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學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1900-1950)

量子力學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1900-1950)

《量子力學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1900-1950)》是依託首都師範大學,由尹曉冬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量子力學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1900-1950)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尹曉冬
  • 依託單位:首都師範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20世紀初創立的量子力學對人們的思想有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與國際量子力學史繁榮的研究狀態相比,中國的量子力學史研究還有待提升。尤其對中國量子力學發展的研究還不夠系統、不夠深入,關於中國量子力學史的專著至今尚付闕如,是近代物理學史研究中較薄弱的一個環節。.20世紀上半葉中國量子物理學家在國際上做出了有影響的工作,如張宗燧、馬仕俊、彭桓武、胡寧、朱洪元等人的研究,由於歷史原因, 目前對他們的研究比較少,他們的貢獻還沒被充分認識。本研究著重針對這個薄弱方面做深入研究,分析、研究以上物理學家的工作,對當前相關學者進行訪談、口述史研究,搶救性地深入挖掘、保護中國量子力學發展史料。.本研究以論文、檔案等一手文獻為基礎,試圖細緻、深入地對中國量子力學的發展歷程進行系統回顧和概括,勾畫出20世紀上半葉量子力學在中國的本土化發展過程,在此基礎上考察中國量子力學發展的特點。

結題摘要

當前國際上量子力學史的研究有很多研究,而中國量子力學發展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在這樣背景下,本課題考察20世紀上半葉量子力學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對中國早期量子力學在高等教育中的展開、在報刊媒介中的傳播、早期中外量子力學的交流、中國量子物理學家研究貢獻等幾個方面做了深入細緻的梳理與研究。 本課題按照計畫到全國各地及歐美圖書館、檔案館查閱資料,同時訪談相關物理學家,對這些資料與文獻進行整理與解讀,系統、細緻地梳理了20世紀上半葉量子力學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歷程。在此基礎上,對20世紀上半葉量子力學在北京大學、燕京大學、清華大學的教學開展情況做了全面、系統、深入的案例分析,通過對三所大學的師資,課程設定,教材分析以及科研成果做出分析,勾勒出20世紀上半葉中國在量子力學領域的高等教育發展的基本脈絡,找尋其在高等教育中的傳入與發展情況和特點;對玻爾、狄拉克、海森堡等人來華的歷史事件做了深入的史料挖掘和較為準確的描述;對量子力學最早進入中國做了考證;以丹麥玻爾研究所長期對中國物理學的支持與幫助為例,對西方物理學界對中國物理學的發展的影響做了分析;對較早一批量子及核物理學家包括王守競、張宗燧、朱洪元、王普、胡濟民物理學家的科學貢獻做了深入研究。 研究表明,北京大學首次開設原量論,而清華大學後來者居上,在眾多回國任教的物理學家的努力下,清華大學在量子力學教學方面具有了國內一流的師資隊伍,科研力量也處於國內領先水平,培養出一批物理學家。而燕京大學作為教會大學,最早開設研究生課程,開設了近代物理學等近代物理課程,班威廉的到來則更好的完善了燕京大學的課程,將量子力學作為研究生必修課程。狄拉克、玻爾等歐洲物理學家來華激起了對量子力學的研究,在老一輩物理學家高瞻遠矚精心安排下,送出了王竹溪、張宗燧、彭桓武等在不同領域學習西方前沿的中國物學家,對中國量子力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影響。關於王竹溪留學英國、張宗燧與歐洲科學大師的交往做了深入梳理。對留學丹麥的物理學家的研究表明,玻爾研究所對新中國物理學的發展起到長久的促進作用。以上工作深化與細化了中國近代物理學史,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認可,本課題負責人也因此獲得美國物理學會2014年貝勒講席。 課題發表論文20篇,其中核心論文15篇。召開兩次課題組會議。蒐集挖掘到大量物理學史料, 展開口述史研究,保存了珍貴的口述史料,為進一步拓展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