明戰役 東線進攻的兵力是第4軍,除原有的2個步兵師(7、341師)和特種兵
部隊(約3萬人)外,還加強了第五軍區的第52步兵旅、1個130加農炮營、1個高炮團和1個混合高炮營,任務是消滅邊和
南越軍隊第2軍軍部和第18師,而後直插市內占領總統府“獨立宮”。
在春祿守軍徹底瓦解後,對西貢的總攻時間主要取決於兩個因素,一個是掃蕩西貢外圍
南越軍據點,由於北越和越盟方面在兵力對比上有3∶1的優勢,還得到北越及時南下的400餘輛
坦克和裝甲車輛的支援,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困難。但困擾戰役指揮部的另一個問題是缺少工兵和舟橋器材,這嚴重製約了戰役的發起時間,特別是在232
部隊進攻的西貢以南方向。然而此時南方司令部只有半套蘇制TPP大型舟橋,而且北越增派的249舟橋團的4個連和四分之一套TPP大型舟橋直到4月20日仍未到達指定位置。在等候工兵的過程中,北越總參謀部後勤局局長
丁德善大校親自坐鎮戰役指揮部,為各方向進攻
部隊準備了足夠的彈藥和給養(此前南下並掃蕩了
峴港、大叨、
金蘭等城市的北越各部隊彈藥消耗嚴重,配屬第2軍的203坦克旅甚至每輛坦克只剩1-2發炮彈)。
而地形最困難的232
部隊第1坦克團的近百輛坦克(三分之一是T-54B,其餘為
T-34/85和
63式水陸坦克),10餘輛
63式裝甲輸送車和近400門76毫米以上火炮,在發動當地民眾背柴捆鋪路後,總算到達了萬古
東河渡口,在南方司令部工兵主任武明哲的指揮下,於4月25日前後進入到指定陣地。為了避免在總攻發起後出現類似局面,戰役指揮部要求先期進入戰區的各特工團必須從25日起奪取進攻道路上的所有橋樑,並堅守到N日G時。
戰役目的
戰役目的是殲滅
越南南方西貢反動軍隊,解放
南越首都西貢;推翻
傀儡政權,勝利結束民族解放戰爭。
戰役點評
在春祿戰鬥結束後,
胡志明戰役從軍事上已經沒有太大的實際意義,因為任何人都已經看到,北越軍隊進入
西貢市已經只是時間問題了。在勝利在望的日子裡,越共中央把這場最後的進攻,莊嚴地命名為“
胡志明戰役”。
在80年代以後
越南的官方出版物中,往往將南方司令部4月9日先期發起的春祿等方向的戰鬥作為
胡志明戰役的一部分,但此時只是南方司令部所屬第4軍根據其原定計畫發起的先期行動,並不是後來胡志明戰役的作戰計畫中規定的任務。
1975年4月18日,以南方局原計畫為
藍本完善後的
胡志明戰役作戰計畫,最後通過了文進勇和
黎德壽審定。文進勇和
黎德壽在審定後,對南方司令部原作戰計畫做出了微妙地調整:原B2戰場的主力
部隊,被全部調整到地形複雜、困難較多的方向上,理由是B2戰場部隊更熟悉戰場的情況。
在最終定稿的
胡志明戰役計畫中,北越軍隊共投入4個軍和232
部隊(相當于軍),幾乎全部的技術兵種,以及第七軍區和西貢--
嘉定軍事指揮部所屬的
地方部隊,作戰總兵力27萬人(主力部隊25萬人),
戰役後勤人員18萬人。參戰兵力仍按原計畫分為西北、東北、東、東南、西與西南共五個方向對西貢實行向心攻擊。
西北方向的主攻由
西原戰役期間B3戰場成立的第3軍(下轄有10、316、320A共3個步兵師及特種兵直屬分隊,約4.6萬人)主攻,並得到
嘉定1團、2團,西貢特工別動隊的加強,戰役目標是殲滅
南越第25師,攻占
新山一機場,並與第1軍一起攻占南越軍總參謀部。
西線和西南方向由232
部隊負責,該部擁有3個
步兵師(3、5、9師)、2個裝甲營,1個130加農炮營、1個高炮團和5個高炮營以及第八軍區的
地方部隊,共4.2萬人,戰役目標是切斷4號公路,而後攻占首都特區、警察總署。西部的兩個方向由南方司令部副司令兼戰役副司令
黎德英和南方司令部副政委黎文想統一指揮。
胡志明戰役東線進攻的兵力是第4軍,除原有的2個步兵師(7、341師)和特種兵
部隊(約3萬人)外,還加強了第五軍區的第52步兵旅、1個130加農炮營、1個高炮團和1個混合高炮營,任務是消滅邊和
南越軍隊第2軍軍部和第18師,而後直插市內占領總統府“獨立宮”。
參加
胡志明戰役的北越和越盟武裝對西貢發起總攻的時間,代號為N日G時。
在春祿守軍徹底瓦解後,對西貢的總攻時間主要取決於兩個因素,一個是掃蕩西貢外圍
南越軍據點,由於北越和越盟方面在兵力對比上有3∶1的優勢,還得到北越及時南下的400餘輛
坦克和裝甲車輛的支援,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困難。但困擾戰役指揮部的另一個問題是缺少工兵和舟橋器材,這嚴重製約了戰役的發起時間,特別是在232
部隊進攻的西貢以南方向。然而此時南方司令部只有半套蘇制TPP大型舟橋,而且北越增派的249舟橋團的4個連和四分之一套TPP大型舟橋直到4月20日仍未到達指定位置。在等候工兵的過程中,北越總參謀部後勤局局長
丁德善大校親自坐鎮戰役指揮部,為各方向進攻
部隊準備了足夠的彈藥和給養(此前南下並掃蕩了
峴港、大叨、
金蘭等城市的北越各部隊彈藥消耗嚴重,配屬第2軍的203坦克旅甚至每輛坦克只剩1-2發炮彈)。
4月22日,擔心雨季到來前無法完成最後戰鬥的
黎筍,向戰役指揮部發來了措辭嚴厲的電報:“向西貢發動進攻的軍事和政治時機已經成熟,我們必須爭取時間,從各個方向及時、毫不遲緩地向敵人發起進攻。稍有遲緩,在軍事、政治上都是不利的。目前,及時採取行動是奪取徹底勝利最可靠的保證。
儘管如此,此時
胡志明戰役指揮部仍然無法確定N日G時的具體時間。北越總參謀部增派的工兵279團和559司令部(即
胡志明小道的維護單位)574公路團到達前線後,戰役的準備工作有所加快。第1軍在工兵的協助下渡過了貝河,進入了出發陣地。
而地形最困難的232
部隊第1坦克團的近百輛坦克(三分之一是T-54B,其餘為
T-34/85和
63式水陸坦克),10餘輛
63式裝甲輸送車和近400門76毫米以上火炮,在發動當地民眾背柴捆鋪路後,總算到達了萬古
東河渡口,在南方司令部工兵主任武明哲的指揮下,於4月25日前後進入到指定陣地。為了避免在總攻發起後出現類似局面,戰役指揮部要求先期進入戰區的各特工團必須從25日起奪取進攻道路上的所有橋樑,並堅守到N日G時。
主要人物
歷史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