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

2016年12月29日,由《中國科學報》、科學網、《醫學科學報》和《科學新聞》雜誌共同主辦的公益活動,通過公眾廣泛參與,評出的“2016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評選結果揭曉,高福、南仁東、潘建偉、李東、楊廣文、朱樅鵬、林群、童文、李河君、楊永崗等10人榜上有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6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
簡介,名單,高福,南仁東,潘建偉,李東,楊廣文,朱樅鵬,林群,童文,楊永崗,李河君,

簡介

2016年12月29日,“2016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評選結果正式揭曉,高福、南仁東、潘建偉、李東、楊廣文、朱樅鵬、林群、童文、李河君、楊永崗等10人榜上有名。
據介紹,這項由《中國科學報》、科學網、《醫學科學報》和《科學新聞》雜誌共同主辦的公益活動,旨在通過公眾廣泛參與,評出2016年度人們心目中的“科學明星”和“知識英雄”。
該獎項的評獎標準是,獲獎人應於2016年間在科學技術領域作出過重大創新貢獻,獲得過重大榮譽;在促進科技與經濟結合,推進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等方面取得過傑出成就;在科技傳播、科學普及領域取得重要成就、有獨特表現;推動所在企業創新行業生態,引領市場套用,並受到國內外媒體的廣泛關注。獲獎者主要包括,推動2016年中國科學基礎研究和技術進步、具有優秀創新能力與重大影響力的科學家、科技傳播者(含科普工作者)和科技企業領軍人物等。
“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評選活動至今已經成功舉辦七屆,因評審的權威嚴謹和公眾的廣泛參與,在科技界具有良好的口碑和影響力。本屆評審會由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王志珍院士擔任主任,“嫦娥之父”歐陽自遠等眾多院士和資深媒體人出任評審。經過眾多網友的推選投票、院士專家的嚴格評審,最終選出了10位當選者。

名單

高 福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南仁東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FAST工程總工程師兼首席科學家
潘建偉 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 東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征五號”火箭總設計師
楊廣文 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主任、清華大學教授
朱樅鵬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天宮二號”總設計師
林 群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童 文 華為公司5G首席科學家、華為無線網路首席技術官
李河君 漢能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兼執行長

高福

基礎研究領域科學家
高福長期從事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研究,近年聚焦於新發、突發傳染性病原的跨物種傳播以及與宿主互作機制,在國際上率先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標誌性進展。
高福高福
2016年1月14日,《細胞》雜誌發表高福團隊研究文章,揭示了伊波拉病毒糖蛋白(GP)結合它的內吞體受體Niemann-Pick C1(NPC1)的機制;11月,《細胞》雜誌線上發表了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向東課題組與高福團隊合作的一項最新發現:寨卡病毒在小鼠模型中可以引起睪丸損傷並最終導致雄性不育。
2016年12月15日,《科學—轉化醫學》發表了由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員嚴景華和高福等人的合作成果,從中國第一例寨卡康復病人體內鑑定出高效、特異的寨卡病毒單克隆抗體,並對其治病機理進行了解析,這在全球尚屬首次。本研究可以指導疫苗的設計和研發,因此,這一技術平台的建立對於我國應對突發傳染性疾病的暴發、保障國民健康及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南仁東

基礎研究領域科學家
2016年9月25日,世界上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在黔南州平塘縣克度鎮正式建成投入使用。FAST突破了射電望遠鏡的百米極限,將在未來20至30年保持世界一流設備的地位。
南仁東南仁東
從FAST提出構想到最終建成,南仁東花了22年。1994年4月,FAST選址工作啟動,南仁東和他的同事們開始了長達十餘年的預研究工作。為了在貴州找到最適合建造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的位置,1994年到2005年,11年間,南仁東的足跡遍布貴州上百個窩凼,最終選擇了克度鎮綠水村作為建設射電望遠鏡的最佳選址。從2011年正式開工以後,隨著支撐框架建設、反射面面板拼裝、綜合布線工程、饋源支撐系統升艙試驗、主體工程完工、全系統聯合調試的相繼完工,這隻“慧眼”終於開啟。

潘建偉

基礎研究領域科學家
2016年8月16日,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成功。“墨子號”突破了一系列關鍵技術,使我國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
潘建偉潘建偉
2016年,潘建偉還打破了BB84協定下單光子源的傳輸終極極限,首次實現超過400公里抵禦量子黑客攻擊的測量設備,極大地推動了兼顧安全和實用的遠距離光纖量子通信的發展。
2016年,由潘建偉作為第一完成人的科研項目“多光子糾纏及干涉度量”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該獎項被稱作中國自然科學領域最高獎。

李東

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傑出者
2016年11月3日,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首次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長征五號”起飛推力突破千噸級,太空投送能力提升2.5倍,其首飛成功實現了我國火箭從中型運載到大型運載的升級換代,運載能力進入國際先進行列,是中國由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重要標誌。
李東李東
從2006年國家正式立項開始,李東總設計師率領團隊“十年磨一箭”:數據顯示,有上萬名航天人參與了“長征五號”的研製,研製生產各類產品19000台套,累計開展近7000 次、1000 餘項地面試驗,全箭共採用了247項核心技術,新技術比例幾乎達到100%。
“長征五號”的成功,使我國運載火箭的規模實現從中型到大型的跨越,運載能力達到或超過國外主流大型火箭,也由此開啟了中國的大運載時代。

楊廣文

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傑出者
2016年6月20日,國際超算大會公布了新一期全球超級計算機TOP500榜單,“神威·太湖之光”以超第二名近三倍的運算速度奪得第一。
楊廣文楊廣文
數據顯示,“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峰值計算速度達每秒12.54億億次,持續計算速度每秒9.3億億次,性能功耗比為每瓦60.51億次,3項關鍵指標均排名世界第一。更關鍵的是,該套系統實現了包括處理器在內的所有核心部件全國產化。
在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主任楊廣文及套用團隊努力下,“神威·太湖之光”將速度優勢轉化為套用優勢,目前系統套用收穫頗豐。“千萬核可擴展大氣動力學全隱式模擬”獲得“戈登·貝爾”獎,實現了該獎創辦30年來中國零的突破。

朱樅鵬

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傑出者
2016年9月15日,我國首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天宮二號”與運載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天宮二號”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進入空間站階段前的重要一步,也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中第二步第二階段。
朱樅鵬朱樅鵬
作為“天宮二號”總設計師,朱樅鵬的經歷很“勵志”—國中以第一名成績畢業,但因為家境困難沒有選擇讀高中而是上了一所技工學校,畢業後進入造船廠工作,之後邊工作邊上了電大,並在1990年考上哈爾濱工業大學碩士研究生。1993年進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歷任工程組副組長、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室主任(兼“神舟”飛船總師助理)、空間站系統副總設計師、某型號總設計師。朱樅鵬從事載人航天事業23年,見證並參與了中國載人航天事業跨越發展的歷程,為中國人進入太空、探索宇宙作出了積極貢獻。

林群

科技傳播者(含科普工作者)
自1956年進入中科院後,林群一直從事微積分研究,曾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二十多年來,林群一直致力於微積分的科普教育工作:畫微積分連環畫《畫中漫遊微積分》;出微積分讀物《微分方程與三角測量》《微積分快餐》《微積分減肥快跑》;辦微積分普及講座;開微積分部落格……大家都親切地稱他為“微積分爺爺”。
林群林群
越來越多的人喜歡林院士,但微積分對於許多人來說依然像座大山,這也讓林群院士不斷思考向大眾宣傳微積分的方式方法。用通俗語言或者用國小學過的知識,一點點去講述微積分。林群院士還嘗試製作微積分卡片,希望普通人可以像念《三字經》一樣,先背誦下來再慢慢理解。

童文

科技企業領軍人物
2016年11月17日,國際無線標準化組織(3GPP)87次會議的5G短碼方案討論中,中國華為公司主推的Polar Code極化碼)方案,從美國主推LDPC、法國主推Turbo2.0兩大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成為5G控制信道eMBB場景編碼方案。
童文童文
從1G到4G再到5G,從貝爾實驗室到北電再到華為,對於童文而言,讓他孜孜以求的便是無線通信技術的標準化工作。
童文帶領其團隊對整個5G系統都做了全面的研發和技術攻關,包括空口、網路、終端,還有新的實現平台、技術、晶片等。目前,華為已經在5G空口、網路架構、頻譜使用、基站實現等多個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楊永崗

科技企業領軍人物
2016年,經過為期四年半的航空航天用戶嚴苛考核評價,中簡科技ZT7系列碳纖維率先實現在該領域的全面穩定批量套用,率先套用於國內最新型國防裝備,搶占了國產高性能碳纖維制高點。
楊永崗楊永崗
2008年,楊永崗博士帶領技術團隊和T700級碳纖維製備技術落戶常州高新區,創辦了中簡科技公司。如今,該公司已建成了兩條合計1600噸級的原絲生產線,國內第一條300噸/年國產ZT7系列高性能碳纖維生產線,並實現穩定量產。實現T300級、T700級、T800級的工程穩定化和M40J石墨纖維的關鍵技術突破,打破了高性能碳纖維技術國際壟斷。

李河君

科技企業領軍人物
2016年7月2日,漢能向全球發布了4款以太陽能為核心動力的電動汽車,顛覆了傳統電動汽車“續航里程”的概念,擺脫了傳統電動汽車對充電樁的依賴,使汽車中短途“不插電無限行駛”成為可能。
李河君李河君
漢能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兼執行長李河君的大力推動和支持下,得益於薄膜發電技術的突破性進展,配備輔助性的常規鋰電池和充電技術,漢能全太陽能動力汽車第一次向人們展示了未來實現大規模商業套用的可能性,而李河君也提出了在未來三年內實現太陽能汽車量產和商用的目標和路線圖。
進軍清潔能源二十多年來,李河君一直備受矚目。尤其是2016年,伴隨漢能全太陽能動力汽車的發布,李河君更是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人物。
以上參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