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如東縣政府工作報告——2015年1月24日在如東縣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縣長潘建華代表如東縣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5年如東縣政府工作報告
- 報告人:南通市如東縣縣長潘建
- 報告時間:2015年1月24日
- 報告背景:如東縣第十六屆人大第四次會議
- 報告地點:江蘇如東
- 報告類型:政府工作報告
2014年工作回顧,2015年工作任務,民辦實事,
2014年工作回顧
2014年,面對複雜多變的巨觀經濟形勢和繁重艱巨的改革發展任務,在省、市黨委政府和縣委的正確領導下,在縣人大、縣政協的監督支持下,我們緊密團結和依靠全縣人民,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積極應對挑戰,奮力攻堅克難,創新務實工作,較好完成全年目標任務。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90億元,增長10.3%;財政收入128.34億元,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50.01億元,增長23%;固定資產投資425億元,增長2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54億元,增長12%;外貿進出口總額31.5億美元,增長10%;註冊外資實際到賬3.6億美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31644元、14453元,分別增長9.4%、10.5%;節能減排完成市下達任務。
回顧2014年,一些方面取得的成績振奮人心:
——三一重工、大唐恩智浦、霍尼韋爾、巴斯夫、凱愛瑞等一批國內外著名企業投資項目,相繼投產運營
——引進人才入選省“雙創計畫”、“博士計畫”12人,創歷史新高。
——如東中專升級為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分院。
——國家生態市縣獲得正式命名。
這些從不同側面展現了一年來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業績、新亮點,不僅增強了我們推動轉型升級、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信心,更凝聚起全縣上下克難求進、奮勇爭先的精氣神,將鼓舞我們砥礪前行,不斷開創經濟社會發展新局面。
一是著力深化改革,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按照中央和省市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要求,緊密結合實際,創新工作舉措,紮實推進重點領域的改革。行政體制改革加快推進。大力實施簡政放權,縣級行政審批事項由550項縮減為359項,向沿海經濟開發區、栟茶鎮、如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分別下放縣級管理許可權113項、95項和22項。縣政府機構改革有序實施。以栟茶鎮為試點,推進市級中心鎮行政體制改革。全面落實工商登記認繳制、先照後證等改革舉措,在全市率先實施“四證(照)一體”登記模式,全年新註冊企業同比增長28.71%。財稅金融改革有序展開。實施新一輪縣鎮(區)財政管理體制調整,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國庫集中直接支付資金占比達99.3%。出台加強政府性債務管理辦法,進一步規範舉債行為,嚴控債務風險。繼續擴大“營改增”試點範圍,認真落實稅收優惠政策,切實減輕企業負擔。積極推進金融創新,建立企業資金鍊風險監測及協調處置機制,拓展海域使用權抵押融資範圍。國有資產管理方式不斷創新。推動縣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參與農業全產業鏈生產經營。推行市場化管理使用海域資源。實現縣文廣傳媒集團網路資產與省公司有效整合。
二是注重調優結構,提高發展質量效益。
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1:48.8:40.2,其中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突破40%,同比提高了1個百分點。工業經濟穩中有進。實現工業應稅銷售730億元,同比增長18.2%;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工業產值比重分別提高0.8和1.3個百分點。淨增應稅銷售億元以上企業19家。中天科技獲評“市長質量獎”。實現建築業施工產值540億元,同比增長21.9%。新增總承包一級資質企業2家。服務業發展提檔增速。生產性服務業投入占服務業投入比重達52%。9個市縣級服務業集聚區建設進展順利。實現旅遊收入30億元,我縣獲評“2014中國最佳海濱旅遊城市”。現代農業發展步伐加快。糧食生產實現十一連增,獲評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新增適度規模土地流轉面積9.1萬畝、高標準農田6.1萬畝、高效設施農漁業面積13.31萬畝,新認定市級以上農漁業龍頭企業12家,培育家庭農場265家。農業機械化水平達84%,成功創建全國平安農機示範縣。科技創新能力持續增強。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7.1件。新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省級5家、市級21家。列入省級重點技術創新導向性計畫項目26個。我縣被認定為省創新型試點縣。要素保障有力有效。調整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節約集約用地機制初步構建。金融生態環境進一步最佳化,我縣被評為省金融生態優秀縣,年末金融貸款餘額344.91億元,比年初增加39.94億元,其中工業貸款餘額112.57億元。新引進組建金融機構3家。2家企業進入上市在會待審環節,1家企業被“新三板”股轉中心受理。全年新增500千伏安以上變壓器48戶,增容總量36.4萬千伏安,工業用電量31.39億千瓦時,同比增長7.8%。
三是加快沿海開發,增強經濟發展潛力。
深入實施沿海開發“六大行動”,沿海產業層次和開發水平不斷提升。洋口港開發取得新的進展。一類口岸開放驗收準備工作基本就緒。陽光島碼頭區規劃調整獲得部省聯合批覆。10萬噸級石化碼頭基本完工,萬噸級重件碼頭和液化品碼頭即將投入運營。如東經濟開發區新興服務配套功能加快提升,新宇科技創業園二期投入使用,省級生態工業園區正式命名,宜興(如東)工業園正式獲批。沿海經濟開發區安全環保整治紮實推進,被評為省兩化融合示範(試驗)區。小洋口旅遊度假區核心板塊規劃設計進一步完善,萬畝森林公園、反清鄉紀念館竣工。南通外向型農業綜合開發區劉埠國家一級漁港項目工程有序實施,農漁業產業特色加快顯現。如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科技園被認定為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引進生命健康產業科技孵化項目10餘個。如東循環經濟產業園再生資源圈區管理審批與招商工作同步推進,東凌水庫建設初見形象,庫區綜合開發招商工作有效開展。
四是堅持城鄉統籌,促進環境持續改善。
以實現“四化同步”為目標,大力實施“城鄉一體化”戰略,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不斷改善人居環境和生態環境。城鄉規劃體系不斷健全。縣域城鄉統籌規劃和縣城東部片區發展規劃編制完成,縣城老城區、工業區等重點區塊控制性詳規實現全覆蓋,燃氣、水系、通信布局等重要領域專項規劃編制有序開展。城鎮開發建設有力推進。全年完成房屋徵收120萬平方米,房地產開發150萬平方米,商品房銷售面積45萬平方米。實施嘉陵江路、友誼路、朝陽路等市政道路新建改造以及相關配套管網和綠化、亮化、美化工程30項,實現市政投入20億元。岔河鎮、栟茶鎮被命名為“全國重點鎮”,栟茶鎮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重點基礎工程有序實施。全年累計完成交通基礎設施投入24億元。355省道(苴東線)岔河至袁莊段、225省道南延線建成通車,港城中通道、洋口運河貫通工程等加快建設,海啟高速啟動實施。新建改造農路390公里、農橋271座。新開通城市公交線路3條、鎮村公交線路7條,城鄉客運一體化通達率達83%。新建農村供水管網4850公里,實現引江供水全覆蓋。城鄉環境面貌明顯改觀。數位化城管體系投入運行,縣城環境綜合整治紮實開展,省級文明城市創建通過驗收。電鍍、印染等重點行業專項整治全面實施。縣城第二污水處理廠主體工程竣工,達標尾水深海排放等重點環保工程加快推進。農村“四位一體”長效管理機制進一步鞏固,秸稈禁燒及綜合利用、畜禽養殖面源污染整治工作有序開展,村莊環境整治順利通過省全域性驗收。完成綠化造林3.5萬畝,全縣林木覆蓋率達到22.5%。
五是突出改善民生,推動服務均衡協調。
始終把改善民生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辦好民生實事為重點,全面推進社會事業均衡協調發展。全年民生類財政支出76.3億元,占比達到67.6%,同比增長17.9%。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全面實施數位化校園建設,“班班通”實現全覆蓋;骨幹教師交流比例達到22%。縣實驗國小、馬塘國小完成整體搬遷,新區國中開工建設。衛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縣級公立醫院改革正式啟動,全面取消“以藥補醫”,所有藥品實現零差價銷售。新農合實現全覆蓋,籌資標準提高至人均420元,住院次均費用下降6.4%。縣中醫院遷建工程主體竣工。新創建省級衛生鎮4個。文體事業健康協調發展。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以優質增量推動文化產業發展,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3.9%。縣雜技團成功進入香港市場。多部文藝作品獲得國內外重要獎項。我縣再次榮獲“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積極開展民眾性體育活動,我縣被評為全國風箏運動先進單位和省民眾體育工作先進單位。勞動就業保障水平穩步提升。積極拓展就業渠道,提高就業質量,全年新增城鎮就業8557人、轉移農村勞動力8638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52%以內。大力推進社會保險覆蓋工作,將被征地農民納入社保體系;城鄉低保、農村五保、城鎮“三無”、殘疾人、孤兒等困難群體保障水平不斷提升。養老服務體系加快建設。雙擁優撫安置等工作紮實開展。縣社會福利中心、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投入使用。全年保障性安居工程建成2607套、27.43萬平方米。
六是加強社會治理,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深入開展“五大專項行動”,不斷創新社會治理方式,平安如東、法治如東建設水平得到提升。探索“政社互動”機制,加強政府管理與居民自治有效銜接和良性互動,“一站式”服務平台建設達標率達到95%。完善治安防控體系,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行為,建立健全行政執法與司法聯動機制。完善大調解機制,依法依規處理各類信訪案件。完善安全生產和食品藥品監管機制,健全各類應急處置預案,全年安全生產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同比分別下降17.9%、36.6%。同時,積極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科協、文聯、僑聯、社科聯、工商聯、紅十字會、慈善會、關工委等民眾團體和社會組織開展工作,人武人防、人口計生、外事僑台、民族宗教、史志檔案、防震減災等工作取得新進步。
以開展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紮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認真查擺“四風”方面的突出問題,即知即改,立行立改,把各項整改措施落到實處。嚴格依法行政,切實將依法行政貫穿於政府決策、執行和監督全過程。深化政務公開,紮實推進重點領域信息公開工作,“中國如東”網站被評為省市政府優秀網站,“如東發布”獲評江蘇政務微博最佳套用獎,我縣政風行風熱線“四位一體”運行模式全省專題推廣。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政協民主監督和社會輿論監督,全年共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202件,政協建議案、委員提案247件,滿意率均達98%以上。加強勤政廉政建設,弘揚務實作風,狠抓工作落實,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預期成效。創新公共資源交易運行機制,在省內率先實現各類專業工程項目招投標電子化。強化黨風廉政建設“一崗雙責”,認真落實“八項規定”和“約法三章”要求,“三公”經費支出同比下降15%。
2015年工作任務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也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我們面臨的形勢依然錯綜複雜,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三期疊加”對加快發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戰,土地、環境、資金等制約發展的各類矛盾正在逐步加深,面臨的困難不容忽視。但是,我們更要看到,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斷推進、“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戰略的有序實施、江蘇沿海開發的持續深入、南通陸海統籌的加快發展,將形成全方位開放格局和資源要素更大範圍流動配置,為我們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巨觀環境和寶貴的發展機遇。特別是我縣交通條件的改善、載體平台功能的提升、特色新興產業的加快培育等,正有力支撐和助推全縣經濟進入轉型升級發展的新軌道。我們要進一步放眼全局,立足如東、跳出如東,以更廣闊的思維和視野,研判巨觀形勢,搶抓發展機遇;以更加積極的行動和舉措,謀劃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在務實創新中抓攻堅、抓突破、抓項目、抓提升,努力實現更有質量效益、更加健康可持續的發展。
今年(2015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及省市縣委全會精神,按照習總書記對江蘇提出的“五個邁上新台階”工作要求,主動把握和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緊緊圍繞“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奮鬥目標和“三爭三實”的總體要求,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把轉方式調結構放到更加重要位置,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以創新驅動發展為核心,以保障改善民生為根本,以強化風險防控為底線,努力促進全縣經濟社會發展行穩致遠,不斷開創良好新局面。
今年(2015年)全縣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1%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12%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6%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左右;外貿進出口總額保持適度增長;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成長同步;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4%;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和主要污染物減排完成市下達任務。
圍繞以上目標,今年(2015年)將重點抓好以下十個方面工作:
一、以提升質量效益促進工業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始終突出工業主體地位,以重大項目實施和關鍵領域創新,穩定優勢行業,培育新興產業,促進轉型升級。
加快發展新興產業。深入實施新興產業三年行動計畫,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特色產業鏈和產業基地建設,力爭新興產業產值占規模工業產值比重提高1.5個百分點。重點完善新能源產業鏈,搶抓海上風電發展機遇,著力培育引進設計研發、關鍵零部件製造、檢測維護服務等企業,進一步拉長產業鏈條。做強新材料產業鏈,深耕產業細分領域,加強產業鏈上下游優勢互補與協同合作,著力打造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產業集群。培育汽車電子產業鏈,放大大唐恩智浦汽車電子晶片研發設計“磁場效應”,進一步延伸產業半徑,積極引入模組製造、封裝測試等配套企業。發展高端裝備製造產業鏈,依託三一帕爾菲格、如通石油機械等行業龍頭企業,大力拓展工程機械、石油機械等裝備製造業。繼續大力推進以中天集團為龍頭的光電通信及相關配套產業發展。
引導提升傳統產業。積極為傳統產業“剪枝嫁接”,加快向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邁進。加大技術改造力度,指導企業研究技改投向,發揮設備貼息、增值稅抵扣等政策激勵作用,促進傳統企業更多運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新材料,重點實施120個技術改造項目。深入推進兩化融合,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推動企業生產方式、商業模式、管理手段全方位創新,新增省市級兩化融合示範企業各2家。更加注重發揮企業家才能,加強企業家梯次隊伍建設,培育企業家精神。按照“分類分檔、因企施策”的思路,進一步引導重點骨幹企業,依託技術、資本、市場、品牌等優勢,實施強強聯合、兼併重組,促進企業做優做強,力爭新培育億元以上企業25家,新增掛牌上市企業1家、“新三板”掛牌企業3家、“四板”掛牌企業2家。深入推進建築業轉型發展。
不斷強化創新驅動。以實施科技創新“六大工程”為抓手,加快構建開放式、網路化、集聚型區域創新體系,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突出創新主體培育。落實加計抵扣、加速折舊等政策,推動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全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5家。堅持需求導向和產業化方向,鼓勵企業實施產學研合作,加大高端技術創新和關鍵技術攻關,多元化開拓技術創新渠道,實施產學研合作項目60個。加強創新載體建設。分類分層推進產業研究院、企業研究院、校企研發平台等研發機構建設,力爭億元以上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按照“一園一專業、一園一特色”思路,整合社會資源,全力打造“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區”接力式科技孵化體系,力爭全年培育省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2家,新增“三創”載體面積10萬平方米。打造創新人才高地。深入實施“扶海英才”計畫,加快沿海開發人才小高地建設,充分發揮“科技鎮長團”橋樑紐帶作用,積極借力人才中介機構,大力招引省“雙創計畫”等高層次人才。完善創新服務體系。強化政策、制度等綜合保障,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建立創新投資引導基金。引進發展各類創投機構,努力打造集聚創投機構的財富中心。著力加強懂市場、懂政策、懂操作的科技服務團隊建設。
二、以壯大服務業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深入實施現代服務業“十百千”行動計畫,全面推動服務業發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確保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41%。
突出抓好生產性服務業。緊跟“製造業服務化”趨勢,積極推進制造業與服務業聯動發展,引導企業主輔分離。以港口為載體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引導物流企業向第三方、第四方物流服務和供應鏈管理轉型,重點建設洋口港省級物流基地,實現物流業營業收入20億元。積極發展金融服務業,最佳化金融生態,加快金融集聚區建設,做大做強地區金融機構,全年力爭新引進組建金融機構4家。
大力發展特色性服務業。進一步整合自然、人文、歷史等資源,積極發展溫泉養生、古鎮文化等主題旅遊,努力打造濱海旅遊品牌。進一步最佳化商貿流通業發展布局,按照“專業化、特色化、集聚化”要求,加快推進如東汽車城、城南專業市場、新中心市場、歐尚超市等項目建設;深化農漁業產品、健身器材等重點行業和大商場、大超市等商貿業態的電子商務套用,讓傳統商貿更具活力。進一步加大家政、養老、健康、文化創意等生活性服務業培育力度,不斷滿足個性化、多樣化消費需求。
培育服務業新增長點。圍繞工業設計、檢驗檢測、電子商務、服務外包等領域,推進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培育一批平台經濟和新興服務業集聚區。加強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建設,拓展網際網路服務新業態,以智慧城市建設帶動智慧產業發展,培育大數據、雲計算、移動網際網路、網際網路金融、物聯網等新增長點。積極探索發展樓宇和總部經濟,力爭在區域型、職能型總部機構引進上取得新的突破。
三、以整合放大資源優勢推動開放型經濟發展。準確把握產業發展規律和資本流動趨勢,立足挖掘利用我縣特色資源優勢,在融入區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提高資源整合配置能力,不斷增強沿海開發開放的吸聚效應。
最佳化招商引資策略。推進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深度融合,加快招商方式和外資利用模式“雙轉型”,從單純引進一個項目、單個人才向“團隊+技術+資本”打包式引進轉變,從注重外資利用數量向更加注重外資利用質量和結構轉變。突出全產業鏈思維,圍繞主導產業“建鏈、強鏈、補鏈”,主攻歐美、日韓、台灣等區域,大力引進一批龍頭型、基地型、科技型、配套型項目;突出精準有效招商,圍繞提升產業匹配度和項目成熟度,建立完善有效項目信息發現和跟蹤洽談機制,加強與產業研究院、產業聯盟、行業協會、企業家商會等組織互動交流,積極拓展項目信息源頭;突出招商隊伍建設,圍繞提升招商效能,努力打造熟悉產業政策、懂得市場規律、掌握商務技巧的現代招商團隊。全年力爭實現外資到賬3.5億美元。
完善項目推進機制。緊扣“建設速度、有效投入和財稅貢獻”核心目標,進一步建立完善重大項目儲備、預審、報批、建設、管理全流程服務推進機制,嚴格執行掛鈎聯繫、及時會辦、契約管理、後期評估等制度,持之以恆抓項目質量、抓實施進度、抓服務協調、抓難題化解,著力謀求實實在在的項目建設成效。重點抓好重通葉片、華海製藥、剛正薄板等80個億元以上項目,力爭竣工億元以上項目40個。
拓展對外合作空間。積極承接上海自貿區“溢出”項目,加強與長江流域沿線城市在港口、交通、物流、產業等方面的合作共建,著力在導入優質項目、資源要素、發展政策和經營理念上謀求突破。全面落實外貿穩增長促轉型政策,支持重點外貿企業加快產品結構升級,提升以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外貿競爭力。全年力爭實現外貿出口總額13億美元。積極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擴大境外投資規模。
四、以完善平台功能增強沿海開發新優勢。深入實施沿海開發“六大行動”,統籌推進港口開發、載體建設、產業培育等各項工作,不斷增強特色經濟板塊支撐力。
全力推進港口開發。始終把洋口港開發擺在突出位置,努力提升港口開發龍頭效應。進一步加快港口基礎配套,重點推進口岸監管設施、臨港工業區配套建設,確保10萬噸級石化碼頭、萬噸級重件碼頭和液化品碼頭投入運營,一類口岸開放年內通過驗收。緊密跟蹤綜合保稅區和灘涂開發綜合試驗區申報進程,確保年內取得實質性進展。進一步加快臨港產業發展,圍繞“3+1”產業定位加大招商推進力度,力爭全年新簽約5億元以上項目不少於3個,確保台中化倉儲、法國愛森等項目竣工投產。科學有序推進港口新城建設,在港產城融合互動發展中不斷提升綜合承載能力。
著力提升載體能級。圍繞產業集聚、功能配套,著力最佳化沿海園區開發質態。如東經濟開發區進一步提升生產性、生活性配套層次和水平,積極建設國家級汽車電子檢測中心、海上風機維護中心、科技成果轉化中心等服務平台。依託海之升電子商務平台,致力創建省級電商示範園。加快推進黃河路區域現代商務區建設。沿海經濟開發區深入推進化工產業轉型升級,圍繞增強產業發展配套服務,加快洋口新城建設進程。小洋口旅遊度假區著力推進國際溫泉城、金蛤島景區、漁港景區、鄉村旅遊集聚區等旅遊板塊建設,積極爭創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南通外向型農業綜合開發區繼續主攻特色農漁業培育發展,全面推進農海產品加工區、金海岸現代農漁產業園區、劉埠國家一級漁港經濟區基礎配套建設,努力打造外向型現代農漁業綜合開發區。如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緊緊圍繞創建省級高新區,進一步完善產業規劃和空間布局,加大科創園核心區、生命健康產業園、智慧型機電產業園“一核兩園”基礎設施投入,同步推進創新研發、試驗檢測等功能平台建設,不斷增強高新產業集聚發展能力。如東循環經濟產業園確保再生資源加工區投產運行。著力推進再生資源交易中心、金融服務中心、循環經濟展示中心等項目,加快建立“回收-拆解-加工-深加工”銜接配套的循環經濟產業鏈,迅速做大產業規模。啟動東凌水庫二期工程,力爭年內庫區綜合開發項目落戶。
更加注重機制創新。圍繞園區資源配置、建設模式、管理方式更新與轉型,進一步加強體制機制創新。創新土地及海洋灘涂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機制,紮實開展閒置土地盤活和低效用地(用海)清理,嚴格按照市場化原則配置資源,促進節地(海域)水平和產出效益“雙提升”。創新資本運作機制,推動政府性投融資實體做優做強,提升資產運營和持續發展能力;研究運用公私合作模式(PPP),引入社會資本參與沿海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創新園區管理機制,深化“區鎮一體”等管理體制創新,更多運用市場的辦法來解決港口管理、碼頭運營、環保治理等方面問題,努力構建專業化管理、多元化服務的現代沿海園區管理體系。
五、以創新經營方式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堅持用工業化手段、網際網路思維抓現代農業發展,突出土地適度規模流轉和品牌龍頭企業招引兩個主抓手,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努力實現數量質量效益同步提高。
加快建設現代農業體系。在穩定糧食種植面積和穩步提高單產的基礎上,深入推進農業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促進農業發展由“生產導向”向“消費導向”轉變,構建優勢區域布局和專業生產格局。重點依託我縣農漁業資源和產業基礎,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圍繞現代園藝業、規模種養業、特色水產業以及休閒觀光農業等,大力發展地塊連片、項目成群、各具特色的高效農漁業示範區。全年確保新增高效設施農漁業面積12萬畝、現代種植業綜合示範園區16個、規模化種養示範基地40個。加大與上海、蘇南等市場的產銷對接力度,大力培育引進農漁業龍頭企業,積極推動現代農漁業外向化、品牌化和鏈式化發展,完善深度加工、網上銷售和冷鏈物流配送體系,把更多的名特優農漁產品推向市場,努力拓展農漁業增值增效空間。全年力爭新增市級以上農漁業龍頭企業12家、農漁業“三品”30個。
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著力抓好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民宅基地及住房、農村集體資產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按照農民自願、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的方式,加快推進土地適度規模流轉。鼓勵扶持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加大新型農民培養力度,促進各類經營主體健康發展。全年力爭新增家庭農場120家、200畝以上“全託管”經營主體60個。
著力提高農業科技裝備水平。圍繞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產技術現代化,加大農業政策和資金扶持力度,確保“三資”投入農業總量達到30億元左右。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推進農田水利、高標準農田和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建設,全年實施重點水利工程8項,完成1000個拆壩建涵(橋)任務,新增高標準農田6萬畝。加快推進新型農業機械化,促進農機與農藝融合、機械化與信息化融合,確保農業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5%以上。強化農業科技創新,加強院地合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著力構建“育繁推”一體化的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服務體系。加快建設農業信息服務平台,推廣套用物聯網技術,不斷提升農業信息化水平。
六、以城鄉統籌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圍繞提升城鄉建設內涵,加快縣城和新型城鎮建設,全力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強化縣城開發建設。進一步突出縣城中心地位,按照“規劃引領、完善功能、強化管理、提升形象”的要求,統籌推進新區開發和老區改造,推動縣城人氣與商氣加速集聚。深化城市功能布局研究,積極探索“多規融合”,完善重點片區、重點地段、重要節點城市規劃設計。科學統籌實施市政項目建設,重點推進東環路北延、嘉陵江路西延、人民路改造等道路建設,以及配套綠化、亮化、美化和管網建設,紮實推進5個老小區改造提升工程,積極推進城市綠廊、慢行步道和文體健身設施建設,確保完成市政投入18億元。積極應對房地產市場變化形勢,搶抓政策調整機遇,高質量、高標準推進雨潤國際廣場、實小周邊等重點地塊開發,完善新城區商務、金融、物流等服務性功能配套,著力打造精品工程和開發亮點,確保完成房屋徵收80萬平方米、房地產開發100萬平方米。切實加強城市環境管理,以數位化城管平台為依託,整合部門執法資源,提升城市綜合化、長效化管理水平,繼續實施環境整治“951”工程,紮實抓好違法建設整治和市容環境治理以及小區物業管理等工作,力爭年內建成省優秀管理城市。
強化新型城鎮建設。認真落實市級中心鎮建設行動計畫,強化市級中心鎮特色化發展,重點實施栟茶鎮古鎮保護性開發,推動岔河鎮工業、商貿、物流園區互動發展,推進河口鎮中天工業園與鎮區統籌建設發展。堅持以“鎮區一體、產城融合”為導向,科學推進洋口、長沙等沿海重點鎮建設,努力形成城市與產業相互支撐、相互服務、相互促進的新局面。按照“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的思路,最佳化鎮村布局規劃,打造一批留得住鄉愁的特色鎮村。
強化城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立足構建更高等級路網體系,進一步完善“139”交通網路,加快縣城中心客運站、228國道掘港繞城段、355省道袁莊段、334省道東延段、角林線、洋口運河貫通工程等重點項目建設,推進海啟高速、洋騎線等開工建設,確保港城中通道建成通車。緊密結合高速、骨架路網布局,完善新店、豐利、河口等連線道路規劃建設。圍繞進一步方便民眾生產生活,繼續紮實推進農路農橋建設和城鄉客運一體化,全年新建改造農路500公里以上、農橋不少於210座,新開行城市公交線路1條、鎮村公交線路5條。
七、以增強發展活力全面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圍繞解決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規範創新政府運行管理體制機制,著力推動重要改革舉措落地生效,不斷增強“強政府”與“強市場”的疊加效應,進一步釋放內生動力活力。
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深化政府機構改革,理順權責關係,做到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進一步強化簡政放權,動態調整“五張清單”。積極創新行政管理制度,堅持寬進嚴管,加強事中事後監管,推進綜合執法,提高行政運行效率。探索建立政府提供公共服務新機制,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服務供給。
最佳化政府服務平台。加強政務服務工作,拓展行政審批“三集中、三到位”內涵,加快建設網上辦事大廳和實體大廳“線上線下、虛實一體”的政務服務體系,推廣“一站式”和代理、預約等服務模式。完善政府公共服務平台,逐步整合“12345”政府服務熱線和部門服務熱線資源。提升公共資源交易平台,進一步健全統一規範、優質高效、上下銜接的公共資源交易運行及管理機制。建立政府應急管理平台,加快推進城市管理應急中心與公安指揮中心資源整合,構建全縣統一的應急管理指揮系統。
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構建全口徑預算管理體系,加強政府專項資金績效管理。按要求公開政府預決算、部門預決算和“三公經費”。鼓勵金融機構在我縣開展金融改革試點,探索農村金融制度改革,健全支持實體經濟和“三農”發展的多層次金融體系,全年力爭建成農村金融綜合服務站10家。落實定向減稅、普遍性降費和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等措施,更好地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加強政府債務風險防控,控制總量、最佳化結構、加強管理,堅決守住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推進市場化配套改革。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支持國有、集體、非公等資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鼓勵本土企業通過股權轉讓、增資擴股、重組上市等方式引進戰略性投資者。推動民營經濟創新發展,支持民間資本進入基礎設施、金融服務、資源環境等領域。有序實施農村土地徵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等改革,積極探索推進“三集中、三置換”試點,建立健全公開規範的農村產權交易市場。
八、以最嚴措施保護生態環境。積極順應人民民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以更大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打造藍天碧水生態宜居家園。
狠抓生態保護制度建設。認真宣傳貫徹新《環境保護法》,以創建國家生態文明試點示範縣為抓手,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法治和制度軌道。嚴守生態紅線,實施最嚴格的環評、能評和資源保護制度,擴大節能技術和清潔生產套用範圍,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和污染嚴重企業,推動低碳循環發展。完善企業行為信用評價制度,健全環保聯動執法監管機制,堅持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後果嚴懲,以“零容忍”的態度和“亮劍”精神,堅決查處環境違法行為。
狠抓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強化縣城和鎮區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建設和管理,確保縣城污水處理率達到80%,鎮區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率同比提高10%。加快實施達標尾水深海排放工程,確保工業固廢填埋場、恆發污水處理廠擴容、電鍍中心污水處理廠、天楹環保三期等重點工程投入使用。以“三沿、三區、三園”為重點,繼續深入開展綠化造林,全年力爭完成綠化造林面積3萬畝。
狠抓重點領域污染防治。堅持鐵腕治污,突出抓好水環境整治,重點強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推進城鄉污水集中處置,切實控減污染物入河總量。實施如泰運河(如東段)水環境整治工程。加強大氣環境保護,抓好工業廢氣、汽車尾氣、城市揚塵治理,強化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減少霧霾天氣。繼續抓好電鍍、印染等行業專項整治和工業園區生態化、循環化改造工作,確保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九、以實施民生幸福工程增進百姓福祉。政府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讓人民過上好日子。以實施民生幸福工程為抓手,圍繞“六大體系”建機制、補短板、兜底線,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今年(2015年),政府將繼續認真辦好10個方面的民生實事。
紮實推進居民增收。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吸引高校畢業生就業,統籌農村轉移勞動力、城鎮就業困難人員、退役軍人等群體就業。全年力爭新增城鎮就業8000人、轉移農村勞動力4000人。實施全民創業工程,最佳化政策扶持、搭建創業平台、加強技能培訓、強化金融支撐,發揮創業致富的示範帶動效應,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民眾就業。加大扶貧幫困力度,建立健全以轉移支付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機制,增強“輸血”功能;根據扶貧對象的實際情況,整合政策資源,創新扶貧措施,增強“造血”功能,努力實現穩定持續的收入增長,確保完成三年脫貧目標任務。
持續完善保障體系。繼續做好各類社會保險擴面與征繳工作,切實加強社保基金監管。繼續紮實做好城鎮職工醫保、居民醫保和新農合工作。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建立跨部門、多層次信息共享機制,構建一門受理救助服務平台,進一步完善孤、殘、病、老各項政策性幫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編制具有戰略高度的養老發展規劃,完善養老服務體系,提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水平,確保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實現全覆蓋,70%以上的農村社區開展居家養老服務。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動養老服務設施、機構和平台建設,探索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融合發展,積極拓展養老衍生服務項目,著力構建政府、社會、家庭三方共同服務養老的體制機制,讓老年人安享晚年。
協調發展社會事業。最佳化教育資源配置,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確保年內通過省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省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示範區創建驗收。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確保年內通過省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實驗區中期驗收。推動醫改向縱深發展,整合醫療衛生資源,完善分級診療制度,繼續推進縣級公立醫院改革,初步建成區域衛生信息平台,啟動國家衛生縣城創建工作。落實“單獨二孩”政策,最佳化人口結構,提升人口素質。大力發展文體事業,加強公民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示範區建設。加快文化產業發展,推動文化與旅遊休閒業、體育業、流通業、製造業、創意業、新興媒體業等產業的深度融合和協同發展。
切實加強社會治理。加快轉變基層政府職能,促進城鄉社區減負增效,增強自治組織活力,實現鎮區“政社互動”全覆蓋。完善依法維權和化解糾紛機制,暢通民眾利益協調和權益保障法律渠道。深入宣傳貫徹新《安全生產法》,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紮實推進安全生產各項措施落實,堅決防止重特大事故發生。整合完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體制機制,切實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構建立體化、現代化治安防控體系,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深入開展國防教育,推進軍民深度融合發展。加強民族、宗教、檔案、保密等工作。
十、以法治思維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忠實履行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職責,進一步推進法治政府、高效政府、廉潔政府建設,切實增強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
嚴格依法行政。堅持在法治軌道上開展工作,把依法行政貫穿於行政管理和服務的全過程。健全依法決策機制,落實決策前廣泛徵求意見、公開聽證、風險評估等制度,完善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切實貫徹“三重一大”等重大決策集體討論決定製度,建立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努力提高科學民主決策水平。加快完善行政執法體制,加大重點領域執法力度,切實做到規範、公正、文明執法。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健全政府信息發布制度,重點推進事關民眾切身利益、公眾關注度高的政府信息公開。完善權力監督機制,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注重民眾監督和輿論監督。認真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
強化工作落實。進一步提升抓落實的能力,加強學習調研,深入研判分析,針對新情況、新問題,創新思路和舉措,著力化解推進落實中遇到的各類制約瓶頸和矛盾。進一步加大抓落實的力度,對定下來的事情立說立行,對部署的工作一抓到底,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每個環節,堅決整治“推拖慢、慵懶散”現象。進一步完善抓落實的機制,建立健全政府推進落實的責任機制、協調機制和倒查機制,重點工作明確責任書、路線圖和時間表,加大督促檢查力度,確保政府各項工作高效推進、有效落實。
堅持廉潔從政。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切實履行“兩個責任”,強化行政權力約束,注重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鞏固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推動反“四風”常態化、長效化。堅持過緊日子,強化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嚴格執行“八項規定”和“約法三章”,嚴控“三公”經費,啟動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力爭“三公”經費在去年(2014年)減少的基礎上,再壓縮10%。加強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加大對政府工程建設、公共資源交易、專項資金使用等領域監管力度,切實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一項重要工作,就是研究編制“十三五”規劃。我們將充分發揚民主,凝聚各方智慧,認真編制一個適應時代趨向、落實上級要求、符合如東實際、反映民眾意願的新一輪經濟社會發展規劃。
民辦實事
2015年民辦實事項目
一、富民增收方面
大力發展富民合作經濟組織,培育市級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示範社15家,新建村(社區)股份合作社2家,新發展市級以上示範家庭農場6個。舉辦各類招聘會不少於50場,累計提供就業崗位不少於3萬個,其中高校畢業生就業崗位2000個,確保困難家庭大學生100%就業。發放小額擔保貸款1000萬元以上,幫扶1000人以上民眾創業。
二、社會保障方面
建立基本社會保障待遇增長機制和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待遇增長機制。加強社會救助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申請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完善臨時救助制度。做好社會保險擴面,全年新增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參保1.8萬人。城鎮職工醫保和城鎮居民醫保政策範圍內的住院費用報銷比例穩定在80%和70%左右。全縣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提高到不低於420元/月。為困難對象配發康復生活輔助器具400件。
三、安居住房方面
當年新開工並基本建成洋口農場公租房二期60套、3600平方米。實施城市危舊房改造安置房項目5個,續建1104套、17.6萬平方米,新開工1055套、16.4萬平方米,基本建成210套、2.7萬平方米。實施5個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工程。加快天然氣高壓管網輸配系統一期工程建設進程,力爭2015年上半年通過竣工驗收,具備供氣條件;加快城市天然氣中低壓管網對接配套,力爭四季度讓縣城居民獲得環保價廉的管輸天然氣供應。
四、生態環境方面
加快達標尾水深海排放工程建設,力爭工業固廢填埋場、恆發污水處理廠擴容、電鍍中心污水處理廠、天楹環保三期等重點環保基礎工程投入使用。整治城市河道3條、3.52公里,疏浚農村河道953條段、985.3公里。暢通水系,拆壩建涵(橋)1000個。淘汰45台燃煤小鍋爐。新建環保科普教育基地(站)4家。全縣完成綠化造林面積確保2.5萬畝、力爭3萬畝。
五、教育投入方面
加快推進新區國中、栟茶國小、港口學校、馬塘國中、曹埠國中等續建工程,啟動縣城1所國中、2所幼稚園新建工程。完成中國小校舍安全加固工程,啟動學前教育D級危房改造和校舍加固改造工作,配套建設中國小塑膠化操場6片。實施中國小教育裝備提升二期工程和幼稚園教育裝備提升工程。
六、醫療衛生方面
加快推進中醫院整體遷建、縣人院外科大樓、四院改擴建、洋口港港口醫院、掘港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改擴建工程。加快醫療衛生改革,逐步完善分級診療制度。完成婦女“兩癌”檢查25000人次。完成免費孕檢目標人群3000對,實現目標人群覆蓋率達到80%。全縣開展應急救護公益培訓10000人。全縣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準提高到50元。
七、養老服務方面
健全完善促進養老服務業發展政策制度,加快縣城養老“兩中心、四平台”建設,支持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機構,整合現有醫療衛生資源,加快“醫養融合”發展,啟動全縣醫養一體化中心立項規劃,加快構建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支撐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加快推進鎮區居家養老服務平台、日間照料中心、敬老院升級改造等工程建設,全年新增養老床位300張。
八、公共運輸方面
加快推進縣城中心汽車站、洋口港客運站、岔河客運站建設。新建改造農路500公里、農橋210座。新增城市公交線路1條,新開行鎮村公交線路5條,實現85%的村通公交。推進公共腳踏車服務系統項目,在縣城區設定40個服務點,投放800輛公共腳踏車。
九、公共文化方面
加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確保全縣萬人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面積不少於1200平方米。繼續實施文化惠民“五送一建”工程,全年送戲下鄉100場、送電影放映3500場、送圖書50000冊、送展覽20場、送培訓2000人次,5個村“農家書屋”建設達到省四星標準。最佳化“蟲賓城之夏”文藝演出形式,做大“港城之春”和“周周演”系列文化活動品牌,全年大型演出不少於60場。加快文體中心項目建設。實施廣播電視台設備改造升級工程,力爭廣播電視塔投入使用。
十、公共安全方面
完成縣應急管理中心與公安指揮中心資源整合,加快縣滅火應急救援中心建設。加快推進立體化、現代化治安防控體系建設,新增監控探頭350隻以上,社會面視頻監控新增10%。健全應急處突機制,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切實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按照“全覆蓋、零容忍、嚴執法、重實效”要求,突出交通、消防、特種設備、海洋漁業、危化、建築等重點領域,開展制度化、常態化、長效化的安全生產檢查和隱患整改,堅決防止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