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
過去五年,在
長沙市委的堅強領導下,我們以
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搶抓中部崛起和兩型社會建設的戰略機遇,科學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峻挑戰,成功抗擊歷史罕見的雨雪冰凍災害,推進創業之都、宜居城市、幸福家園建設,圓滿地完成了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以來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
——綜合實力大幅提升。2012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6510億元(預計數,下同),年均增長14.6%,經濟總量居省會城市第7位,五年前進了5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91400元(約14600美元),居省會城市第3位;轄內財政總收入達1509億元,其中地方財政總收入達813億元,年均增長24.3%;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120億元,年均增長25.8%。科技競爭力居全國省會城市第6位,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示範城市、國家智慧財產權示範城市;馳名商標總數穩居中西部首位;城市綜合競爭力由第24位躍升到第10位,進入全國十強、全球十快。
——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營盤路隧道建成通車,福元路大橋竣工通車,過江交通能力大幅提高;湘府路大橋實現合龍,南湖路隧道單洞貫通,過江通道將達10條;株樹橋引水工程建成,開闢了城市第二水源;湘江綜合樞紐蓄水通航,枯水期缺水成為歷史,山水洲城更加美麗;黃花機場新航站樓投入營運,進入全國十大機場行列;高鐵南站、新火車北站投入營運,捷運2號線實現軌通,1號線加快推進,為長遠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農村面貌發生深刻變化。
農村公路通達、電網擴容、安全飲水、環境整治、校舍改造五大工程全面推進,新改建農村公路9140公里,村級道路全部硬化;新改建低壓線路近萬公里;解決100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加固及重建、新建校舍25萬平方米,校舍安全工程全面完成;農村垃圾收集處理實現全覆蓋,成為全國農村生態環保示範城市,初步展現山清水美的新面貌。
——兩型綜合配套改革大力推進。推行階梯水價、電價、氣價和項目能評制度,建立環境資源交易平台和運用經濟槓桿推動生態環保新機制,建立農村土地流轉交易市場,創新人口戶籍、行政管理、投資融資體制,成為全國首批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範試點城市,先導區獲批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區。
——人民民眾生活持續改善。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30400元和15000元,穩居中部省會城市首位;五年新增城鎮就業58.8萬人,零就業家庭保持動態清零;取消長瀏、瀏大、長湘、寧橫公路等政府還貸公路收費站,
普通公路全部免費通行;實現城鄉義務教育“一費制”全免,城區公園和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暑期免費為中小學生提供游泳場所;榮獲全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終身榮譽。
——政府管理服務全面加強。全面推進政府精細化管理,政府投資管理實行從項目立項、預算控制、工程建設到竣工決算全過程監管,通過最佳化設計核減投資47億元,投資審計審減工程造價99.4億元;建立公共交易平台,規範招標投標管理和國有資產處置;成立土地管理委員會,嚴格土地管理,率先全國實行土地出讓網上招拍掛,確保土地出讓公開、公平和公正;深化行政審批流程再造,市級行政審批項目全部實現線上辦理,行政審批效率提升30%以上。
五年來,長沙市政府突出抓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致力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率先發展。推進
創業之都建設,鼓勵支持創業富民,新增創業主體達20萬戶,非公有制經濟占地區生產總值和從業人員總數比重均達60%以上,成為全國創業先進城市。發揮人才第一資源作用,引進儲備優秀青年人才,引進國際高端人才101名、團隊17個。推進新型工業化,實施質量振興和標準化戰略,加快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工業總產值突破8000億元,長沙高新區、長沙經開區成為千億級園區,寧鄉經開區、瀏陽生物醫藥園晉升國家級園區。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天心文化產業園成為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園,文化對經濟的貢獻率居省會城市第三位,旅遊總收入居省會城市第七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2510億元,年均增長19.2%;連續六年舉辦科交會,簽訂合作項目1328個,簽約金額1139.5億元;成功舉辦環湘江腳踏車賽、中博會、農博會等重大節會,成為國家現代服務業綜合試點城市和服務外包示範城市。加大對外開放,金霞保稅物流中心、長沙國際郵件監管中心投入運營,新增世界500強企業14家,引進外資銀行5家;累計完成進出口總額314.3億美元,年均增長13.4%;累計實際利用外資116.5億美元,年均增長13.4%;新增友好城市或友好合作城市10個,榮獲國際友好城市交流合作獎。被評為中國(大陸)國際形象最佳城市、福布斯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
二是致力精心規劃、精緻建設、精細管理城市。以規劃引導城市發展,開展《城市總體規劃》修編,望城撤縣改區,城區面積擴大一倍;實施《城市色彩規劃》,加強城市綠線管理,強化重要區域、節點設計,加強單體設計和外立面審查,城市色彩更加簡潔、素雅。實施“沿江建設、跨江發展”,加快重點片區開發,相繼建設一批城市綜合體,形成湘江兩岸互動共進新格局。樹立全壽命周期成本最低理念,推進精品工程建設;完成中山西路、東牌樓等棚戶區改造近500萬平方米,高升村、紅星村等城中村改造試點順利推進;大瀏、瀏醴、長湘等高速建成通車;湘江
生態經濟景觀帶防洪道路工程竣工。連續四年實施交通疏導工程,成為全國暢通工程模範管理城市;實施黃花機場至市區沿線和城鄉結合部環境綜合整治,提質改造農貿市場174個,建成社區公園80個、特色景觀街21條;生態動物園搬遷開園,嶽麓山—橘子洲景區成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溈山入選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森林覆蓋率達53.4%,建成區綠化率達42.2%,空氣品質優良率保持在90%以上。被評為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綠化模範城市,聯合國授予中國區環境規劃示範城市。鍥而不捨地推進文明創建,成功奪得全國文明城市桂冠。
三是致力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加快城鎮化步伐,啟動基礎設施項目1920個,完成投資近400億元,城鎮化率達68.5%。開展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蓮花鎮、開慧鎮、關山村、光明村等成為新農村建設示範。大力發展花卉苗木、有機茶葉、高產油茶、優質水稻、特色水產五大優勢產業,加強標準化規模養殖和專業蔬菜基地建設,糧食生產實現“九連增”,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實現翻番。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成為國家農村農業信息化示範市。建立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307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帶動30多萬農戶增收。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率先全國實現城鄉居民醫療保險並軌,城鄉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五年四次提高城鄉低保標準。改建農村和國有林場危房2.1萬戶。所轄縣(市)在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中排名大幅前移,長沙縣居全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第13位、中西部地區首位。
四是致力推進兩型社會建設。先導區“六縱八橫”交通框架全面形成,天馬山、鳳凰山、桃子湖提質改造完成,洋湖濕地公園一期開園,坪塘老工業基地污染企業全面退出,梅溪湖新城獲批全國首批綠色生態示範城區,先導區建設為長沙發展增添新動力。堅持生態優先,實施兩輪環保三年行動計畫,城區規模養殖基本退出,完成鉻鹽廠42萬噸鉻渣解毒處理,城市污水處理率達95%,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成為全國餐廚垃圾無害化處理試點城市。堅持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賓館、酒店停止免費提供一次性用品並實施節電綜合改造,推進綠色建築試點示範,全面完成節能減排目標任務,單位地區生產總值綜合能耗居中部省會城市先進水平。探索推廣住宅人車分離、農民高層安置、高層工業廠房等節約集約用地模式。發揮城投集團、先導控股、軌道集團投融資作用,探索企業債券、集合委託貸款、信託等多元融資方式。長沙兩型社會建設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探索了新路子。
五是致力改善
民生和加強社會建設。堅持將公共預算支出的70%以上用於民生保障,全面完成為民辦實事工程。推進教育均衡發展,合格學校建設全面完成,建成一批高品質學校,職教基地投入使用,雙軌制學校改為公辦,新增公辦幼稚園160所,高等教育質量不斷提高。實施基層醫療機構綜合改革和基本藥物制度,開展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基本形成城區“15分鐘醫療服務圈”。初步形成覆蓋城區的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市老幹部活動中心建成開放。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和經適房貨幣化改革,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積達33.1平方米。實施農家書屋、廣播電視戶戶通工程,推動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創建,銅官窯遺址公園建成開園。加強體育設施建設,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成功舉辦第十屆全國中學生運動會。推進全國社會管理創新綜合試點,深入開展治安、治差、治堵、治難、治髒專項活動,加快“天網工程”建設,生產安全、消防安全、應急管理、特殊人群管理服務不斷加強。完善民眾工作體系,建立矛盾糾紛化解機制,解決一批信訪遺留問題。加強食品安全工作,實施“放心豬肉、放心蔬菜、放心作坊、放心食堂”工程,食品檢測合格率達98%,連續十年無源發性藥品安全質量事故。推進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成為全國人口計生綜合改革示範市。加強價格監管,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低於全國省會城市平均水平。民族政策全面落實,宗教形成和順局面。順利完成經濟普查、人口普查、“五五”普法和第八次村委會及社區換屆。
六是致力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堅持
科學民主決策,重大決策廣泛徵詢意見,實行市民代表列席政府常務會議和市長辦公會制度。堅持依法行政,開展重大行政決策和地方立法聽證,率先全國出台首部政府法制工作規定。完成政府機構改革,便民服務中心實現全覆蓋。加強政務公開和政務服務,取消行政事業性收費208項,民眾辦事更加方便。加強政府廉政建設,發揮行政監察作用,堅決治理不正之風。堅持厲行節約,突出抓好資金、資產、資源監管,推行財政績效評價,深化國庫集中支付和政府採購采管分離改革,進一步規範“三公經費”支出。國資監管實現全覆蓋,國企改革任務基本完成。嚴格基本建設程式,強化政府重大契約審查、可研評審、招投標和規劃管理,重大方案反覆論證,政府投資管理不斷規範。自覺接受人大工作監督和法律監督,主動接受政協民主監督,積極開展民主協商,加強與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對口聯繫。五年來共辦理人大代表議案4件;辦理建議、批評、意見1446件,滿意率達99.8%;辦理政協提案1920件,滿意率達99.5%。
國防、人防和後備力量建設實現新發展,駐長部隊在搶險救災等急難險重任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軍政軍民關係和諧融洽,榮獲全國雙擁模範城“五連冠”。工會、共青團、婦聯、科協、文聯、僑聯、社科聯、殘聯、貿促會、紅十字會、關工委、老齡委等為長沙發展作出新貢獻。國家安全、對台、檔案、機關事務管理、市志、供銷合作、
公積金管理、海事、氣象、地震、移民開發等工作取得新成績。
發展建議
未來五年,長沙處在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
戰略機遇期,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任務、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我們必須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按照市第十二次黨代會確定的“城市國際化、產業高端化、城鄉一體化、發展兩型化、管理法治化,率先建成兩型城市和實現全面小康”的戰略目標,著力轉變發展方式、推動改革創新、提升城市品質、推進城鄉一體、創新社會管理、保障改善民生,努力建設更加富裕、秀美、文明、幸福的大長沙。
——建設經濟繁榮、活力迸發的現代中心城市。實現由“追趕型”發展向“引領型”發展轉變,創新創業日趨活躍,要素資源競相匯聚,成為全國重要的產業基地。地區生產總值邁上萬億台階,財政收入實現翻番,綜合實力挺進省會城市“一方陣”,現代化建設走在全國城市前列。
——建設兩型引領、環境優美的生態宜居之都。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資源利用更加集約節約,流域水質明顯改善,大氣環境更加潔淨,城鄉生態更加優美,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居民出行更加便捷,山水洲城風貌凸顯,成為天藍、山青、水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全國生態文明示範城市。
——建設開放包容、魅力獨特的國際文化名城。對外開放全面深化,國際交流日益廣泛,文化內涵更加豐富,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成為歷史文化與現代文化交相輝映、湖湘文化與國際文化互動交融、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比翼齊飛的文化名城。
——建設生活富足、社會公平的和諧幸福家園。城鄉居民充分就業,居民收入與經濟總量同步增長,社會保障全面加強,民主法治不斷健全,民眾均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務,社會更加公平正義、安定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更有尊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主要預期目標是:到2017年,地區生產總值達12000億元,年均增長11%;地方財政總收入達1600億元,年均增長15%;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300億元,年均增長15%;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000億元,年均增長15%;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53000元和29000元,年均增長12%和14%;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單位地區生產總值綜合能耗累計降低15%,完成省政府下達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排指標;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以內;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在省會城市平均水平以下。
圍繞上述目標任務,建議重點抓好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提升經濟發展質量
打造先進制造業中心。堅持以科技創新為主抓手,以工業園區為主戰場,推動產業集群化、高端化發展。保持工程機械產業優勢,支持煙花鞭炮、食品、服裝等傳統產業創新發展,將汽車製造、電子信息、集成建築、新材料培育成為新的千億產業,形成多點支撐的工業發展格局。實施智慧財產權戰略,提高質量標準意識,突出引進創新創業人才,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創新招商方式,注重引大引強,配套基礎產業,助推產業升級。著眼差異化發展,避免同質化競爭,促進產城融合,將寧鄉、瀏陽、望城、金霞經開區打造成為新的千億園區,長沙高新區、長沙經開區工業總產值分別邁上3000億元台階,實現工業總產值、規模工業增加值倍增。
打造現代服務業中心。堅持以激活消費擴大內需,提升
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積極發展現代物流、技術諮詢、工業設計等生產性服務業,建設高端企業總部聚集區。突出發展商貿流通業,合理布局大型商品批發市場、商業網點和倉儲物流基地,建成國際會展中心和一批城市綜合體。繁榮中央商務區,推動高端消費市場發展。提質改造傳統服務業和傳統商業中心,加大湘菜振興扶持力度。加快旅遊強市建設,打造“快樂長沙”旅遊品牌,建設世界旅遊目的地。堅持對內與對外開放並舉、出口與進口貿易並重,加快發展電子商務和網上購物,推動內外貿易快速發展。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旅遊總收入翻番,建成中部現代服務業中心。
打造文化創意中心。推動文化產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把文化產業培育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加快建設天心文化產業園、中南國家數字出版基地、長沙(國家)廣告產業園,規劃建設一批省市重點文化創意園區和文化產業項目,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支持長沙廣電發展壯大,打造知名文化企業,培育國際文化傳播品牌,加強國際文化交流,形成獨具長沙特色的文化符號,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10%左右。
打造區域金融中心。科學規劃金融產業布局,加快芙蓉路和濱水金融生態區建設,引進國內外金融機構區域總部、金融後台服務中心10家以上。發展壯大地方金融機構和投融資平台,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上市,規劃建設金融市場,積極發展民營中小銀行和小微企業融資綜合服務中心,直接融資超過25%,地方金融資產占金融機構總資產35%以上。健全金融體系,最佳化金融生態,完善信用體系,扶持創業投資,規範民間借貸行為,基本形成多層次資本市場,金融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5%左右。
(二)加強規劃建設管理,提升城市宜居品質
建設精美長沙。推進“沿江建設、跨江發展”,加快大河西先導區建設,拓展城市發展空間。重點完善省府新區、星沙新城、麓谷新城,加快發展隆平新區、黎托新城、濱江新城、金霞新城、望城濱水新城、寧鄉金洲新區,啟動建設黃興新區、空港新區、雷鋒新區、黃金新區,重點建設南湖、洋湖、梅溪湖、大王山片區,規劃開發蘇托垸、解放垸、雅塘村片區。精心雕琢重點街區、重要街道和城市節點,高度重視工程質量,打造百年精品工程,形成起伏有序的城市天際線。推進精細化管理維護,加快城中村、棚戶區、老舊社區提質改造,激活房產二級市場,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完善湘江生態經濟帶,打造“瀏陽河九道灣”品牌,規劃改造撈刀河、溈水河、靳江河、圭塘河風光帶,構建魅力彰顯的城市景觀帶。形成以湘江為軸、大河西先導區與河東主城區互動發展、山水洲城自然融合的宜居都市。
建設暢通長沙。發展綜合交通,建設全國交通樞紐城市。完成黃花機場二期改擴建,建成全國樞紐機場和重要國際航空港。支持城際鐵路、滬昆高鐵、渝廈高鐵建設,建成現代高鐵樞紐。加快湘江航道和霞凝港三期建設,建成湘江綜合樞紐。完善高速公路路網,實現鄉鎮駐地與高速公路直連。研究建設縱貫南北、橫貫東西的快速通道,完善主城區南部路網,推進湘江大道、瀟湘大道南拓北延、楓林西路西延,建設芙蓉大道北延線、人民東路東延線。治理城區堵點,打通微循環。堅持公交優先、公益主導的發展體制,建成4條捷運線路,完成高鐵南站、大河西、汽車南站等綜合交通樞紐,全面建設公交都市。鼓勵發展立體停車場,新建建築配足停車位,清理恢復改變用途的停車場,著力解決停車難。完善智慧型交通誘導系統,加強交通宣傳教育,培育文明交通行為。
建設數字長沙。加快“三網融合”,推廣運用信息網路技術,建設中部重要的通信樞紐,建成覆蓋全市、統一集中的資料庫及管理中心,健全信息安全保障體系。發展雲計算產業,重點支持國家超級計算長沙中心建設,加強網際網路數據、生產運營、呼叫、容災備份等信息服務平台建設,培育線上支付等新型業態。推進政府上網工程,打造數字城管,建成數字檔案館。統籌建設地下空間和地理信息平台,構建全市統一的“市民卡”系統,促進社會事業和公共服務信息化。實現城區光纖入戶、農村光纖到行政村,中心城區、縣城和重點鄉鎮基本實現無線寬頻全覆蓋。
建設生態長沙。嚴格綠線管理,保護城鄉生態環境,鞏固發展城市林業生態圈。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加快傅家洲等江心洲保護性開發,全面提質國家森林公園。新建一批濕地公園、城市綜合性公園、社區公園和城市綠道,構建“15分鐘綠色生活圈”。落實階梯水價、電價、氣價制度,推進節地、節能、節水、節材和清潔生產、低碳生產,積極發展套用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加快非兩型產業退出,全面完成節能減排目標。持續推進環保三年行動計畫,加大江河流域綜合治理,加強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開展生態文明示範創建。推進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推行居民垃圾分類收集和深化處理。實現環境質量、生態指數、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水平居國內先進水平,建設“綠帶”環城、“綠道”滿城、“綠點”遍城的綠色城市。
(三)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提升農村發展水平
完善城鎮總體布局。堅持集聚生產要素、集中農村人口、集成城市功能,積極穩妥、有序推進城鎮化。加快瀏陽“一線三城”建設,加速寧鄉東部新城建設,把瀏陽、寧鄉建成中等規模衛星城市;灰湯、大瑤、永安、銅官、暮雲等建成10萬人以上的小城市;金井、鎮頭、流沙河、沿溪、花明樓等建成5萬人以上的中心鎮;開慧、喬口、溈山、大圍山、蓮花等建成風貌獨具的特色鎮;提質改造中和、靖港等小城鎮;支持邊遠鄉鎮加快發展。結合鄉村山水風貌,科學規劃農民住宅,打造依山傍水、相對集中、錯落有致、富有湖湘特色的民居村落和田園美景。
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堅持城鄉基礎設施同步規劃、同步建設、有序對接,增強農村綜合功能。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完成病險水庫和病險水閘除險保全,整修加固中小河道,基本解決農村安全飲水問題。完成農村電網改造。加強農村消防基礎設施建設。實施農村公路安保提質工程,按標準硬化通村公路,加強農村公路養護。推進農村垃圾分類收集處理,科學建設鄉鎮污水處理廠。消除馬路市場,提質改造一批農貿市場。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完善現代農業體系。堅持用工業化理念、市場化要求謀劃農業發展,推進現代農業推廣示範區建設,發展產業集中區,建設優質農業產業帶,扶持市級以上農業園區發展,大力發展現代休閒觀光農業,提升望城全國休閒農業示範區(縣)影響力,構建近郊都市農業經濟圈、中郊特色優勢農業經濟圈和遠郊生態農業經濟圈。推動農村流通現代化,著力破解農產品“買難賣難”問題。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實現農產品加工業銷售收入翻番。
完善農村公共服務。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提高村級組織發展能力。加強農民創業就業服務,保持農民收入持續增長。依法推進征地拆遷,穩妥解決被征地農民安置、就業、社會保障問題。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一批集中居住區文化廣場。完成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完善小城市、中心鎮醫療衛生服務。積極發展村鎮銀行,開展農業保險試點,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逐步推進“村改社區”,建設農村社區一站式服務平台。有序引導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四)加快民生社會事業發展,提升人民幸福指數
提高教育文化水平。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教育資源注重向農村和邊遠地區傾斜,加強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鼓勵發展學前教育,均衡發展義務教育,積極發展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推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規範和引導社會力量辦學,重視教師隊伍建設,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加強不同層次人才的培養、引進和使用,滿足各行業人才需求。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建設重大公共文化項目,提質改造太平老街等歷史文化街區,促進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開發利用,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全面提升公民道德素質,深入開展文明創建活動,推動學雷鋒活動常態化,建設更高水平的文明城市。
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與管理,逐步解決困難民眾住房問題。堅持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穩步推進社會保險市級統籌,建成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做好優撫安置工作,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健全社會福利制度,支持發展慈善事業,促進殘疾人事業發展。穩步提高城鄉低保標準,推行農村“五保戶”集中供養,照顧安排好睏難群體和弱勢群體基本生活。加強“菜籃子”工程建設,保持物價總體平穩。加強民族團結,促進宗教和睦。讓人民民眾生活更有保障、更有品質。
提高醫療健康水平。實施“健康長沙行動計畫”,合理布局醫療衛生資源,規劃建設省府新區、黎托新城、濱水新城三甲醫院;推進醫藥衛生體制和公立醫院改革,加強基層醫院建設,引導、規範社會力量辦醫,率先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服務。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創建全國衛生城市。統籌抓好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加強食品藥品生產經營全程監管,推進食品安全城市建設。加強體育設施和青少年活動場地建設,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促進民眾體育與競技體育協調發展。持續推進“惠老工程”,完善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80歲以上。
提高社會管理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促進社會管理法治化、格線化、長效化。加強法制教育,完成“六五普法”。加強民眾工作,創新信訪制度,引導民眾依法表達訴求,發揮人民團體、社會組織作用,構建“大調解”格局,維護社會穩定。健全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完善流動人口與特殊人群管理服務,依法防範和懲治違法犯罪活動,提高人民民眾安全感。加強企業依法治理,維護良好的經濟法治環境。加強未成年人保護,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強化公共安全體系和企業安全生產基礎建設,加強氣象、地質、地震災害防禦工作,完善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救援機制。增強社區服務功能,提升社區物業管理水平。提高國防動員和後備力量建設質量,發揮部隊支持地方發展的積極作用,發展人民防空事業,鞏固和發展軍政軍民團結,爭創全國雙擁模範城“六連冠”。
(五)加強和改進政府管理,提升政府服務效能
牢固樹立公僕意識。每一個政府工作人員都是人民的公僕,任何時候都要把民眾利益放在首位。高度重視民眾切身感受,時常換位思考,理解民眾生活的不易、辦事的困難、創業的艱辛,設身處地為民眾排憂解難,著力解決人民民眾最關心、最迫切、最現實的切身利益問題,滿腔熱忱地服務民眾、服務企業、服務基層,不負人民的信任與重託。
大力弘揚實幹精神。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再美好的規劃,再宏偉的藍圖,歸根到底靠實幹才能實現,所有政府工作人員都要做實幹的表率。要堅決整治慵懶、散漫、奢侈等不良風氣,堅決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杜絕任何形式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讓實幹成為政府工作主旋律,用實幹贏得民眾信任,用實績回報民眾支持。
全面提高服務水平。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開展專業能力和素質培訓,提高政府工作人員的服務意識、成本意識和專業素養,提升政府整體效能和系統解決問題的能力。切實改進會風、文風、作風,減少迎來送往和各種慶典活動。最佳化行政審批流程,減少審批事項,堅決杜絕不作為、緩作為、亂作為的現象,堅決整頓不給好處不辦事、給了好處亂辦事的歪風,提高辦事效率,改進服務質量,建設人民更加滿意的政府。
努力建設法治政府。堅持依法行政,規範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完善行政問責體系,做到每一項政府決策、每一項行政行為都符合憲法和法律的規定。完善行政決策程式,凡涉及民眾切身利益的行政決策都充分聽取民眾意見。自覺接受人大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把政治協商、民主監督納入決策程式,擴大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公民有序參與政府管理。強化行政執法監督,高度重視行政監察、審計監督和社會、輿論監督,讓監督的陽光照亮權力運行的每一個角落。
切實加強廉政建設。建設清正廉潔的政府是人民民眾的共同期盼。完善符合科學發展觀的績效考核體系,樹立“重政績、重公論”的用人導向。要堅持勤儉辦一切事情,事事精打細算,處處嚴格把關,政府是受人民的委託管理城市、管理資金,管好、用好納稅人的每一分錢是我們的基本職責,沒有任何理由鋪張浪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構建科學有效的監管機制。加強對重點領域和關鍵崗位廉政風險防控,嚴格規範權力行使,加強經濟責任審計,嚴肅查處違法違紀案件,樹立幹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應對複雜多變的經濟形勢、完成繁重的工作任務、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必須依靠高素質的人才、高品質的城市、高效率的政府,營造投資窪地,推動率先發展。要更加注重企業發展。企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石。長沙的發展需要成千上萬的企業,需要千千萬萬個懂經營、會管理、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家,要更加尊重、關愛企業家,注重發揮企業家才能,為企業家創業成長、創新發展營造公平競爭環境,滿腔熱情為外來投資者創業發展服務,積極支持本土企業發展壯大,促進實體經濟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增長。要更加注重基層建設。基層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依託。任何時候都必須把基層牢牢裝在心中,加強基層基礎工作,主動關心基層幹部成長,營造舒心幹事的良好環境,讓基層成為建功立業的主戰場。要特別關心農村基層建設,支持邊遠地區發展,始終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要更加注重生態文明。青山綠水是大自然賜予長沙的寶貴財富。要格外珍惜長沙的山山水水,讓自然優勢與城鄉建設有機結合,全面促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打造兩型社會建設的亮麗名片,讓城鄉環境更加優美,努力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美麗長沙。要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改善民生是政府工作的根本任務。要鼓勵和幫助每一個勞動者勤勞致富,通過加快發展做大“蛋糕”,讓民眾更多更公平地共享發展成果,決不因發展遇到困難而忽視民生保障,決不因收支矛盾加大而減少民生投入,以民生改善凝聚發展合力、推動經濟成長。
重點
2013年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新一屆
政府履職的第一年,要努力實現良好開局。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為: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2%以上,地方財政總收入增長1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6.5%,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增長14%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單位地區生產總值綜合能耗降低4%,完成省政府下達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排指標,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6%。以內;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控制在103.5以內。為此,按照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著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圍繞構建現代工業體系推進新型工業化,推動煙花、食品等傳統產業提質發展,工程機械、汽車製造等優勢產業集群發展,支持電子信息等科技型企業創新發展。突出重大產業項目支撐,加快新引進項目簽約落地,促進在建重大產業項目達產達能。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按照先導性、支柱性要求,重點扶持高端製造、新材料、新能源產業,優先發展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電子信息和文化創意產業,延長優勢產業鏈,發展終端產品,促進高端發展。提升現代服務業水平。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搭建第三方支付平台,建設中小商貿流通企業公共服務平台。啟動長沙國際會展中心建設,加快商貿批發市場外遷。加速嶽麓山、灰湯溫泉、大圍山、花明樓等旅遊產業功能區開發,建設遊客集散中心。扶持發展湘菜產業,促進傳統服務業發展。強化產業發展支撐。合理布局園區產業,支持金霞經開區創建國家級現代物流園區,推進隆平、天心、雨花、嶽麓等園區發展。強化人才支撐,健全科技創新體系。加快長沙金融生態區建設,發揮城投集團、先導控股、軌道集團平台作用,支持長沙銀行、水業集團、糧食集團等符合條件的企業上市,破解企業融資難題。
(二)推進宜居城市建設。加強規劃設計。啟動新一輪城市規劃調整研究,完成《城市總體規劃》修改報批,加強望城與主城區規劃對接,加強村鎮規劃編制。完善城市交通規劃,加強歷史文化街區、風貌區和交通樞紐等重點區域規劃設計。完善基礎設施。實現捷運2號線、石長鐵路複線、湘府路大橋、南湖路隧道建成通車。加快捷運1號線、城際鐵路、滬昆高鐵、湘江綜合樞紐、綜合交通樞紐等項目建設,開工建設捷運3、4號線、京珠高速輔道、營盤路東延線、荷花路瀏陽河隧道、鐵路新北站二期等重大項目。提升城市品質。加快黎托新城、省府新城、濱江新城、朝正垸片區等開發建設。推進新一輪舊城改造,科學保護與開發、利用文化遺產。擴大“城中村”改造試點,加快黃興北路、書院路、古道巷、長重等棚改步伐,啟動經適房上市交易,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實施地下管網、自來水戶表改造,推進老舊廠區水電分離。統籌推進瀏陽河風光帶建設,提質改造曉園、白沙井等城市公園,新建社區公園20個,城區新增綠地300公頃、綠化達標小區100個。提高管理水平。推進公交都市建設,加快公交企業整合重組,加大公交站場建設管理力度,加強公交線路運營和票價管理,規範計程車運營管理,嚴厲打擊非法營運。繼續實施暢通工程,完善交通微循環。實施更高水平的精細化管理,推進城鄉結合部環境綜合整治,提升城區夜景亮化品質,開展社區環境整治,規範社區物業管理。健全文明創建長效機制,鞏固文明創建成果,不斷提升城市文明程度。
(三)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加快建設中心城鎮。重點支持小城市、特色鎮、中心鎮建設,推進中心城鎮與周邊鄉鎮協調發展,加大對邊遠鄉鎮產業發展扶持。加快城鄉基礎設施對接,加速農村電網擴容改造,修建農村公路900公里,推進農村公路安保提質和危橋改造。解決30萬農村人口安全飲水問題。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大力發展清潔種養技術,提高糧食生產能力,推進蔬菜基地建設,發展精品農業和林下經濟,促進畜禽養殖產業化經營,保護髮展寧鄉花豬等地方特色品種。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加速都市農業、休閒農業發展,提升農業規模、質量和效益。加快農業經營體系建設。積極發展農村金融,科學布點村鎮銀行,大力發展農場、農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現代農業組織,構建新型農業支付、流通經營體系。創新土地流轉,治理拋荒行為。完善現代農產品配送體系,開展市內農副產品直銷配送,啟動農產品集配中心建設。加快完善農村公共服務。擴大農村低保、醫保和養老保險覆蓋面,加快農村危房改造步伐,啟動新一輪農村敬老院改擴建。實施科技增收工程,加強農民技能素質培訓,妥善解決被征地農民和農民工社會保障和就業問題。多途徑壯大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
(四)推進兩型社會建設。加速先導區建設。加快濱江新城、梅溪湖片區、洋湖片區、大王山旅遊度假區和望城濱水新城、寧鄉東部新城建設,實現洋湖濕地公園、西湖文化園、桃花嶺公園、梅嶺公園開園。大力發展兩型產業,集聚發展總部經濟、金融服務、文化創意、商貿商務等新興業態。推進重點領域改革。落實環境經濟政策,健全資源環境管理體系,加強資源環保審計,加大綠色信貸、綠色技術支持力度,完善公眾參與、環保自治機制。開展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範,推進土地管理改革,實施鉻渣污染深度治理,推進企業契約能源管理。加大環境保護力度。推進新一輪“環保三年行動計畫”,實施湘江綜合樞紐庫區清污工程,繼續加大污水管網建設力度,加強湘江水體保護和瀏陽河、撈刀河水污染治理。實行垃圾分類減量收集與處理,加強餐廚垃圾收集處理及綜合利用。繼續治理畜禽養殖污染,新建、續建鄉鎮污水處理廠12家。加快黃標車淘汰退出,啟動PM2.5監測,空氣品質持續改善。
(五)推進開放型經濟發展。提升招商引資水平。發揮僑聯組織、行業協會、商會和海外歸國人員的積極作用,加大與世界500強企業、跨國公司、央企、上市公司的合作,圍繞產業發展方向引進主機企業和配套企業。最佳化投資環境,提高
契約履約率、資金到位率、項目開工率,增強招商引資實效。夯實對外開放平台。抓住發達經濟體和先進地區產業轉移機遇,主動承接戰略產業轉移。支持建設臨空經濟區、現代物流區,建設國家級綜合保稅區。完善部門協作機制,建好口岸聯檢機構,建設口岸電子信息平台,提高口岸通關能效。發展對外經貿合作。增強企業國際化經營能力,發展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出口品牌,提升產品競爭力,積極參與國際競爭,提高國際市場占有份額。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發展服務貿易,促進對外貿易平衡發展。
(六)推進民生事業改善。優先發展教育。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加強標準化學校建設,大力培養農村教師和優秀骨幹教師,把優質教育辦到民眾家門口。保障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加強農村留守兒童服務,支持發展普惠性幼稚園,落實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政策。促進文化繁榮。完成“兩館一廳”建設,加快青少年宮、漢王陵和炭河裡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打造一批街道(鄉鎮)、社區(村)文化服務示範點,鞏固農家書屋建設成果,繼續實施送戲下鄉等文化惠民工程,豐富人民民眾文化生活。扶持重大文藝精品生產,支持金鷹文化城等重點產業項目發展,加強國際文化交流。 提高保障能力。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創造更多公益性崗位幫扶困難群體就業,讓民眾更加體面地勞動,通過勤勞致富改善生活。加強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提高社會保險覆蓋面。合理規劃養老設施布局,支持開展社區養老,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建立農村五保、城鄉低保標準自然增長機制,設立臨時救助制度並向低收入家庭延伸。完善優撫、助殘、救孤、濟困等制度,發展慈善事業。加強和改進價格調控監管,努力保持“菜籃子”主要產品價格基本穩定。提升健康水平。積極開展民眾體育活動,辦好市第八屆運動會。擴大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基本完成村(社區)標準化衛生室建設,讓民眾在“家門口醫院”就能看病。加強城鄉醫保銜接和資金監管,實現基本醫療保險提質擴面。加大大病醫療救助,探索職工門診統籌醫保付費方式。建立食品安全準入機制,健全食品藥品行業誠信體系,嚴厲打擊食品藥品違法犯罪行為,提升食品藥品安全水平。
(七)推進社會管理創新。夯實基層基礎。深化“天網工程”套用,打造網路化、智慧型化“數字街區”。逐步推行社區民警專職化,構建立體、聯動、格線化治安防控體系,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完善人民調解網路體系建設,加強特殊人群管理服務與教育。深入基層、深入實際,加強與民眾的聯繫,把矛盾和問題化解在基層。健全常態管理。落實社會管理法治化綱要,爭創“全國社會管理示範城市”。加強社區人員和物業管理,提升社區管理水平,實現“社區管理社會化、社會管理社區化”。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促進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培育社會組織,增強民眾自我管理能力。開展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加強電子政務套用建設。建好社會綜合治稅信息平台。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國有資產管理。促進社會和諧。推進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和隱患排查治理系統建設,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暢通信訪渠道,加大調解力度,加大積案老案化解力度,維護改制企業穩定。深入推進“六五”普法和法律援助,做好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保護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合法權益。加強民兵預備役、國防動員和人民防空工作,積極為駐軍辦實事。促進民族團結進步,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全面做好國家安全、外事僑務、
檔案管理、機關事務管理、地方志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