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自行高炮是我國第一個完全使用自主研發部件生產出的自行高炮,由湖南湘潭機械製造廠(627工廠)生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301自行高炮
- 屬於:武器
- 生產:湖南湘潭機械製造廠
- 簡稱:627工廠
- 類型:自主研發
概述,第一階段(67-69年),第二階段(71-76年),第三階段(78-81年),
概述
301自行高炮由於具有高平兩用的特點,是伴隨坦克作戰必不可少的裝備,也是國家的一項空白。1967年第五機械工業部(67)部便生字第1126號文將“301”的研製下達到工廠。從1967年至1981年,工廠組織力量分三個階段對。301”進行了研製,由於各階段的戰技要求不同,研製各具特點。
第一階段(67-69年)
301”的戰技性能根據六七四廠及裝甲兵1966年2月25日文的要求:將雙37高炮或單100高炮改裝,置於“131”(62式輕型坦克)底盤上,改裝後其性能不低於牽引式高炮,在近距離上能防禦7·62毫米步槍及炮彈片的襲擊,炮塔為半開式。在研製過程中,採取內外。三結合”與領導機關即第五機械工業部、裝甲兵司令部及使用部隊三結合;廠內實行領導、工程技術人員和工人三結合)的辦法,有關人員日夜奮戰,領導機關和兄弟單位大力支持,科研速度進展很快。從1967年5月開始研製,同年12月即試製出了‘‘301”第一輪樣車,創造了當年設計當年出樣車的奇蹟。301”第一輪樣車,經過廠內外多次試驗,特別是經過國家靶場的摸底試驗,除連發穩定性外,其餘均能滿足戰技指標的要求。為解決連發穩定性,對供彈機進行了多方案的試製和試驗,終於研製出比較理想的供彈機,經連續射擊試驗,效果很好,是對。艦37”進行十年研製以來從未取得的好成績。1969年12月,在。301”第一輪樣車的基礎上,研製出第二輪樣車,裝甲兵對其進行了定型試驗,結論是:301自行高炮若能連發並能解決所需特殊彈的供應即可定型。後由於連發不穩定及所需特殊型炮彈國內無法供應等原因,中止了“301”的研製
第二階段(71-76年)
1971年,中止了近兩年的“301”研製進入第二階段。第二階段的戰技要求同第一階段,其總體方案:採用“WA704改”及電器測速瞄準具和‘‘131改”底盤組成。在醞釀總體方案過程中,裝甲兵曾到四九七廠徵詢意見,該廠有關人員提出:。301”第一、二輪樣車未能定型,原因是彈鏈節剛度不夠,致使連發不長。如能對第二輪樣車稍加改進,連發問題即可解決。上述意見未被採納,採用以“WA704改”為基礎的新方案進行試製。1971年底試製出第三輪樣車。1975年裝甲兵與工廠對第三輪樣車進行了大規模的摸底試驗。1976年根據摸底試驗暴露出的問題,上報了以該車為基礎的設計新方案,經上級批准進行了設計。後因電器測速瞄具不能定型等原因,致使”301”的研製再次中止。
第三階段(78-81年)
1978年4月,第五機械工業部張珍部長來廠視察,作出了由工廠繼續研製301自行高炮的決定。同年5月於一副部長主持召開了(785)會議,會議決定六二七廠為。301”研製的總設計單位。工廠根據總參裝備部、國防工辦(78)4號文提出的戰技指標,再次進行了調研工作。在調研的基礎上對比原設計大膽地提出了火炮邊置方案,即火力系統為三防密閉式炮塔,76式雙37艦炮按邊炮配置,螺旋式圓彈箱供彈;火控系統由搜尋雷達(具有測巨功能並加詢問機)、搜尋鏡、1035小型指揮儀、潛望式光環測角雷射測距兩合一座標儀、單柄跟蹤儀和潛望式光環瞄準鏡等組成;隨動系統採用主機直接驅動擴大機拖動火炮;初級供電系統由主機驅動電站供電;底盤採用69式加長坦克底盤。在(794)方案論證會議上,與會代表認為邊炮方案新穎,是三位一體半自動自行小高炮的一種大膽構想,但對邊炮方案結構強度、水平方位及立靶精度提出了疑義。會議初步通過邊炮方案論證,決定作為初樣車研製,並要求作邊炮實彈試驗。經過202所靶場邊炮實彈射擊試驗表明,邊炮方案基本上是可行的,射擊試驗結果比較理想,當即得到第五機械工業部20院祝俞生副院長的肯定。
邊炮方案實彈射擊試驗之前,為了加速“301”的研製,在原301自行高炮(火炮中置方案)上增加簡易火控。通過1979年10月在濰坊靶場試驗,因結果不理想,致使簡易火控方案研製中止。
由於工廠501步兵戰車研製任務繁忙,為集中優勢兵力打好。501”殲滅戰,第五機械工業部於1980年7月將。301”研製任務轉移給四九七廠,由四九七廠任總設計師單位,六二七廠只負責底盤和電站的研製。1981年1月工廠按期完成了。301”帶電站的底盤研製任務。至此,”301”的研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