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五年工作的回顧
1998年以來,市十屆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團結帶領全市人民,銳意改革,開拓進取,務實創新,推動了全市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快速發展。
主要經濟指標增長較快,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2002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80.2億元,年均增長9.8%;全口徑財政收入完成8.08億元,年均增長11.7%;地方財政收入完成3.59億元,年均增長8.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4.47億元,年均增長15.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0.18億元,年均增長9.7%;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694元,年均增長4.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014元,比上年增長19.4%。經濟成長的質量和效益顯著改善,2002年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112%,比1998年提高了57.8個百分點。2002年,限額以上工業增加值、限額以上工業銷售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固定資產投資額四項指標增幅居全省第一位。
經濟結構調整成效顯著,一、二、三產業全面發展。板塊經濟發展迅速,山區、平原、城區、景區四大特色板塊初具規模,糧經比例由1997年的79:21調整到2002年的56:44;高效農業園區、生態養殖園區快速興起,畜牧業發展迅猛,外資開始進入農業;農業龍頭企業、農產品交易市場、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農民經紀人作用顯現,農業產業化水平進一步提高;農產品標準體系建設加快,7種農產品通過省無公害標誌認證;完成退耕還林25萬畝,植樹造林27萬畝,改造中低產田14.7萬畝;建設王屋山、布袋溝集中供水工程以及多處小型分散飲水工程,解決和改善了山區10萬餘人的飲水困難,2002年獲得省政府頒發的“紅旗渠精神杯”金杯獎和水利部頒發的“全國農村飲水解困工作先進集體”稱號;完成各類扶貧投資8000餘萬元,80餘個貧困村的基礎設施條件得以改善;小浪底庫區3.8萬名移民得到妥善安置,多次受到省政府表彰,被評為全國移民工作先進單位。工業企業技術改造投資累計達18億元,完成了豫光鉛冶煉煙氣(塵)綜合治理、濟鋼35萬噸高速線材生產線等一大批技改項目,湧現出年銷售收入超10億元的企業2家,超億元的企業10家,濟鋼、豫光連續3年進入河南省工業企業百強行列;企業管理水平不斷提高,有40家企業通過了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2002年全市私營企業達到716家,個體工商戶達到16653家;鄉鎮企業發展較快,從業人員達9萬餘人,成為鄉鎮財政收入和農民工資性收入的重要來源;實行集中整治和專項檢查相結合,小煤礦和非煤礦山的安全生產條件得到改善,安全生產形勢良好。大力發展旅遊業,開展了“世紀旅遊年”等多種宣傳促銷活動,景區建設累計投資1.86億元,建成了王屋山索道、五龍口觀光電梯、張嶺碼頭等一批景區工程,旅遊接待人數年均增長27%,五龍口景區通過國家4A驗收,2001年獲得“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稱號;金融業穩步發展,2002年,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47.26億元,年均增長13.89%,各項貸款餘額40.5億元,年均增長6.83%;市場建設力度加大,開發周園路綜合商貿街,建成了恆泰建材城、丹尼斯量販、百貨大樓等一批專業市場和連鎖超市,城鄉市場繁榮。
各項改革全面推進,對外開放力度加大。大力推進企業改制,完成市屬及鄉鎮企業改制253家,改制面達97.6%,豫光金鉛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完成農村土地延包,穩步推進農村稅費改革,全市農民負擔總體下降了37.4%。完成了機構改革任務,市政府工作部門由45個精簡為28個,人員編制精簡了40%;鄉鎮機構改革全部結束,人員編制精簡了27%。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兩個確保”、“三條保障線”得到落實,社會保障資金征繳率和發放率顯著提高,完成了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制度改革。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穩步推進,政府採購、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收付、收支兩條線、鄉級財政體制改革全面展開。強力推進殯葬改革,火葬區火化率達100%。社區建設穩步推進,4個社區掛牌成立。改革行政審批制度,審批項目由2000餘項清理精簡到150項,成立了“濟源市行政審批便民服務信息中心”,實行集中受理,限時辦結。開展經營城市改革,成立了土地收購儲備中心和土地交易中心,成功拍賣城市土地14宗。實行國有礦產資源開採權拍賣,建立資源有償使用機制。開展城鎮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醫療機構分類管理、病人選擇醫生、藥品集中招標採購、區域衛生規劃穩步推進。對外開放成效顯著。實際利用外資累計達4092萬美元,年均增長13.2%;累計完成外貿出口1.83億美元,年均增長56%,48家企業獲得進出口經營權;積極開展對外友好交往,2002年與日本新座市締結為友好城市。大力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集中整治經濟發展環境和企業周邊經營環境,發展環境明顯最佳化。
基礎設施建設成績顯著,城市面貌日新月異。累計爭取國債、中央預算內及省基本建設項目47個,爭取資金2.9億元。交通建設完成投資9.8億元,新建改建公路550餘公里,完成了207國道濟源段、濟邵公路濟源至陽台宮段的擴寬改造,建成了小浪底專用公路、濟陽公路、汽車客運總站,交通條件顯著改善。電力建設投資達3億餘元,完成城網、農網改造,實現了村村通電。大力支持服務國家、省重點工程建設,沁北電廠、濟洛高速公路開工建設。城市建設取得飛躍發展。環城公路全線通車,新行政區建成啟用,新增城市道路56公里,城區面積快速擴張;舊城改造力度加大,完成了宣化大街、濟水大街、文昌中路的擴寬改造,南北蟒河得到初步治理;集中供氣、供熱發展迅速,程控電話容量達12萬餘門,網際網路註冊用戶達4500餘戶,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建成了世紀廣場、環保苑、園丁園、望春園等一批廣場和遊園,新增城市綠地面積120公頃,城市亮化全面啟動,創建力度不斷加大,城市形象煥然一新;先後獲得了“全國衛生先進城市”、“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優秀城市”、“省級園林城市”、“省級文明城市”、“省級雙擁模範城”等稱號。
教科文衛等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繼續加強。教育結構調整順利推進,2002年高招考生錄取率達63%,第一所高等院校“濟源職業技術學院”掛牌成立;鞏固提高“普九”成果,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獲得“全國‘兩基'工作先進市”稱號。體育活動蓬勃開展,2000年榮獲“全國籃球城市”稱號,2002年首次組團參加省九運會,取得了9金1銀2銅的好成績。大力推進科技進步,獲省、市科技進步獎31項,10家高新技術企業和22種高新技術產品通過省級認定,2項玉米新品種通過國家審定,2000年被命名為“全國科技工作先進市”。文化事業取得新的發展,推出了大型舞蹈《愚公魂》和神話豫劇《愚公移山》,奉仙觀、大明寺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衛生事業進一步發展,開展了“農民家庭健康行動”,榮獲“全國農村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先進市”稱號。計畫生育工作進一步加強。圓滿完成了第五次人口普查和第二次基本單位普查工作。依法加強環境保護,實現了“一控雙達標”,城市空氣品質明顯改善。殘疾人事業進一步發展。廣泛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127個單位獲得國家、省、市級文明單位稱號。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深入開展嚴打整治鬥爭,社會治安秩序明顯好轉。大力推進政府法制建設,依法行政工作得到加強。高度重視,專人負責,加大協調、督查、落實力度,人大議案、建議和政協提案均按期辦理或答覆,辦理質量明顯提高。重視人民民眾來信來訪,認真解決民眾反映的問題。加強領導幹部離任經濟責任審計,加大行政監察力度,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取得了新的成效。氣象、人防、史志、河務、糧食、菸草、民族、宗教、僑務等各項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績。
各位代表,過去的五年,是濟源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日益加快的五年,是城市面貌、城市品位發生變化顯著的五年,是最佳化結構、加快改革、創新體制力度加大的五年,是社會穩定、人民得到實惠較多的五年。全市政通人和,人民安居樂業。這些成績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全市廣大幹部民眾團結拼搏、艱苦創業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十屆政府,向奮鬥在全市各條戰線的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幹部、駐濟部隊、武警官兵以及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一是農業結構調整還未形成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產業化水平仍較低,農民增收緩慢,山區部分民眾生活困難;二是工業經濟發展不平衡,鄉鎮企業、私營企業、外資企業發展相對緩慢,部分企業效益較差,企業改制仍不徹底;三是財政面臨的壓力較大,收支矛盾較為突出;四是政府職能轉變仍需加強,經濟發展環境有待進一步最佳化。對這些問題一定要高度重視,在今後的工作中認真加以解決。
今後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奮鬥目標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要求緊緊抓住新世紀頭二十年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全體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目標鼓舞人心,發展形勢逼人。立足實際,我市提出了率先在中原地區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這是貫徹十六大精神,抓住機遇,進一步加快濟源發展的迫切要求,符合全市人民追求儘快富裕、實現更高水平小康的共同願望,為我市今後幾年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和奮鬥目標。
今後五年,是我市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重要和關鍵時期。根據市第九次黨代會精神,做好這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緊緊圍繞主要經濟指標增幅在全省爭第一、城市品位在全省創一流的目標,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推動濟源新一輪快速發展為主題,強力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為率先在中原地區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而奮鬥!
今後五年政府工作的主要奮鬥目標是:
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2007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60億元,年均增長16.4%;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4萬元,年均增長15.8%;財政總收入達到8.8億元,年均增長13.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35.56億元,年均增長12%;外貿出口總額達到2.1億美元,年均增長20.9%;實際利用外資達到2600萬美元,年均增長15.6%。
固定資產投資明顯加快。抓住國家堅持擴大內需的機遇,千方百計跑項目、爭項目、上項目,大力支持服務沁北電廠、西霞院水庫、河口村水庫、西氣東輸、濟洛和濟焦高速公路等重點工程建設,五年力爭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09億元,年均增長41.2%,年均拉動經濟成長10個百分點以上。
工業興市取得明顯成效。突出做大做強鋼鐵、鉛鋅、能源、陶瓷、農副產品加工五個優勢行業,大力改造提升建材、化工、機電三個傳統行業,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到2007年,電力裝機容量達到480萬千瓦,鋼鐵產量達到250萬噸,鉛鋅產量達到80萬噸,焦炭產量達到180萬噸,建成2個銷售收入超30億元、1個超20億元、1個超10億元、8個超5億元的企業,成為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的能源基地、鉛鋅基地、鋼鐵焦化基地。
農業經濟效益明顯提高。培育農業龍頭企業,壯大板塊經濟規模,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基地,建成萬畝櫻桃基地、萬畝鮮切花基地、無公害蔬菜基地、山區優質雜果基地、優質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農業龍頭企業增加20家以上,生態養殖小區增加150個以上,農產品交易市場規模擴大1倍以上,基本形成“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格局,農業效益顯著提高。
經濟成長點實現明顯突破。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外向型經濟和旅遊業,通過營造寬鬆環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供良好發展條件等,力爭取得突破性發展,私營企業增加500家以上,外來投資企業增加50家以上,旅遊接待人數年均增長30%以上,旅遊綜合收入2007年達到10億元以上。
城鎮面貌發生明顯變化。大力開展城市“五創建”活動,完成濟源籃球城、新濟源一中、污水處理廠、南蟒河治理、濟瀆園林苑等城市亮點工程,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把濟源建成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水土保持示範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國家籃球訓練基地;擴大城市規模,加快發展小城鎮,城鎮人口達到32萬,城鎮化率達到50%以上。
人民生活得到明顯改善。2007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011元,年均增長14.8%;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901元,年均增長12.7%;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以內,恩格爾係數降到30%以下,人均住房面積達到30平方米以上,大學入學率達到20%以上,城鎮家庭計算機普及率達到15%以上,刑事案件率降到1.3‰以下,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達100%,貧困村、貧困人口減少50%以上,努力實現村村通油路,村村通自來水,村村通廣播電視。
全力做好2003年的各項工作
2003年是貫徹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是率先實現全面小康的起步之年。做好今年的各項工作,對於鼓舞鬥志,增強信心,順利完成五年的奮鬥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今年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完成93億元,增長14.5%;財政總收入完成5.2億元,增長11.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40億元,增長63.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2.8億元,增長13%;實際利用外資完成1850萬美元,增長19.9%;外貿出口達到1億美元,增長22.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700元,增長11.7%;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870元,增長6.5%;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7‰以內,高中教育普及率達到85%以上。實現這些目標,要全力做好以下各項工作:
(一)大力推進工業化,提升工業經濟競爭力
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先導和城市化的基礎,是加快發展的關鍵和樞紐,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目標。全市上下要牢固樹立“工業立市、工業興市、工業富市、工業強市”的指導思想,把加快工業發展作為經濟工作的中心和重點。大力開展“工業項目建設年”活動,通過大上項目、上大項目擴張企業規模,最佳化工業結構,加快工業化步伐;市屬企業要完成濟鋼百萬噸鋼鐵擴改、豫港百萬噸焦化工程等項目,開工建設豫光10萬噸電解鋅、豫源2×13.5萬千瓦熱電聯產、正興10萬噸玉米澱粉、中原特鋼限動芯棒、太行水泥30萬噸生產線、濟源煤業30萬噸井田開發、錦捷8萬噸樹脂、奔月平彎鋼化玻璃技改、石油機械廠防腐抽油桿技改等項目;鄉鎮企業要完成維特VB12添加劑、萬洋和金利來鉛冶煉燒結工藝技改、榮昌1萬錠細紗擴建等項目,各鄉(鎮)、街道辦事處要完成1—2個投資額在500萬元(山區300萬元)以上的項目;所有限額以上企業都要有項目儲備。加快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充分發揮園區招商引資、培育企業、集聚資源的優勢,把工業園區建成我市經濟發展的特區、新區;科技工業園區要進駐企業10家,天壇工業園區達到企業進入條件。
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加速信息技術與各行業技術改造、最佳化管理的結合,逐步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切實加強安全生產和安全監察,強化安全生產責任制,遏制重特大事故的發生。
(二)大力推進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經營,加快農業和農村發展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難點在山區,農業和農村必須加快發展。繼續抓好板塊經濟的發展,要突出板塊特色,壯大板塊規模,打破鄉鎮行政區劃界限,發展大範圍跨區域的專業種植帶,培育支柱產業,搞好產銷銜接,提高板塊經濟發展效益。堅持用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培育壯大農產品加工行銷龍頭企業,發揮“公司+基地+農戶”的帶動作用,提高農業發展的組織化程度和產業化水平。大力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綠色和生態農業,建設現代農業基地和園區。加快發展畜牧業,突出生態養殖園區建設,開展無公害畜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加強動物疫病防治和畜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養殖小區發展到200個,養殖專業戶達到7000戶。加強農業質量標準體系、農產品檢驗檢測和認證體系、農產品市場信息體系建設,完善農業服務體系。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進行土地經營權流轉,逐步發展規模經營。推進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加強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抓好布袋溝供水工程、古軹生態苑、2萬畝農業綜合開發、6.5萬畝退耕還林和天然林保護、王屋山水庫除險加固、節水灌溉、沁河灘區開發等項目建設。
採取切實措施,城鄉統籌,加快農村和山區發展。加強宣傳培訓和組織領導,加大勞務輸出力度,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繼續搞好駐村工作和“一結兩幫”活動,加大扶貧開發力度。科學規劃,分步實施,加快遷戶並村步伐。下大力氣提高農村“五通”水平,所有行政村之間全部鋪通砂石路,加快農村柏油路建設,加快平原農村普及自來水步伐。繼續減免山區中小學生雜費和免除農村貧困學生義務教育的書費。全面實行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開展衛生鄉鎮、衛生村創建活動,改善農村衛生條件。
(三)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繁榮城鄉經濟
要把加快旅遊業發展放在突出位置。理順管理體制,出台優惠政策,加大協調力度,營造旅遊發展合力;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多形式開展旅遊宣傳促銷,強力開發客源市場;加強旅遊行業管理,提高服務質量;圍繞“創優”、“創A”標準,加快景區景點建設,完成王屋山景區基礎設施、五龍口景區配套設施建設和小浪底北岸景區綠化;2003年接待遊客要增長50%以上,旅遊綜合收入達到4億元,充分發揮旅遊業對提高濟源形象和拉動經濟成長的作用。
大力發展商貿、餐飲、交通運輸等傳統服務業。進一步加大市場的規劃、建設、培育、管理力度,重點抓好周園路綜合商貿街、城隍商貿中心、中盛商貿廣場的開發建設,大力培育專業市場,提升市場規模和輻射能力。積極發展連鎖經營、物流配送、
電子商務、特許經營等現代流通業。拓寬消費領域,大力發展文化娛樂、體育健身、醫療保健、家政服務、物業管理等社區服務業,加快發展保險、會計、諮詢、法律服務等現代服務業。金融部門要改進服務方式,加強對企業、個體工商戶和農戶的融資服務,促進金融業進一步發展。
(四)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培育壯大經濟成長點
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活力強、後勁足、潛力大的經濟成長點,是富民強市、率先實現全面小康的重要突破口。全市上下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以更大的氣魄、更寬鬆的環境、更切實的措施,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堅決衝破一切妨礙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思想和觀念,堅決改變一切束縛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做法和規定,堅決革除一切影響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體制和政策弊端,努力營造良好的思想、輿論氛圍和政策、體制環境,使非公有制企業政治上有榮譽、社會上有地位、權益上有保障、事業上有作為。修改完善鼓勵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在市場準入、土地使用、稅費徵收、金融貸款、項目審批、工商登記、社會保障、人才使用、戶籍管理、對外貿易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認真貫徹落實《中小企業促進法》,建立健全支持服務體系,著力解決個體私營企業在融資、土地、技術、人才等方面遇到的難題。鼓勵引導個體私營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向“集群經濟”發展,與大企業搞好配套和分工協作,以獨資、聯營、控股、參股等方式參與國有集體企業改制,參與經營性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大力推進個體私營企業的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克服小進即滿、小富即安,促進企業上規模、產品上檔次、技改上水平、管理上效益。
大力最佳化經濟環境,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集中開展以清查亂收費為重點的“四亂”整治活動,實行收費核准制、收費公示制、民眾舉報制和責任追究制,堅決查處損害政府形象、擾亂正常經營的違法違紀案件,為廣大企業和工商戶營造寬鬆的經營環境。大力建設“誠信城市”,開展全民誠信教育,逐步實施企業信用公示制,依法嚴懲不講信用、破壞信用的行為,營造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
(五)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城鎮化進程
抓住國家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的機遇,積極爭取國債資金、中央預算內資金,力爭新開工一批建設項目。抓好在建國債項目建設,確保工期和工程質量。大力支持服務沁北電廠、西氣東輸、濟洛和濟焦高速公路等國家和省重點工程建設,力促加快工程進度。抓好市重點工程建設,完成濟孟路和濟邵路改建、通道綠化、東區變電站、人民醫院急救中心及病房樓建設,加快濟源籃球城、新濟源一中、西區變電站建設,積極推進濟瀆園林苑、水洪池至承留公路、濟水苑小區、豫光經濟適用房建設。
開展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水土保持示範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活動。搞好城市規劃,完成環城公路以內新城區的總體規劃,擴大控制性詳細規劃的覆蓋率,搞好舊城改造的統一規劃。加快城市建設,完成主要街道公車候車亭、垃圾中轉站、公廁建設及惠春園和城區新建道路綠化,搞好污水處理廠、垃圾填埋廠、市區路網配套建設,加快南蟒河治理、世紀廣場二期及供水、供氣、供熱建設。加大舊城改造力度,開展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從整體上根治髒、亂、差現象。加強城市管理,提高市民素質,達到經商進店、農貿歸市、停車進場、垃圾入站、文明整潔、井然有序。
加快城鎮化進程。抓好小城鎮建設,重視培育城鎮支柱產業或特色經濟,引導鄉鎮企業向小城鎮集聚,促進工業化和城鎮化協調發展。要形成有利於城鎮化的政策環境,落實鼓勵農民進城的各項政策措施,保護農民進城經商、務工的合法權益,引導農村人口向城鎮合理有序流動。
(六)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為加快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深化企業改革。加快企業改制步伐,全面完成工業企業、
商業企業、服務企業的改制任務。加強對改制企業的“回頭看”,幫助解決遺留問題,規範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和企業經營者激勵約束機制,推進企業三項制度改革。
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繼續推進政府機構改革,完成公務員過渡,建立公務員制度,落實按比例淘汰制度,加大公開選拔公務員力度。加快事業單位全員聘用制改革,教育、衛生系統先行試點,總結經驗,全面展開。繼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全面完成行政審批事項的清理任務,完善“濟源市行政審批便民服務信息中心”的運作機制,建立“便民服務呼叫中心”,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加快推行電子政務,提高政府工作信息化水平。
深化財稅和投融資體制改革。全面落實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收付、政府採購、收支兩條線、鄉級財政體制改革方案,依法加強稅收征管,嚴格財政支出管理,確保收支平衡。進一步鞏固和深化農村稅費改革。建立和完善貸款擔保機制,確保中小企業信用擔保中心正式投用。
深化經營城市改革。完善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制度改革,加大國有土地收購、儲備、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力度,實行國有土地使用權年租金制度。開展城市公用設施經營權、開發權招標拍賣和城市環境清掃、綠化招標承包,推進城市經營管理的市場化。
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以招商引資為重點,實行全方位、寬領域開放,工業、農業、第三產業、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都要加快對外開放。創新招商方式,在充分用好政策招商、環境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的同時,積極利用網路技術和中介組織進行網上招商和代理招商,通過項目融資、股權轉讓、企業購併等方式招商。大力發展外貿出口,在保證豫光等大企業出口穩定增長的基礎上,積極引導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和農牧業發展出口業務。
(七)大力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
全面落實促進就業和再就業的各項政策措施,鼓勵自主創業,搞好就業援助,努力提高就業水平。健全社會保障體系,落實“兩個確保”和“三條保障線”,擴大城鎮養老、醫療、失業等社會保險覆蓋面。鞏固城市“低保”,做到應保盡保。加快社區建設,規範完善社區職能。高度關注貧困人口和社會弱勢群體,加強救災救濟工作,確保所有困難民眾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生活困難而失學。
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落實計畫生育、保護環境和保護資源的基本國策。重視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落實目標管理責任制,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堅決制止生育性別歧視。樹立全民環保意識,依法關閉浪費資源、污染嚴重的企業,推行清潔、文明生產方式,搞好生態保護和建設。合理開發、依法保護水、土地、礦產、森林等自然資源,完善有償使用機制,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堅持科教興市戰略。大力推進科技進步,創新科技發展機制,加強產學研示範基地建設,發揮科技信息中心的服務作用,實行科技獎勵制度,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大力引進高科技人才和急需人才,創新人才引進方式,通過顧問、兼職、掛職、技術入股等方式使用人才。加大義務教育投入,大力發展高中教育,繼續抓好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努力提高職業技術學院的辦學水平;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加快教育現代化步伐。
大力發展體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加強民眾體育設施建設,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大力發展籃球事業,普及籃球運動,辦好籃球擂台賽。加強社區和農村文化設施建設,加大文物保護和利用力度。加快城鎮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搞好區域衛生規劃和社區衛生服務建設。堅持依法統計,搞好第二次全國第三產業普查。繼續做好氣象、人防、史志、河務、僑務、外事等工作。
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認真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廣泛進行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繼續開展文明單位、文明社區、文明村鎮創建活動。認真組織“五下鄉”活動。宣傳科學,反對迷信,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堅持依法治市,依法行政。認真執行人大及其常委會通過的決定、決議,自覺接受監督。加強與人民政協的協商,接受政協民主監督。認真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開展工作。重視民族宗教工作。依法保護婦女、兒童、殘疾人和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支持關工委開展工作。重視老年事業,做好老齡工作。健全基層自治組織和民主管理制度,保障人民行使民主權利。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加強行政執法監督,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支持駐濟部隊建設,開展擁軍優屬和軍民共建活動。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深入開展嚴打整治鬥爭,維護良好社會治安環境。堅持不懈開展“掃黃”、“打非”鬥爭。高度重視信訪工作,認真解決民眾反映的問題,確保社會大局穩定。
(八)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為加快發展提供高效服
堅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把促進企業發展、農民致富、財政增收、社會進步作為根本目標,全部政府工作都要圍繞發展來展開,要服務和服從於發展的需要。大力建設服務型政府,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轉變工作作風,強化為民服務、為基層服務、為企業發展服務,簡化辦事程式,提高工作效率。加強學習、培訓,建立全員學習、終身學習的機制,提高公務員整體素質。大力倡導求真務實之風,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辦實事,求實效,解決實際問題,狠抓工作落實。努力提高政府決策水平和工作水平,要敢於決策、善於決策、科學決策,堅持用改革的思路、發展的辦法、市場經濟的手段,解決前進中的困難,探索發展的新路子。倡導勤儉辦一切事情,反對鋪張浪費,為人民管好錢、用好錢、辦好事。加大政務公開、審計監督和行政監察力度,規範“用權、理財、管人”行為,從源頭上防止腐敗。增強憂患意識、緊迫意識,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繼續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
各位代表,我市率先實現全面小康的藍圖已經繪就,任務光榮而艱巨。讓我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以十六大精神為指導,牢記“兩個務必”,實踐“三個代表”,團結拼搏,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為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