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通知
市政府關於批轉市城鄉建設委員會2021年南京市城鄉建設計畫的通知
寧政發〔2021〕1號
各區人民政府,市府各委辦局,市各直屬單位:
市政府同意市城鄉建設委員會擬定的《2021年南京市城鄉建設計畫》,現轉發給你們,請認真遵照執行。
南京市人民政府
2021年1月16日
計畫全文
2021年南京市城鄉建設計畫
(市城鄉建設委員會 2021年1月)
2021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也是南京加快推動“以人民為中心的美麗古都”建設的關鍵之年。根據我市城市總體規劃和發展需要,現制定2021年南京市城鄉建設計畫。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踐行新發展理念,推動城市建設高質量發展。按照“兩爭一前列”重要指示要求,緊扣中心城市、特大城市戰略定位和“創新名城、美麗古都”發展願景,積極融入國家發展戰略,推動構建新夜請料拜發展格局,著力打造現代高效的設施體系,著力營造舒適友好的宜居環境,著力塑造古今交融的古都風貌,著力締造和諧幸福的美好生活,推動“十四五”城建發展開好局、起好步,為“強富美高”新南京建設提供堅實支撐保障。
二、基本原則
(一)堅持統籌協調。著力化解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加快完善“南北田園、中部都市茅端希、擁江發展、城鄉融合”的市域空間格局,提高新型城鎮化建設水平。
(二)堅持集約高效。踐行內涵式、集約型發展路徑,強化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和土地資源高效利用,注重空間複合開發和功能巴白她有機融合,提高城市建設的綜合效益。
(三)堅持民生優先。樹立以人為本、多元包容的發展導向,加快消除民生痛點堵點,加大優質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提升城市認同度和美譽度,提高城市綜合承載力。
(四)堅持安全韌性。把城市當作有機生命體進行系統治理,推動特大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保障城市安全運轉、市民安居樂業。
三、主要任務
2021年南京市城鄉建設的主要任務是:
(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貫徹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以交通運輸的高質量發展服務國家戰略實施,加快打造國內一流的交通強市,不斷增強中心城市集聚輻射能力。
1.鐵路建設。實施南沿江、寧淮城際鐵路建設,加快北沿江鐵路、寧蕪鐵路外繞征地拆遷等前期工作並啟動工程建設,積極構建以南京為中心的“米”字型高鐵網路。
2.公路建設。完成寧合高速改擴建,續建寧馬、寧宣等高速公路項目,持續推動312國道、356省道、338省道等國省幹線公路建設,加快完善市域高快速公路網路乘頸嚷,構建暢達高效的對外交通連線體系。
3.港口水運建設。完成南京港聯檢錨地擴能改造,建成龍潭港區汽車滾裝碼頭集疏運道路,推動秦定祝踏淮河(溧水石臼湖—江寧彭福段)航道整治、南京內河港高淳固城作業區建設等工程,提升航道水運能力。
4.過江通道建設。續建和燕路、仙新路、建寧西路、龍潭等4條過江通道,持續開展錦文路、浦儀公路東段等過江通道前期研究,增強江南江北雙主城交通連結,加快擁江發展步伐。
5.軌道交通建設。續建寧句線、5號線、6號線等10條軌道交通線路,新建3號線三期、11號線一期工程,加密市域軌道交通線網密度,提高公共運輸出行分擔率。力爭開翻勸您棕工寧揚、寧馬、寧滁城際軌道工程,加快打造“軌道上的都市圈”。
6.農村公路建設。完成147公里農村公路提檔升級,建成124公里鄉村對外道路,完成267公里農路安全防護工程,助力城鄉融合發展。
(二)生態保護建設。貫徹落實總書記考察江蘇重要指示,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補齊城市環境設施短板,提升城市生態環境品質,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1.河道水環境整治提升。實施外秦淮河、玄武湖、內秦淮河、嬸海金川河等12個水環境整治提升工程,鞏固提升河湖水環境質量。
2.暗涵專項整治。根據城市暗涵整治專項工作方案,實施主城進香河、南玉帶河等14個暗涵整治工程,提高暗涵水質,削減降雨沖刷入河污染。
3.污水處理及收集系統建設。加快推進江心洲污水二通道、江心洲至城南污水處理廠聯通一期等項目,保障城市污水收集系統安全運行。完成城南污水處理廠擴建、龍袍新城污水處理廠建設工程,續建紫東核心區污水主幹管網、大廠污水處理廠配套管網等工程項目,進一步提升污水集中處理能力。加快推進金川河、外金川河流域等300個片區雨污水管網清疏修繕工程,進一步完善污水收集體系。
4.環衛設施建設。基本建成江北廢棄物處置中心二期、市污泥處置中心項目,續建江北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二期、城東廢棄物綜合處置中心等工程,實施天井窪、水閣垃圾填埋場封場修復,新改建白下科技園、江寧麒麟等一批區級生活垃圾轉運站,穩步提升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能力。
5.公園景區及綠化建設。建成省園博園主體工程,紮實開展紫金山—玄武湖城市中心公園規劃建設,加快石頭城遺址公園、紅山動物園改造提升,推進明外郭—秦淮新河百里風光帶建設,提升城市宜居宜游品質。
(三)市政公用基礎設施建設。堅持把民眾安居樂業、城市安全運行放在首位,進一步完善城鄉道路橋樑、燃氣供水、防災減災等公用設施體系,加強城市運轉韌性、強化應急保供能力,切實提高民眾安全感。
1.城市道路建設。完成揚子江大道快速化改造、中央北路拓寬工程,加快紅山路—和燕路、機場二通道、宏運大道、橫江大道等快速路建設,實施惠民大道、大橋南路、萬家樓立交等重要節點改造,大力推進東麒路北延、綠都大道等一批斷頭路建設,著力提高中心城區路網通行能力;配合片區開發時序,加快完善江北新區、紫東地區以及河西、麒麟、南部新城等新城新區路網體系,提升區域承載能力。開展城市橋樑、隧道、過街通道安全防護設施改造,保障城市交通安全運行。
2.供水及燃氣設施建設。完成主城應急水源地、新濟洲備用水源地建設,建成濱江LNG應急調峰儲配站,新改建供水管道70公里,新建燃氣管道100公里,著力提升自來水、燃氣安全保供能力。
3.積淹水整治。完成雙拜崗、啟迪大街等20處積淹水片區(點)整治,實施金川河、西水關等一批雨水泵站改造工程,提升城區排水防澇能力。
4.公共運輸設施建設。建成馬群綜合換乘中心,實施姚坊門、月苑等一批人防及社會公共停車場建設,完成主城242處公交中途站點升級改造,提升靜態交通服務水平。
5.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推進江北新區綜合管廊二期、南部新城國際路南北片區、溧水區秦淮大道等60公里地下綜合管廊建設。
6.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建設。續建十二中姜家園校區、龍池中學等5處固定應急避難場所建設,新建新化濕地公園、紫東實驗學校等16個應急避難場所,進一步提升城市抗震減災能力。
7.新市鎮基礎設施建設。紮實推進省美麗宜居小城鎮試點建設,對省美麗宜居小城鎮、省級重點及特色鎮、市級重點新市鎮的城鎮道路及其附屬設施進行改造,進一步提升鎮區環境,兼顧實施傳統村落保護、特色田園鄉村建設。進一步加大對六合、高淳等郊區高質量發展的支持力度。
(四)紮實開展城市更新。以省美麗宜居城市建設為抓手,改善人居環境、補齊城市短板、提升城市品質,統籌推進城市有機更新,為市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和高品質的公共活動空間。
1.濱江岸線整治提升。完成江北新區長江岸線濕地保護與環境提升一期工程,加快推進江北定山、綠博園、歡樂濱江、上元門等濱江城市客廳建設,打造獨具特色的長江南京段城市風貌。
2.公共空間環境品質提升。完成鼓樓中心片區環境綜合整治工程,提升香林寺溝、萬壽等片區環境品質,實施梅園新村紀念館周邊環境綜合整治項目,提升城市公共空間功能品質,構建良好人居環境。
3.歷史文化保護建設。推進明城牆、甘熙宅第等一批文物保護修繕工程,基本完成棲霞老街建設、金沙井太平天國建築修繕工程,彰顯古都歷史人文底蘊。
(五)安居保障建設。貫徹落實“房住不炒”工作要求,大力發展住房租賃市場,持續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穩步推動棚戶區、危舊房改造等工作,不斷改善民眾居住環境和住房條件。
1.老舊小區改造。完成主城108個老舊小區改造任務,改善小區環境品質,完善居住功能配套。
2.保障房建設。新開工各類保障性住房650萬平方米,建成260萬平方米,保障民眾住有所居、住有宜居。
3.發展租賃房市場。新增市場化租賃住房3萬套、保障性租賃住房2萬套,盤活7萬套,進一步發展住房租賃市場。
4.棚戶區改造工程。完成200萬平方米棚戶區改造,切實改善民眾居住環境,有效盤活城市用地空間。
5.危舊房改造。統籌採取“留改拆”等多種方式,完成全市85棟新增在冊危房治理。
(六)城鄉建設管理。貫徹落實安全發展示範城市創建要求,牢牢守住建設工程質量底線和城市建設管理安全紅線,以精細化為理念、信息化為手段,進一步提高城市建設管理效能。
1.落實安全發展示範城市要求,拓展建設工程綜合服務管理平台,融合城市部件、地下管線、海綿城市、智慧燃氣等管理系統,提高項目全生命周期監管水平。
2.提升工程建設審批管理信息化、智慧型化水平,構建工程項目BIM審查管理系統,升級最佳化建設項目審批管理信息系統,深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成果。
3.積極開展試點示範,推動國家綠色建築和建築產業現代化示範工作,開展住建部城市體檢,實施省美麗宜居小城鎮試點建設,形成南京特色工作經驗。
4.紮實做好建設行業管理,提升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智慧工地、工程質量、招投標、消防審查等領域精細化建設管理水平。
四、主要措施
為全面保障2021年城建工作,確保完成各項目標任務,將採取以下工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狠抓責任落實
市各有關部門要各司其職、相互配合,強化專業指導和考核監督。各建設單位要加強組織領導,加大專業化人員力量和施工力量投入,緊盯“五一”、半年、“十一”等關鍵節點,倒排施工進度,加快項目推進。同時各有關單位要進一步細化分解年度目標任務,倒排時序、責任到人,落實項目推進責任。創新工作機制,在項目審批、規劃選址、土地供應等方面加強政策扶持,保障項目早日形成實物量、價值量。對涉軍拆遷、涉鐵審批等重點難點問題,要主動對接、積極協調,推動項目儘早開工建設。
(二)強化要素保障,樹立市場思維
開拓思路、創新機制,用好政府和市場“兩隻手”,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槓桿撬動作用,吸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基礎設施建設領域,以此拓寬城建投融資渠道。積極對上爭取政策支持,在老舊小區改造、城市更新等領域,可探索申請專項債等方式,降低財政資金壓力,提升資金使用績效,形成共建共贏的城建發展新模式。加強市、區兩級資金管理,根據工程進展及契約約定,及時做好工程款撥付工作,保障項目有序推進,有效杜絕民工工資拖欠行為。
(三)強化精細組織,建設精品工程
貫徹落實城市精細化建設管理的各項要求,從規劃設計環節著手,加強工程方案論證比選,追求高起點、高品質的項目設計。施工中注重地上地下、水下岸上、平面立面等各個施工環節的有效整合,統籌好各專業項目的建設時序,確保建設效果連線成片,避免重複建設。狠抓工程質量和安全生產,強化施工科學組織和施工現場管理,最大限度降低對民眾生活和城市運行的影響,打造人民滿意的精品工程。
(四)堅持輿論引導,強化宣傳保障
高度重視社會輿論對城建項目的導向作用,充分利用融媒體平台,切實做好城建宣傳工作。加強重大項目決策的信息公開,搭建政府、民眾、媒體、專家共同參與的全媒體互動平台,充分聽取社會各界特別是基層民眾的意見和建議,保障民眾在城市建設管理中的知情權、監督權和參與權,集中民智、體現民意、激發民力,營造全社會關心城市發展、支持城市建設的良好氛圍。加強建設成果宣傳展示,提升創新名城、美麗古都美譽度。
4.過江通道建設。續建和燕路、仙新路、建寧西路、龍潭等4條過江通道,持續開展錦文路、浦儀公路東段等過江通道前期研究,增強江南江北雙主城交通連結,加快擁江發展步伐。
5.軌道交通建設。續建寧句線、5號線、6號線等10條軌道交通線路,新建3號線三期、11號線一期工程,加密市域軌道交通線網密度,提高公共運輸出行分擔率。力爭開工寧揚、寧馬、寧滁城際軌道工程,加快打造“軌道上的都市圈”。
6.農村公路建設。完成147公里農村公路提檔升級,建成124公里鄉村對外道路,完成267公里農路安全防護工程,助力城鄉融合發展。
(二)生態保護建設。貫徹落實總書記考察江蘇重要指示,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補齊城市環境設施短板,提升城市生態環境品質,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1.河道水環境整治提升。實施外秦淮河、玄武湖、內秦淮河、金川河等12個水環境整治提升工程,鞏固提升河湖水環境質量。
2.暗涵專項整治。根據城市暗涵整治專項工作方案,實施主城進香河、南玉帶河等14個暗涵整治工程,提高暗涵水質,削減降雨沖刷入河污染。
3.污水處理及收集系統建設。加快推進江心洲污水二通道、江心洲至城南污水處理廠聯通一期等項目,保障城市污水收集系統安全運行。完成城南污水處理廠擴建、龍袍新城污水處理廠建設工程,續建紫東核心區污水主幹管網、大廠污水處理廠配套管網等工程項目,進一步提升污水集中處理能力。加快推進金川河、外金川河流域等300個片區雨污水管網清疏修繕工程,進一步完善污水收集體系。
4.環衛設施建設。基本建成江北廢棄物處置中心二期、市污泥處置中心項目,續建江北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二期、城東廢棄物綜合處置中心等工程,實施天井窪、水閣垃圾填埋場封場修復,新改建白下科技園、江寧麒麟等一批區級生活垃圾轉運站,穩步提升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能力。
5.公園景區及綠化建設。建成省園博園主體工程,紮實開展紫金山—玄武湖城市中心公園規劃建設,加快石頭城遺址公園、紅山動物園改造提升,推進明外郭—秦淮新河百里風光帶建設,提升城市宜居宜游品質。
(三)市政公用基礎設施建設。堅持把民眾安居樂業、城市安全運行放在首位,進一步完善城鄉道路橋樑、燃氣供水、防災減災等公用設施體系,加強城市運轉韌性、強化應急保供能力,切實提高民眾安全感。
1.城市道路建設。完成揚子江大道快速化改造、中央北路拓寬工程,加快紅山路—和燕路、機場二通道、宏運大道、橫江大道等快速路建設,實施惠民大道、大橋南路、萬家樓立交等重要節點改造,大力推進東麒路北延、綠都大道等一批斷頭路建設,著力提高中心城區路網通行能力;配合片區開發時序,加快完善江北新區、紫東地區以及河西、麒麟、南部新城等新城新區路網體系,提升區域承載能力。開展城市橋樑、隧道、過街通道安全防護設施改造,保障城市交通安全運行。
2.供水及燃氣設施建設。完成主城應急水源地、新濟洲備用水源地建設,建成濱江LNG應急調峰儲配站,新改建供水管道70公里,新建燃氣管道100公里,著力提升自來水、燃氣安全保供能力。
3.積淹水整治。完成雙拜崗、啟迪大街等20處積淹水片區(點)整治,實施金川河、西水關等一批雨水泵站改造工程,提升城區排水防澇能力。
4.公共運輸設施建設。建成馬群綜合換乘中心,實施姚坊門、月苑等一批人防及社會公共停車場建設,完成主城242處公交中途站點升級改造,提升靜態交通服務水平。
5.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推進江北新區綜合管廊二期、南部新城國際路南北片區、溧水區秦淮大道等60公里地下綜合管廊建設。
6.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建設。續建十二中姜家園校區、龍池中學等5處固定應急避難場所建設,新建新化濕地公園、紫東實驗學校等16個應急避難場所,進一步提升城市抗震減災能力。
7.新市鎮基礎設施建設。紮實推進省美麗宜居小城鎮試點建設,對省美麗宜居小城鎮、省級重點及特色鎮、市級重點新市鎮的城鎮道路及其附屬設施進行改造,進一步提升鎮區環境,兼顧實施傳統村落保護、特色田園鄉村建設。進一步加大對六合、高淳等郊區高質量發展的支持力度。
(四)紮實開展城市更新。以省美麗宜居城市建設為抓手,改善人居環境、補齊城市短板、提升城市品質,統籌推進城市有機更新,為市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和高品質的公共活動空間。
1.濱江岸線整治提升。完成江北新區長江岸線濕地保護與環境提升一期工程,加快推進江北定山、綠博園、歡樂濱江、上元門等濱江城市客廳建設,打造獨具特色的長江南京段城市風貌。
2.公共空間環境品質提升。完成鼓樓中心片區環境綜合整治工程,提升香林寺溝、萬壽等片區環境品質,實施梅園新村紀念館周邊環境綜合整治項目,提升城市公共空間功能品質,構建良好人居環境。
3.歷史文化保護建設。推進明城牆、甘熙宅第等一批文物保護修繕工程,基本完成棲霞老街建設、金沙井太平天國建築修繕工程,彰顯古都歷史人文底蘊。
(五)安居保障建設。貫徹落實“房住不炒”工作要求,大力發展住房租賃市場,持續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穩步推動棚戶區、危舊房改造等工作,不斷改善民眾居住環境和住房條件。
1.老舊小區改造。完成主城108個老舊小區改造任務,改善小區環境品質,完善居住功能配套。
2.保障房建設。新開工各類保障性住房650萬平方米,建成260萬平方米,保障民眾住有所居、住有宜居。
3.發展租賃房市場。新增市場化租賃住房3萬套、保障性租賃住房2萬套,盤活7萬套,進一步發展住房租賃市場。
4.棚戶區改造工程。完成200萬平方米棚戶區改造,切實改善民眾居住環境,有效盤活城市用地空間。
5.危舊房改造。統籌採取“留改拆”等多種方式,完成全市85棟新增在冊危房治理。
(六)城鄉建設管理。貫徹落實安全發展示範城市創建要求,牢牢守住建設工程質量底線和城市建設管理安全紅線,以精細化為理念、信息化為手段,進一步提高城市建設管理效能。
1.落實安全發展示範城市要求,拓展建設工程綜合服務管理平台,融合城市部件、地下管線、海綿城市、智慧燃氣等管理系統,提高項目全生命周期監管水平。
2.提升工程建設審批管理信息化、智慧型化水平,構建工程項目BIM審查管理系統,升級最佳化建設項目審批管理信息系統,深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成果。
3.積極開展試點示範,推動國家綠色建築和建築產業現代化示範工作,開展住建部城市體檢,實施省美麗宜居小城鎮試點建設,形成南京特色工作經驗。
4.紮實做好建設行業管理,提升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智慧工地、工程質量、招投標、消防審查等領域精細化建設管理水平。
四、主要措施
為全面保障2021年城建工作,確保完成各項目標任務,將採取以下工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狠抓責任落實
市各有關部門要各司其職、相互配合,強化專業指導和考核監督。各建設單位要加強組織領導,加大專業化人員力量和施工力量投入,緊盯“五一”、半年、“十一”等關鍵節點,倒排施工進度,加快項目推進。同時各有關單位要進一步細化分解年度目標任務,倒排時序、責任到人,落實項目推進責任。創新工作機制,在項目審批、規劃選址、土地供應等方面加強政策扶持,保障項目早日形成實物量、價值量。對涉軍拆遷、涉鐵審批等重點難點問題,要主動對接、積極協調,推動項目儘早開工建設。
(二)強化要素保障,樹立市場思維
開拓思路、創新機制,用好政府和市場“兩隻手”,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槓桿撬動作用,吸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基礎設施建設領域,以此拓寬城建投融資渠道。積極對上爭取政策支持,在老舊小區改造、城市更新等領域,可探索申請專項債等方式,降低財政資金壓力,提升資金使用績效,形成共建共贏的城建發展新模式。加強市、區兩級資金管理,根據工程進展及契約約定,及時做好工程款撥付工作,保障項目有序推進,有效杜絕民工工資拖欠行為。
(三)強化精細組織,建設精品工程
貫徹落實城市精細化建設管理的各項要求,從規劃設計環節著手,加強工程方案論證比選,追求高起點、高品質的項目設計。施工中注重地上地下、水下岸上、平面立面等各個施工環節的有效整合,統籌好各專業項目的建設時序,確保建設效果連線成片,避免重複建設。狠抓工程質量和安全生產,強化施工科學組織和施工現場管理,最大限度降低對民眾生活和城市運行的影響,打造人民滿意的精品工程。
(四)堅持輿論引導,強化宣傳保障
高度重視社會輿論對城建項目的導向作用,充分利用融媒體平台,切實做好城建宣傳工作。加強重大項目決策的信息公開,搭建政府、民眾、媒體、專家共同參與的全媒體互動平台,充分聽取社會各界特別是基層民眾的意見和建議,保障民眾在城市建設管理中的知情權、監督權和參與權,集中民智、體現民意、激發民力,營造全社會關心城市發展、支持城市建設的良好氛圍。加強建設成果宣傳展示,提升創新名城、美麗古都美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