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以來,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我們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一手抓發展,一手抓民生,經濟社會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全市上下呈現出奮發進取、政通人和、社會安定、事業興旺的良好局面。預計到年末,地區生產總值實現333.2億元,比上年增長16.8%,比2002年增長91.9%,年均增長13.9%;地區財政收入實現24.5億元,比上年增長34.3%,比2002年增長170%,年均增長24.2%;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實現10億元,比上年增長35.4%,比2002年增長170%,年均增長22.1%;稅收實現19億元,比上年增長29%,比2002年增長160%,年均增長20.6%;固定資產投資實現101億元,比上年增長20%,比2002年增長163%,年均增長21.3%;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7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458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1.5%和15%,比2002年增長53.4%和48%,年均分別增長8.9%和8.2%;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達到160.5億元,比上年增長13.3%,比2002年增長61.5%,年均增長10.1%。在財稅等主要經濟指標上,實現了“三年翻一番,再造一個新海城”的宏偉目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08年海城市政府工作報告
- 時間:2008年
- 地點:海城市
- 類型:政府工作報告
過去五年政府工作
2003年以來,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我們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一手抓發展,一手抓民生,經濟社會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全市上下呈現出奮發進取、政通人和、社會安定、事業興旺的良好局面。預計到年末,地區生產總值實現333.2億元,比上年增長16.8%,比2002年增長91.9%,年均增長13.9%;地區財政收入實現24.5億元,比上年增長34.3%,比2002年增長170%,年均增長24.2%;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實現10億元,比上年增長35.4%,比2002年增長170%,年均增長22.1%;稅收實現19億元,比上年增長29%,比2002年增長160%,年均增長20.6%;固定資產投資實現101億元,比上年增長20%,比2002年增長163%,年均增長21.3%;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7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458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1.5%和15%,比2002年增長53.4%和48%,年均分別增長8.9%和8.2%;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達到160.5億元,比上年增長13.3%,比2002年增長61.5%,年均增長10.1%。在財稅等主要經濟指標上,實現了“三年翻一番,再造一個新海城”的宏偉目標。
經濟建設成就顯著
——產業結構全面最佳化。實施產業集群化、企業園區化戰略,規劃建設“一帶、兩區、八園”。累計投入2.52億元,推進感王污水集中處理廠、海城開發區世紀大道、大屯、甘泉、南台變電所等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實施“遷村騰地”工程,八里鎂製品工業園、甘泉鎮石橋村首批302戶居民已搬遷,大屯、牌樓遷村前期準備工作基本結束。突出項目建設,五年新上投資超千萬元項目384個,其中超億元項目98個,建成投產298個,完成投資153.4億元。超億元、深加工、高科技和循環經濟項目占新上項目的40%以上,新建項目入園率達到70%。新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6家,設施農業產值占農業產值比重比2002年提高了10個百分點,農產品加工增值率提高8個百分點。惠豐精細化工產業園、海華高科技工業園、峰馳冷軋薄板等重大項目正在加緊建設。大屯後英鋼鐵工業園、東四型鋼50萬噸電爐煉鋼、後英複合鎂磚、北海滑石浮選、飛虎紡織、東越製衣、西四石油機械、銀峰江標風力發電設備等重點項目已經建成或投產。誠信集團有色金屬精煉、中煤集團焦化煤氣等重點大項目即將開工。近三年,全市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39家,比2004年翻一番,今年規模企業稅收預計實現13.9億元,比2002年增長178%,湧現出西洋、後英兩家納稅超2億元企業。西柳服裝、南台箱包、中小後三蔬菜批發市場提檔升級全面完成,普臨、億家等現代商業集團加速發展,弘際五星級、柳月香城三星級酒店順利開工,“萬村千鄉”市場流通工程全面推開,我市商貿業已步入嶄新的發展階段。預計到年末,全市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實現30億元、149.7億元和153.5億元,比2002年分別增長32.7%、94.5%和107.3%。三次產業比例由2002年的12.5:42.7:44.8達到目前的9:44.9:46.1。
——對外開放成果顯著。推進全方位、寬領域、持續性招商引資活動,促成遼寧海城紡織工業園、香港威海集團系列項目、英國美頓與三岩公司合資項目、廣東碧桂園濱河房地產開發等重大外資項目落戶海城。浦項耐火、騰龍服裝、翔鷺化纖等外資項目建成投產。今年外資調入(新口徑)預計實現8000萬美元,比2005年翻兩番,五年累計新批利用外資項目147個,到位外資4.04億美元。最佳化出口產品結構,深加工礦產品出口比重增長28%,紡織、機電、化工和農產品出口比重分別增長24%、14%、26%和29%,今年出口創匯預計實現2.8億美元,比2002年增長105%,五年累計出口創匯達11.3億美元。外經外貿占據鞍山地方“半壁江山”。
——新農村建設縱深推進。探索了新農村建設五種模式,確定了20個示範村和20個先進村,開展了“村校、軍民、乾群”和“百家企業幫百村”等新農村共建活動。累計投資4.2億元,完成精品骨幹工程572項,榮獲省市“大禹杯”競賽20連冠。優質米、南果梨、肉蛋雞等10大農產品生產基地和重點農業園區快速壯大,我市先後獲得全國糧食先進縣、全國綠色蔬菜和水果基地縣等殊榮。累計新建現代溫室大棚5萬棟,標準化養殖小區196個,鞍羊路設施農業示範帶、海岫路特色農業開發帶和中小設施農業示範鎮建設初具規模。味邦食品、富有植物油、海富禽類深加工等一批重點項目建成投產,三合集團、天天乳業、廣盛食品等企業進一步發展壯大,全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41家,帶動全市50%以上農戶從事產業化生產。農業生產連續豐收,水果產量創歷史新高,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產值的50%以上。發放糧食綜合直補資金1.16億元。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02年增加2093元。
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民生得到明顯改善。全面啟動城市棚戶區改造工程,完成關帝廟周邊棚戶區拆遷,新建經濟適用房、廉租房3.8萬平方米。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0%以上,累計為農民報銷醫療費5040萬元。擴大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覆蓋面,啟動城鎮居民合作醫療保險和失地農民養老保險,養老和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分別比2002年增長154.7%和280%。在市中心醫院開設了“惠民病房”和“愛心病房”,累計為患者減免醫藥費820萬元。實施教育“兩免一補”,減免農村學生學雜費3540萬元。實施了國有企業轉制和資產盤活,政策安置下崗職工1.1萬人。實施就業再就業工程,實名制就業4.2萬人,消除“零就業家庭”3351戶,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擴大低保覆蓋面,將30966人納入低保範圍,累計發放低保金6560萬元。累計投資2500餘萬元,為社會弱勢人群建房1300餘座,改擴建敬老院21所。成立海城市慈善總會,社會救助體系進一步完善。建立城鄉流動派出所和維穩防範“四加一”工作模式,社會治安狀況明顯好轉,民眾安全感不斷提升。
——城鄉面貌煥然一新。高標準實施全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和市域城鎮體系規劃修編。完成國省幹線、海耿路、大白橋、渡口浮橋、城市西出口、瀋大高速公路南台出口等重點路橋建設改造,新建城市現代化交通指揮系統和西柳、大白橋等五座客運分站,遼南交通樞紐地位更加突出。完成城市供水改造和城市污水處理廠擴建,實現鞍山在海城水源地順利移交,城區供水緊張矛盾有效緩解。啟動北關廣場及周邊拆遷改造。實施海城河城區段綜合整治續建工程,建成第二道橡膠壩,完成一期工程沿河北岸的美化、亮化、硬化,河濱城市初具規模。實施“一城、五鎮、百村”規劃,推進農村“兩建、四清、六改”,完成村通油路工程305公里,全市20萬農民喝上了“放心水”,3萬農民用上了清潔能源。
——各項事業協調發展。實施“科教興市”戰略,累計實施科技項目283項,推廣專利85項,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30家,西洋、後英、海諾、三魚榮獲中國馳名商標稱號,西洋複合肥榮獲中國名牌產品稱號。推進“雙高普九”,完成析木高中改造,新建博興、南台高中,五年擴招3600人。建成九年一貫制學校10所,國中全部達到省級標準化要求。撤併農村國小110所,農村中國小D級危房全部消除。組建海城市技工學校,建立市職教中心實訓基地,為培養適用型人才打下了堅實基礎。積極發展文化體育產業,建設文化大院、文化活動室1600餘個,體育健身場地2000多個。海城高蹺、喇叭戲分別被確定為國家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牛莊鎮被確定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完成中心醫院、中醫院、正骨醫院、南台中心衛生院、第三人民醫院改擴建工程。加強食品、藥品監管。強化計生管理服務,“雙管雙助”工作得到中央軍委和國家計生委的肯定和推廣。婦女兒童發展規劃順利通過國家、省市中期評估驗收。人民武裝、廣播電視、人防、外事、民族宗教、檔案、旅遊等各項事業齊頭並進,協調發展。
政府的執行力和公信力明顯提高
——行政行為更加規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縱深推進,審批事項由2002年的236項精簡到108項。各審批部門成立審批科,成建制進入公共行政服務中心,實現“統一時限、統一收費、統一標準、統一辦理”。成立市政府採購中心和建設項目招投標中心,建立規委會集中審批和重大項目聯審制度,落實企業“保姆式”服務,實施財稅、項目等七個專項推進,行政效能明顯提升;堅持機關事業單位人員“逢進必考”制度,近三年財政供養人口淨減少1000餘人。合理調整鎮區財政分配體制,壓縮非剛性支出,有效降低了行政成本。
——社會環境更加和諧。深入開展“項目環境年”活動,“三亂”現象得到遏制。盤活存量土地,加快城鄉變電站所改造建設,完善金融合作機制,有效破解了制約發展的“瓶頸性”問題。依法平穩取締市區客運三輪車,實施“打黑車”專項行動,城市秩序和形象明顯好轉。建立完善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體系,成功戰勝非典、禽流感、暴風雪等重大疫情和自然災害。成立全省縣級最大的人民來訪接待中心,建立並推行了市級領導接待包案、信訪穩定評估等20餘項信訪制度,使一大批突出信訪問題得到妥善解決,全市信訪總量比2004年下降68%。加強安全生產工作,有效排除了一批重點安全隱患。堅持為民辦事,市政府向市民承諾的各項實事基本完成。
——依法治市更加深入。深入貫徹《行政許可法》,全面推行政務公開,政府的決策力、親和力實現新的提升。“四五”普法全面完成,“五五”普法順利推開。實施礦山綜合整治,初步完成菱鎂、滑石資源整合,資源開發秩序和效益明顯好轉。努力最佳化生態環境,五年累計依法關閉小鑄鋼、小軋鋼、小造紙、小選礦等高耗能、高污染企業143家。實施政府拆遷、淨地出售工程,集中打擊非法傳銷和商業賄賂行為,著力整治河沙開採秩序,營造了規範有序的市場經濟環境。自覺接受人大、政協和民眾監督,人大議案、建議和政協提案、意見全部辦結。深入開展反腐倡廉,政風、行風和社會風氣進一步好轉。
各位代表,過去五年我們取得的成就,是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歷屆政府多年努力的結果,是全市百萬人民團結奮鬥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第六屆人民政府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駐海部隊、武警官兵和中省直單位,向對海城發展鼎力支持,做出貢獻的國內外在海客商及社會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矛盾,主要是:經濟發展按照又好又快的標準還有一定差距,產業結構的深層次矛盾尚未得到有效解決。鎮區發展不平衡,市鎮財力薄弱,財政收支缺口較大。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的任務仍十分艱巨。各種歷史的、現實的問題和矛盾正值集中顯露期,稍有不慎就會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一些部門和工作人員法律意識、服務意識不強、工作效率不高的問題依然存在,政府工作對人民民眾的新要求和新期待還有不適應的地方等等,這些問題都必須儘快加以解決。
今後五年的發展思路和對下屆政府工作的建議
總體目標
今後五年是我市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省委、省政府“五點一線”和沈西工業走廊戰略的實施,鞍海經濟帶建設以及我市資源、產業、交通、區位優勢和綜合經濟實力的顯著增強,都為海城實現新一輪跨越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良機,對此,我們必須把握主動,乘勢而上。
按照市第七次黨代會和市委七屆三次、四次全委會議精神,未來五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針,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堅持“搶抓雙重機遇,做強支柱產業,壯大縣域經濟,科學快速發展”,以項目建設為核心,以對外開放為牽動,著力最佳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統籌城鄉發展,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繁榮社會事業,努力改善民生,推進共同富裕,促進社會和諧,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人與自然、經濟與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中等河濱城市。
主要預期目標
——加速提升綜合經濟實力,打造全國縣域經濟強市。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把海城建設成為菱鎂、滑石精深加工基地、紡織服裝基地、精品鋼材基地、精細化工基地和農產品深加工基地。到2012年,GDP達到730億元,在現有基礎上實現翻一番,年均增長17%;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26億元,年均增長21%;萬元GDP能耗年均下降5.3%。
——加速發展現代服務業,打造區域商貿中心城市。建成以西柳服裝和南台箱包等專業市場為龍頭,以物流、信息、金融、旅遊等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規模化、專業化、信息化、國際化現代商貿服務體系。到2012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135億元,年均增長13%,第三產業比重達到50%以上,使海城成為遼南重要的商貿物流中心。
——加速最佳化城鄉環境,打造現代化中等河濱城市。按照“拉開骨架、完善功能、大手筆規劃、高品位建設”的思路,以外環路為依託,以海城河為軸線,以河濱新區開發帶動新城區建設和老城區改造, 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環境,把海城建設成為“一環托四鎮(西柳、毛祁、八里、王石),一水興五區(響堂、海州、興海、開發區、東四),一城跨兩岸,一河秀全城”的現代化中等河濱城市。到2012年,城市人口要達到40萬人,建成區規模要達到40平方公里,基本實現城市集中供熱、供氣,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和垃圾無害化處理。
——加速統籌城鄉發展,打造全省新農村建設示範城市。現代農業蓬勃發展,城鄉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公共設施加速向農村延伸覆蓋,農村生態環境更加最佳化,城鄉一體化進程明顯加快,全市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4%,成為全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表率。
——加速發展社會事業,打造殷實、和諧、文明、誠信的幸福城市。公共投入不斷加大,公共設施不斷完善,公共服務不斷最佳化,基本滿足民眾在教育、就業、醫療、居住、環境、文化體育、社會保障等方面的需求。社會更加誠信友愛、公平正義、穩定和諧,人人享有發展成果,安居樂業,身心健康,幸福感不斷增強。到2012年,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1.2萬元。
2008年是新一屆政府任期的第一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為:地區生產總值實現383億元,同比增長15%;地區財政收入實現28.7億元,同比增長17.1%;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實現12億元,同比增長20%;稅收實現23.2億元,同比增長22.1%;固定資產投入實現126億元,同比增長2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83億元,同比增長13.2%;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100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7430元,均同比增長15%。
重點工作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推進產業集群化和企業園區化。推進“四個一批”工程,全年重點項目要達到400個,其中謀劃項目145個,推進項目65個,開工項目150個,竣工項目40個。重點推進高科技、循環經濟和精深加工項目落地,抓好投資超5000萬元、銷售收入10億元以上重大項目。加快“一帶、兩區、八園”建設,調整土地和項目規劃布局,年內大屯醜家村、甘泉石橋村、牌樓代家村“遷村騰地”工程要全面啟動,八里華峪村“遷村騰地”一期工程要全部回遷,二期工程全面實施。同時,感王污水集中處理廠、開發區世紀大道等項目要全面竣工。完善政策措施,推進各種生產要素向園區集聚,全年新增入園企業72家,新建項目入園率達到70%以上。
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發揮民營企業主體作用,加強政策引導和扶持,構築集聚人才、技術等創新要素的載體和平台。做大做強後英、艾海、惠豐化工、海豐印染、西四石油機械等企業研發中心,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進“海城製造”,加快“海城創造”。堅持以項目為載體,加速主導產業提檔升級。推進投資30億元的大唐國際2×30萬千瓦熱電聯產項目落戶海城。促進英國美頓與三岩公司菱鎂浮選及深加工、香港威海集團金屬鎂、鎂合金及滑石母粒、誠信集團有色金屬精煉等礦產資源精深加工和循環經濟項目全面開工建設,年內礦產品加工業產值和稅收增幅要分別提高15個百分點以上;加快峰馳冷軋薄板、西洋冷軋薄板、後英80萬噸鑄鋼鑄件、東四型鋼50萬噸海綿鐵等精品鋼材生產加工項目建設,年內鋼鐵加工產業產值要達到100億元,占全市工業產值比重要達到20%左右,全面形成鋼鐵加工產業發展的支柱地位;抓好遼寧海城紡織工業園騰龍工業絲和帘子布、明遠紡紗、東越製衣等項目建設,完善紡織產業鏈條,構築高端產品優勢;加快惠豐精細化工產業園、海華高科技工業園和中煤集團焦化煤氣等化工產業項目建設,化工產業產值、稅收要分別實現8億元和5000萬元。培育銷售收入超百億元企業5家,超50億元企業5家,超10億元企業20家,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00家,全市工業增加值實現155億元。
突出發展現代服務業。充分發揮西柳服裝、南台箱包市場改造形成的環境優勢,加速兩大市場全面繁榮振興。最佳化市場發展環境,對市場實行封閉式管理、一站式辦公。調整最佳化市場經營結構,大力發展地產品牌專賣和外埠品牌代理,培育品牌化市場。廣泛開展招商引資,盤活市場及周邊閒置區域,啟動西柳永剛皮革商城、誠信多功能商貿城、柳月香城酒店、春雷商廈二期工程,加快南台箱包市場全面招商,確保新市場攤床使用率達到90%以上。推進中國商品交易中心建設,啟動弘際五星級酒店,開工建設碧桂園五星級酒店、萬和商城,加快培育倉儲物流、金融保險、信息諮詢等新興服務業。繼續推進“三大市場”工程,啟動億家物流配送中心,新建便民農資店100個。深度開發文化旅遊資源,加強風景區及旅遊景點的建設、保護和推介,廣泛開展文物古蹟、自然風光、民俗文化、觀光購物等多種形式的文化旅遊活動,壯大文化旅遊產業。
提高對外開放質量。加速招商引資向招商選資轉變。充分利用比較優勢,堅持“走出去、請進來”,主動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著力引進技術型、創新型、效益型外資項目。積極促成翔鷺化工下游項目落戶我市,重點抓好紡織工業園後續項目、中辰集團、中煤集團項目、中華鴻禧集團與凱達集團合資的汽車制動器生產等重點外資項目。全年外資調入要實現9000萬美元,爭取實際到位內資70億元。進一步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擴大自主智慧財產權和自主品牌產品出口份額,增加礦產資源精深加工產品、紡織服裝、化工、新型建材和農副產品出口比重,全年出口創匯要實現3億美元
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建立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減排評估審查制度,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企業發展。制定《海城市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計畫》,建設能源統計和能耗信息監測平台,建立分區域、分行業、重點企業節能降耗的監督考核體系,推進從末端治理向污染預防和生產監控轉變。建立節能專項基金,爭取上級技改財政貼息資金,推進節約型、環保型、循環經濟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的研發與套用。加速淘汰落後的生產能力,年內關閉高污染、高耗能企業18家,萬元GDP綜合能耗要下降5%以上。加強水資源保護,年內封停城區50%以上的自備井。深度推進礦山綜合整治,全面完成菱鎂、滑石資源整合,實現資源的規模開採和規範生產。有效利用荒灘、荒坡和閒置土地,切實提高單位建設用地投資強度和項目容積率。全面實施《海城市全國生態市建設規劃》,搞好全國第一次污染普查,嚴格執行項目建設“三同時”制度,重拳整治東部礦區及海城河、五道河污染源,啟動運行感王污水處理廠,加快礦區污染植被恢復,強化河沙治理,建設生態文明。
做大做強地方財政。發揮財政的政策和資金導向作用,加大對重點行業、骨幹企業扶持力度,培育壯大財源。深化財稅管理體制改革,穩步推進“鎮財市管鎮用”改革試點,擴大財政轉移支付,促進各鎮區統籌協調發展。最佳化財稅結構,強化稅收征管,增強可支配財力,全年國稅要完成13.8億元,地稅完成9.4億元,力爭兩年內根本扭轉市鎮財力緊張局面。加強財政資金使用監管,擴大政府採購和招投標範圍,嚴格財政資金投資評審,控制財政供養人口,壓縮政府非剛性支出,降低行政成本,實現財政資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現代農業發展要有新突破。推進鞍羊路設施農業示範帶、海岫路特色農業產業帶和中小設施農業示範鎮建設,實施鞍營路設施農業產業帶建設,年內新建溫室大棚2萬棟,標準化養殖小區50個。加快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和配方施肥推廣,引導超級稻和五味子種植,推進水稻全程機械化和玉米保護性耕作,全市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5.3%。實施標準化生產,推進“放心食品”工程,建立健全動物防疫體系和農產品綜合質檢體系,農產品生產和檢測面積達到120萬畝以上,實現無規定動物疫病目標。加大對三合集團、味邦食品等龍頭企業扶持力度,全面啟動中小後三蔬菜批發市場,規範引導農村合作社發展壯大,提高農業產業化、市場化水平。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要有新亮點。開展“大禹杯”競賽,推進沃土工程、灌區配套與節水改造,全面開展中小型水庫除險加固。有效解決農村面源污染問題,年內新建秸稈氣化站5座,完成村通油路22公里;加大鎮村環境整治力度,改廁600座,完成市鎮主幹路綠化,爭取解決農村50個村10萬人飲水安全問題,垃圾集中處理率要達到60%。推進農村住宅集約化建設,完善中心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增強城鎮集聚和輻射效應。
新農村共建活動要有新實效。擴大“百家企業幫百村”覆蓋面,力爭新結村企幫扶對子30個。繼續深化“村校、軍民、乾群”共建活動,支持工商、金融和社會資本反哺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
為農服務要有新舉措。開展農資市場專項整治,嚴厲打擊坑農害農行為。實施農民上網工程,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擴大“陽光”工程和“普惠制”就業培訓覆蓋面,年內培訓1.5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1.7萬人。
著力改善民生,發展社會事業
建設和諧人居環境。深入貫徹《城鄉規劃法》,規範城鄉建設行為。繼續實施海城河城區段綜合整治,完成二道壩蓄水,建成第三道橡膠壩;全面實施北關廣場周邊、厝石山公園周邊、陶瓷二廠、荒嶺大集、鋼鐵社區等重點地塊拆遷改造,年內完成棚戶區拆遷20.4萬平方米。全力推進碧桂園等重大房地產開發項目,提升城市品位。繼續實施城鄉路橋改造工程,投資6650萬元,完成大盤線、沈營線等6條道路中修和50公里鄉級路改造,力爭完成新立橋改造和鐵西跨河橋新建工程。積極推進城市集中供燃氣工程,年內燃氣用戶新增5000戶。開工建設垃圾處理廠,推進垃圾集中無害化處理。強化城鎮物業管理,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完善中心城鎮功能,解決環境衛生髒亂差問題,為建設現代化中等河濱城市奠定堅實基礎。
發展和諧社會事業。加大科技投入,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套用,全年實施專利20項,推廣科技項目30項。完善“雙高普九”,整合教育資源,撤併農村國小10所,新建九年一貫制學校4所。強化職業技能型人才培訓,加強技工學校基礎設施建設,擴大招生1000人。拓寬低保救助範圍,年內增加救助2000人,實施農村低保戶大病救助,完成500戶貧困戶脫貧,為貧困戶建房500座。全面落實優撫政策,提高在鄉老復員軍人定補標準。發揮慈善總會作用,廣泛籌集慈善資金。積極籌措資金,改擴建農村敬老院13所。推進就業再就業工程,年內實名制就業實現1.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年內養老保險、醫療保險擴面均為5000人以上。擴大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覆蓋範圍,參保人數要達到4.2萬人。規範零工市場,啟動零工超市。繼續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簡化審核報銷程式,合作醫療資金使用率達到90%以上。加強社區建設,提高管理和服務水平。加強農村食品、藥品網路建設,強化食品、藥品安全管理。完成第二人民醫院綜合樓建設,改善西部民眾就醫環境。繼續推進國家、省級衛生鎮村創建活動。統籌人口發展,穩定低生育水平。開展“雙擁”工作,爭創國家“雙擁”模範城。做好人民武裝、廣播電視、婦女兒童、人防、外事、民族宗教、檔案等項工作,推進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營造和諧社會氛圍。繼續推進社區和農村警務建設,深入落實“四加一”維穩防範工作法,完善群防群治體系,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行為,爭創“省級平安市”。強化安全生產意識,完善安全生產綜合監管體系,完善安全生產應急救援系統,深入開展隱患排查和高危行業、道路交通、特種設備等公共安全專項整治行動,堅決遏制重大安全生產責任事故發生。完善應急管理體系,提高防災避害能力。嚴格執行重大決策信訪穩定評估制度,從源頭減少信訪問題發生。探索建立信訪代理制度,暢通訴求渠道,提高信訪工作服務水平。基本建立矛盾糾紛排查化解長效機制,積極穩妥解決工資、社保、涉地、環保、城市拆遷等重點領域的熱點、難點問題,確保全市大局穩定。
加快和諧文化建設。完善文化體育設施,完成體育場改造,開工建設海城文化館、博物館,確保海城市圖書館通過國家一級圖書館驗收。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培育壯大高蹺、二人轉等優勢文化產業。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體育活動,舉辦第五屆全民運動會,豐富民眾生活。推進文明市民、文明機關和文明鎮村創建活動,提高全民素質和道德水平,完善社會誠信體系,加速建設和諧社會。
強化職能轉變,提高執政水平
建設法治政府。進一步規範行政執法部門執法依據、執法程式和執法行為,加大對部門違法和行政不作為行為問責力度,公開處理和曝光一批企業和民眾反映強烈的亂檢查、亂收費、亂罰款和行政不作為典型案件。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切實做好行政執法的評議考核和責任追究工作,強化執法監督,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侵權要賠償、違法要追究。
建設服務政府。改進政府管理方式,充分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引導規範市場競爭行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強化政府服務功能,全面落實首問負責制、服務承諾制、限時辦結制、行風評議制和重點項目手續全程代辦制,為企業和民眾提供優質便捷服務。最佳化公共資 源配置,把政府工作的重點進一步轉向社會公共服務上來。今年要重點為民眾辦好十件實事。
建設責任政府。建立完善公眾參與、專家論證和政府決策相結合的決策機制,重大事項都要廣泛徵求民眾意見,傾聽民眾呼聲,更多地體現人文關懷,更多地關注全體社會成員的公共利益。自覺接受人大的依法監督、政協的民主監督和民眾的社會監督,做到在其位,謀其政,不越位,不空位,保證政府權力為民所用。
建設廉潔政府。貫徹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並舉、注重預防的方針。加強經常性、時效性廉潔自律教育,打牢幹部拒腐防變的思想防線。大力推進反腐倡廉制度建設,完善落實政務公開、建設工程招投標、經營性土地使用權出讓、政府採購和產權交易、幹部離任審計等項制度,堅持用制度管權、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對視窗單位等關鍵部門、關鍵崗位進行重點監督,依法查辦違法違紀案件。倡導勤儉節約、勤儉辦一切事業,反對奢侈浪費,勤政廉政,取信於民。
各位代表,我們即將和全市百萬人民一道踏上充滿希望的新征程,讓我們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搶抓機遇,迎接挑戰,萬眾一心,奮力拚搏,為全面建設富庶、文明、和諧、幸福的新海城,加快實現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