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70年代後的新馬克思主義》是一本2022年中國財富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高亞春,閆仁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世紀70年代後的新馬克思主義
- 作者:高亞春,閆仁河
- 出版社:中國財富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2年10月1日
- 頁數:212 頁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04771117
《20世紀70年代後的新馬克思主義》是一本2022年中國財富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高亞春,閆仁河。
《20世紀70年代後的新馬克思主義》是一本2022年中國財富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高亞春,閆仁河。內容簡介20世紀70年代尤其是90年代後,就世界範圍來說,社會主義運動陷入低潮。但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和宣傳並未陷入低...
分析的馬克思主義是20世紀70年代在西方國家,主要在英國和美國興起的又一馬克思主義思潮,代表人物有柯亨、羅默、賴特等。分析原由 分析的馬克思主義興起於20世紀70年代,起始於1978年出版的柯亨的《卡爾·馬克思的歷史理論:一個辯護》一書。在80年代形成一種學術思潮,影響至今。嚴格地說,“分析的馬克思主義”不是一...
《20世紀西方新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下冊)》是2004年09月01日學習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周穗明。內容簡介 本書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的最終成果,對20世紀國外新馬克思主義主要流派及最新發展趨勢做了全面系統地評價,提供了認識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的新的思想資源,反映了當代西方左翼思潮的發展狀況和國外社會主義運動...
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法蘭克福學派另一著名人物馬爾庫塞通過對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研究,認為它是馬克思關於解放全人類的學說中一個一直未被人們重視的方面。過去.人們只是對從資本主義制度的奴役下解放全人類的問題予以關心,而沒有把自然視為人類解放的一個領域。馬爾庫塞認為,把自然的解放當做人的解放...
歐洲共產主義簡稱“歐共”。是20世紀70年代中期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出現的一種新的社會主義思潮和派別。以意共、法共為代表的西歐一些國家的共產黨,根據發達資本主義世界各國的共產主義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把馬克思主義同本國實際相結合,提出一套關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走向社會主義的理論和策略,並付諸實踐。1977年3...
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中央編譯局對盧森堡、盧卡奇、柯爾施、葛蘭西等人的生平、著作和思想進行了譯介、評述與研究。20世紀80年中後期,中央編譯局積極參與關於“西方馬克思主義概念”、“西方馬克思主義與傳統馬克思主義的關係”、“盧卡奇及其《歷史與階級意識》的基本評價”等重大理論問題的討論。20世紀90年代以來...
20世紀70年代末興起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這股馬克思主義研究思潮,以對歷史唯物主義的解讀,使西方馬克思主義步入新的發展階段。本書旨在從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方法出發,就此思潮的解讀形成專門性、系統性、邏輯性研究。全書以科恩、羅默、賴特、埃爾斯特等諸多分析的馬克思主義者對歷史唯物主義的主體倫理解讀為...
《國外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問題》是2019年12月1日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林青、肖巍。內容簡介 《國外馬克思主義》選取20世紀70年代以後,國外理論界對馬克思主義的相關研究,涉及分析的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馬克思主義、生態學的馬克思主義、文化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的馬克思主義,全方位展示了國外理論界對馬克思主義...
但20世紀70年代以後,西方馬克思主義概念在世界範圍內廣泛流傳。當然,在流傳過程中也出現了各種不同的理解,概括起來主要有四種用法:純粹地域性概念:西方馬克思主義就是西方的馬克思主義,既包括西方國家獨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又包括西方國家共產黨的理論。在地域性概念前提下,強調特定思想內涵,突出它與列寧主義的對立...
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以資本主義普遍的城市危機為導向而形成的以列斐伏爾、哈維、卡斯特等人為代表的新馬克思主義城市空間理論,創造性地將馬克思主義與城市問題結合起來,將空間視角與生產方式結合起來,藉助馬克思主義觀點回答了資本主義條件下城市化的運行機理、問題成因及發展趨向等問題,對中國新型城鎮化理論...
《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概論》是2020年12月1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學明、王傳發。內容簡介 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就是堅持和套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的基礎上而形成的關於理解和論述人與自然環境之間複雜關係的理論。經典馬克思主義,特別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系統的生態理論。20世紀70年代以來出場的生態馬克思主義,...
第十四章 波蘭的新馬克思主義 一、科拉柯夫斯基:意識形態批判 (一)對教條主義的激進批判 (二)對20世紀馬克思主義命運的分析 二、沙夫:社會主義人道主義 (一)人的哲學和社會主義人道主義 (二)異化與社會主義 (三)處在十字路口上的共產主義運動 第十五章 捷克的新馬克思主義 一、東歐社會主義改革的曲折歷程 ...
第四章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國家意識形態 一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國家意識形態的確立:當代中國政治思想研究的背景 二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意識形態對學術研究的影響:以“人道主義”的論爭為例 三 新政權構建過程中學術研究趨意識形態化的形成 第五章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當代中國政治思想研究的雙重變奏 一 20世紀70年代...
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哲學基本理論和生態哲學研究。90年代以後,重點從事西方“新馬克思主義”、國外社會主義、當代西方政治理論和政治哲學等方面的研究,特別是對西方左翼理論中的綠黨政治、生態社會主義、後物質主義、“第三條道路”及新自由主義等思潮作了開創性和基礎性的研究。進入新...
《20世紀的新馬克思主義》是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衣俊卿,丁立群,李小娟 內容簡介 由此,為了勾勒當代馬克思主義的多樣化格局的基本內涵,我們這裡集中分析20世紀馬克思主義的四種主要類型:社會主義國家的正統馬克思主義;西方人本主義馬克思主義;西方科學主義馬克思主義;東歐新馬克思主義。 衣俊卿,教授、博士...
馬赫主義(Machism),亦名“經驗批判主義”。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初產生並流行於德國、奧地利以及歐洲大陸其他國家的哲學流派。以其創始人E.馬赫而得名。馬赫主義強調經驗的重要性,把感覺經驗看作是認識的界限和世界的基礎,指出作為世界第一性的東西既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而是感覺經驗。從這一立場出發,強調一切...
“馬克思主義”一詞作為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學說的總稱在馬克思在世時已經出現,在19世紀70年代末法國社會主義者的著作中曾廣泛使用,但內容受到歪曲,馬克思對此提出尖銳批評。馬克思主義是完整的科學體系,它包含三個主要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這三個組成部分不是彼此割裂的,它們構成一個...
《哲學反思與社會批判: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的馬克思觀》是2016年黑龍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海靜。內容簡介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到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東歐新馬克思主義學者比較集中、比較自覺地建構人道主義馬克思主義的時期。在這一復興馬克思主義的“典型時期”,東歐新馬克思主義學者主要是從哲學的理性...
2、列寧主義的誕生(布爾什維主義)A.階級基礎:俄國無產階級壯大(19世紀70、80年代)①歷史條件B.思想基礎:從普列漢諾夫開始,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 C.組織和幹部基礎馬克思主義小組建立 列寧完成建黨準備(20世紀初)②標誌: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二大”的召開,布爾什維主義的產生 ③1912年,布爾什維克黨正式...
解放的辯證法以及激進的行動主義:馬爾庫塞與利奧 洛文塔爾的通信 論基辛格 致魯迪·杜切克 [1978年]7月10日哈貝馬斯致馬爾庫塞 五反革命時期的馬克思主義與革命 馬爾庫塞在20世紀70年代馬克思主義與新人性:一場 未競的革命 1970年4月1723日《街報》和聖迭戈自由出版社訪 馬爾庫塞 論資本主義的矛盾:馬克思與準馬克思 ...
《20世紀的新馬克思主義》是黑龍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衣俊卿,丁立群,李小娟 , 王曉東 內容簡介 衣俊卿,1958年1月生於黑龍江省虎林縣,1982年1月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 1987年1月獲南斯拉夫貝爾格勒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中共中央編譯局局長,黑龍江大學文化哲學研究中心博士生導師。從事馬克思實踐哲學、國外...
隨著殖民體系的瓦解,湧現了一批社會主義國家和開發中國家,使世界市場的國家構成發生了變化,即世界市場已不是原有的單一的資本主義市場,而是由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開發中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等各種不同類型的市場體系所組成。20世紀70年代末,社會主義國家先後向市場經濟轉軌,越來越多的開發中國家也開始向市場化的經濟運行...
《馬克思道德理論與現實》是2020年7月1日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魏傳光。內容簡介 本書為2018年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20世紀70年代,在“分析的馬克思主義”內部引發了一場“馬克思與道德是否兼容”的爭論。“分析的馬克思主義”在深化馬克思道德理論研究的同時,也影響了對馬克思道德理論的科學評價。...
批判教育學是20世紀70年代後興起的一種新的教育思潮,也是近年來西方教育理論界占主導地位的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有美國的鮑爾斯、金蒂斯、阿普爾、吉魯、法國的布迪厄等。批判教育學是一種思考、解決問題與改造的方式,其思考、處理與改造的對象是課堂教學、知識生產、學校的制度結構以及更廣大的社區、社會及國家之間的...
正如加拿大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者本·阿格爾所說:“左翼生態運動不 需要放棄諸如社會主義所有制這樣的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目標,我們恰恰認為通過重新把社會主義所有制表述為分散化、非官僚化社會制度的基石,我們就加強了這種所有制在 非極權主義傳統中的根基,而馬克思正屬於這一傳統。”20世紀70年代期間是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處於...
依附理論由阿根廷學者勞爾·普雷維什(raulprebisch)在20世紀60-70年代最先提出。該理論認為廣大開發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之間是一種依附、被剝削與剝削的關係。在世界經濟領域中,存在著中心—外圍層次。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構成世界經濟的中心,開發中國家處於世界經濟的外圍,受著已開發國家的剝削與控制。該理論是新馬克思主義的...
舊制度學派雖然在20年代到30年代中期比較盛行於美國,但是從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出版後,凱恩斯主義的盛極一時而顯得制度學派備受冷落。但是時過境遷,20世紀60--70年代以後,新制度學派迥然不同。這主要是由於20世紀60年代以後,西方國家的經濟發展呈現出新的特點:科學技術的進步,生產的擴大與生產過剩危機...
從20世紀70年代起,人們漸漸意識到,與增長不同,發展是一個多維概念,包含多重目標,發展概念被賦予了更加廣泛的內涵.。聯合國前秘書長吳丹將發展概括為“經濟成長加社會變革”。199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提交社會發展世界高峰會議的檔案中指出:“發展是一個綜合過程,目前這已被國際社會承認。經濟成長是一種動力,...
第二章 西方“新馬克思主義”關於戰後階級結構變化的學說 一 新中間階級理論 二 新工人階級理論 三 工人階級一體化理論 四 新小資產階級理論 五 工人階級形成理論 第三篇 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西方左翼關於當代西方階級結構演變的理論 第一章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共產黨對西方階級結構變化的重新反思 一 發達資本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