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溧陽政府工作報告》是溧陽市人民政府2005年所做的工作報告。
一、擴大總量,最佳化結構,國民經濟躍上新台階
2003年,全市完成國內生產總值121.15億元,全口徑財政收入12.27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2.68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8.6%、39.4%和76.7%。農業經濟穩步發展。全市實現農業總產值25.6億元,比上年增長4.5%。農業結構調整加快推進,優質糧油、經濟林果、食草畜禽、設施農業、特種水產等傳統優勢產業繼續壯大,農業內部結構不斷最佳化,建成市級以上農業科技示範園區22個。農業產業化經營取得新發展,全年吸納“三資”1.58億元開發農業,新辦農業企業10餘家。農業標準化建設成效明顯,農產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建成運行。全市申報認定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95個,53隻產品通過無公害農產品或有機綠色食品認證,成為全省首批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整體推進試點縣(市)之一。農產品市場體系日臻完善,農業一體化專業協會工作活躍,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良好,對接超市工作進展順利,已有11家農業企業的42隻產品進入滬寧大超市。建立了農業貸款信用擔保中心,全年辦理擔保貸款1031萬元,有力支持了農業發展。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防汛防旱能力不斷增強,全年完成水利土石方650萬方,歷時3年的北河整治工程全面竣工,上沛河、上興河等骨幹支流基本整治到位。工業增長勢頭強勁。全市完成工業總產值211.4億元,實現銷售收入193.2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9.4%和24%;實現利稅15.26億元,其中利潤5.88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54.6%和101.4%。全市工業用電量和工業納稅銷售收入分別比上年增長46.5%和36.9%。工業投入再創歷史新高,全年完成37.24億元,比上年增長2.03倍,實施億元以上項目14個,11個鎮(區)投入超億元。重點骨幹企業支撐作用明顯,湧現銷售收入超10億元企業1家,超億元企業24家,利稅超千萬元企業26家。私營個體經濟加速發展,全年新增私營企業556家,新增註冊資本5.3億元。企業品牌和質量意識日益增強,全年新增國家免檢產品2隻和常州市級以上名牌產品8隻,55家企業通過ISO9000、ISO14000等系列體系認證。全年申報註冊商標183隻、常州市知名商標2隻、省著名商標2隻。全市建安業發展順利,完成施工產值56.8億元,實現勞務收入17.4億元,累計施工面積410萬平方米,分別比上年增長8.3%、7.1%和12%,創省優以上工程5項,市優以上工程19項。服務業呈現良好態勢。全市實現三產增加值40.1億元,實現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9.4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3.2%和12%。蘇浙皖邊界市場完成成交額46.8億元,比上年增長15.8%。商業流通業態不斷更新,超市、連鎖店、專賣店發展較快。旅遊業快速發展,旅遊基礎設施投入超5000萬元,新增2A級景區4家、四星級飯店1家、三星級飯店2家,天目湖旅行社進入全國百強旅行社行列。全年接待國內外遊客200多萬人次,實現旅遊服務收入18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6%和10%。信息諮詢、物流配送、社區服務、中介交易等新興三產發展加快,成為推動全市服務業發展的新生力量。財稅金融發展迅速。通過大力增收節支,強化稅收征管,確保了財政收支平衡。全市完成國稅收入5.26億元,地稅收入3.44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3.5%和31%,再次被省政府命名為財政收入上台階先進單位。金融秩序穩定,存貸總量快速增長,年末各項存款餘額117.85億元,各項貸款餘額66.73億元,分別比年初增長23.1%和42%。創建金融安全區工作取得明顯成效,不良貸款餘額和比率均有所下降。
二、突出重點,開拓創新,改革開放形成新局面
開放型經濟穩中求進。全年新批外資企業61家,協定利用外資2.18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06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56.4%和6.4%。外資大項目明顯增多,全市新批總投資500萬美元以上項目12個,協定利用外資1.7億美元。全市實現自營出口1.1億美元,其中三資企業出口6192.9萬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5.1%和45.3%,2家企業自營出口超千萬美元。全市新簽外經契約額2741萬美元,實現營業收入2226萬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6.2%和35.7%。恢復成立了市招商局,招商資源得到進一步最佳化整合。海關辦事處業務量不斷增加,商檢辦事處獲準籌備。對口支援、經濟協作取得新的成績,全面完成了上級交給的政治任務。載體建設日益加強。經濟開發區建設不斷加快,發展亮點逐步顯現,全區完成業務總收入49億元,比上年增長33%;全年基礎設施投入5000萬元,工業投入7.53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25倍和4.67倍;新增企業42家,新增註冊資本5.3億元。各鎮工業集中區發展勢頭迅猛,集聚效應日益顯現,貢獻份額逐步上升,全年新增開發面積14平方公里,新辦企業131家,工業投入16.9億元。天目湖工業區全面啟動建設,埭頭、綢繆等特色區形成相當規模。各項改革不斷深化。繼續深化農村稅費改革,切實加強農民負擔監督管理,負擔總額比上年減少894萬元。積極探索土地轉包、轉讓、租賃等多種形式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和農林場圃整體改制的有效途徑,進一步深化場圃改革。完善企業改革改制,促進企業變更登記手續規範到位,鼓勵各鎮改制企業買斷土地使用權和基本電力設施,明晰企業產權。加快改制企業內部管理體制創新,初步建立符合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法人治理結構,全面激發了企業的內在動力和活力。穩步推進事業單位產權制度改革,深化人事制度、多元化分配製度和職稱制度改革。順利實施第二輪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全市審批總事項縮減42%,審批總時限縮減40%,進駐行政審批中心的審批事項占總事項的53.2%。加快財政體制改革,部門預算、政府採購等工作取得明顯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