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以來,縣第十五屆人民政府,在縣委的正確領導下,在縣人大、縣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帶領全縣人民,務實創新,開拓進取,圓滿完成了本屆政府任期內的各項目標任務,實現了全縣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2007年,預計完成地區生產總值60億元,同比增長45.6%,比2002年增長2.3倍,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完成15.5億元、27.7億元、16.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5.6%、60.5%、40.6%,比2002年分別增長1.1倍、4.7倍、2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5億元,同比增長60%,比2002年增長15倍;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3.4億元,同比增長41.3%,是2002年的5.1倍;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收入分別達到8800元和4200元,同比分別增長22.1%和23%,比2002年分別增長1.2倍和1.6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08年建平縣政府工作報告
- 時間:2008年
- 地點:建平縣
- 類別:政府工作報告
簡介
現在,我代表縣第十五屆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政協委員及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正文
2003年以來,縣第十五屆人民政府,在縣委的正確領導下,在縣人大、縣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帶領全縣人民,務實創新,開拓進取,圓滿完成了本屆政府任期內的各項目標任務,實現了全縣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2007年,預計完成地區生產總值60億元,同比增長45.6%,比2002年增長2.3倍,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完成15.5億元、27.7億元、16.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5.6%、60.5%、40.6%,比2002年分別增長1.1倍、4.7倍、2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5億元,同比增長60%,比2002年增長15倍;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3.4億元,同比增長41.3%,是2002年的5.1倍;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收入分別達到8800元和4200元,同比分別增長22.1%和23%,比2002年分別增長1.2倍和1.6倍。
(一)堅持科學發展,注重產業培育,縣域經濟實力明顯增強
農村經濟穩步發展。按照“結構調優、效益調高、產業調大、龍頭調強”的發展思路,用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活力日益活躍。預計完成農業總產值32.3億元,同比增長42.9%,比2002年增長1.9倍。龍頭企業建設實現歷史性突破。引進了投資2.6億元的鑫楓羊業、投資1.5億元的綠龍公司、投資1.2億元的承德頸復康藥業、投資1.2億元的興諾米業等一批投資規模大、科技含量高、深加工能力強、對農戶和產業有較大牽動力的龍頭企業。到2007年末,全縣固定資產投資1000萬元以上的龍頭企業達40家,晉升省級龍頭企業4家、市級22家,全縣38%以上的農戶已進入農業產業化經營鏈條,農產品加工率和商品率分別達到48%和62%。產業基地建設實現新突破。依託龍頭企業建設,進一步加大了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龍頭基地互動格局基本形成。雜糧、馬鈴薯、烤菸、甜菜等產業基地建設正在向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方向發展。有機食品基地建設通過國家驗收,成為全國最大的有機雜糧生產基地。設施農業、裸地蔬菜、中藥材生產成為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今年新建標準化冷棚3000棟。以肉羊生產為主的畜牧業這一農村經濟第一主導產業得到突出加強,重點推廣捨飼圈養快速育肥模式,發展肉羊生產基地鄉16個,養殖專業村55個。2007年預計實現畜牧業總產值15.6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48.2%,畜牧業實現人均收入1100元。農業生產條件明顯改善。五年共完成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面積69萬畝,興建水利設施728處,新增灌溉面積12.8萬畝,完成了投資2880萬元的白山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啟動了牤牛河富山段河道治理工程;植樹造林80萬畝,森林覆被率由2002年的38%提高到42%;累計投資1.1億元,新造和整理土地6.7萬畝。
工業經濟快速發展。深入實施“工業強縣”戰略,堅持以資源為依託,以發展民營經濟為主攻方向,以培育主導產業和骨幹企業為重點,全面提升工業經濟對縣域經濟的支撐能力。到2007年末,全縣民營經濟預計完成總產值170億元、上交稅金6.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26.7%、32.9%,比2002年分別增長6.9倍、4.2倍和8.8倍;全縣工業完成總產值128億元、增加值26.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73.5%、60.1%,比2002年分別增長11.4倍、5倍。骨幹企業進一步壯大。民營經濟規模企業達200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94戶,分別比2002年增加184戶、74戶,其中營業收入超億元的8戶,超5000萬元的12戶,超1000萬元的60戶,年納稅超百萬元的80戶。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產值46億元、增加值15.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79%、71.2%,比2002年分別增長8.2倍、6.7倍。產業拉動作用明顯。礦產加工業完成產值80億元,年產鐵精粉500萬噸、膨潤土100萬噸;陶瓷年生產能力達1.2億平方米;以啤酒、綿白糖生產為主的輕工產業完成產值28億元,通過技術改造啤酒年生產能力達30萬噸。
現代服務業健康發展。制定了《建平縣“十一五”現代服務業發展規劃》。根據現代服務業發展要求,結合城區綜合開發,新建了商業城、阿波羅購物廣場、國際酒店、寶亨生態園等服務設施,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齊全、統一開放的城區商飲服務體系。積極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成了一批便民農家店。培育了朱碌科雜糧、熱水葵花籽、建平馬鈴薯、萬壽果蔬蛋禽、黑水大牲畜等專業市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完成13.2億元,同比增長17.2%,比2002年增長111%;全縣金融系統存款餘額達67億元,貸款餘額達33億元,分別比2002年增長219%、40%。
(二)堅持改革開放,注重園區和項目建設,發展活力明顯提升
招商引資成效顯著。始終堅持招商引資是全縣經濟工作生命線這一發展理念,全力構築對外開放新格局。五年來共引進域外投資項目1338個,到位資金69億元;利用外資2830萬美元,出口創匯3624萬美元。2007年預計完成招商引資額25.6億元,實際利用外資1000萬美元、出口創匯1350萬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9.9%、53.8%和50%。項目建設力度加大。五年共實施固定資產投資1000萬元以上項目248個,其中超5000萬元的45個,超億元的26個。2007年實施固定資產投資1000萬元以上項目105個,其中超5000萬元的20個,超億元的13個,超5億元的1個。項目數量、質量、規模均創歷史最好水平。園區建設步伐加快。按照項目向產業集中、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的原則,規劃建設了以陶瓷工業園、現代生態科技園區、雜糧工業園區為主的縣屬園區,以沙海膨潤土園區、青松嶺矽石園區、八家木材加工園區、深井綠源農業園區為主的鄉鎮工農業園區,初步形成了以縣屬園區為龍頭,以鄉鎮工農業園區為骨幹的園區經濟。目前,陶瓷工業園區入駐企業27戶,建成陶瓷生產線16條,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億元,年產瓷磚5000萬平方米,被批准為省級陶瓷科技產業園區,並榮獲全國建材行業先進集體稱號。現代生態科技園區入駐企業9戶,其中已建成投產5戶,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4億元,實現年產值1.3億元。雜糧工業園區已入駐企業9家,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3億元,年加工能力達25萬噸,可生產6大系列30種產品並暢銷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成為東北地區最大的雜糧集散地。同時,鄉鎮級工農業園區也取得了長足發展。
各項改革紮實推進。深化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完成工業企業改制41戶,化解債務12億元,安置職工14980人,盤活二糖廠資產組建恆通製糖有限公司;供銷系統完成改制企業30家,改制面達95%以上;完成23家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制,組建了建平遼糧穀物有限公司。深化事業單位改革,先後對96個事業單位進行了不同形式改革,收回事業編制1169名;推行鄉鎮事業單位改革,精簡人員1749人;推行事業單位人員聘用制,實現了事業單位用人關係的轉變;理順了國土資源、動物管理、農村有線電視和衛生管理站體制。積極穩妥地實施“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加大教育資源整合力度,撤併農村中國小137所、下伸點70個,三高中、蒙古族中學、聾啞學校遷入縣城。深化財政體制改革,最佳化支出結構,對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支持能力明顯提升。實施了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支付、縣級非稅收入收繳分離、農村稅費和政府採購等多項改革;實現了縣鄉公教人員工資縣統籌,補發了拖欠多年的農村教師工資,解決了鄉鎮衛生院退休職工待遇問題,改變公教人員供熱費發放形式,推行住房公積金制度;行政資產資源整合工作,得到國家、省、市的充分肯定並在全省推廣;支農資金整合效益突出,被財政部確定為全國支農資金整合試點縣。整合行政管理資源,成立了公共行政服務中心、信訪接待服務中心和為民代辦中心。深化農村各項改革,完成了土地二輪延包和集體林產權制度改革。
(三)堅持市場運作,注重基礎建設,城鄉面貌明顯改善
城市品位明顯提升。通過土地置換、資源整合、競價出讓等市場化運作方式,完成行政審批中心、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屹興大廈、牤牛河城區段綜合治理等40多項城市重點建設項目,實施了中心廣場、二一O小區、站前小區等棚戶區改造工程,建成了佳霖豪府、光明新村、“八·一”小區等配套設施齊全的住宅小區;五年新增建築面積200萬平方米、城市綠地24萬平方米;完成了人民路、火車站、人民體育場、世紀廣場、萬壽廣場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實施城區亮化工程,基本消除了城區“摸黑路”;投資2000餘萬元改造城區供熱設施,城區供熱質量差問題得到基本解決;投資6800萬元實施城區供水工程,在2008年春節前投入使用,困擾多年的城區供水問題將得到基本解決。完成了縣城總體規劃修編,擴大了城區規劃面積。加大城區市容市貌、交通秩序、市場秩序、衛生秩序整治力度,城市管理水平明顯提高。小城鎮建設步伐加快。以新農村建設為契機,加大小城鎮綜合開發力度,完成了建制鎮的鎮域規劃和90個新農村規劃編制工作,五年新增小城鎮開發面積60萬平方米。
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公路建設共投資近1.3億元,鋪設油路277公里,新建橋樑227座5688延長米,改造路基1390公里,實現了鄉鄉通油路、村村通公路,143個村通了油路;拓寬了101國道建平段,開通小葉線南出口;阜朝、錦赤兩條高速公路建設進展順利,投資5400萬元的高速公路連線線工程正在建設中。城鄉供電能力明顯提高。城網投資8450萬元,完成了電網改造、一次變增容改造、陶瓷工業園供電等工程;農網投資2.6億元,完成了二期改造、重點輸電線路改造等重點工程,實現了全縣農村戶戶通電。今年採取政府投入、上級補助、企業集資、部門自籌等方式籌資5100萬元,新建和改造建青線、建深線、朱青線等輸電線路,建設了小塘、小馬場、青松嶺三個變電所,將有效緩解農村生產生活用電緊張狀況。通訊能力明顯增強,固定電話達到13.8萬戶,行動電話達16萬部以上,有線電視用戶達到6.3萬戶。加強電子政務建設,開通公文傳輸網路,建成全省首家縣鄉視頻系統。
(四)堅持統籌協調,注重全面發展,各項社會事業明顯進步
深入實施科技人才戰略,五年共實施科技項目100餘項,獲省、市科技成果16項,科技貢獻率達38%,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科技支撐。教學條件明顯改善,五年改擴建中國小校舍21.7萬平方米,消除危房11.6萬平方米,新建校舍18.8萬平方米,建成14所九年一貫制(寄宿制)學校,成立了樺林民辦學校。高中教育投資2.2億元,新建了實驗中學、第一高級中學、擴建了第二高級中學,建成省級標準化職教中心。教學質量明顯提高,2007年高中入學率達到69.8%,比2002年提高了38.2個百分點,高考二本以上進檔率連續4年保持在全市前三名。加強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新建了縣醫院門診綜合樓、疾控中心,開工建設第二人民醫院,移址建設婦幼保健院,改建鄉鎮衛生院26所;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口達41.7萬人,農民參合率達97.1%。加強計畫生育基層基礎建設,穩定了低生育水平。廣泛開展各類文體活動,成功舉辦首屆全民運動會、中國·建平首屆民間剪紙藝術節,建平剪紙被列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我縣被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命名為中國剪紙藝術創作基地。開工建設高標準體育館,建成博物館和五個省級標準鄉鎮文化中心,完成喀喇沁右翼王陵修復一期工程。剪紙、絨繡、旅遊等文化產業前景良好。深入開展環境保護綜合治理活動,紮實推進“全國有機食品示範縣”建設。
(五)堅持以人為本,注重民生工程,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始終把人民民眾最關心、最現實、最直接的利益問題作為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強力推進。縣政府承諾的40件惠民實事全部得到落實。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到2007年末,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28460人、21960人、47880人、12650人,分別比2002年增加6460人、1690人、33980人、12650人,實現了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和失業救濟金的階段性發放。就業和再就業工作紮實推進,2007年實現就業和再就業14900人,2006年確認的1383戶零就業家庭實現至少1人就業,今年確認的172戶零就業家庭全部實現雙就業。勞務輸出工作穩步推進,五年累計組織勞務輸出36.4萬人次;省政府確定的城鄉統籌就業試點工作初見成效。扶貧開發取得階段性成果,五年共實施整村推進項目村192個,實現了貧困村全覆蓋;實施移民搬遷879戶;全縣戶有穩定收入項目戶達12.8萬戶。投資1600餘萬元,完成52處防氟改水工程,解決了5.2萬人飲用高氟水問題;投資1956萬元,完成92處農村飲水解困工程,解決了2.9萬人飲水困難問題;大中型水庫移民後期扶持工作穩步推進。多方籌集資金改善城鄉貧困戶住房條件,建設城鎮特困職工解困住房1萬平方米,籌集資金2085萬元、建農村貧困戶住房869套,籌資277萬元、維修農村險房922戶,為108戶城鎮特困居民發放住房補貼。廣泛開展各類救助活動,共有十餘萬人得到救助,城鄉困難民眾生產生活得到基本保障。
(六)堅持依法行政,注重社會和諧,政府自身建設明顯增強
加大礦業整頓和資源整合力度,先後開展了打擊非法開採、盜採,礦山安全整治,礦業環境綜合治理,鐵礦非法乾選等專項治理行動,共填埋炸毀非法礦井336眼,取締非法乾選200餘處,收繳罰款540餘萬元,拘留120人,判刑8人,處理幹部17人,盜採、私挖濫采、鐵礦乾選等非法行為得到有效遏制,促進了礦業向最佳化方向發展、秩序向優良方面轉變、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礦業秩序整頓和規範工作通過省、市階段性驗收。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加大重點行業、重點領域、重點企業排查整治力度,安全防範水平得到提高。廣泛開展各類普法活動。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完善城鄉治安防控體系,強化公安“三基”建設,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及邪教組織,民眾安全感普遍提升。嚴格落實信訪工作責任制,完善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機制,及時化解各類矛盾,有效減少了大規模集體訪和越級訪。應急管理體系初步建立,應對突發公共事件能力明顯增強。加大軟環境建設力度,對重點骨幹企業實行掛牌保護,對其他民營企業實行一卡收費,開展了企業評部門、萬人評行風“雙評”活動。五年共辦理人大代表建議461件,政協委員提案383件,辦復率和滿意率逐年提高。政府自身建設和依法行政能力得到加強,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著力推進機關效能建設,機關作風明顯改變。統計、審計、工商、氣象、物價、殘聯、兵役、檔案、郵政、技術監督、僑務外事、民族宗教等各項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績。
各位代表,過去五年是我縣經濟成長快、城鄉面貌變化大、民眾受益多的五年。先後被評為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國家優質糧食產業工程項目縣、全國農技推廣先進縣、全國文物保護先進縣,省林業建設先進縣、省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省科普達標先進縣,連續三年榮獲省級平安縣稱號,連續六次榮獲省雙擁模範縣稱號,連續三年在全市崗位責任制綜合考評中排位第一。這些成績的取得是縣委科學決策、正確領導的結果,是縣人大、縣政協監督、支持的結果,是全縣人民眾志成城、艱苦奮鬥的結果,是歷屆班子奮力拚搏、共同努力的結果。在此,我代表縣第十五屆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全縣各條戰線上的廣大幹部、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向積極參與地方經濟建設、維護社會穩定的中省市直各單位、域外客商、駐軍部隊、武警官兵和政法幹警,向熱情支持政府工作的各位代表、各位委員、老同志及社會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並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也應該清醒地看到,全縣經濟和社會發展還存在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政府工作與廣大民眾的要求還存在著差距。一是經濟總量還不大,結構還不盡合理。農業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還不強;經濟成長還沒有擺脫對資源開發的依賴,產業鏈條還亟待延伸;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還有待於提高。二是基礎設施對加快發展的承載能力不足,土地供需矛盾突出,能源、資金緊張等問題依然存在,解決發展瓶頸制約的手段還需增強。三是影響社會和諧的因素依然存在,需進一步加大解決勞動就業、社會保障、安全生產等涉及民眾切身利益問題的工作力度。四是個別部門全局意識和服務意識還不強,部分幹部工作作風還不夠紮實,政府自身建設還任重道遠。這些問題和不足需要我們在今後工作中認真加以解決。
今後五年總體發展思路
各位代表,未來五年,是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時期,是實現建平全面崛起的關鍵時期。未來五年,我們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一主四化”為主攻方向,以項目立縣為核心舉措,以招商引資為手段,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最佳化升級、增強縣域經濟實力為根本任務,戮力同心,真抓實幹,為加快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而努力奮鬥。
今後五年的奮鬥目標是:到2012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實現223億元,年均增長30%,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實現31億元、138.6億元、53.4億元,年均分別增長15%、38%、26%;固定資產投資實現340億元,年均增長50%;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實現10.3億元,年均增長25%;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7700元、8450元,年均增長15%。今後五年的工作重點是:
堅持以工業強縣為重點,加快提升工業經濟主導地位,壯大縣域經濟實力。以工業化統攬城鄉經濟發展全局,圍繞礦產資源深加工、農副產品加工、建材、輕工四大支柱產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努力形成以民營經濟為主體,以效益農業為基礎,以現代工業為支撐,以發展現代服務業為重點的經濟結構,穩定實現三次產業二三一排序。
堅持以“三農”工作為重點,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創新農業發展模式,強化龍頭企業和基地建設,大力發展避災農業,加速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全面落實各項支農惠農政策,擴大農村扶貧攻堅內涵,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步伐,積極推進“五清五改一綠”工程,實現村屯環境更加整潔。
堅持以中心城鎮發展為重點,加快城市擴容提質和小城鎮建設,全力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按照規劃先導、重點突出、布局合理的原則,牢固樹立經營城市理念,加快縣城綜合開發步伐,擴張城市規模,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城區綜合承載能力。以建制鎮為依託,最佳化資源配置,加快建設一批基礎設施完善、服務功能齊全、發展潛力較大的新興小城鎮,形成覆蓋面比較完整、中心城鎮比較突出的城鄉發展格局,城鎮化水平達40%。
堅持以民生工程為重點,高度重視社會事業建設,努力實現社會和諧進步。進一步完善以社會保險、最低生活保障、社會救助為主的社會保障體系,大力發展社會事業,提高城鄉居民生活質量,為人民民眾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鞏固平安縣成果,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妥善解決涉及民眾切身利益的矛盾和問題,為人民民眾創造良好的治安環境。加強環境保護綜合治理,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人民民眾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
各位代表,今後五年目標已經明確,發展藍圖已經繪就。只要我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始終把又好又快的發展作為最大的政治、最硬的道理、最根本的任務,就一定能夠在新的起點上開創又好又快發展的新局面;只要我們堅持生態建設不動搖,正確處理建設與發展的關係,開發與治理的關係,當前與長遠的關係,就一定能夠創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良好生產生活環境;只要我們堅持用改革的思路和發展的辦法破解前進中的難題,就一定能夠消除制約發展的“瓶頸”因素,讓一切發展的潛能得以充分釋放;只要我們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終把解決民生問題放在各項工作的首位,就一定能夠贏得人民民眾的擁護和支持;只要我們緊緊抓住發展機遇,不斷開拓創新,努力奮發圖強,就一定能夠把建平全面崛起的宏偉大業推向新的歷史階段!
二○○八年主要工作任務
2008年,是“十一五”規劃承上啟下之年,也是新一屆政府的開局起步之年。做好2008年工作,對於保持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加快建平崛起進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按照縣委十三屆四次黨代會確定的指導思想和總體部署,2008年政府工作的奮鬥目標是: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4億元,同比增長40%,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實現17.8億元、43.5億元、22.7億元,分別增長15%、56%、35%;固定資產投資實現67.5億元,同比增長50%;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實現4.42億元,同比增長30%;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0120元、4830元,同比均增長15%。
為了確保完成上述目標,我們要突出抓好以下八個方面工作。
(一)加速產業升級,擴張民營規模
繼續堅持“民營興縣、工業強縣”戰略,以擴規模、提質量為主攻方向,全力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計畫實現民營經濟總產值246.5億元、上交稅金8.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5%、26.2%;實現全部工業總產值200億元、增加值41.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6.3%、58%。著力培育支柱產業。做大陶瓷產業,新建陶瓷生產線10條,新增生產能力5000萬平方米;做深礦產資源加工業,按照“兩個前伸後延”的要求,加快資源整合,推進深度開發,促進礦產資源加工業最佳化升級;做精輕工產業,大力實施科技創新,注重品牌培育,切實提高市場競爭力;做強農副產品加工業,依託現有龍頭企業,加強生產基地建設,加快發展龍型經濟。著力培育骨幹企業。實施骨幹企業培植行動,年內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0戶。通過聯合重組、改造生成、整合擴張、承接引進等措施,打造以建龍礦業、中冶北方、鴻翔複合脫氧劑、寬豐集團、中興礦業、唯科東明等企業為主的礦產加工企業群,以鑫楓羊業、綠龍公司、興諾米業、頸復康藥業、恆通製糖等企業為主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群,以大世界、金正陶瓷、新瑞德等企業為主的陶瓷生產企業群。繼續加大資源整合力度,使資源向大企業、優勢企業、深加工企業集中。舉全縣之力打造立縣企業,扶持具備條件的大企業(集團)儘快運作上市。著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結合城區綜合開發,整合服務業資源,打造布局合理、特色明顯的商品購物區、餐飲服務區、文化產業區;繼續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完善朱碌科雜糧、建平馬鈴薯、熱水葵花籽、萬壽果蔬蛋禽等市場建設,加快富山建材等專業批發市場建設;結合“兩條高速”和連線線工程及重點園區建設,合理規劃布局,打造現代物流平台,努力形成商商合一、工商合一的現代新型物流業態。
(二)加速結構調整,壯大農村經濟
按照農業特色化、基地規模化、發展產業化的思路,堅持用工業化的理念謀劃農業,加快推進農村經濟發展。全縣農業總產值計畫實現35.6億元,同比增長10.2%。著力提升產業化經營水平。通過政策扶持、基地建設、鏈條銜接等方式,做大做強鑫楓羊業、綠龍公司、頸復康藥業、興諾米業等農事龍頭企業。著力加強產業基地建設。圍繞龍頭企業,繼續加大種植業結構調整力度,進一步擴大馬鈴薯、烤菸、甜菜、中藥材等種植規模,引進和更新土豆品種,為龍頭企業提供生產原料。積極探索農戶、基地和龍頭企業聯結機制,加快農產品專業合作組織和經紀人隊伍建設,努力實現互動雙贏。加強農業標準化建設,提高農產品質量。著力發展畜牧業。堅持把畜牧業作為農村經濟第一主導產業,形成以羊為主,兼顧其它的產業發展格局。落實肉羊產業扶持及獎勵政策,發展標準化小區、基地鄉、專業村(屯)和大場大戶,以大場大戶帶動千家萬戶,形成千家萬戶搞擴繁、大場大戶搞育肥的肉羊生產模式。實現畜牧業總產值17.3億元,同比增長10.9%;畜牧業人均收入實現1220元。著力發展循環經濟。整合退耕還林、退耕還草、流域治理等項目資金,著力發展“林、草、牧”三元經濟模式,走出一條“地上樹、林下草和藥、圈中牛和羊”,為龍頭企業配套的新型避災農業發展之路。著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完成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面積10萬畝、新增水澆地3萬畝,植樹造林13萬畝,土地開發1萬畝。
(三)加強基礎建設,完善服務功能
按照“人性理念定位、資源整合建設、招商引資擴容、市場運作開發、規範管理提質”的思路抓好城市建設。加快牤牛河城區段綜合治理、阿波羅購物廣場、百合家園、二一O小區等重點城市項目建設,實施中興大廈、商貿大廈、新世紀小區二期等重點工程,完成城市綜合開發面積70萬平方米。改造市場路、紅旗街北段,新建濱河北路、建安路,綠化文化街、光明街等主要街路。加快天然氣置換改造進度,新增天然氣用戶4000戶。加強城區用水管理,提高市民節水意識。創新城市管理辦法,加大城市綜合執法力度。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結合新農村建設,通過規劃定位、產業支撐、引資開發等措施,繼續加大開發力度,新增小城鎮開發面積10萬平方米。繼續做好兩條高速公路建平段工程建設配合工作,完成京四高速公路連線線工程和市下達的農村公路網油路鋪設、路基改造任務。多方籌集資金,加快城鄉電網改造,積極爭取縣域北部一次變建設項目,有效緩解電力供應矛盾。
(四)堅持項目帶動,最佳化開放格局
堅持以項目建設為總抓手,以招商引資為手段,以園區建設為載體,加速推進全縣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突出項目建設。建立和完善項目建設推進機制,在全縣上下掀起項目建設新高潮。在抓好續建項目的同時,重點運作好吉林通鋼有限公司投資3.5億元、年產100萬噸鐵精粉,山東三福集團總投資3億元、年產3萬噸氟化鋁等項目;圍繞資源深加工、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等包裝、儲備、論證一批項目;實施固定資產投資1000萬元以上項目60個,其中5000萬元以上項目21個,億元以上項目8個。突出招商引資。依託資源優勢和現有產業基礎,注重把握招商重點,引進一批能夠最大限度延伸產業及產品鏈條的項目,引進一批有現實基礎且適合我縣產業集群發展的項目,引進一批能夠有效填補我縣產業鏈條斷檔環節的項目。積極破解項目建設制約因素,努力催生一批對縣域經濟發展有明顯支撐作用的大項目。最佳化招商環境。按照“服務最佳、收費最少、政策最優、審批最簡、信用最高、治安最好”的要求,進一步增強大局意識、責任意識、風險意識,切實解決招商安商,承諾踐諾的問題,全力打造一流的招商引資環境。加大獎勵力度,對在招商引資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在物質上給實惠,在政治上給待遇,在社會上給地位,形成人人想招商、人人謀招商的良好氛圍。全年實現招商引資額35.8億元,實際利用外資1150萬美元,出口創匯1550萬美元。突出園區建設。堅持工業向園區聚集、項目向園區集中、投資向園區匯聚的原則,加快實現低成本擴張;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破解制約瓶頸,最佳化園區發展環境,吸引更多的項目落戶園區,加速壯大園區規模和實力。三個縣屬園區要引進固定資產投資超5000萬元以上項目10個,鄉鎮級工農業園區在項目引進上也要取得新突破。
(五)深化各項改革,提高發展活力
加大企業改革力度。繼續做好已改制工商企業的完善和收尾工作,解決好相關遺留問題;通過資源整合、資產變現等方式完成大修廠、葉柏壽造紙廠等6戶縣屬工業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繼續深化事業單位機構和人事制度改革。按照積極穩妥、分類推進、成熟一個改革一個的原則,將具備條件的社會中介類和生產經營類事業單位劃出事業單位管理系列;對職能劃轉、職能交叉、職責明顯弱化的事業單位實行分離或予以合併撤銷;逐步完善崗位管理措施,鞏固事業單位聘用製成果。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按照創建公共財政體系的要求,加強預算制度改革,擴大部門預算範圍,強化預算管理和監督;完善縣鄉財政管理體制,合理確定兩級收入比例,調動鄉鎮組織收入積極性;健全政府採購管理制度,實行采管分離;繼續加大行政事業資源和財政支農等資金整合力度,進一步最佳化支出結構,提高財政公共服務水平和保障能力。深化農村各項改革。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關係,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適度發展規模經營;繼續做好集體林產權制度改革收尾和後續配套改革工作。
(六)實施民生工程,構建和諧建平
重點抓好15件惠民實事。在2008年春節前完成縣城供水工程並投入使用;兌現原二糖廠多年拖欠部分菜農的甜菜款;啟動城鎮困難居民經濟適用房建設;完善城鎮特困居民廉租住房補貼制度;啟動農村特困殘疾人住房建設和維修工程;繼續改造城區供熱設施;完成建三線小馬場至101線路段中修;啟動城區垃圾處理廠和污水處理廠工程;籌建一所縣城國小;建設2所九年一貫制學校;新建一所縣城幼稚園;建成一所區域性敬老院;繼續實施農村飲水解困工程;啟動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擴大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範圍。
著力解決民生民享問題。繼續抓好省城鄉統籌就業試點工作,逐步建立城鄉一體的就業和服務體系。全面落實就業再就業優惠政策,引導下崗失業人員自主擇業。積極推進就業援助工作,幫助零就業家庭和特困家庭解決就業困難。進一步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擴大養老、失業、醫療保險覆蓋面。全面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完善各項管理制度,確保健康順利開展。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廣泛開展各種救助活動,做好優撫安置工作,切實解決好城鄉弱勢群體生產生活問題。著力抓好扶貧開發。推進戶有穩定收入項目建設,使項目戶達到農戶總數的90%以上;創新扶貧開發機制,做好新一輪扶貧開發準備工作;結合新農村建設,做好移民搬遷工作。
(七)統籌協調發展,推動社會進步
全面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繼續加大投入力度,消除危房1萬平方米,改造中國小食堂;整合職業教育資源,支持和發展民辦教育。加快科技創新步伐,提高科技貢獻率水平,用科學技術引領和支撐全縣經濟和社會發展。加快農村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規範醫療醫藥市場,加強食品、藥品監督管理,保障人民民眾健康安全。加強計畫生育社會撫養費征繳力度,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穩定低生育水平。加強公共文化體系建設,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廣泛開展文體活動,不斷提高競技體育水平。積極發展廣播電視業。紮實推進民主法制建設。堅持依法治縣,深入開展“五·五”普法,進一步規範行政執法行為,做到嚴格、公正、文明執法。堅持定期向縣委、縣人大、縣政協報告、通報工作情況,自覺接受縣委領導和縣人大、政協監督,高標準、高質量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認真做好安全生產排查整治工作,堅決遏制較大事故發生。加強信訪信息系統建設,健全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機制,嚴格落實領導包案和責任追究制度,完善信訪工作機制,努力增加和諧因素,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維護社會穩定。充分發揮公安部門職能作用,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強化社會治安防範體系建設,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進一步完善應急管理體系,提高應對突發公共事件能力。繼續做好礦業秩序整頓工作,嚴厲打擊私挖亂采、違法開採等非法行為,合理有序開發利用礦產資源。加大環境綜合治理力度,嚴格落實大環保責任,建立健全節能減排制度體系、監管體系、責任體系,將環保工作與經濟發展同步推進,爭創環保模範城。
(八)加強自身建設,樹政府新形象
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大興學習、調研之風,不斷提高各級政府工作人員運用辯證的思維考慮問題、運用科學的觀點指導發展、運用市場的眼光謀劃未來的能力和水平。堅持以服務為根本宗旨,規範和減少行政審批程式,完善公共行政服務中心建設,真正把政府的職能轉變到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來。堅持以創新適應形勢,始終保持永不滿足、爭創一流的進取精神,敢為人先,敢於推新,敢於超越,以創新的精神應對挑戰、破解難題、推動發展。
轉變作風,真抓實幹。堅持以實幹為本,把精力集中在想幹事上、把本領體現在會幹事上、把目標鎖定在乾成事上,真正做到活一方經濟、富一方百姓、保一方平安。堅持以落實為要,建立健全民主科學的決策體系、權責明確的責任體系和嚴格高效的監督體系,強化效能建設和責任意識,以出色的工作成績造福於民。堅持以攻堅克難為榮,時刻銘記發展責任,團結一心,奮力拚搏,全力開創建平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局面。
心繫百姓,勤政為民。要始終把提高城鄉居民收入、讓民眾生活寬裕作為政府的重大責任,時刻關心民眾的衣食住行和冷暖安危,及時了解民眾所思所盼、所需所求,積極暢通聯繫民眾、體察民情、為民解憂渠道,全身心地解決好廣大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在維護民眾利益中樹立形象,在解決實際問題中贏得民心。
公正透明,清正廉潔。大力推進政務公開,切實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全面落實廉政建設責任制,完善制約和監督機制,確保人民賦予的權力始終為人民謀利益,始終在陽光下運行。進一步強化經濟責任和政府投資項目審計,嚴格行政問責制度,努力從體制機制上剷除腐敗滋生的土壤。堅決查處違紀違法案件,切實糾正損害人民民眾利益的不正之風。所有政府工作人員都要時時以嚴律己,事事以廉為先,處處以身作則,努力以清正廉潔的形象取信於民。
各位代表,實現建平全面崛起、建設小康社會是全縣人民的期盼和根本利益所在,也是新一屆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讓我們在縣委的堅強領導下,在縣人大、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同心同德,眾志成城,攻堅克難,開拓奮進,為全面完成本屆政府各項工作任務,為早日實現小康社會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