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中國銀行業發展報告

《2024年度中國銀行業發展報告》是由中國銀行業協會行業發展研究專業委員會就2024年度中國銀行業發展情況組織編寫的報告,由中國銀行業協會於2024年10月19日發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24年度中國銀行業發展報告
  • 發布機構:中國銀行業協會
發布歷程,主要內容,

發布歷程

2024年10月19日,中國銀行業協會在2024金融街論壇年會·金融街之聲——“金融街發布”成果專場發布活動現場正式發布《2024年度中國銀行業發展報告》

主要內容

本年度《報告》由中國銀行業協會行業發展研究專業委員會組織編寫,專委會主任單位中國工商銀行牽頭實施,29家各類型金融機構共同參與完成,這已是中國銀行業協會連續第14年發布該報告。《報告》以“金融強國建設中的銀行轉型與創新”為主題,全面深入地反映了2023年以來銀行業金融機構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及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從多維度、多層面對中國銀行業2023年以來的經營發展和改革轉型進行全景式的梳理和總結,並聚焦分析銀行業轉型發展中的若干熱焦點問題。
《報告》指出,2023年以來,銀行業金融機構堅持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及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把牢“防風險、強監管、促發展”金融工作主線,積極推進高質量發展,服務金融強國建設;堅持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不斷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持續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堅持把防控風險作為金融工作的永恆主題,統籌發展與安全,著力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積極推進數位化、智慧型化轉型,在風險管控、流程重塑等方面取得新進展;以制度型開放為重點推進金融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中國銀行業的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持續提升。
具體來看,《報告》共分七個篇章,分別為總體運行篇、資產業務篇、負債業務篇、中間業務篇、風險管理篇、“五篇大文章”篇和專題研究篇。主要內容如下:
一、巨觀經濟持續復甦,銀行業加快推進高質量發展
2023年,全球經濟穩中趨升,中國經濟呈現明顯復甦特徵,經濟運行恢復向好,實現經濟成長預期目標。2023年中國經濟總量突破126萬億元,再上新台階;GDP同比增長5.2%,高於全球3.2%的平均增速。銀行業經營規模穩步增長,信貸投放節奏逐步均衡,全年資產擴表總體平穩,對穩固經濟運行起到重要作用。截至2023年末,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總負債規模分別達到417.29萬億元和383.12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9.9%和10.1%。
2024年,全球經濟保持平穩,全球貿易呈現回暖跡象,但不排除地緣政治因素及貿易保護主義等一些不確定因素造成的擾動。中國經濟仍處在恢復的關鍵階段,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預計全年能夠實現5%左右的預期增長目標。面對複雜的外部環境和國內轉型壓力,銀行業始終心懷“國之大者”,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加大逆周期和跨周期政策落實力度,在總量適度、節奏平穩、盤活存量、提升效率的總基調下,更加注重提質增效,持續“優資產、控負債、提中收、防風險、補資本”,以更穩健的力度和節奏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推進自身高質量發展。截至2024年6月末,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總負債規模分別達到433.1萬億元和397.66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6%和6.4%。
二、資產業務結構最佳化,助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2023年,銀行業積極落實巨觀政策和監管要求,準確把握貨幣信貸供需規律和新特點,金融支持實體經濟更加精準有力。截至2023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餘額達242.2萬億元,同比增長10.1%,比年初增加22.2萬億元。公司貸款規模高增、結構最佳化。其中,製造業貸款和科創貸款規模加速擴張,綠色信貸保持高速增長,普惠小微貸款增長較快,涉農和脫貧貸款持續增長。2023年製造業中長期、普惠小微、綠色信貸餘額同比增速均高於貸款總量增速。同時,實體經濟融資成本持續下降,2023年新發放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3.88%,較上年下降29個基點。住戶消費貸款增速回升,個人經營性貸款餘額保持較快增速,個人住房貸款利率持續下行。票據業務產品模式創新持續推進,票據業務規模同比增長,票據融資成本持續下行,進一步支持實體經濟。
2024年,我國經濟繼續保持回升向好趨勢,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力度持續增強。截至2024年6月末,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餘額255.32萬億元,同比增長8.3%。基礎設施相關行業中長期貸款、普惠小微貸款和製造業中長期貸款同比分別增長11.7%、16.5%和18.1%。6月新發放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3.63%,較上年同期低0.32個百分點。本外幣住戶貸款餘額81.57萬億元,同比增長3.8%,比年初增加1.46萬億元。下一階段,銀行業將圍繞“五篇大文章”等重點領域,不斷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信貸投向將更加精準聚焦,信貸結構將持續最佳化,投資及其它金融資產業務有望繼續保持穩定增長趨勢,在支持併購重組和債券市場發展等方面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三、負債業務穩健發展,服務實體經濟可持續性增強
2023年,銀行業存款規模保持增長態勢,住戶存款占比提升,對公存款穩中向好。截至2023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達289.91萬億元,同比增長9.6%。住戶活期存款餘額較上年末增加0.58萬億元,同比增長1.49%;住戶定期及其他存款餘額較上年末增加16.09萬億元,同比增長19.53%,占比提升3.45個百分點至71.41%;上市商業銀行平均存款成本為2.13%,較上年末小幅回升2個BP。2023年存款定期化程度加深,存款增量97%來自定期存款,成本剛性特徵明顯。同業負債及其他負債業務方面,拆入資金規模快速上升,賣出回購金融資產規模持續增長,同業存單發行增速由降轉升,二級資本債發行規模小幅下降,綠色金融債發行規模回歸平穩。
2024年,國內市場流動性保持充裕。截至2024年6月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301.68萬億元,同比增長6%;住戶活期、定期及其他存款分別較去年同期增長4.31%、13.18%,定期存款增速趨緩。為穩定負債成本,商業銀行進一步發揮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製作用,通過行業自律規範定價行為;2024年4月,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叫停“手工補息”,有利於防範高息攬儲,維護市場合理競爭秩序。下一步,銀行業將繼續落實監管要求,最佳化負債結構,合理控制成本,防範風險,進一步增強服務實體經濟的可持續性。
四、持續落實減費讓利政策,中間業務規範發展
2023年,銀行中間業務收入規模整體呈現下滑態勢,其中,受持續落實減費讓利政策、以及資本市場波動等因素影響,非傳統中間業務規模下降較多,傳統中間業務仍然占據主導地位。具體看,傳統中間業務結構基本不變,但不同類型機構的傳統中間業務重點和結構繼續分化。在非傳統中間業務領域,雖然投行、理財、託管業務收入均有所下降,但是三類業務均呈現出邊際轉好趨勢。其中,銀行理財市場規模有所恢復,託管規模止跌回升,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規模穩步提升。
2024年,在加快建設金融強國,推動我國金融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上,銀行中間業務發展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一方面進一步規範中間業務發展,持續加大支付結算、銀行卡等傳統中間業務領域轉型發展的探索;另一方面資產託管業務迎來新一輪增長空間,投行業務也在加力服務實體經濟。同時,銀行加快推進自身專業化、綜合化發展,為客戶提供涵蓋信貸、信託、理財、基金、保險、證券、金融租賃、消費金融等在內的一攬子、全方位綜合金融服務,構建以銀行為核心的泛金融生態圈。
五、統籌發展與安全,銀行業風險總體可控
2023年,我國銀行業有效應對國內外多重超預期因素的衝擊,重點領域的金融風險防範化解工作取得積極成效。貨幣市場流動性保持合理充裕,市場風險和流動性風險整體平穩。銀行業持續提升全面風險管理能力,不斷創新不良資產處置方式,高效推動不良資產處置,主要經營和風險監管指標處於合理區間。2023年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59%,較上年末下降0.04個百分點,資產質量保持穩定,風險抵補能力充足,整體風險可控。從業務類型看,零售貸款資產質量下行壓力較對公貸款更加明顯。從區域表現看,多數省市銀行不良貸款率繼續下行,但個別經濟發達地區和中西部省市不良率有所反彈。
2024年,隨著金融風險防控政策不斷完善,銀行業進一步做實資產分類,推動風險防範指標多元化、精細化,提升不良資產識別能力,大力度、多渠道持續推動不良資產處置盤活,不斷加強信用風險管理,穩妥有序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強化新興風險管理,進一步提升全面風險管理能力,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截至2024年6月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3.34萬億元,不良貸款率1.56%,較2023年同期下降0.06個百分點,為2016年以來新低;撥備覆蓋率209.32%,較2023年同期提高3.2個百分點,持續保持較高水平。
六、錨定高質量發展方向,紮實做好“五篇大文章”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指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提供了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行動指南。面對新時代的發展要求,銀行業紮實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積極踐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精準助力重點領域發展,以科技金融助力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綠色金融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以普惠金融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以養老金融保障老年人福祉,以數字金融提升服務效率和風險管理水平。
科技金融方面,銀行業不斷創新科技金融體制機制,陸續建成專營組織、專業團隊、專設信貸標準;最佳化與證券、擔保、創投等機構的合作模式,打造全生命周期產品體系,為科技企業發展壯大持續注入活力。2024年6月末,四大行科技金融貸款餘額較年初增速均超過12%。綠色金融方面,截至2024年6月末,本外幣綠色貸款餘額34.76萬億元,同比增長28.5%;綠色金融債累計發行1.5萬億元,在綠債發行總額中占比近40%;持續提升ESG信息披露質量。養老金融規模穩步擴張,體系日趨健全。商業銀行已初步形成養老金金融為核心、養老服務金融為延伸、養老產業金融為配套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體系。銀行業數位化轉型戰略縱深推進,資金、人才投入力度持續加大。2023年六大行金融科技投入首次突破1200億元。強化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搶抓新技術發展機遇,不斷激發數據要素潛能和數字金融發展新動能。
七、探索轉型改革新路徑,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
面對內外部環境深刻變化,銀行業始終保持戰略定力,著力深化自身改革,以積極姿態迎接經營環境變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持續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
一是資本新規下銀行業不斷提升資本精細化管理水平。2024年起,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正式實施,對資本管理提出新要求。銀行業以資本新規實施為契機,著力構建涵蓋資本規劃、配置、計量、監測、考核、披露的全流程資本管理體系;不斷完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確保各類風險得到科學的識別、監測、計量、評估和報告;不斷深化資本在經營管理中的套用,將資本新規與經營目標有機融合,充分釋放資本管理效能;持續推進高級計量法體系的建設及套用,加快推進銀行數智化轉型,推動實現更加穩健的經營。
二是低息差環境持續考驗銀行業經營韌性。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淨息差呈快速收窄態勢,降至歷史低位,成為商業銀行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商業銀行借鑑國際國內應對經驗,從提升資產收益、降低負債成本、增加非息貢獻、最佳化定價管理等方面綜合發力,推動穩息差、增收入。具體包括:聚焦新質生產力和“五篇大文章”領域,最佳化客群結構,提升資產收益;做大客群拓負債,以交易結算資金獲取為核心,發力低成本負債業務;強化平台思維,拓展大財富管理業務,提升非息收入貢獻;加強精細化定價管理,全流程提升基層一線價格管控水平;搭場景、建生態,持之以恆夯客群、鎖存款、降成本、提收益。
三是銀行業深入推進金融高水平開放。當前,我國穩步擴大金融領域制度型開放,提升跨境投融資便利化。我國銀行業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對外開放取得積極成果,跨境人民幣實現較快發展。截至2024年6月末,外資銀行在華總資產3.87萬億元,貸款餘額1.41萬億元;中國銀行業對外金融資產1.52萬億美元,金融負債1.49萬億美元;人民幣在全球支付中占比4.61%,為全球第四大最活躍貨幣。新形勢下,外資行積極布局五篇大文章,深耕中國市場,重點發力、布局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數字金融領域;中資行加大跨境人民幣業務布局力度,創新人民幣跨境資金收付、代發薪、供應鏈融資等重點產品,拓展對華出口企業、帶路建設中資企業等重點客群,在中國香港、RCEP成員、帶路沿線、離岸人民幣中心等重點區域,持續提升跨境金融服務能力。
四是服務新質生產力為銀行業高質量發展指明方向。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有助於提升銀行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以及市場競爭力,助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當前,圍繞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及特徵,銀行業謀劃實施相關支持舉措,將支持科技自立自強作為核心領域,以“商行+投行”“融資+融智”一體化服務體系,滿足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客戶全周期、綜合化金融服務需求;聚焦新質生產力企業輕資產、重智力的經營特點,設計差異化的融資產品,將強化產品和服務模式創新作為著力點;構建涵蓋地方政府引導基金、資本市場各類交易所、投資機構的金融服務生態圈,推動先進優質生產要素的順暢流動和高效配置,助力企業登入資本市場。強化集團層面的頂層設計,夯實專業機構、服務團隊建設,提升新興產業風險特徵研究和風險評價能力,完善服務新質生產力的體制機制保障。
五是AI大模型技術賦能銀行業經營轉型。金融與人工智慧有天然的契合點,AI大模型技術能夠充分挖掘銀行業的海量數據,而銀行業具有適用AI大模型技術的豐富場景。當前AI大模型正推進我國銀行業服務、行銷、產品等領域的全面革新,催化“未來銀行”加速到來。2023年年報中,近20家上市銀行披露了大模型領域的技術研發和套用進展。銀行業不斷完善關於AI的戰略布局,探索形成“AI+金融”的中長期規劃布局,加強AI人才梯隊建設;重視數據和算力,做強AI基礎技術底座,提升數據治理能力,打破數據壁壘,構建開放共享的數據生態,同時深化與產界各方合作,促進雙向融合互促,增強技術能力和套用能力;圍繞價值創造,著眼於解決金融業務發展中的痛點難點,把握好方向和節奏,從風險可控的場景出發穩步推進,打造適宜的AI套用生態;堅持底線思維,加強大模型安全風險管理,將AI相關風險納入全面風險管理框架之中。
展望未來,銀行業金融機構將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金融的政治性和人民性,主動擔當作為,繼續滿足實體經濟有效融資需求並注重可持續性,紮實做好“五篇大文章”,以高質量發展服務好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