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釋義,基本含義,引申含義,電影的長寬比,好萊塢影視,電影術語,攝影機系統,電視的長寬比,歷史標準,國際標準,來由,人體工學原理,國家標準支持,優勢,節省成本,畫面質量高,解析度清晰,發展趨勢,迄今,未來,遇到的問題,收看習慣,外界指責,與16:10比較,
詞語釋義 16:9
即寬銀幕、寬屏,是指顯示器長寬比例。如今電視行業流行16:9的
黃金比例 的尺寸。
基本含義 指
電腦顯示器 的
寬高比 ,即一個圖像的寬度除以它的高度所得的比例,通常表示為 "
x :
y " or "
x ×
y ",其中的冒號和叉號表示中文的“比”之意。如今,在電影工業中最常被使用的是 anamorphic 比例(即
2.39:1 )。傳統的
4:3 (1.33:1)仍然被使用於現今的許多電視畫面上,而它成功的後繼規格
16:9 (1.78:1)則被用於
高清晰度電視 和歐洲的數位電視上。這三種比例,是
MPEG-2 (DVD)數字壓縮格式所指定的三種標準比例,而 16:9 也被藍光光碟和HD DVD所使用,同時也是兩種普遍使用的 35mm
電影膠片 之間的折中方案(歐洲的 1.66:1 以及美國和英國的 1.85:1)。
各比例尺寸對比 引申含義 雖然16:9尺寸的電視螢幕當前在市面上十分普遍,但由於電視技術跟不上,信號輸出還是原來的4:3比率,因此螢幕上的顯像會橫向拉伸,看起來覺得景象人物偏肥。故此,有人用“16:9”來暗指身材肥胖的人(特別是指女性)。
電影的長寬比 好萊塢影視 好萊塢影視長寬比沿革:
電影中的畫面大小是由
膠捲 齒孔之間所紀錄的真實大小所決定的。電影拍攝時常使用35mm膠捲,所謂35mm指的是膠捲的寬度,而膠捲兩側有齒輪孔。1892年由威廉·迪更遜和
愛迪生 所提出的通用標準,每個畫格(frame)的長度定為四個扣片齒輪孔高。膠片本身為 35mm 寬,但齒孔之間的寬度是 24.89mm,高度則為 18.67mm。
美國好萊塢在1932年以前是無聲電影時代。電影在畫格上的圖像比例為1.33:1(寬24mm、長18mm)。
1932-1952 年: 好萊塢進入有聲電影時代。膠捲左側要放置音軌,所以電影畫面的比例改作1.375:1(寬22mm、長16mm)。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 在1932年制定:1.375:1為 Academy ratio (學院比例)。 是指在35厘米膠捲上,4個齒輪孔高度的畫格的長寬比,其寬為22厘米,長為16厘米。1.375通常簡寫為1.37,有些外行人會誤以為Academy ratio是1.33:1,甚至坊間部分電影書籍也有所訛誤。學院比例在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的規章上一直沒有改變,從1932年到如今都是1.37:1。而1.33:1(4:3)或1.78:1(16:9)是電視螢幕的標準,並非電影的標準,兩者常被混淆。
1953年後: 為了挽救因選擇在家用電視觀看電影而流失的戲院票房,好萊塢進入寬螢幕時代。在比例為1.375:1的畫格上使用Hard matted方式或等到在電影院放映時用soft matted的方式,將圖像畫面以1.85:1(寬0.825英吋,長0.446英吋)的比例作商業放映,1.85:1被作為電影標準寬螢幕比例。好萊塢的寬螢幕電影比例還有2.35:1(1970年以前)和2.39:1(1970年以後),在此須注意一點,1970年代後拍攝的所謂2.35:1的電影,真實的比例都是2.39:1(或寫為2.4),但一直以來習慣上還是寫為2.35:1。
1982年後: 部分電影使用Super 35mm拍攝,音軌不放置在膠捲上,並且將一個寬螢幕的畫面(2.4:1)橫壓在一個1.33:1的畫格上(寬24.89mm、長18.67mm),以完整利用膠捲可提供的空間。放映時再反向還原圖像投射在布幕上。
電影術語 在電影工業中,習慣將圖像比例的高度縮小為1,如此一來,像一個 2.40:1 的橫向圖像只需要描述為“240”。而如今在美國電影院中最常使用的播映比例為 1.85:1 和 2.39:1。有些歐洲國家使用 1.66:1 作為寬螢幕標準。1.37:1 一度是所有電影院所播映的比例,直到 1953 年 1.85:1 取代之成為播映標準。
攝影機系統 攝影機系統的開發最終仍必須服膺於膠片齒孔之間的大小,以及必須預留給音效軌的空間。VistaVision是一個寬螢幕的創舉,由
派拉蒙影業 所研發,它使用標準的 35mm 大小的膠片,但膠片是橫著運轉而非直的運轉,齒孔是在已擺正的畫面框的上下而非左右,結果就能使用較大的橫向畫面,是一般圖像的兩倍寬。
相對而言高度就被降低。但是在放映時,VistaVision 系統的輸出比例 1.5 仍然必須裁剪為 1.85 並且使用透鏡轉換方向,變回原始的直式列印(即四個齒孔高的 35mm 膠片圖像)才能投影。雖然這個格式在 1970 年代由 Lucasfilm因為特效的要求而重新被使用(光學轉換時的 image degradation 對於多圖層合成是必要的),這時已有較好的攝影機、透鏡,和大量的標準 35mm 膠片庫存供消耗,加上這一直橫之間的轉換在沖洗上造成額外的成本,於是 VistaVision 廣泛地被視為已經過時的系統。然而,這種轉換在後來又被 IMAX以及他們的 70mm 膠片所使用。
Super 16 mm膠片因為價格低廉而被許多電視製作所使用,由於不需要預留音效軌空間(它原本就不是用來投影而是輸出為圖像),它的比例為 1.66:1,接近 16:9 的 1.78。因為它也能放大為 35mm 膠片作放映,所以也會拿來拍攝影片。
電視的長寬比 歷史標準 4:3 是歷史最久的比例,它在電視發明之初就已經存在,到現今仍在使用,並且用於許多電腦顯示器上。在美國電影方面,1950年代好萊塢電影進入了寬螢幕(1.85:1)時代,標榜更高的視覺享受,以挽回從電影院流向電視的觀眾。
國際標準 16:9 是高清晰度電視的國際標準,用於
澳洲 、日本、加拿大和美國,還有歐洲的衛星電視和一些非高清的寬螢幕電視(EDTV)PAL-plus。日本的 Hi-Vision 原本使用的是 5:3,但因國際標準的組織提出了一個 5.33 比 3 的新比例(即 16:9)而改變。1.78:1 是為了合併美英及歐洲使用的不同寬螢幕比例,雖然都是 35 mm 膠片,但前者為 1.85,後者為 1.66:1。
如今許多數碼攝影機都有拍攝 16:9 畫面的能力。寬螢幕的 DVD 是將 16:9 的畫面伸展為 4:3 作數據存儲,並依照電視的處理能力作應變,假如電視支持寬螢幕,那么將圖像還原就可以播放,如果不支持,就由 DVD 播放器裁剪畫面再送至電視上。更寬一些的比例如 1.85:1 或 2.40:1則是在圖像的上下方再加上黑條。
歐洲聯盟組織了16:9 行動計畫,欲加速完成轉換至 16:9 信號的變革,他們在 PAL 規格上和高清規格上有著同樣的努力。歐洲聯盟最終為此計畫籌款2億2800萬歐元。
來由 人體工學原理 根據
人體工程學 的研究,發現人的兩隻眼睛的視野範圍並不是方的,而是一個長寬比例為16:9的長方形。所以,為了讓電視畫面更加符合人眼的視覺比例,如今的電影和連續劇大部分都做成了16:9的長方形畫面,也稱為寬銀幕、寬屏等等,未來的高清晰
數位電視 節目也都是16:9的。這種新風氣的掀起,是源於科學家發現了人體眼睛的瞳孔比例也剛好是16:9,這個重大的發現也就帶來了電視行業的重大改革。
國家標準支持 國家關於數字高清晰顯示器的標準在2004年就已經出台,裡面有明確的一條標準:螢幕寬高比是16:9。(最主要的還是上游液晶面板生產商在改善生產工藝後,16:9的螢幕更加符合切割工藝)
優勢 節省成本 16:9的必須做成21.5英寸的屏(當然18.5的也可以,這裡主要與22的對比),這樣一來就節省了屏的成本,但16:9的解析度是1920x1080,觀看16:9的影片剛合適,解析度相對較高,並且支持1080P。隨著高清電影、電視劇的日漸普及,
液晶顯示器 也開始從16:10時代逐漸向著16:9過渡。各大知名廠商,如華碩、三星、
LG 、
AOC 、
飛利浦 等等廠家陸續推出了16:9尺寸的顯示器。從近些年的各大廠商新品發布的情況來看,16:9已經開始成為了液晶顯示器螢幕尺寸的主流,如華碩液晶顯示器當下主打的MS系列顯示器均為16:9。
16:9的螢幕 畫面質量高 從使用方面來看,播放高清電影、電視劇,接駁PS3、Xbox360等高清設備的16:9比例顯示器效果更佳,能夠完全杜絕上下黑邊的情況發生,並且1080P高清顯示也符合當下人們追求高質量生活的需求。
解析度清晰 16:9的螢幕可以更高的擴充解析度,十分清晰。
解析度是指在螢幕上一共有多少有效的像素點。對液晶顯示器而言,就是有多少發光單元。解析度越高,畫面顯示越精細,同樣大小的圖片,在顯示器上占的空間就越小。解析度一般用長和高上各有多少個像素點來描述。如7680*4320,就是說長有7680個點,高有4320個點。
發展趨勢 迄今 2010年,全國各地都開始進行
數位電視 的整體轉換(整體平移)工作了,就是直接在現有的有線網路裡面傳輸數位電視節目,家裡只要有一台從有線電視台訂製的
機頂盒 ,就可以觀看數位元組目了。
未來 如果小區還沒有開展
數位電視 的平移工作,那時間也不會太久了,因為根據國家數位電視發展時間表,擬定到2015年,全國範圍內停播模擬信號。根據歐洲的經驗,這個難度較大,
歐盟 計畫於2012年完成模擬轉數字,我們2015年能么?更有最新訊息,中央電視台如今已經儲備了6000多個小時的高清晰度數位電視節目,2010年十一就開始試播了,不僅是數位電視節目,就連數字
高清晰電視 節目的播出都是近在咫尺了,16:9的寬屏電視可是彩電發展的潮流跟趨勢。如今買電視,再買個傳統的4:3電視,那不是跟不上潮流了么!另外,如今市面上銷售的平板電視全部都是16:9的,就是為了應對將來的高清晰數位電視節目,因為平板電視價格都比較貴,如果買個4:3的,將來隨著電視節目採取寬屏信號,電視就要被淘汰了。
遇到的問題 收看習慣 16:9的顯示器、電視雖已銷售,但大部分人仍然習慣4:3,不習慣寬屏。16:9系列取代4:3仍需時間。
外界指責 各式各樣的長寬比給電影製作人和消費者造成額外的困擾,並且在電視廣播的服務之間造成混淆。一部寬螢幕的影片使用變造之後的比例來播出,這並非不尋常的事,通過各種方式包括剪裁畫面、加黑邊、和伸展畫面等等。窗型黑邊也是很常發生的情況(當上下和左右的補償黑邊同時出現時,見圖),例如 16:9 的廣播服務可以把 4:3 的廣告內嵌在畫面之中,那么當一個擁有 4:3 電視的觀眾收看這個信號時,由於圖像本身就具左右補償黑邊,加上電視的上下補償黑邊,那么他將看到一個窗型的畫面。這種效應稱作“windowboxing”或者是“postage stamp”。同樣的情形會發生在使用 16:9 電視觀看內嵌 16:9 畫面的 4:3 信號。最常見的補償是伸展,將一個 16:9 甚至 2.39:1 的畫面上下伸長並適應 4:3 螢幕,這比起剪裁或 letterbox 更加容易觀看的品質。
在 PAL 和 NTSC 系統的規格中,可使其所傳輸的信號中含有提示畫面長寬比的訊息(見 ITU-R BT.1119-1,寬螢幕廣播之提示信號),支持它的電視將偵測這種訊息並且自動轉換電視的長寬比。如之前提到的情況,也能自動轉換以避免 windowboxing。當圖像信號通過歐洲的
SCART 連線時,有一條電線即是用來傳輸這種信號。
對於創作人而言,他們認為比起科技或媒介上的限制,作品圖像的長寬比更應該由內容或故事來決定。的確,在 20 世紀早期的電影巨人如D. W. Griffith,會在電影中改變圖像的長寬比。例如在Intolerance 這部片中,一場描述角色從高牆上跌下的戲,就剪裁了一部分的畫面來強調牆的高度。在當前,攝影師經常專注於將圖像的主題維持在畫面的中央,這是預期他們的作品將可能遭到剪裁而使用的折衷方案。
與16:10比較 標準的22寸寬屏顯示器都是個16:10的,解析度1680x1050.適合電腦套用.即使觀看16:9的影片,上下仍有少量黑邊(正好放字幕)。而16:9的就必須做成21.5的屏(當然18.5的也可以,這裡主要與22的相對比),這樣一來就節省了屏的成本,但16:9的解析度是7680x4320.觀看16:9的影片剛合適。解析度相對較高。並且支持4320P!
比較
16:10 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