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一年為“十一五”畫上了圓滿句號
剛剛過去的一年,是“十一五”的最後一年,也是宿遷發展歷史上極不尋常、彌足珍貴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我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團結和依靠全市人民,積極適應轉變發展方式的新要求,成功應對金融危機帶來的新挑戰,努力克服經濟社會生活中出現的新困難,順利完成了市三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在“全面奔小康、建設新宿遷”的征程上邁出了堅實一步,為“十一五”發展畫上了圓滿句號。
——綜合實力邁上新的平台。
2010年,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15億元,是“十五”末的1.9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1525元,折合3200美元。財政總收入五年翻三番,達到205.8億元,年均增長51.4%;一般預算收入89.6億元,在全國地級市排名上升到70位左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10億元,是“十五”末的3.8倍,年均增長30.3%。完成進出口總額11億美元,其中出口9億美元,分別是“十五”末的7.2倍和6.6倍。
——產業發展呈現良好態勢。
2010年,三次產業比例達到17.9:47.5:34.6,二、三產占比分別比“十五”末提高5.1個和3個百分點。釀酒食品、紡織服裝、林木加工、機械電子等傳統產業達百億級規模,新興產業重點企業達到103家。高效農業、高效漁業占比分別達到42.2%和53.6%。服務業增加值增速連續兩年超過地區生產總值1個百分點以上。
——城鄉面貌發生顯著變化。
到2010年底,全市城市化率達到41%,比“十五”末提高9.5個百分點。交通、水務、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市區建成區面積擴大到65平方公里,人口突破60萬,相當於五年再建一個新城區。三個縣城初步達到中等城市規模,沭陽縣城人口超過50萬。小城鎮配套集聚功能明顯增強,農民集中居住區累計新建住房12.8萬套。
——民計民生得到持續改善。
各級財政用於民生的投入累計達到289.7億元,年均增長32.8%。2010年,預計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2740元、6875元,連續七年保持兩位數增長。教育、醫療、科技、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社會保障制度實現全面覆蓋,14項小康指標提前達到省定標準。
過去的五年,是我們堅定不移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大力培植新的增長點,經濟始終保持高速增長的五年。財政一般預算收入、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進出口總額、農民人均純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增速持續走在全省前列。
堅持年年都是工業突破年、招商引資年、項目推進年,積極採取措施幫助企業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努力在外引內培中推動工業經濟轉型升級,加快新型工業化步伐。五年累計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1700億元,是“十五”時期的7.5倍。2010年,全市規模以上企業達到2476家,其中銷售超億元的157家,分別是“十五”末的3.9倍和6.8倍,
蘇酒集團成為全市第一家銷售過百億的企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284億元,是“十五”末的2.8倍,增速連續六年位居全省第一。
把開發區作為工業經濟的主戰場,以共建園區為載體深化與蘇州的掛鈎合作,各縣區開發區全部獲批為省級開發區,與蘇州合作共建工業園區6家。2010年,全市開發區共實現業務總收入775.4億元、財政總收入78.2億元,分別是“十五”末的9.5倍和18.1倍。多渠道增加農業投入,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五年累計新發展高效農業176萬畝、高效漁業49.7萬畝,152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2010年合計實現銷售收入134.5億元。
加強商貿流通、現代物流、休閒旅遊等服務業集聚區建設,先後建成義烏國際商貿城、淮海建材城、海寧皮革城、國際汽配城、紅利來建材大市場等專業市場。創建4A級旅遊景區2家,獲批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2010年,全市共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86億元,增長18.9%。
引導江蘇銀行、交通銀行、蘇南五家農商行、紫金保險、省再擔保公司等金融企業到宿遷設立分支機構,農村小額貸款公司總數位居蘇北第一,在全省率先實現村鎮銀行縣域全覆蓋,成功當選“中國金融生態市”。截至2010年底,全市各類金融機構總數達到21家,是“十五”末的2.1倍,各項貸款當年淨增202.2億元,增長42.9%。
過去的五年,是我們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科學有序推進城鄉一體化,區域綜合承載能力顯著提高的五年。強化規劃的引領和控制作用,對中心城市重大規劃方案實行國際徵集,完成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實現城鄉規劃的全面覆蓋。集中力量加快中心城市和縣城建設,加強交通、供水、供電、商貿服務、環境保護等公共基礎設施配套,完善和提升城市功能,並出台政策引導農村和外來人口加快向城市集聚。
對幸福路、徐淮路、黃運路等商業街區實施改造提升,古黃河濱水核心區、霸王舉鼎商圈等城市綜合體初現雛形,“一湖兩河”水系溝通、省第七屆園博會園博園等景觀和配套工程讓濱水城市的特色日益凸顯,中心城市整體形象發生重大變化。沭陽、泗陽、泗洪三個縣城全面拓展了新的空間,配套建設了一批重要的公共基礎和商貿服務設施,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形象。穩步實施小城鎮“1+4”工程,累計新增新型農貿市場150萬平方米、商業街區100萬平方米、居住小區250萬平方米。
啟動建設農民集中居住區798個。徐宿淮高速、宿邳一級公路、市區南二環等高等級公路建成通車,京杭運河泗陽、劉老澗、皂河三座船閘建成通航,宿淮鐵路、宿新高速、205國道、245省道、325省道等重點交通工程任務過半,新改建農村道路3816公里,所有行政村全部貫通水泥路,全市公路總里程突破1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07公里。實施南水北調截污導流工程,新改擴建污水處理廠14座,鋪設配套污水管網1109公里,全市污水日處理能力達到35.5萬噸,超額完成“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
新沂河整治、淮北大堤加固、中心城市第二水源地等重點水務工程全面完成。電網最大網供負荷由2005年的53.5萬千瓦增加到2010年的130.7萬千瓦。完善城市長效管理機制,榮獲“中國城市管理進步獎”。大力開展以“六清六建”、“三清一綠”為內容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累計疏濬縣鄉河道4859公里、整治河塘1.1萬面,完成改廁17.1萬戶,解決了137.6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持續推進城鄉綠化,全市森林覆蓋率五年提高7個百分點,城市綠化覆蓋率、綠地率分別提高2.52個和2.77個百分點,人均公共綠地面積淨增2.34平方米,成功創建為“國家園林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