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上半葉留學歐洲的中國物理學家群體研究

20世紀上半葉留學歐洲的中國物理學家群體研究

《20世紀上半葉留學歐洲的中國物理學家群體研究》是依託首都師範大學,由尹曉冬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世紀上半葉留學歐洲的中國物理學家群體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尹曉冬
  • 依託單位:首都師範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20世紀上半葉留學歐洲的中國物理學家對中國物理學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由於受研究資料的限制,此方面研究多著重於這些物理學家在國內的發展,而對其在歐洲的學術活動研究以及與當時社會政治的關係還不夠深入、系統,已成為近代物理學史研究中較薄弱的一個環節。.本課題以20世紀上半葉留學歐洲的物理學家為研究對象,根據檔案、通信等第一手資料,系統、細緻地梳理中國物理學家在歐洲的具體學術活動,在此基礎上分析西方科學家與中國物理學家的關係及影響,考察當時社會、科學背景下中國群體物理學家的科研活動對中國近代物理學研究與教育發展的影響與作用。不僅對深入研究中國近代物理學史、中外交流史有重要意義,對當前科技政策研究也有一定借鑑意義。

結題摘要

當前側重研究留美物理學家及其回國後在國內發展成就較多,對留歐物理學家的學術活動脈絡及影響關注較少,尤其以地域和研究領域劃分的群體性研究更少。在這樣的背景下,本課題以20世紀上半葉留學歐洲的中國物理學家為研究對象,分地域與研究方向考察他們在歐洲的學術活動及後來對中國物理學發展的影響。課題組按照計畫到全國各地及歐洲圖書館、檔案館查閱資料,加之之前在歐洲蒐集挖掘到的文獻,對這些資料與文獻進行整理與解讀,系統、細緻地梳理了20世紀上半葉留學歐洲的中國物理學家在歐洲的具體學術活動,同時訪談相關物理學家。在此基礎上,實事求是地對20世紀上半葉留學英國、法國、丹麥的中國物理學家的學術活動做了全面、系統、深入的案例分析,對他們留學歐洲活動及後續影響做出較為準確的描述。同時,也分析了西方科學家與中國物理學家的關係及影響,考察了當時社會、科學背景下中國物理學家的科研活動對中國近代物理學研究與教育發展的影響與作用,深化與細化了中國近代物理學史。研究表明,留英物理學家在數量上沒有留美的人數多,但是整體水平很高而且比較平均,他們在英國學到的金屬物理學、晶體學、宇宙射線專業知識對中國相關領域的發展起到奠基的作用。對這些留英的33位物理學家,我們逐一做了案例研究,其中對留英物理學家張宗燧、胡乾善做了全面深入的案例分析,關於張宗燧對約束系統量子化的工作課題組發表了一篇英文論文,該研究得到國外同行的關注與認可,本課題負責人也因此獲得美國物理學會2014年貝勒講席。對留學丹麥的物理學家的研究表明,丹麥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與中國簽署科學交流協定的西歐國家,玻爾研究所對新中國物理學的發展起到長久的促進作用。本課題完成了除留德物理學家以外的全部研究計畫,發表論文26篇,另外5篇已被收錄。同時,通過本項目研究,拓展了與此相關的新的研究課題;全面展開口述史的研究,對多位物理學家進行訪談,與物理學界建立了良好的關係,為下一步更好深入的完善本課題奠定良好的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