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建湖縣政府工作報告——2015年1月13日在建湖縣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縣長薛盛堂代表建湖縣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5年建湖縣政府工作報告
- 報告人:鹽城市建湖縣縣長薛盛堂
- 報告時間:2015年1月13日
- 報告背景:建湖縣第十七屆人大第四次會議
- 報告地點:江蘇建湖
- 報告類型:政府工作報告
2014年工作回顧,2015年工作安排,
2014年工作回顧
2014年,在市委、市政府和縣委的正確領導下,全縣上下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和習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大力推進“五化”同步發展,堅持穩中求進,開拓創新,統籌抓好穩增長、促轉型、抓創新、推改革、惠民生、強保障等重點工作,較好地完成了縣十七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
一年來,我們致力推進轉型升級,綜合實力持續提升。主要指標穩定增長。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95.2億元,同比增長11.2%;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4.8億元,增長16.5%;固定資產投資254.3億元,其中工業投資173.3億元、服務業投資79.2億元,分別增長24%、22.1%、28.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86億元,增長12.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10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204元,分別增長9.1%、10.4%。我縣列全國百強縣第87位,比上年前進3位。工業經濟穩中有進。紮實開展“工業轉型升級提升年”活動,大力發展新特產業,“六大”新興產業完成開票銷售121.3億元,占規上工業比重達48.8%,比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達33.5%,比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重點項目取得突破,荃德海工裝備產業園開工建設;登達與悅達、三菱扶桑成功合作,新上羅莎巴士項目;艾雷奧特飛機成功下線,取得國家民航總局整機適航證,進入空軍列裝採購流程;中石油燃料乙醇項目正式簽約。企業發展克難求進,規上企業增長面達60.5%,高於全市3個百分點;工業開票銷售超億元企業達65家,比上年淨增11家,入庫稅金超千萬元企業25家;新增規上企業32家,新增數列全市第一。企業技改、重組、上市步伐加快,規上企業技改覆蓋面達90.1%,完成投入40億元;30家企業實施重組;誠贏公司在“新三板”掛牌,韓森公司在上海股交中心E板掛牌,16家企業在上海股交中心Q板、深圳前海股權交易中心掛牌。加快推進園區建設,開發區重點打造“五園一城”,完成基礎設施投入16億元,綜合排名比上年前進5位,列省級開發區第17位。高新區加快“一核一心一帶五園區”建設,完成基礎設施投入15億元,被評為省級小型飛機先進制造業基地,航空產業發展規劃通過專家評審;未來科技城被認定為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創建省級高新區工作取得重要進展。縣科創園被命名為省級創業示範基地,各鎮建成高標準廠房40萬平方米,新落戶企業65家。出台加強土地利用和管理意見,紮實開展低效閒置土地(廠房)清理行動,全年盤活土地2000畝、廠房40萬平方米。現代農業特色明顯。深入推進“農業現代化提升年”活動,組織實施市縣鎮農業重點項目100個,完成投入29.9億元,高效農業規模不斷擴大,新增高效農(漁)業面積10.3萬畝,其中設施面積3.6萬畝,糧食生產實現“十一連增”,上岡現代農業示範區、岡西現代漁業園被認定為省級園區,新增市級農(漁)業園區4個。全省設施農業和“菜籃子”工程蔬菜基地建設現場會在我縣召開。新型經營主體不斷最佳化,全年培育職業農民8100人,新型職業農民占農業勞動力比重提高8個百分點;新增各類專業合作組織125家;新發展專業大戶700戶、家庭農場110家,建成市級以上示範農場13家,流轉土地面積7.5萬畝;積極推進聯耕聯種,全縣推廣面積20.9萬畝,建成千畝以上示範片50個。農產品質量不斷提升,新增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48個,我縣被評為“中國河蟹產業先進縣”,“九龍口大閘蟹”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首次出口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際市場。“建湖大米”榮獲第十三屆中國國際糧油產品展示交易會金獎。我縣成為全省唯一受農業部表彰的全國放心農資下鄉進村示範縣。農業機械化水平達81%,我縣被認定為全國平安農機示範縣。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全年完成服務業增加值161億元,增長11.2%;服務業占GDP比重達41.5%;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9.3億元,增長12.9%;電子商務發展迅速,成立電子商務協會,免費培訓電商人員1000多人次,新增套用電商企業60家,電子商務交易額達47億元,增長30.9%,高作鎮陳甲村建成省級農村電子商務示範村。二類口岸具備開放運營條件。建築業實現建安產值182億元,總量居全市前列。旅遊業加快發展,全年實現旅遊總收入5.1億元。加快九龍口旅遊度假區建設,組織實施重點項目10個,完成投資3.8億元,旅遊服務中心、遊客集散廣場、濱湖路等工程正在抓緊建設,被評為中國最具特色生態旅遊目的地。登達生態園被評為省四星級鄉村旅遊點,九龍、永林國際大酒店正式運營。信貸投放不斷擴大,各類貸款比年初新增78.7億元,其中縣內金融機構表內淨增33.6億元,增量、增速分別列全市第2位、第3位,華夏銀行、民生銀行、富邦小貸公司建成營業。
一年來,我們著力推進開拓創新,發展活力日益增強。重點領域改革不斷深入。加快行政審批改革,推行“容缺預審”、“容缺預招標”和“預約服務”,取消、合併、下放縣級行政權力965項,取消審批部門3個、行政審批事項49項,30個部門開通網上審批。加快財政金融改革,推行“撥改貸”、“撥改投”, 創新設立 “四項資金”,帶動銀行資金投入1.45億元,惠及38家企業;與財富中國合作舉辦“新三板”上市輔導培訓,在全市率先推出“融e信”P2P網路融資業務,開投公司成功發行債券13億元,城投公司二期17億元債券已報國家發改委審批。加快農村改革,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工作有序推進。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舉辦第二屆科技與人才節,在全市率先設立“科技創新券”,新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0家、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家,全縣規上企業研發機構實現全覆蓋;新獲得專利授權765件,位居全市第2位;新增中國馳名商標1件、省著名商標7件,我縣獲批籌建全省工業類唯一的知名品牌創建示範區,節能電光源產業被認定為江蘇區域名牌,主導或參與制定國家(行業)標準5項,新開發國家重點新產品1個、省高新技術產品29個、專利產品97個,引進國家“千人計畫”專家4名。“智慧建湖”建設取得突破。把信息化作為推進轉型升級的重要動力,召開“智慧建湖”建設動員大會和推進會議,出台專門政策,推動工作落實;堅持規劃先行,“智慧建湖”頂層設計通過專家評審。啟動實施7類28項重點工程,投資5億元、2000台機櫃容量的蘇北首家雲計算中心開工建設,將於6月份投入使用。加快智慧套用,建成運行政府辦公自動化系統,啟動建設“一網兩庫”誠信體系;推進“兩化”融合,50強企業信息化改造啟動實施,100家企業線上監測平台投入運行,雙鑫公司被列為工信部“兩化”融合貫標試點企業,新增省“兩化”融合試點企業5家;建成農村綜合信息服務平台、農村產權交易中心,智慧農業監測控平台、“12316”三農熱線和惠農簡訊平台運行良好;縣人民醫院與省內外著名醫院開展遠程診治;數字城管、應急指揮系統實現信息共享、互聯互通。高新區作為“智慧建湖”核心區、先導區,智慧新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引進實施產業項目12個,電子商務示範園一期建成,5家電商企業入駐。對外開放力度加大。強化招商引資,全年新簽約超億元產業項目112個,新開工超億元產業項目118個,其中超10億元9個;新獲批外資企業15家,實現外資到賬9228萬美元,位居全市前列。出口規模不斷擴大,全縣出口實績企業達107家,比去年新增25家,實現出口總額3.8億美元,增長10.5%,總量列全市前3位。深入推進園區合作共建,上海嘉定江蘇銀林科技產業園項目開工建設。換屆選舉縣石油機械、照明電器兩大協會,實行理事長年度輪值制,開展與美國、台灣等地行業協會、聯盟合作交流活動,取得有效成果。
一年來,我們合力推進統籌發展,城鄉建設成效明顯。城市建設邁出新步伐。紮實開展“城鄉建設提升年”活動,共實施城建重點工程127項,完成投入56億元,城鎮化率56.5%,我縣城鄉基礎設施統籌建設工程獲省人居環境範例獎。突出規劃提升,完成縣城總規修編,啟動城南片區、城東新城、城北現代服務業集聚區、4條城鄉統籌示範帶和科創園規劃編制工作,縣城框架面積增加到150平方公里。突出新區功能提升,重點實施西塘河風光帶、生態停車場、縣高中城南分校、城南國際國小等15個項目,雨潤城市綜合體啟動建設,縣展示館、農業展覽館建成開放,博物館、美術館完成規劃設計。突出老城區建設,加快實施哥倫布廣場、華豐商城、澤園御景城等項目,完成森達路改造、人民南路拓寬等道路工程,縣城主幹道實現黑色化全覆蓋,人均道路面積達16.5平方米,新建停車泊位1000多個。推進后街巷道、老舊小區整治和清水工程建設,城市環境得到改善。縣城完成房屋徵收30萬平方米,新開工安置房44萬平方米,竣工33萬平方米,安置1850戶。鎮村建設有了新進展。堅持把重點鎮村和特色鎮村建設作為打造美麗鄉村的突破口,最佳化布局規劃,集鎮總體規劃和新鎮區控制性詳規進一步完善。有序推進新鎮區建設,著力完善文化中心、便民服務中心、養老托老中心等配套設施,農民限價安置房當年竣工80萬平方米,分配48萬平方米;九龍口鎮、上岡鎮被認定為新一輪全國重點鎮,慶豐鎮被認定為市級重點鎮。加快新社區建設,啟動建設中心社區4個、新型社區16個、特色社區5個,建成省級三星級康居示範村8個。退宅還耕工作紮實推進,全縣自願申請“三進一調”農戶超過1.3萬戶,3755戶農戶進鎮進社區安置,復墾土地510.5畝。城鄉一體化建設取得新成效。全縣共實施重點交通工程24項,竣工12項,阜建高速、233省道、331省道、九龍大道以及鹽徐高速蘆溝互通工程進展較快,完成投入12.5億元。加快推進城鄉公交一體化,組建運作國有城鄉公交公司,規劃建設城東、城南公交換乘站,開闢公交線路9條,投放公車輛75輛,民眾出行更加便捷。加快推進污水處理一體化,鋪設污水管網67.6公里,縣城成片住宅小區“雨污分流”實現全覆蓋。加快推進水利一體化,實施水利重點項目11項,新建農橋120座,建成高標準農田5萬畝,完成投資5.5億元。加快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新鋪設一級供水管網22.5公里,新增農村改水6000戶。
加快推進天然氣入戶工程,鋪設進城入鎮管道26公里,新增用戶8600戶。生態建設實現新突破。大力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年”活動,積極推進全縣經濟綠色發展。加快實施生態重點工程,11個鎮建成國家級生態鎮,我縣成功創建省級生態縣,順利通過國家級生態縣技術評估。強化大氣污染防治,加快禁燃區建設步伐,16家企業通過清潔生產審核,淘汰(改造)燃煤鍋爐50台(套)。強化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工作,連續兩年實現“著火點”零通報,綜合利用率達95.2%。大力推進“綠色建湖”建設,完成成片造林1.63萬畝,全縣林木覆蓋率23.6%,我縣被評為全市農村綠化先進縣。加強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紮實推進“931”縣城環境和984個村莊環境綜合整治,向陽東路建成省級城市管理示範路,我縣“高起點、大投入,部門聯動、整體推進”的做法在全省推廣。城鄉環境進一步改善,全縣飲用水達標率100%,空氣品質良好天數占比達72%。
一年來,我們聚力推進民生改善,和諧社會加速構建。社會保障水平不斷提高。紮實抓好就業創業工作,新增城鎮就業10391人、失業人員再就業4226人、農村勞動力轉移6642人,組織勞動者職業技能培訓4403人,新發展私營企業2818戶、一般納稅人企業474戶,我縣建成省級創業型城市。探索推行“五險合一”征繳模式,企業職工“五險”累計擴面新增30207人次,“金保工程”在全市首家上線運行。養老服務業加快發展,9所鎮敬老院建設達星級標準;建成居家養老服務平台,開通“12349”服務熱線。著力完善住房保障體系,全年竣工各類保障性住房1188套7.67萬平方米,在全市率先實現住房保障“一戶一檔”;發放住房公積金低息貸款8.3億元,惠及5800多戶職工家庭。各項事業全面推進。加快發展教育事業,實施教育重點工程14項,累計投入1億多元;最佳化重組城南、匯文實驗國中以及育紅國小3個教育集團,建成省優質幼稚園4所,普通高中高考二本以上達線率居全市第3位。加快發展衛生事業,我縣被評為全國中醫藥工作先進縣、省慢性病防治示範區,縣人民醫院成功創建三級綜合醫院。加快發展計生事業,全面落實單獨二孩政策,在全市率先為持證退休職工和非從業居民發放一次性獎勵金,我縣被評為省優生健康檢查工作先進集體。加快發展文化事業,我縣通過全國文化先進縣、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複查驗收,建成省有線電視戶戶通縣,順利完成廣電網路整合工作,建陽鎮被評為省級公共文化示範鎮,顏單、恆濟等4個鎮建成國家一級文化站,音樂雜技劇《猴·西遊記》獲省“五個一工程”獎。加快10類30項實事工程建設,完成投資19.2億元。積極支持工商聯、工會、共青團、婦聯、科協等民眾團體組織開展工作,關心下一代、老齡、殘疾人、紅十字會、慈善等事業加快發展,物價、編制、檔案、保密、應急管理、人武、人防、台僑、民族宗教、供電、稅務、氣象、菸草、郵政、電信、移動、聯通、石油、鹽業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績。社會治理得到加強。深入開展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認真查改“四風”問題,全面壓降“三公”經費,“三公”經費支出同比下降35.8%。著力完善“大信訪”格局,深入開展領導幹部下訪“金橋行動”和“三解三促一加強”活動,全年累計處理重點信訪問題356件、省市長信箱交辦事項595件、縣長信箱交辦事項1611件。紮實辦理人大代表建議156件、政協委員提案129件,滿意率和基本滿意率100%。加強審計監督,縣審計局再次被評為全國審計先進集體。強化司法行政工作,在全市率先完成基層司法所收編直管,縣司法局被表彰為省“六五”普法先進單位、人民調解工作先進單位和農民工維權先進集體。加強法治財政建設,我縣連續4年被評為全省法治財政建設先進單位。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我縣被評為全省法治縣創建先進單位和江蘇省平安縣,上岡交警中隊被評為江蘇公安交警文明執法示範視窗,近湖街道被表彰為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沿河鎮沿東村被表彰為全國基層村民自治示範村。強化安全生產和食品藥品監管,安全形勢持續好轉,社會大局保持和諧穩定。
2015年工作安排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也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發展速度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經濟結構加快調整,發展動力加速轉換,既給我們帶來經濟下行壓力較大、轉型升級任務緊迫的嚴峻挑戰,也給我們帶來全面深化改革走向縱深、巨觀政策效應不斷顯現的良好機遇。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面對民生改善新期待,面對依法治縣新要求,我們將搶抓新機遇,迎接新挑戰,努力在新常態下展現新作為,在新變革中開創新局面。
2015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以及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省委十二屆九次全會、市委六屆六次全會、縣委十三屆六次全會的部署,緊緊圍繞“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目標,按照“轉型跨越邁上新台階、開拓奮進建設新建湖”的新定位,以“壯大新產業、培植新動力、建設新載體、打造新環境”為重點,統籌抓好穩健增長、轉型發展、現代農業、城鄉統籌、生態建設、改革創新、民生改善和社會治理等工作,推動建湖經濟社會發展再上新水平。
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1%,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3%,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8%,工業投資增長17%,服務業投資增長20%,進出口總額增長1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1%。節能減排全面完成市下達任務。
完成上述目標任務,我們必須主動適應新常態,準確研判新形勢,抓實抓牢新舉措,全面煥發新狀態。始終保持主動作為、奮力爭先的精神狀態。突出發展第一要務不動搖,進一步增強時不我待的使命感、如履薄凍的危機感,搶抓機遇謀發展,始終不渝推改革,腳踏實地調結構,力爭各項工作在全市站排頭、全省爭一流。始終保持勇於探索、敢於擔當的精神狀態。牢牢把握“中高速、優結構、新動力、多挑戰”的發展新常態,正確認識新趨勢,自覺遵循新規律,緊緊圍繞“四新”重點,積極探索求突破,敢於擔當解難題,努力實現轉型跨越發展。始終保持求真務實、敬業奉獻的精神狀態。爭創新優勢,核心在落實。對確定的重大項目、重點工程、重要任務不等待、不懈怠,以“釘釘子”的精神、“抓鐵有痕”的作風,傳遞壓力,增強動力,撲下身子抓落實,持之以恆抓發展,推動各項工作再創新業績、再上新台階。始終保持圍繞中心、抱團發力的精神狀態。全面落實縣委決策部署,主動接受人大、政協監督,積極聽取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廣大民眾意見和建議,卯足精氣神、凝聚正能量,全力營造齊心協力幹事業、同心同德謀發展的良好氛圍。
根據縣委全會提出的四項工作重點,今年突出在八個方面抓好落實:
一、突出質量效益,促進經濟穩健增長。推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是今年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要研究新政策,直面新問題,創新思路,精準施策,多措並舉,努力實現經濟穩中有進、質效提升。
力促提質增效。適應經濟新常態的趨勢性變化,加強經濟運行監測預警,加大財政、科技、人才、金融等政策集成創新力度,推動生產要素、政策資源、政府服務向實體經濟集聚,規上企業增長面保持在60%以上。落實定向減稅和降費政策,加強涉企收費管理,切實減輕企業負擔,提高企業盈利能力。強化用工服務,全力化解企業結構性用工矛盾,全年幫助招工5000人以上。堅持扶優扶強,完善大企業大集團培育計畫,支持推廣套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新材料,鼓勵骨幹企業與世界500強、國內100強、行業前10強和央企、國企合資合作,加快信息技術在研發設計、生產過程、供應鏈等環節廣泛套用,以信息化提升發展水平。全年工業開票銷售超億元企業70家以上,其中超5億元企業8家以上,入庫稅金超千萬元企業30家以上。制訂中小企業升級計畫,引導企業緊扣產業發展方向,新上小型化、智慧型化、專業化設備,年內新增規上企業40家以上,一般納稅人企業255戶,“個轉企”150家以上。
擴大有效投入。組織開展“項目載體建設加速年”活動,千方百計擴大有效投資,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突出招商引資,完善縣招商辦職能,進一步發揮行業協會、區域商會作用,在縣機關選拔招商人才,充實“兩區”專業招商隊伍,各鎮、街道明確兩名班子成員專職抓招商,對招商人員實行單獨考核,精心組織春夏秋冬四季招商活動,重點跟蹤產業鏈上的戰略投資項目、優質轉移項目。全年新上超億元工業項目100個以上,其中超5億元項目30個以上、超10億元項目12個以上。大力推進“八大類”、“三重”、市“三百”等重點工程建設,全年竣工超千萬元產業項目250個以上,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00億元。加快竣工項目投產達效,重點抓好江動、鑫典等60個新增長點建設,全年新增開票銷售30億元以上。認真落實固定資產投資統計改革新要求,由項目形象進度法改為法人單位財務法,進一步規範項目契約,強化備案管理,突出設備投入、投資強度、產出效率等硬性指標考核,倒逼提高投資實效,全年盤活低效閒置土地3000畝、廠房50萬平方米。調整健全政務服務機構,推進項目審批“三集中、三到位”,提高項目推進服務水平,打造營商環境最佳地區。大力發展新興消費業態,合理引導房地產消費需求,促進消費升級,積極爭創國家信息消費試點縣。
推進全民創業。加強創業主體培育,深入實施全民創業“26211”三年行動計畫,加大規劃引領、政策支持和考核激勵力度,進一步降低準入門檻,推動科技人才創業、大學生自主創業、農民創業、巾幗創業、民兵創業和返鄉人員創業,全年新發展個體工商戶8000戶以上、私營企業2500戶以上。把全民創業作為壯實鎮村經濟的重要路徑,緊扣自身實際,著眼特色發展,鼓勵引進民間資本,積極探索工業地產開發和園區共建模式,新建中小企業創業園、科技企業孵化器、服務業集聚區等生產經營場所60萬平方米以上,廠房利用率60%以上,入駐企業100家以上,建成省小企業創業示範基地、中小企業產業集聚示範區各1家。最佳化創業服務體系,推行網上並聯審批,提高全民創業服務中心運行效率;依託縣中專、技校、農校等服務平台,加強與高等院校、企業聯合辦學,開展多層次、全方位培訓,因地制宜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農產品加工流通業、生態旅遊業和家政服務業,推動“打工經濟”向“創業經濟”轉變,爭創國家級創業型城市。
二、加快結構調整,推動經濟轉型發展。立足調高、調輕、調優、調強,組織開展“轉型升級加速年”活動,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按照“工業新型化”的要求,加快培育“新產業”、建設“新載體”
提升產業發展質態。把發展“2+4”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工業轉型升級主抓手,進一步完善產業發展規劃,傾斜政策扶持。推促高端裝備產業向海上、井下、高鐵領域延伸,向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高端攀升,重點推進荃德海工裝備、鴻洲工具機等項目,年內實施重點項目30個以上,經濟總量突破200億元。加快節能環保產業向LED、OLED上下游產品延伸,重點建設豪邁昊美產業園、LED台灣產業園、亞明上海製造基地,年內新上產業鏈項目20個以上,經濟總量突破100億元。加快新能源產業發展,開工建設燃料乙醇、中能建光伏電站等項目,加快建設潤錦鋰電池等項目,經濟總量達到30億元。加快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發展,重點實施新能源電動車、登達合作重組項目,力爭羅莎巴士9月份投產下線,經濟總量達到40億元。加快航空產業發展,擴大艾雷奧特飛機產銷規模,開工建設通用機場,大力引進航空地勤、航空培訓等配套項目,經濟總量達到20億元。加快信息技術和軟體產業發展,以雲計算中心為依託,積極招引阿里巴巴、微軟等國內外知名企業在建湖設立分支機構,經濟總量達到10億元。鼓勵皮鞋、紡織服裝、液壓機械等傳統產業向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環節延伸,提升市場競爭力。
增強園區載體功能。緊緊圍繞 “新載體”建設的總要求,加快園區提檔升級,切實增強綜合承載力和吸附力。縣開發區按照“改革在全縣率先、發展在全省爭先”的定位,進一步提升園區規劃,加快“五園一城”建設,重點圍繞節能電光源、高端裝備、生物科技產業補鏈招商,全年引進超億元工業項目30個以上,其中超5億元10個以上,竣工超億元工業項目15個以上,全力打造建湖經濟轉型示範區、金融創新先行區,經濟總量占全縣的30%以上,爭創國家級經濟開發區。縣高新區立足高新定位,加快金鑽大廈、科技孵化園、智慧產業園等核心園區建設,重點圍繞高端裝備、電子信息、汽車及零部件、通用航空裝備和新興服務業態,全年引進超億元工業項目25個以上,其中超5億元8個以上,竣工超億元工業項目15個以上,全力打造高新產業集聚區、智慧城市先導區、電子商務示範區,高新技術產業總量增長50%以上。加快整合近湖、建陽、高作三個園區,統一規劃、分園建設、擴大規模,培植新的增長極。上岡產業園積極策應鹽城大市區輻射,石油裝備產業園放大阜建高速出口優勢,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更大力度推進產城互動發展。加快鎮工業集中區建設,進一步完善配套設施,增強服務功能,提升集聚集約發展水平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按照“著眼前沿、提升功能、調輕結構”要求,著力突破服務業集聚區、電子商務、現代物流和智慧產業,完成服務業增加值180億元以上,占GDP比重提高0.5個百分點。加快服務業集聚區建設,里下河物流園區年底前海關、商檢、海事等部門入駐聯檢大樓,二類口岸正式通關運行。2.5產業園大力招引科技研發、工業設計、金融服務、總部(樓宇)經濟等項目,全年引進項目10個以上,投入8億元以上。壯大電子商務規模,深化頂層設計,制訂三年行動計畫,加快推進電子商務示範園建設,著力引進電商專業運營服務機構,建成省級電子商務示範基地、示範企業、示範村各1個,培植線上交易超億元企業1家、超5000萬元企業10家,規上工業企業套用面提高到60%以上,全年實現電商交易額60億元。大力發展現代物流,培大育強二航、三航、世宇等本土物流企業,引進品牌物流供應鏈管理企業,年內培植營業收入超億元物流企業3家以上。扶持建築業做大做強,力爭產值超200億元。積極推進智慧產業發展,以“智慧建湖”建設為統領,搶抓網際網路經濟快速發展機遇,積極發展物聯網、移動網際網路、智慧型裝備等智慧產業,加快培植新的經濟成長點
三、轉變發展方式,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堅持用工業化的辦法謀劃農業,用“接二連三”的理念發展農業,按照“穩定糧食、擴大經作、增加畜禽、提升水產”的思路,著力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
推進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圍繞有人務農、職業壯農、能人興農目標,實施差別化扶持、專業化培訓,全面提高職業農民比重,年內新培育職業農民4000人以上。鼓勵具有一定文化知識、專業技能的農民,擴大種養規模,發展成為專業大戶,全面提高專業化生產水平,推促專業大戶向家庭農場轉型,全年新發展專業大戶700戶以上、家庭農場100家以上。鼓勵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和龍頭企業領辦創辦合作組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全年新增200家以上。
推進農業規模化發展。積極採取“點、線、面”相結合的方式,“點”上,縣級重點抓好“三園六區一場”,年內建成上岡現代農業、城東都市農業、城北現代農業、建湖現代漁業等4個萬畝園區,確保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在全國排名前進3-5位;鎮級重點抓好“一鎮一園區”、“一村一農場”,年內10個鎮級農業園區分別規劃建設5000畝以上規模,建成15個特色村,每個農業村居都有1個家庭農場。“線”上,重點推進231省道和234省道設施蔬菜、九龍大道生態園藝和休閒觀光、204國道和雙岡線設施果蔬、331省道水產水生作物、233省道生態養殖等6條現代農業示範帶建設。“面”上,重抓聯耕聯種,實施聯耕聯種面積20萬畝以上。全年新增高效農(漁)業面積10萬畝以上,其中設施面積3.5萬畝以上,建成高標準農田10萬畝以上。
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強化農業招商,緊扣主導產業,建好農業產業化招商項目庫,固化招商隊伍,實施專業招商、登門招商、精準招商,年內組織4次專題招商活動,引進實施超千萬元農業項目60個以上,其中農產品加工項目15個以上,培植銷售超億元龍頭企業5家以上。強化農產品流通,縣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新增經營戶100家以上,年交易額突破12億元;加快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專賣、連鎖、配送等新型流通業態,全面提升農產品市場覆蓋率。
推進農業品牌化建設。建立健全農業標準化生產、質量檢驗檢測和市場準入體系,完善提升智慧農業監測控平台,實施從田頭到市場的全程監控,爭創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積極開展“三品”論證,全年新增“三品”總數45個以上,爭創省級名牌2個以上。放大“建湖大米”、“九龍口大閘蟹”品牌效應,發揮行業協會紐帶作用,精心組織建湖農產品推介活動,切實提高農產品知名度、影響力和競爭力。
四、推進新型城鎮化,實現城鄉統籌發展。按照建設“秀美城市、田園鄉村”要求,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爭創全省城鄉統籌發展示範區,建設宜居宜業“新環境”。
加快新城市建設。完成規劃信息平台建設,深化片區控規和各類專項規劃。改造提升老城區,完善功能配套和道路綠化,重點實施秀夫北路等道路改造,加快水環境治理、休閒綠園建設,推進縣城老舊小區、棚戶區改造步伐,新建或籌集安置房30萬平方米。加快發展城南新區,重點實施雨潤城市綜合體、廣益來城市綜合體、里下河風情城、人才公寓等功能配套項目,西塘河風光帶、基礎設施“三位一體”工程5月底前竣工,城南國際國小、縣高中城南分校秋學期全部或部分投入使用,致力打造總部經濟集聚區、電商物流集聚區、汽貿產業集聚區、文化產業集聚區。加快城東新城建設,按照組團發展的要求,全面啟動城中村改造,加快湖垛歡樂城、園藝科技園等項目建設,打造城市建設新亮點。加快城北服務業集聚區建設,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加大服務業項目招商力度,打造產城融合發展新城區。加強城市管理,健全環境長效管理機制,加快“智慧城管”建設,推行環衛保潔、路燈亮化、路段管理和景觀管護等市場化試點,實現城市管理數位化、精細化、智慧型化。
加快新農村建設。推進新型鎮建設,完善提升新鎮區基礎設施,上岡鎮6月底前完成總體規劃修編,10月底前通過蘇北地區重點中心鎮考核驗收;建陽鎮、顏單鎮積極策應縣城西部、南部建設,加快與縣城道路、園區、商貿的深度融合,實現聯動發展;九龍口鎮積極整合九龍園藝、九龍公園等鄉村旅遊資源,打造旅遊名鎮。其他鎮要因鎮制宜,彰顯特色。繼續引導農民進城入鎮,全年新增退宅還耕農戶5000戶以上;積極穩妥推進農民限價安置房建設,年內新建安置房50萬平方米以上、竣工30萬平方米以上。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啟動建設中心社區、新型社區、特色社區,配套實施農民安置區、綜合服務中心等重點項目,建成一批富有水鄉特色的美麗社區。完善提升九龍大道、234省道、231省道、鹽淮線4條統籌城鄉示範帶規劃,抓緊推進項目實施。按照“記得住鄉愁”的要求,科學編制村莊布局規劃,對一些有“歷史記憶”的村莊,合理布點,加快建設,打造一批重點村、特色村
加快鎮村經濟發展。積極探索各具特色的發展路徑,促進鎮村經濟健康發展。工業基礎較好的鎮,要集中要素資源,強化招商引資,加快發展園區經濟、民營經濟,促進人口就地城鎮化。農業特色鮮明的鎮,要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增加農民收入。鼓勵有富足資源的鎮村,積極發展物業經濟、服務型經濟。研究制定促進鎮村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開發利用集體資源,盤活閒置存量資產,全縣所有鎮區、街道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增長15%以上,基本消除年收入15萬元以下的經濟薄弱村。開展部門與村居、幹部與困難民眾結對幫扶活動,送技術、送資金、送項目,聯動幫帶,增強“造血”功能,基本完成扶貧濟困三年行動計畫。
加快城鄉一體化步伐。完善交通基礎設施,新開工交通重點工程8項,年內12項續建項目全部竣工,徐宿淮鹽高鐵建湖段力爭年內開工建設,鹽徐高速蘆溝互通6月底前竣工,阜建高速建陽互通10月份開通。加快城鄉公交一體化,完成農村公路提檔升級80公里,新建、改建農橋120座;建成城東、城南兩個公交換乘站;大力發展鎮村公交,年內開通顏單、恆濟、九龍口、岡西、寶塔等5個鎮鎮村公交。加快推進環衛專業停車場和建築垃圾消納場建設。繼續開展縣城生活小區“雨污分流”改造工作,縣城零星獨幢小區“雨污分流”基本實現全覆蓋。加快農村污水管網建設,儘快實現集鎮生活污水管網配套建設全覆蓋。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江河支流治理、中小河流治理、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等項目,推進河道疏浚、閘站工程建設,全年完成水利總土方919萬方,新建改建閘站305座;實施上岡水廠二期2.5萬噸擴建項目和戛糧河取水口10萬噸擴容工程,提升供水水源保障能力。
五、加強生態建設,打造宜居宜業環境。大力推進城鄉生態化,爭創國家可持續發展試驗區,培植區域發展新優勢。
加快綠色建湖建設。以建成國家級生態縣、爭創國家級園林城市為目標,以增綠增景增效為主線,縣城重點抓好西塘河南段風光帶、湖垛公園以及南環路西延、上海路南延等內外環道路和小區綠化,通道重點抓好九龍大道、233省道開發區先導段等道路綠化,農村重點抓好示範村、高效林業基地和圩堤綠化,全年新增成片造林1.2萬畝以上,建成綠色通道60公里以上,新建省級綠化村莊示範村12個,九龍口爭創國家級濕地公園
加大節能減排力度。強化節能工作,建立節能負面清單,完善預警調控機制,年內實施重點節能改造和循環經濟利用項目10項以上。嚴格執行新建項目能耗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堅決杜絕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益項目上馬。提升減排能力,持續開展環保執法檢查,對未批先建、未批先產、批建不一、治污設施不正常運行的環保違法企業,實行嚴厲處罰直至關停。繼續加強禁燃區建設工作,全力推進禁燃區鍋爐改造和清潔能源推廣使用。加強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推進建築揚塵、渣土運輸、汽車尾氣和油煙治理,全面提升大氣環境質量。
開展城鄉環境整治。推進“931”縣城環境綜合整治,按照“治管並重、即治即管、標本兼治”要求,抓好農貿市場、經營疏導點、排水等設施建設,實施向陽路、秀夫路立面景觀改造工程,創建神台、沈舍、西苑3個省級城市管理示範社區和湖中路省級城市管理示範路,全面完成12類26項整治任務,達到省級優秀管理城市驗收標準。推進縣城中心河道整治,配套完善截污、駁岸、綠化、道路設施,進一步打造水清、岸綠、景美的良好環境。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繼續深入開展“百日攻堅”行動,確保全面完成200個行政村1975個自然村莊的環境整治任務,今年一季度通過全域考核驗收。啟動農村垃圾五年治理計畫,全面推行生活垃圾處理、河道保潔、農路保護、綠化管護“四位一體”管護模式,落實長效管理措施,著力提升農村生產生活環境
大力發展生態旅遊。依託“自然濕地”資源,打響“魚米之鄉”品牌,大力發展旅遊經濟。聚焦景區建設,九龍口旅遊度假區九龍大道、遊客集散廣場等在建項目上半年竣工,九龍禪寺、水上森林等項目年內開工;制定大龍珠島改造方案,完成規劃設計,儘快組織實施,爭創省級旅遊度假區。城東生態文化休閒區加快湖垛公園、聖泉灣水上樂園等項目建設,建成省級生態示範區。進一步完善提升喬冠華故居、陸秀夫紀念館、朦朧寶塔、豐收路旅遊一條街、弘宇生態園、登達生態園等景點,開闢生態休閒、工業商務、紅色文化等旅遊線路,讓遊客充分體驗生態風光、淮雜文化、水鄉特產的旅遊魅力。組織免費建湖一日游、春季鄉村游等活動,不斷推介建湖旅遊,積極融入暢遊江蘇、暢遊鹽城活動,加快培育旅遊市場。
六、加快改革創新,切實增強發展動力。著眼發展出題目,立足改革做文章,擴大開放求突破,努力以改革開放搶占先機、爭創優勢、贏得發展。
全面深化改革。深化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大力推進簡政放權,圍繞“5張清單、1個平台、7項改革舉措”,加大行政審批事項“減、轉、放、免”力度,簡化審批前置條件,取消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推行涉企收費“一票制”;按照“誰審批、誰負責”的原則,依法授予縣開發區、高新區部分縣級行政審批權,切實提高行政效率。大力推進“一庫四平台”建設,強化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改革,推動行政權力網上公開透明運行。健全行政服務責任追究、作風評議、明查暗訪機制,加強行政權力事中事後監管。規範中介市場秩序,按照政企、政事分開的要求,推促中介機構與行政事業單位完全脫鉤。深化市場體制機制改革,按照“非禁即入”原則,支持外來投資和民營經濟發展; 清理規範稅收等優惠政策,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推行工商註冊、組織機構、稅務登記“三證合一”制度,進一步最佳化發展環境。健全國有企業監管體系,嚴格執行國有企業重大問題決策、重大投資事項、大額資金使用審批制度,建立市場化選人用人機制和內部管理機制;分類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國有資本一律退出競爭性行業,提高國有資產配置和運行效率。深化財政體制改革,建立事權與支出責任相適應的現代財政制度體系,新增財力向鎮區、街道傾斜;完善“5+1”預算體系,政府性資金全部納入財政預算管理。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積極探索PPP融資模式,大力引導民間資本投資基礎設施、市政公用事業和社會事業,培育多元化經營主體;調整財政資金使用方式,進一步提高“四項資金”運作成效。加強政府性債務管理,嚴格舉債審批程式,建立償債準備金制度,嚴控鎮級融資,嚴禁村級融資。推進農業農村改革,全面啟動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加快農村綜合信息服務平台建設,年內實現鎮區、街道、村居全覆蓋,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全面規範運行。加快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試點,選擇條件相對成熟的10個村居,開展村級集體“三資”清理核實、界定權屬、登記發證工作。
推進科技創新。加快創新平台建設,以爭創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為目標,完善創新發展體系,打造發展新引擎。推進石油裝備產業研究院、新能源汽車研究院、航空裝備製造技術研究院、OLED材料實驗室等一批公共技術研發平台建設,節能電光源產業建成國家火炬計畫特色產業基地,國家級石油機械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上半年建成使用,省節能電光源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建成國家級實驗室並對外開放;全國石油裝備知名品牌示範區抓緊籌建,力爭兩年內通過驗收。強化企業自主創新,發揮“科技創新券”引導作用,支持科技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全年實施科技成果轉化項目30個以上。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提高研發效益,分享創新成果。年內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0家、省級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家以上。加大與重點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年內簽訂各類政產學研合作項目50個,建成企業院士工作站、博士後科研工作站2家以上。加強品牌質量建設,鼓勵企業爭創國家級、省級品牌,全年新增中國馳名商標1-2件、國家重點新產品3個、省高新技術產品30個,開發專利產品100個。加大發明專利申請力度,全年申請各類專利3000件以上,其中發明專利600件以上、國際專利10件以上,新增省智慧財產權戰略培育企業4家以上,爭創國家智慧財產權示範縣。推進高端人才引培,舉辦第三屆科技與人才節和招才引智專項活動,年內引進高端領軍人才10名以上;組織參加EMBA班次學習,培訓就業人員和企業在崗人員1萬人以上。
強化對外合作。圍繞項目抓外資,在韓台港等國家和地區設立招商視窗,全力突破太陽能薄膜電池、均溫板等一批重大外資項目,加快非晶合金變壓器、生物柴油等項目建設,全年招引外資項目15個以上,實際到賬外資9600萬美元以上。把“兩區”作為引進外資的主陣地,縣開發區、高新區招引外資項目分別不少於7個、4個,外資到賬分別達到5000萬美元、4000萬美元。壯大出口規模,培植外貿出口增長點,新增外貿出口企業20家以上,培植出口超5000萬美元企業2家。搭建外貿平台,爭創石油裝備產品國家級出口基地,建成節能電光源產品省級出口基地,確保石油裝備產品出口2.5億美元以上,節能電光源產品出口8000萬美元以上。
打造“資本窪地”。引進“大中小準”金融信貸主體,擴大信貸投放總量,全年新引進或新設立金融機構3-5家,新增各類貸款70億元以上。引進戰略投資和社會資本設立風投、創投等股權投資基金、產業併購基金,推促企業做強做優。招引證券公司、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專業機構進駐,建立“資本孵化器”。加強與財富中國等專業機構合作,全程輔導、精準服務優質科技企業抱團進入資本市場,力爭2家企業進入證監會待批,新增8家以上企業在“新三板”等場外交易市場掛牌,初步建成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集聚更多資金和上市公司投資建湖。創新體制機制,推進縣權信擔保公司與省再擔保公司重組合作,做大擔保平台,增強中小企業融資擔保能力。積極推動江蘇銀行與省再擔保公司合作的“融e信”業務在我縣實施全國試點工作,力爭信貸投放達3億元。創新投融資產品,充分利用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信託、融資租賃等工具,多元拓展融資渠道。建設“一網兩庫”,規範金融秩序,打造金融生態品牌。以開發區為產業資本“運作、集聚、創新、示範”的縣域核心區,協調輻射政策資源和資本資源,致力建設具有窪地效應的“資本建湖”。
七、保障民生改善,提高民眾幸福指數。按照“全覆蓋、保基本、可持續、多層次”要求,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加快發展社會事業,興辦一批為民辦實事項目,營造幸福生活“新環境”。
著力提升保障水平。積極鞏固“省級創業型城市”創建成果,實施“勞動力回歸”工程,年內新增城鎮就業、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各7000人以上。突出抓好援企穩崗,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加強就業技能培訓,確保城鄉就業困難人員特別是“兩困”高校畢業生、城鄉“雙零”家庭實現就業。大力推進“全民參保登記計畫”,提高社會保險擴面征繳質量,年內企業職工“五險”新增3萬人次以上。認真落實社會救助暫行辦法,完善臨時救助制度,實施社會托底救助,提高社會救助水平。進一步擴大住房保障範圍,保障對象從低收入家庭逐步擴大到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外來務工人員及新就業人員,儘快實現“應保盡保”。新增4000人以上繳存住房公積金,發放住房公積金貸款1.5億元以上。
協調發展社會事業。推進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實施新一輪校舍安全工程和學校標準化建設工程,加快上岡國小西校區、森達幼稚園等重點工程建設。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完善教育集團和城鄉教育聯盟內部管理體制,建立科學的分配製度和獎懲制度。強化師德師風建設,提高教師隊伍素質,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加快構建現代醫療衛生體系,推進鎮村醫療機構建設,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拓展醫療聯合體內涵,積極構建“智慧醫療”,全面提升醫療衛生服務能力。進一步強化依法治育,加強基層基礎管理,最佳化計生服務,建成“十二五”省人口協調發展先進縣。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推進縣博物館、美術館建設,加強淮雜文化傳承保護,加大優秀文藝作品創作力度,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年內建成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加大文化招商力度,抓好重點文化企業培植,不斷壯大文化產業實力
紮實辦好民生實事。繼續圍繞民眾關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按照普惠性、公益性、針對性原則,精心編排建設一批民生實事項目,今年重點實施就業服務、社會保障、文化建設、公共教育、醫療衛生、食品安全、便民服務、生態文明等10類30項政府實事工程,努力做到在發展中惠民、在為民中發展。
八、加強社會治理,維護大局和諧安定。全面落實依法治國方略,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機制,深化平安、法治社會建設,進一步最佳化法治環境。
改進社會治理方式。堅持社會治理重心下移,積極推行“政社互動”模式,著力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新格局。深入開展城鄉和諧社區創建活動,強化社區格線化管理,年內80%的城市社區、70%的農村社區建成省級和諧社區。加大“六五”普法宣傳力度,升級社區矯正智慧型管理平台,建設公共法律服務全覆蓋體系,不斷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建成全國“六五”普法先進縣。加快司法公開平台建設,完善執法監督“三查一評”機制,推進公正司法、陽光司法,建成省法治縣。
加強公共安全管理。進一步完善立體化、現代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加快推進巡防隊伍專職化、巡防勤務常態化、巡邏處警一體化,深入開展鎮級技防建設,嚴防和懲治各類違法犯罪活動。認真貫徹新《安全生產法》,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著力推進基層安監機構能力和標準化建設,完善隱患排查治理體系,加強建築、消防等重點領域安全監管,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強化食品藥品安全重點環節監管,保障人民民眾飲食用藥安全。防範政府性債務、金融、房地產等領域的潛在風險。健全防災減災救災體制,凝聚有效應對自然災害的強大合力。充分發揮網民群體、網路平台的輿論監督作用,傳遞正能量,推動“厚德建湖”建設。
有效化解社會矛盾。堅持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進一步完善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從源頭上防範各類風險。著力構建大調解工作機制,設立“派駐式”人民調解工作室,促進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銜接聯動。加快“信訪零距離”信息化綜合系統建設,進一步拓寬社情民意表達渠道。嚴格實行訪訴分離,把涉法涉訴信訪問題納入法治軌道解決。繼續實行領導幹部包案化解制度,紮實開展“三解三促一加強”、“金橋行動”等活動,有效維護民眾合法權益,切實保障社會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