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長治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2005年長治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是長治市人民政府2005年發布的一份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05年長治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 發表日期:2005年3月31日

——2005年3月31日在長治市第十一屆
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
市長杜善學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市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04年政府工作回顧
過去的一年,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市政府按照市十一屆人大四次會議部署,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創環境,調結構,全面建小康”的基本工作思路,狠抓百強調產,大力發展社會各項事業,圓滿完成了預定的目標任務,進一步鞏固了全市政通人和、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良好局面。
(一)綜合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去年(2004年),全市生產總值完成318.5億元,比上年增長15%;財政總收入完成51億元,增長9.7%;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7.05億元,增長29.6%。13個縣市區和高新區財政收入全面增長,超億元縣的數量位居全省第一。
經濟成長的自主能力不斷增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完成129.4億元,實現利潤27.5億元,分別增長19.2%和59%;農林牧漁業總值完成53.2億元,與上年基本持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63億元,增長27.5%;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60.5億元,增長20%;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399.9億元,各項貸款餘額266.9億元,分別比年初增長26.4%和25.1%。
(二)百強調產取得顯著成效。全力推進百強調產,突出大企業、大集團建設。去年(2004年)累計申報百強項目310個,投產131個,在建138個,新增銷售收入364.6億元,新增利稅33.7億元。全市年銷售產值億元以上的企業達到61個,長鋼、潞礦、常平等6家企業列入全國大型工業企業名錄。
圍繞傳統產業新型化和新興產業規模化,市委、市政府進一步確立了推進新百強工程、建設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的結構調整新思路,編制了我市行業結構調整規劃,確定了今後5年全市14個行業和領域的結構調整實施方案。
(三)扶農促農力度進一步加大。認真貫徹中央1號檔案和省政府關於糧食生產八項政策,落實了糧食直補資金,調動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全市糧食總產突破15億公斤,增長11.8%,創歷史最高水平。深化農村稅費改革,在國家減征農業稅率1個百分點的基礎上,我市又減了1個百分點,5個縣市區取消了農業稅,全市共減征農業稅1472萬元。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綠色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46個,屯玉種業的屯玉牌商標榮獲中國馳名商標;國家標準委員會認定了我市25個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區,認定數在全國地級市中名列第一;綠色農產品銷售收入達到16.7億元,增長14.1%。實施了農民增收大培訓和農村勞動力培訓“陽光工程”,新增農村外出務工人員9.5萬人,累計達到38萬人。實施了“移民扶貧、種草養畜、農產品加工、旱作農業”四大扶貧工程和飲水解困工程,又有2442人實現異地移民,1.4萬人解決溫飽,11.58萬人解決飲水困難。
(四)改革開放取得明顯進展。為了推進市屬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市政府籌集改制資金3000萬元,對7戶市屬國有企業實行了改制;5戶資不抵債、經營困難的企業進入破產工作程式;按照公司法和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規範了20戶優勢企業的法人治理結構。
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制定出台了《長治市關於進一步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決定》,評選表彰了以民營企業家為主的39名“當代潞商”。全市規模以上民營企業達到364個,常平、潞寶、長信進入全國民營企業500強,鄉鎮和民營企業完成增加值118.7億元,入庫稅金13.9億元,分別增長59.3%和66.3%。
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全市進出口總額達到1.14億美元,比上年翻了一番。新批外商投資項目8個,協定利用外資1686萬美元。長治高新區西式工業園建設進展順利,累計已有6家德資企業入園。
(五)城鄉面貌有了很大改善。按照“低密度、高綠化、多功能”的城市規劃建設思路,積極與國家開發銀行合作,實施城市建設和土地收購項目40多項。去年(2004年)城建投資達到5.1億元,是長治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歷史上投資最多、鋪開工程最多、完工項目最多的一年。開工建設了7條道路、2座橋樑、11項綠化工程等一批項目,完成了英雄路、廣場環路、太行東西街、東大街、北外環立交橋等路面改造和鳳凰嘴、演武巷等45條小街小巷的硬化鋪裝工程,建成了500千伏榆侯輸電線路等一批輸變電工程。編制了漳澤湖概念規劃、城市景觀規劃設計,城市功能和品位進一步提高。
按照通省高速路、通縣一級路、通村水泥路、環城高速路、農村客運網的“三通一環一網”規劃,長邯、長晉兩條高速公路和長治到壺關一級路建成通車,長太高速公路路基工程基本完成。新增通村水泥(油)路1084公里,村村通比例由上年的90%上升到92%。在全省率先實施了農村客運網工程,已有6個縣開通了農村客運線路。長治機場安裝了導航設施,新開通了長治至廣州航線,到北京的航班機型改為波音737,成為山西省第二大空港。
圍繞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和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建設了醫療垃圾焚燒處理場、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和集中供熱一期工程,污水處理廠投入使用。我市連續九年榮獲全省衛生城市,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奪得全省“三連冠”,成為全省唯一申報國家衛生城市的地級市。全民動員搞綠化,共植樹造林43萬畝,其中完成退耕還林8.5萬畝,太行山綠化7.7萬畝,通道綠化988公里。城市園林綠化成效明顯,市區綠化覆蓋率和綠地率達到33.1%和30%,人均公共綠地達到8.7平方米,被省政府命名為首批“山西省園林城市”。深入開展了“上黨環保行”和大氣環境治理“淨空行動”,狠抓焦化行業的專項清理整頓,招聘60名煙囪管理員和污水排放管理員,對市區廢水、廢氣、噪聲污染實施了有效的監督管理。全市空氣品質二級以上天數達到188天,比上年增加40天,整體環境質量在全省繼續處於較好水平。
(六)社會各項事業明顯進步。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組織實施省級以上“火炬”、“星火”、“攻關”計畫53項,天脊集團煤制氨工藝技術獲得國家級科技進步獎,特種汽車製造、鳳凰膠帶等4家企業通過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有17家民營企業通過省級民營科技型企業認定,我市再次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市稱號。
教育事業蓬勃發展。投資5000多萬元,完成近15萬平方米的中國小危房改造,經過三年建設基本實現了校校無危房。實施“三名”(名師、名校長、名學校)工程,教學質量得到進一步提高。成立了長治市資助貧困大學生入學促進會。建立義務教育保學金制度,使1萬餘名貧困家庭子女接受和完成了義務教育。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引進國內外各類優秀人才1000多名。
公共衛生體系逐步完善。去年(2004年)完成了市縣疾控中心和傳染病區國債項目建設,提高了全市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在全省率先建立了農民健康員制度,為全市的行政村配齊了農民健康員,配備了農村巡回醫療救護專用車,對141所鄉鎮衛生院實施“三改一建”工程,目前已有60所鄉鎮衛生院通過驗收。實施了“三統一、三落實”的計生工作措施,計生工作連續4年在全省綜合考評中名列第一。
文化事業進一步繁榮。廣播電視、新聞出版、文化藝術等方面湧現出一批精品佳作。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不斷深入,民眾體育和全民健身運動廣泛開展,競技體育取得新成效。
安全生產工作得到加強。圍繞煤礦安全生產,狠抓責任主體和現場管理措施的落實,向全市地方煤礦派駐了514名煤礦安全檢查員和一批工程技術人員,322座礦井完成了採煤方法改革,140座礦井完成了雙迴路供電工程,所有礦井裝備了安全監測監控系統。去年(2004年),全市共排查處理重大安全隱患34起,煤炭百萬噸死亡率有了新的下降。非煤礦山、道路交通、危險化學品、易燃易爆品、公眾聚集場所消防安全等工作不斷加強。
雙擁共建、國防動員、民兵預備役建設和人民防空工作進一步鞏固,經濟普查工作有序推進。婦女兒童、文物保護、宗教、僑務、外事、對台、氣象、地震、檔案、保密、市志、老齡、殘疾人事業等各項工作也都取得了新的業績。特別是在中央電視台舉辦的中國魅力城市評選活動中,我市榮獲中國十大魅力城市稱號,成為華北地區唯一獲此殊榮的城市,長治在全國的知名度進一步提升。
(七)民主法制建設得到加強。認真執行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各項決議,積極支持人民政協的工作,主動加強同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代表人士和人民團體的聯繫,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廣泛聽取社會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大力開展普法教育,貫徹實施《行政許可法》。深入開展行風評議和爭當人民滿意公務員活動,整頓和規範了食品、藥品等市場經濟秩序,加強了土地市場、建築市場和礦產資源交易管理,組建了長治信用諮詢中心和企業信用信息平台,經濟發展環境不斷改善。圍繞打造平安長治,開展了創建平安縣城、平安鄉鎮(街道)和平安單位等活動。嚴厲打擊各種刑事和經濟犯罪,人民民眾的安全感明顯增強。政府系統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深入推進,嚴肅查處各類違紀違法案件,我市被中紀委、中組部等五部委評為“全國經濟責任審計先進市”。
(八)人民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去年(2004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136元,增長1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263元,增長13%。在推進就業和再就業工作中,市政府設立了再就業基金,通過發展經濟和開發公益性崗位,實現新增就業4萬人,下崗職工再就業率達到35%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以內,全市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的基本生活費和離退休人員的養老金髮放率繼續保持100%,社會保障和再就業工作獲得“全國勞動保障系統集體一等功”和“全國再就業先進單位”榮譽。加大對社會弱勢群體的救助,提高了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5.2萬名城鎮低保對象實現了應保盡保;在農村實行困難群體救助制度,對五保戶、因病因災因殘造成的貧困戶、建國前入黨的農村老黨員,發放了政府救濟和生活補貼。改革工資分配製度,為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發放了效益工資。認真執行企業最低工資標準,不斷提高職工的工資收入水平。
過去的一年,是我市經濟社會取得顯著成績的一年,主要經濟指標創近年來的最好水平,100多項工作跨入全省或全國先進行列。回顧一年來的工作,我們有四點體會:
一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全局,創造性地把上級精神和本地實際結合起來,統籌兼顧,綜合配套,努力實現全市經濟社會的良性互動、城市鄉村的協調推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二是堅持以經濟結構調整為主線,大力推進百強調產,切實把市場、企業、政府三股力量扭在一起,以項目建設為載體,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以最佳化資源配置、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社會為方向,加快傳統產業新型化和新興產業規模化步伐,不斷最佳化全市經濟結構,著力轉變經濟成長方式。
三是堅持不斷提高政府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切實履行政府的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進一步完善工作落實機制,努力用新思路、新機制、新辦法,破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
四是堅持以人為本,讓人民民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努力營造風正氣順心齊、團結和諧穩定、改革發展創新的良好環境氛圍,保護好、引導好、發揮好各方面幹事創業的積極性。
各位代表,我們所取得的每一項成績,都是全市人民辛勤勞動、團結奮鬥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各級幹部,向駐市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官兵、公安幹警,向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和人民團體,向所有關心支持長治建設的朋友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看到,在經濟社會發展和政府工作中還存在著不少問題:一是農民持續增收難度較大,農業綜合經濟效益偏低;二是經濟結構傳統型的特徵依然明顯,新興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不足,支柱產業多元化的局面尚未形成;三是經濟發展的外向度不高,資金、土地、資源和環境的制約日趨嚴重;四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工作需要進一步加強,經濟發展環境仍不夠寬鬆,一些部門的工作作風和辦事效率有待繼續改進和提高。我們要高度重視這些問題,積極採取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二、2005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
2005年,是我市興新百強、建新基地、上新台階、求新跨越的開局之年,是全面實現“十五”計畫目標、為“十一五”規劃奠定基礎的關鍵一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圍繞“創環境,調結構,全面建小康”的基本工作思路,積極實施大綠色發展戰略,大力推進以新百強為支撐的經濟結構調整,加快建設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切實轉變經濟成長方式,不斷提高人民民眾的生活水平,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12%;財政總收入增長1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1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2%;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8.5%;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以內;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空氣品質二級以上天數達到210天。
圍繞實現上述總體要求和預期目標,市政府及其工作部門要認真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四項政府職能,努力做好各方面工作:
(一)充分發揮經濟調節職能,積極推進經濟成長方式的轉變
大力實施新百強工程,確保經濟結構調整明顯見效。按照省委、省政府關於建設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的部署,突出大企業、大集團建設,以全市123個新百強企業為支撐,集中力量發展煤炭、焦炭、化工、冶金、電力、機械裝備、綠色農業、中西製藥、新材料和旅遊業10個重點行業,培育壯大煤焦化、現代冶金、電力、機械裝備和綠色農產品5個在全省乃至全國領先的新型化工業基地。
一是抓緊制定和實施123個新百強企業的三年推進計畫。對列入新百強的企業,要逐個落實企業發展目標、經營管理、技術創新、市場行銷、品牌培育、資本運作和技術人才引進等各項措施,要逐個制定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企業三年推進計畫,幫助企業用足用好各項政策措施,支持金融部門做好企業貸款發放和回收工作。繼續實行市縣和部門領導包重點企業、包重大項目工作制度,建立服務企業直通車辦事制度,把企業三年推進計畫落到實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