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各位政協委員提出意見。
工作回顧
2005年,市人民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緊緊圍繞“四路並進、五力同驅”及構建和諧安陽的要求,開拓進取,紮實工作,較好地完成了市十一屆人大二次會議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
——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初步統計,,增長14.8%,其中,一產增長7.1%,二產增長18.2%,三產增長12.8%。人均生產總值突破10000元。
——工農業生產持續增長。限額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220億元,增長22%。全市糧食總產量254萬噸,增長3.3%,是歷史上第二個高產年。
——質量效益明顯提升。全市限額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28.8億元,增長60.4%,創歷史最好水平。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29億元,增長25.9%。
——三大需求顯著增長。全社會,增長50.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5.6億元,增長14.5%。,增長16%;實際利用外資2832萬美元,增長51.2%。
——就業再就業超過預期目標。新增城鎮就業人員10.3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5.3萬人,其中安置“4050”人員1.4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
——居民收入不斷增加。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23元,增長11.6%;農民人均純收入3220元,增長14%。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523.2億元,比年初增加60.9億元。
——縣域經濟快速發展。五縣(市)生產總值完成359.8億元,增長18.5%,高於全市平均水平;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突破10億元,增長26.9%。
2005年各項目標任務的勝利完成,標誌著“十五”時期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了階段性突破。綜合實力再上新台階。國民經濟連續五年實現了較快的增長速度和較高的增長質量,總量比“九五”末淨增300億元,年均增長12.8%,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3個百分點,高出全國4.9個百分點。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二、三產業比重上升到84%,比“九五”末提高4.8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17.5%。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建設實現新突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639.3億元,是“九五”時期的2.4倍。新建改建幹線公路580公里,完成和在建高速公路186.8公里。對外開放取得新成效。五年累計完成進出口總額22.6億美元,年均增長28.8%,其中出口總額完成11.4億美元,是“九五”時期的3.9倍,實際利用外資2.15億美元,比“九五”時期淨增2400萬美元。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比“九五”末增加4428元和1091元,年均增長12.8%和9%;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保持基本穩定,年均上漲1.8%。社會事業又有新進步。科技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43%,比“九五”末淨增3個百分點;衛生機構病床數12564張,比“九五”末增長37.5%;人口自然增長率4.9‰,低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全民環保意識不斷提高,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成效明顯。經過“十五”時期的發展,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站在了新的戰略起點上,進入了全面提升產業層次、加快經濟轉型、促進統籌協調發展的階段。
回顧“十五”時期尤其是近年來的工作,我們的主要做法和體會是:
(一)實施“四路並進”,經濟社會實現又快又好發展。我們緊緊抓住新一輪經濟成長機遇,凝聚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堅持不懈地推進了“農業立市、工業強市、三產富市、文化興市”。農業基礎地位進一步鞏固。實施了四大興農計畫、三大惠民工程、十大農業產業鏈和十大增效技術。優質糧食和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建設成效顯著,優質強筋小麥面積達297萬畝,占小麥播種面積的70%,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36%,比2000年提高了6個百分點。全面啟動了“35411”農業產業化經營帶動計畫,全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94家,培育農業產業化示範鄉鎮和特色農村經濟先進鄉鎮29個,新建300萬元以上的畜禽規模養殖場31個,新建、完善畜牧密集區70個;新增高效農業面積21.9萬畝,完成退耕還林和四荒拍賣造林15萬畝。開工建設了小南海泉域綜合治理、馬家岩水庫、洹河河道治理等一批重點水利工程,退耕還林、太行山綠化等重點工程穩步推進,農村和農業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去年外出務工人員70餘萬人,勞務收入已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工業在調整中快速發展。狠抓了“工業振興工程”,加強了36個工業項目和12個工業園區建設。安鋼120噸轉爐及爐卷軋機、湯陰華龍麵粉等一批重點工業項目建成投產。骨幹企業競爭力顯著增強,年銷售收入億元以上的企業達102家,其中安鋼突破200億元,安彩等9家企業突破10億元,成功申報了國家(安陽)顯示器件產業園和省汽車零部件工業基地。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了鋼鐵、機械、紡織、醫藥等傳統產業,加快了煤炭行業整合重組。認真落實國家巨觀調控政策,加大了安林公路環境污染綜合整治力度,壓縮淘汰了一批落後生產能力,關閉小鋼鐵、小水泥等浪費資源的企業192家。第三產業逐步壯大。積極發展文化旅遊、生態旅遊和紅色旅遊,2005年接待國內外遊客98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達35.4億元,創歷史新高。金融、現代物流、信息、諮詢等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住房、通信等消費熱點進一步升溫,沃爾瑪、大華物流等一批大型商貿集團和物流集團落戶我市。文化事業取得新的成效。成功舉辦了4屆殷商文化旅遊節,先後在北京、上海等15個城市和地區進行紅旗渠精神巡迴展,深入開展了創建文化先進縣(市)、民間藝術基地等活動。文化設施建設有了較大進展,建成了市殷墟博物館,基本建成了市博物館、圖書館等重點文化設施,擁有縣級圖書館5個、博物館3個、文化館9個。廣播電視和新聞出版進一步繁榮,創作了《紅旗渠》、《商頌》、《甲骨驚魂》等一批文藝作品。
(二)不斷最佳化投資結構,城鄉面貌發生明顯變化。我們從加強中心城市帶動作用、提高縣(市)經濟發展水平入手,加大了城鄉發展力度。著力抓好重點項目建設。“十五”期間,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4.9%,黨政綜合樓、汽車客運東站、東區污水處理廠等一批項目建成使用。積極鼓勵、引導社會資金投入,2005年民間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達54%。投資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工業投資和基礎設施投資比重分別達76%和20%,均比2000年有大幅提高。加強了中心城市建設。順利完成了城區行政區劃調整,市區面積由247平方公里擴大到543.6平方公里,市區人口由75萬增加到102萬,城市框架不斷拉大。加大了舊城及街景改造力度,新增、改造城市道路237公里,完成小巷治理387條;水、電、氣、暖等基礎設施功能增強,新增城市園林綠地1333萬平方米,建成區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34.5%。加快城鎮化進程。按照“三頭並舉、突出重點、協調發展”的要求,完善城鎮功能,增強產業聚集,推進了城鎮化進程。2005年城鎮化率達到32%。大力改善交通條件,完成投資61億元,新建、改擴建公路3436公里。積極開展“一申四創”活動。殷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已順利通過聯合國專家評估,成為2006年中國唯一的文化遺產申報項目;成功創建了“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和“省級園林城市”,“省級文明城市”創建工作進展順利,被省評為創建工作先進城市,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已通過省級初驗。
(三)努力構建和諧安陽,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我們不斷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努力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大力發展各項社會事業。繼續實施“科教興安”、“人才強市”戰略,開展了創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市活動,連續4年舉辦了全國特種養殖種植品種展示交流會。五年累計獲得省科技進步獎32項,市科技進步獎188項,授權專利726項。以安陽師院、安陽工學院專升本為契機,加快推進大學園區建設,普通高校在校生達2.9萬人,年均增長28.3%;新建、改擴建高中階段學校20餘所,高中階段入學率達到53%。高度重視人才工作,五年引進博士、碩士研究生262名。城鄉醫療衛生條件不斷改善,建立健全了衛生監督、疾病控制和醫療救治等公共衛生體系,開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競技體育水平不斷提高。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得到加強。深入開展了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選派五批7700多名幹部進駐1848個行政村開展幫扶工作。繼續推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順利完成了第四、第五屆村委會換屆選舉,城市社區建設成效明顯。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五年累計辦理人大代表建議1109件和政協提案2313件。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取得新成效。深入開展了雙擁工作,連續三次榮獲國家雙擁模範城,連續六次榮獲省雙擁模範城,軍政軍民團結不斷鞏固。加強了信訪工作和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信訪案件結案率大大提高,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得到有效遏制,處理突發事件能力不斷增強,連續兩年被評為全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市。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專項整治活動,安全生產狀況明顯改善。全面推進了社會化消防安全防範體系建設,連續13年被評為省先進消防支隊,連續18年未發生特大火災事故。去年我市被評為全國人民防空先進城市,並由國家三類人防重點城市提升為國家二類人防重點城市。依法保護婦女權益,老齡和關心下一代工作健康發展。民政、統計、審計、地震、史志、檔案、無線電管理、經濟研究、民族宗教等工作也都取得了新成績。
(四)著力推進改革開放,發展活力明顯提升。我們強力把改革向縱深推進、向廣度拓展,努力擴大對外開放,經濟成長活力進一步增強。積極推進各項改革。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推動了國有企業改革,國有企業改制面達90%以上。完善了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不斷最佳化發展環境,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46%。取消了農業特產稅,提前一年免徵農業稅,全市農民減負增收2.3億元。完成了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國有及國有控股糧食購銷企業由132家減少到39家,糧食購銷市場主體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加快財稅體制改革步伐,初步形成了公共財政框架。農村信用社改革進展順利。積極穩妥地推進了科技、教育、文化、衛生、城市公用事業等領域改革。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充分藉助紅旗渠精神巡迴展等平台,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工作,近兩年全市引進域外項目826個,到位資金79.3億元。外事僑務工作不斷加強,先後與日本草加市、加拿大萊橋市等5個國外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關係,開展了一系列國際交流與合作活動。在中央電視台成功製作播出了《讓世界了解你》安陽專題節目,我市的國際影響力和知名度不斷提升。
(五)堅持以人為本,民眾享受了較多的發展成果。我們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財力,著力解決民眾最直接、最關心、最現實的問題,力求讓人民民眾得到更多實惠。認真抓好政府每年向全市人民承諾的十個方面重要實事,較好地解決了50個方面、120餘件民眾普遍關注的難點、熱點問題。積極落實就業再就業扶持政策,城鎮新增就業人員20.6萬人次,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7.7萬人,其中“4050”人員2.6萬人。強化了養老、失業、醫療、工傷四項保險的擴面征繳,加強了“兩個確保”和城市“低保”工作,全市406.9萬人次納入低保。籌措資金2.4億元用於農村中國小危房改造,累計改造農村中國小1012所,消除D級危房52.9萬平方米,提前兩年超額完成改造任務。投入資金6600萬元,建成覆蓋全市農村中國小的現代遠程教育網路。認真落實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資助農村貧困家庭中小學生4588萬元。投入資金1500萬元改造了30所鄉鎮中心衛生院。利用僑資興建希望國小9所。加大了扶貧救災力度,五年共有18.4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解決了西部缺水區25.9萬人和東部苦水區25.5萬人的飲水困難。新增農村沼氣用戶5萬餘戶,有效地改變了農村庭院面貌。完成了農村電網改造,實現城鄉居民生活用電同網同價。推進了建築領域拖欠工程款和農民工工資清理工作,較好地維護了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
(六)積極轉變職能,政府自身建設得到加強。我們堅持開拓創新,著力提高行政能力和服務水平。順利完成了政府機構改革,市政府機構減少26%,行政編制總體精簡24.6%;鄉鎮機構改革任務如期完成,分流4427人,清退1436人,鄉級領導職數減少了325個。貫徹實施了《行政許可法》,認真清理行政許可項目和主體,行政審批項目由1603項減少到319項,減幅達80%,推行並聯審批、代辦代理制度,建立了投資建設項目審批“綠色通道”。簡化了行政審批程式,在全省率先開展了建設服務型政府工作,建成行政便民服務中心、勞動保障服務中心、行政效能監察中心、人才開發服務中心和財政國庫支付中心,推出了政府電子政務區域網路、多媒體信息亭等一系列服務新舉措。探索完善各種應對突發事件的預案和應急機制,提高了政府預防和處置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推行了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工作;進一步最佳化經濟發展環境,嚴肅查處了影響企業環境的刑事案件2100多起;開通了市長便民公開電話、效能監督熱線,開播了《陽光對話》電視欄目,完善了政府新聞發布制度,暢通了領導與民眾、政府與企業溝通的渠道。
各位代表,過去的五年,是我市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進步的五年,也是我市綜合競爭力提升較快、城鄉面貌變化較大、人民民眾收益較多、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的五年。這些成績的取得,是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市人大、市政協大力支持的結果,是全市人民同心同德、團結奮鬥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奮鬥在各條戰線的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幹部、解放軍指戰員、武警官兵、政法幹警,致以崇高的敬意!向給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工商聯、人民團體以及社會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向所有關心、支持我市現代化建設的離退休老同志和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國際友人,表示誠摯的謝意!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經濟社會發展和政府工作還存在著一些矛盾和問題,主要是經濟成長方式粗放,產業結構不盡合理;對外開放程度較低,域外資金進入規模不大;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趨尖銳,改革的難度不斷增大;一些地方、部門和政府工作人員辦事效率低,為民眾、為基層、為企業服務的主動性不夠,形式主義、奢侈浪費現象依然存在,思想不解放,市場意識淡薄,抓改革促發展的緊迫感和責任感不強等。對此,我們一定高度重視,在今後的工作中認真加以解決。
二、“十一五”時期的總體要求和戰略重點
“十一五”時期是我市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也是我市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建設豫北區域性中心強市的關鍵階段。世界經濟的增長態勢、國際產業的快速轉移,有利於我們改革開放、招商引資。國家實施中部崛起戰略,在產業發展、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有利於我們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我市的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基礎設施日益完善,體制機制不斷創新,發展環境進一步最佳化,全市上下想發展、謀發展的氛圍愈加濃厚,這些都有利於我市在新的戰略起點上加快發展。我們一定要按照“決戰十一五、提高總實力、轉型上軌道、實現大跨越”的要求,進一步增強責任感、使命感,搶抓機遇,精心謀劃,推動“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再上新台階。
“十一五”時期,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堅持“四路並進”,加強自主創新,大力實施科教興安、人才強市、開放帶動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強力推動各項改革,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外向型經濟和縣域經濟,全面提升綜合實力和競爭力,著力構建和諧安陽,努力實現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奮鬥目標是: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人均生產總值提前3年實現比2000年翻一番;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高於生產總值增長;城鎮化水平達到40%。開放型經濟明顯提升。五年累計利用外資2.5億美元,2010年外貿進出口總額11.9億美元;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比重達到55%。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單位生產總值能耗比“十五”末下降20%左右,森林覆蓋率達到28%。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科技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到50%,教育水平進一步提高,文化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達到90%。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7.8%;社會就業比較充分,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進一步加強,和諧社會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實現以上奮鬥目標,要著力抓好以下戰略重點:
(一)繼續堅持“四路並進”,提高總體競爭力。“四路並進”是我市實現宏偉奮鬥目標的基本途徑和重要支撐,必須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加快推進。加快推進“農業立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施“百萬畝優質高效農業開發”計畫和“抓百區、帶萬戶,創建畜牧大市”計畫,繼續實施“35411”產業化經營帶動計畫,重點打造糧食、棉花、花生、林果、畜牧、瓜菜菌等十大農業產業鏈,培育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3家以上。繼續抓好150萬人的沼氣建設和100萬人的安全飲水工程。加強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引導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有序轉移,“十一五”末,全市勞務輸出達到100萬人次。加快推進“工業強市”。把加快工業化進程擺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推進工業振興工程,整合和振興機械、紡織、醫藥、建材工業,提升工業發展的檔次。著力建好鋼鐵、食品、煤化工、電子、先進制造業五大工業基地。不斷加大財政投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強創新體系建設,加快用先進技術和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步伐,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大力推進資源節約,合理開發優勢能源和礦產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使經濟成長由主要依靠資源投入轉向主要依靠自主創新和經濟成長方式轉變上來。加快推進“三產富市”。大力發展旅遊業,進一步整合旅遊資源,積極實施“1715”工程,打造豫北區域性文化旅遊中心。大力發展旅遊相關產業,積極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遊商品,到“十一五”末,旅遊總收入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7%以上。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重點搞好物流結點發展規劃,把安陽建成與鄭州中心城市相呼應,帶動豫北地區,輻射河北、山西,連線山東、京津地區的重要物流樞紐。加快發展房地產業,積極發展社區服務、信息服務、中介服務和金融保險等服務業。加快推進“文化興市”。把發展文化產業作為重要突破口,使文化產業成為我市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繁榮文化藝術事業,推動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等快速發展,不斷湧現文化精品。加強文化設施建設,建成一批現代化文化建築和民眾文化基礎設施。完成河南中國文字博物館、安陽會展中心等文化設施建設。
(二)加快城鎮化進程,著力建設宜居城市。按照建設現代化大城市的要求,最佳化城市發展布局,完善六大功能區建設,處理好文化名城、工業重鎮和現代化城市的關係,在老城區和殷墟保護區體現歷史文化名城特色,在東南新區體現現代化城市風貌,在工業園區體現工業大市的實力,確保城市整體形象實現“三年提升、五年大變”的目標。圍繞爭創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的目標,加大環境治理和美化、綠化力度,疏浚水系,完成環城河綜合治理和洪水河城區段綜合治理工程,加快遊園綠地建設,使安陽成為環境優美、生態良好、交通便利、生活舒適、人文和諧的宜居城市。加快構建現代化交通體系,建設長泰鐵路安陽段和北京至鄭州鐵路客運專線安陽段,建成安林、安南、林長、大廣和濟東高速公路安陽段,形成南北以京珠高速,東西以安南、安林、林長高速構築的“十字”型交通骨架。積極推進連線衛星城市的高等級外環線建設,拉大中心城市框架,完善市區邊緣和市內立體交通網路,最佳化公交線路和場站布局,提高通行能力。
(三)強力推進改革開放,實現經濟有序轉型。以根本消除經濟成長的體制性障礙為目標,力爭在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取得實質性突破。繼續加大國有企業和公用事業改革力度,完善國有資本有進有退、合理流動的機制,加快產權制度改革和國有產權轉讓。健全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系,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積極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發展,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和股權比例限制,逐步提高非公有制經濟比重,使之成為推動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堅持以開放促發展,形成更具活力的開放型經濟體制,大力引進戰略投資者,實現由主要依靠自身潛力向更加注重藉助外部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的轉變,加強同其他地市的橫向聯合和協作,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四)全面建設和諧安陽,保持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緊緊圍繞構建和諧安陽的總目標,更加關注民生,努力打造活力、有序、公允、誠信、平安和秀美安陽,促進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加快社區服務平台、就業服務網路建設,形成經濟成長與就業擴大共進的發展模式,確保全市每年新增城鎮就業人員5萬人以上。建立和完善多支柱、多層次、廣覆蓋的社會保障體系,規範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市級統籌。合理調節收入分配,不斷提高城鎮低收入者和廣大農民的收入水平,擴大中等收入人群的比重,認真解決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醫療和子女就學等困難,努力緩解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切實保護生態環境,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十一五”末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16.7%,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減5%。加快發展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健全公共服務體系,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創新社會管理體制,妥善協調各種利益關係,注重社會公平。加強民主法制建設,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確保社會大局穩定。
《安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及其說明已印發各位代表,請予審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