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2序曲

1812序曲

《1812序曲》。(降E大調序曲“1812”,作品第49號)是柴科夫斯基於1880年創作的一部管弦樂作品。為了紀念1812年庫圖佐夫帶領俄國人民擊退拿破崙大軍的入侵,贏得俄法戰爭的勝利。

該作品以曲中的炮火聲聞名,在一些演出中,尤其是戶外演出,曾啟用真的大炮。該序曲於1882年8月20日在莫斯科救世主大教堂首演。

在“2005 Classical Spectacular”的演出中,《1812序曲》最後一段的場景。曲目開始時出現一個深廣的主題,代表著俄羅斯廣袤的領土和無限風光。

後來樂曲進入發展部,一個侵略性的主題代表著法軍的入侵。再次轉到一個進行曲,表達的是俄羅斯人武裝上前線,準備抵抗侵略者。

後來激烈的主體衝突描繪了殘酷的戰爭。裡面被扭曲的馬賽曲代表著法軍。後來,俄國人贏得了戰爭的勝利,俄國國歌在炮聲鐘聲中把樂曲推至最高潮。

柴科夫斯基在完成《1812序曲》之後,自己並不覺得滿意,在他給他的資助人和朋友梅克夫人的信中說:“這首曲子將會非常嘈雜而且喧譁,我創作它時並無大熱情,因此,此曲可能沒有任何藝術價值。”他沒有想到這首樂曲後來卻成為他最受大眾歡迎的作品。

就比如蘇聯作家馬克西姆·高爾基稱讚《1812序曲》“這首序曲的深具人民性的音樂,像平穩的波濤那樣莊嚴有力地在大廳迴蕩,它以一種新的東西攫住你,把你高舉於時代之上,它的聲音表達出這一莊嚴的歷史時刻,極其成功地描繪了人民奮起保衛祖國的威力及其雄偉氣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1812序曲
  • 外文名稱:Overture 1812
  • 專輯歌手:柴可夫斯基
  • 發行時間:1880
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
1812序曲
Tchaikovsky: Overture 1812
“序曲”原指歌劇、芭蕾舞劇或清唱劇等的開場音樂,19世紀以來,作曲家常採用這種體裁寫成獨立的管弦樂曲,其結構大多為奏鳴曲式,並加有標題。《1812》序曲即屬於獨立、有內容的管弦樂曲。
在樂評家心目中,《1812》序曲不算柴可夫斯基最好的作品,即使柴氏本人,在寫給梅克夫人(柴可夫斯基的主要贊助者)的信中也說:“這首序曲將會非常嘈雜而喧譁,我創作它時並無太大熱情,因此,此曲可能沒有任何藝術價值。”
諷刺的是,《1812》序曲在首演時已大受歡迎,為柴可夫斯基贏得極高的聲譽。後來陸續在俄羅斯許多城市和德國、捷克、比利時各地演出,自此一直成為柴可夫斯基交響樂作品中最形象鮮明、通俗易懂和備受歡迎的作品之一,這點恐怕出於柴可夫斯基意料之外。
柴可夫斯基在1880年寫的《1812》序曲,全名為《用於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落成典禮,為大樂隊而作的1812年莊嚴序曲》。夠長吧!如果你去唱片店買碟時可以一字不漏的背下去,那我真的佩服你了。
這首曲是柴可夫斯基應他的老師尼古拉·魯賓斯坦之請而作,目的是慶祝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重建——這座教堂曾在1812年法俄戰爭中被戰火焚毀(另一說是此曲為莫斯科藝術工業博覽會而寫)。
1880年10月,尼古拉·魯賓斯坦(俄國著名鋼琴家、指揮家和音樂教育家,莫斯科音樂學院創建人),請柴可夫斯基為即將到來的莫斯科藝術工業博覽會寫一首大型樂曲。他提出三個題目請柴可夫斯基選擇:博覽會開幕、亞歷山大加冕二十五周年、救主基督大教堂落成。
柴可夫斯基圍繞第三個題目展開構思。這座天主教堂是在1812年拿破崙入侵俄國的戰爭中被毀的,作曲家以俄國人民的抗法戰爭為創作素材,寫成了這首作品,稱為“用於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落成典禮,為大樂隊而作的1812莊嚴序曲”(簡稱《1812》序曲)。
1812年,拿破崙率領60萬大軍入侵俄國,企圖在短時間內殲滅俄軍,占領莫斯科,並迫使俄國投降。戰爭開始時,拿破崙軍隊在數量占優勢的情況下,俄軍不得不逐步撤退,法國軍隊迫近莫斯科,俄軍司令庫圖佐夫採取堅壁清野,燒毀糧草的戰略,並撤退居民,率軍暫時撤離莫斯科。拿破崙在占領莫斯科一個月後,仍無法迫使俄國投降,反而令自己孤軍陷入重圍,於是下令撤離莫斯科。撤退途中,拿破崙軍隊不能適應俄國嚴酷的冬天,加上飢餓和俄軍的反擊,終致潰敗。拿破崙入侵俄國時多達六十萬的的部隊大部分被殲滅,最後只剩下不足萬人逃出俄國國境。
《1812》序曲是根據上述史實寫成的一部管弦樂作品。柴可夫斯基在這首序曲中層次分明地敘述了1812年的這一事件,包括俄羅斯人民原來的和平生活和隨後發生的不安和騷亂,俄法兩軍的會戰,以及最後俄國擊潰法軍,俄羅斯人民慶祝勝利的狂歡情景等。
樂曲從一段遼闊的慢引子開始:這是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分成六個聲部的方式(每個聲部兩人)奏出的一支古老的讚美詩《主啊,拯救你的子民》的旋律,它那安詳的步伐象徵著俄羅斯人民和平與安寧的生活。
到了(1:18)左右,這個主題加入木管樂器,音響莊嚴、宏偉而有力。
緊張的氣氛在增長著,隨著(2:10)左右的一聲定音鼓,你會聽到低聲部出現一種驚惶不安的節奏,它帶來騷亂而激動的情緒,象徵法軍的入侵已打破俄羅斯人民安寧的生活。
(3:06)這時你可以聽到一個柔和動人、如泣如訴的主題在雙簧管、長笛、單簧管和大管聲部輪流傳遞。
(3:23)至(3:30)左右,你會聽到鼓鈸對擊的聲音,音樂的速度開始不斷地加快,音響也不斷地增強,音樂進入一個小高潮。
在(3:50)左右,原先的不安情緒被一個描繪徵集俄羅斯軍隊的插段所代替,(4:00)時,你會聽到急促的軍鼓聲,在小軍鼓背景的襯托下,木管樂器和法國號奏出一個號召性的合奏主題,這個主題經過幾次反覆,隨後是一個短暫的休止(4:45)左右,音樂轉入快板部分(4:51)左右。
這時的音樂和前一段音樂形成鮮明的對比,這時音樂的速度極快,開始描寫兩軍決戰的場面,從這主題特意加強的重音和切分音中,彷佛可以聽到劍擊聲和馬蹄聲似的。當這個主題逐漸遍傳整個樂隊並發展到最高潮時,在(5:32)左右你會聽到擊鼓聲,到了(5:47)左右,法國號和短號相繼奏出《馬賽曲》,它的反覆呈現用以作為法國軍隊侵入俄國的象徵。
兩支旋律在互相碰撞交錯後逐漸舒緩下來(6:44),接著出現的是同《馬賽曲》主題相異的兩個俄羅斯風格主題。(7:06)出現一支流暢、遼闊的俄羅斯民歌,訴說著俄羅斯人民對自己祖國的熱愛,以及他們不畏強暴、準備給予來犯的敵人迎頭痛擊的決心。留意這時樂團打三角鐵的聲音,你應該聽到足夠的泛音,如果你只能聽到喑啞的音色,不是你的唱片錄音欠佳,就是你的器材差勁。
另一個在(8:10)出現的主題是俄羅斯婚禮歌曲《在大門旁》,先由長笛和單簧管奏出,具有一種熱情的特性,在(8:35)左右你會聽到鈴鼓的聲音,它應該是澄清的。這投歌曲充分表現出俄羅斯人民即使在危難時刻仍然不失去蓬勃的朝氣和肯定自己力量的信心。和上面的俄羅斯旋律一樣,舒緩了緊張的戰鬥情緒。
隨後一段(9:16)又是會戰場面的描繪,音樂顯示新一輪的搏鬥,銅管樂器和弦樂器錯綜交織,打擊樂器象徵刀光劍影的搏鬥。
(9:44)開始,你會聽到多次擊鼓和擊鈸的聲音,而《馬賽曲》在後期會漸次減弱並逐漸消失,它的片斷只是加快了速度,時斷時續,後來在低音弦樂器的陰沉音襯托下轉入低音區(大管、低音長號和大號)。
(10:46)又出現我們熟知的兩個俄羅斯風格的主題,留意三角鐵的聲音。這段再一次強調俄羅斯人民對入侵的敵人的勝利。
(11:32)左右你會再聽到熟悉的俄羅斯民歌。緊接在《馬賽曲》(11:53)主題之後,樂聲的速度加快和加強。
到了(12:24)出現第一聲炮響,接連出現五下炮聲,音樂轉入暴風驟雨般的下行樂句。
至(13:16)停止,描繪最後的搏鬥和敵軍的潰逃,形象鮮明、逼真。
(13:17)左右,進入樂曲的尾聲,從引子的讚美歌主題開始,這時候,整個樂團添加進來的管樂隊以雷霆萬鈞之勢莊嚴而宏偉地奏出,你會聽到加入來的鐘聲,由於結合著管鐘的特別新穎的色彩,顯得更加威武堂堂,成為一首輝煌的勝利頌歌,象徵著鬥爭的光榮結局。但是這首讚美詩的有力陳述屢次被會戰主題的一些急速的樂句所打斷(14:20),這些音階式樂句的重現,使人們又回想起過去同敵人的搏鬥。
最後,一個莊重而有力的主題響起來了,這就是格林卡的歌劇《伊凡·蘇薩寧》的終場合唱《光榮頌》的主題,(14:32)左右,配合十一響炮聲和教堂響起的鐘聲,它是俄羅斯人民最後勝利的宣告,整個樂曲就以這凱旋的歡樂頌歌作為結束。
美國泰拉克唱片公司在他的錄音歷史上,曾經出版過4張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的音樂製品;其中有3張是CD唱片,1張是超重裝的LP唱片。
泰拉克公司的第一張《1812序曲》是在七十年代末出版、發行的。這是一張劃時代的超級LP唱片。採用240克的超重裝壓制(常規的LP唱片每張重120克)。該唱片的重播音色細緻,層次豐富,表現力很好。尤其是在大炮效果錄音的段落,動態十足,質感極佳。當然這也對播放器材、尤其是LP唱頭的循跡能力提出了極為苛刻的要求。該LP唱片在大炮效果部分的片紋十分寬大,紋矩超過了1毫米(常規紋矩為0.1毫米左右)。
這張“大炮”LP唱片的編號為:10041。共收錄了《1812序曲》、《義大利隨想曲》和《哥薩克舞曲》等三首樂曲。
這張唱片的整體音色厚重、溫暖,歌唱性非常強。這張LP唱片的重播音場寬大,而且建立在厚重、歌唱性基礎之上,十分難得。
該LP唱片採用獨立硬盒包裝。該片的銷量有限、有良好播放該片的音響器材更有限,能親耳聆聽該張LP唱片的播放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北京音樂台《發燒門診部》就曾在北京音樂廳的視聽欣賞會上,滿足了在場觀眾的這一要求。
泰拉克公司的第二張《1812序曲》是在八十年代中期出版發行的,片號為80141,共錄製了《1812序曲》、《義大利隨想曲》和《哥薩克舞曲》。僅長35分21秒。這張CD片創當年CD唱片錄製動態最大的記錄。由於在CD唱片中,首次加入了大炮的錄音,為了保護播放者的音響器材,在CD唱片的顯著位置,用鮮黃與黑色作了提示,並標出了“參看第6頁”的文字。
這張唱片的錄音動態很大。《1812序曲》開始時的音量很小,而在結尾處的11聲炮聲中,其中的10聲達到了0dB,一聲達到了+6dB的最大錄音電平。
在第二段《義大利隨想曲》的開始部分,獨奏小號與銅管聲部的融合度非常好,但小號的質感稍有些不足。
在第三段《哥薩克舞曲》中,弦樂組的整體感不錯,但鈴鼓、三角鐵等樂器的音色稍有些偏暗。
這張唱片的音色厚道,但稍微暗了一點兒。對於使用優秀音響器材的朋友,重播效果不錯。對於中低檔的器材,重播的層次感稍有欠缺。
2001年初,泰拉克唱片公司第三次出版、發行了《1812序曲》的CD唱片。並標明了採用數碼直接比特流方式錄製(簡稱DSD技術)。
這張編號為CD?80541的唱片,共收錄了俄羅斯作曲家彼德·伊里奇·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葉甫根尼·奧涅金中的《波羅乃茲舞曲》、《義大利隨想曲》、《斯拉夫進行曲》、葉甫根尼·奧涅金中的《華爾茲舞曲》、《加冕進行曲》和瑪捷帕中的《哥薩克舞曲》等7首樂曲。總長60分23秒。這張唱片的《1812序曲》是合唱加大炮效果的錄音版本。
在這張唱片中,原母盤的採樣頻率達到了2?8224MHz;是目前CD標準的64倍。這在錄音技術上是一個歷史性的高度。然後再轉成44?1k/16Bit的普通CD格式。
一般錄音時,都是先錄製成數字母帶,經編輯製成編輯母盤,再轉成工作母盤後壓制CD唱片。這張《1812序曲》在錄音的過程中,直接錄製在母盤上,減少了母帶編輯的工序,減少了在音樂製作中的損耗。這張《1812序曲》還採用了“超比特”錄音技術。進而保證了該片在原母帶狀態具有120dB以上的動態範圍。
這張《1812序曲》的整體音樂表現是寬廣、通透、聲音很細緻。由於用了很先進的錄音技術,彌補了第二版《1812序曲》清晰度稍差的毛病。這張唱片的錄音長度為60分23秒,比老《1812序曲》長了20多分鐘。該片第一首樂曲的長度由實際的15分45秒,誤印成14分23秒。對於喜愛錯版收藏的朋友是一個機會,因為泰拉克公司的製作風格異常嚴謹,出毛病的時候不多
2001年中,泰拉克唱片公司又正式推出SACD版的《1812序曲》。採用複合盤的方式製作。這是泰拉克公司推出的第4張《1812序曲》唱片,片號是:SACD-60541。
這張SACD唱片與DSD版CD唱片的曲目相同,共有7段、60分23秒的音樂。
由於採用複合方式製作,其中有一層與DSD版的《1812序曲》相同,能與普通CD播放機完全兼容。另外一層是SACD層,其中包括雙聲道SACD、6聲道SACD和部分信息資料。
在使用SACD播放機進行播放時,音揚十分寬大,清晰度非常地好。在《義大利隨想曲》的開始部分,你可以清楚地聽到獨奏小號的金屬振動聲、演奏家的氣息聲和銅管樂組清晰的定位。在《哥薩克舞曲》中,弦樂組的面積擴大了,每把小提琴的定位準確化了。鈴鼓具有更強的質感,三角鐵的泛音也豐富多了。
但SACD版也並不是一切都完美了。由於重播時的音場過於寬大,使聽音時的親切感少了一些,好像是整個交響樂隊離你遠了。整體的音色也顯得稍薄了一些。
如果把SACD的《1812序曲》與LP版的《1812序曲》作比較,SACD版的《1812序典》屬於寬廣、淡雅的類型,而LP版的《1812序曲》則屬於寬大、凝重的類型。LP版的歌唱性與藝術表現力是4個版本中最好的。其次是SACD版。普通CD版和DSD版各有千秋。
隨著音響技術的進步,說不定以後還會有第五版、第六版的“大炮”錄音問世……。
由於HDCD在普通工作狀態下的動態範圍縮小了,在主觀聽音時反而會覺得聲音的能量集中了。例如一個錄音的動態範圍是120dB,那么在重播時,會有相當多的時間在小音量、微小音量的狀態下工作;如果把這個錄音的動態壓縮成72dB,那么小音量、微小音量的播放時間就明顯地減少了。在這裡提出一個音響方面的概念:這就是動態範圍與最大音量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動態範圍指的是從最小音量(電平)到最大音量(電平)的範圍大小;最大音量指的是最高錄音電平或重播時的最大聲壓級。一個是範圍的大小,一個是最高絕對值的大小,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HDCD錄音格式自從1992年研製開發成功之後,由於眾多的唱片公司和音響器材廠家沒有對其積極支持,所以HDCD技術不論是從軟體方面還是硬體方面都沒有得到及時的普及。直到2000年以後,才有相應數量的HDCD唱片上市。但這時SACD、DVD-Audio等高格式的CD唱片也已經研製成功了。
2000年以後,使用原版片號再版了一批HDCD唱片。例如美國阿里斯搭公司1989年出版的肯尼·G《回家》A2CD?86B、1992年出版的肯尼·G《兄弟》07822?18646?2;普利維塔唱片公司1992年出的簡妮佛·瓦娜絲的《獵人》01005?82089?2等等。
這些再版的HDCD唱片在與原版普通CD進行對比試聽時,明顯提高了高頻的透明度與細節。但整體音色有偏薄的趨勢,動態也有一定的壓縮。原版的普通CD的整體音色與融合度相對好一些,動態也大一些,但清晰度不如HDCD。
從上面的對比結論可以看出,如果一種新的CD錄音格式在技術上沒有明顯的進步,在播放效果上也不會產生實質性的變化。HDCD所採用的預加重方式,在普通CD格式上也同樣可以實現。只要在母帶製作時把相應增加的高頻、相位信息直接混入母帶中即可。
因此,HDCD確實屬於一種過渡型的格式。
DVD-Audio是一種新型的、高格式的CD方式。DVD-Audio分為96K/24Bit多聲道和192K/24Bit雙聲道2種格式。96K/24Bit多聲道格式的DVD-Audio唱片在普通的DVD播放機中,也可以取得不錯的效果。能夠獲得相當多的重播細節,寬大的音場和比較甜美的音色。192K/24Bit的雙聲道DVD-Audio唱片需要使用專用的播放機,才能達到最佳的播放效果,但這種專用的DVD音頻播放機的價格並不便宜。
對比了LP、SACD、DVD-Audio、HDCD和普通CD等音樂唱片,播放效果最好的、最有藝術感染力的仍然是傳統的高質量LP唱片(當然需要高質量的播放系統);其次是SACD唱片;然後是DVD-Audio唱片。而普通CD唱片與HDCD唱片的播放效果各有長處。以上的主觀試聽結論,與它們各自的技術特徵是完全一致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