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先從形成背景、發展歷程、理論特色、主要內容等方面梳理和評述了新馬克思主義城市空間理論。其次從緣起背景、思想基礎、發展階段以及新型城鎮化的內涵特徵、動力機制、推進思路、評價體系等方面對中國城鎮化理論與實踐進行了歷史梳理和定位。最後進行比較分析,得出兩種理論觀點的共性與差異,總結出新馬克思主義城市空間理論對中國新型城鎮化理論與實踐的現實啟示。
作品目錄
| |
| 第五章 比較視域下新馬克思主義城市空間理論的當代啟示 |
| |
| |
創作背景
城鎮化是隨經濟社會發展而產生的自然歷史過程和社會實踐過程,也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實現手段。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城鎮化發展都會呈現出不同的階段性特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後,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階段性發展,中國城鎮化建設在取得顯著成就的同時,也由於多種原因而出現了重物輕人的城鎮化傾向,引發出一系列棘手的城市問題和社會矛盾。鮮明的問題導向和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時代,走新型城鎮化道路成為一種必然選擇。但至於新型城鎮化是什麼、如何推進的問題,依然處於不斷地摸索和試驗中。這種情況下,“借鑑”就成為新型城鎮化理論建構和道路探索的重要方法。回眸世界城鎮化史,西方先發國家在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鎮化實踐中,也曾出現過不同程度的城市空間問題與危機,形成了立場不同、範式不同的城市化理論。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以資本主義普遍的城市危機為導向而形成的以
列斐伏爾、哈維、卡斯特等人為代表的新馬克思主義城市空間理論,創造性地將馬克思主義與城市問題結合起來,將空間視角與生產方式結合起來,藉助馬克思主義觀點回答了資本主義條件下城市化的運行機理、問題成因及發展趨向等問題,對中國新型城鎮化理論與實踐具有重要啟示。基於此,《新馬克思主義城市理論與中國新型城鎮化理論比較研究》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指出,新馬克思主義城市空間理論是在資本主義實踐變遷和經濟社會發展進入都市社會的時代大背景下對空間和城市危機的理論反思,是傳統西方馬克思主義衰落後尋求馬克思主義新發展的理論探索,也是在繼承和借鑑傳統空間觀念和城市思想的基礎上形成的;圍繞著“何為城市和空間生產;城市化是如何運行的,為何出現空間非正義問題;應如何解決城市問題,未來空間如何建構”等基本問題,形成了空間生產論、空間動因論和空間正義論。雖然因經濟決定論色彩濃重而相對忽視了城鎮化中的人文因素,但開創了城市研究的空間視角,並從城市角度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新發展。中國新型城鎮化理論的形成同樣具有深刻的時代背景和問題導向性,是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國際金融危機促使全球經濟發展和治理格局發展深刻變革,以及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和新時代的背景下提出來的,是針對中國傳統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諸多社會問題而作出的戰略性調整,也是對傳統城鎮化理論與實踐的反思和重構。經歷了初探與萌芽、全面探討與初步形成兩個階段。圍繞著新型城鎮化“是什麼、為什麼和如何發展”的問題,形成了新型城鎮化的內涵特徵、動力機制、推進思路、評價體系等內容。是馬克思主義城市思想中國化的時代探索,也是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思想指南,雖體系初成,但仍需完善。
作者通過梳理資料發現,這兩種理論在緣起背景和內容方法等方面既有共性,又存在差異。兩種理論的共性,可以視之為城鎮化發展的一般性規律,比如,在影響城鎮化發展的諸多因素中,政府和資本(市場)起主要作用;政府和市場支配下的城鎮化必然會出現矛盾和問題等。兩種理論的差異,意味著相互借鑑的可能。具體而言,新馬克思主義城市空間理論給中國的啟示主要有:注重從空間視角分析中國城鎮化理論與實踐;中國城鎮化的發展機理和矛盾成因有待進一步闡釋;新型城鎮化理論建構不能忽視城鎮化中的人文因素;發揮資本的作用和政府的適度調控同樣必不可少;新型城鎮化建設應重視以公眾參與為核心的城鎮權利;以人為本和空間正義是新型城鎮化的根本價值遵循等。
出版信息
書名 | 出版時間 | 出版社 | ISBN |
---|
《新馬克思主義城市理論與中國新型城鎮化理論比較研究》 | | | |
作者簡介
李長學,法學博士,山東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國外馬克思主義及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