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紀年
1405年,明朝永樂三年
本年年表
鄭和此次下西洋,加強了與亞非各國相互間的了解,發展了
海外貿易。從永樂三年到
宣德八年(公元1405到1433年),鄭和七次率船隊遠航,28年的航海活動,耗盡了他的心血。
出生 教宗
庇護二世(1405年10月18日-1464年8月14日),原名Enea Silvio Piccolomini,1458年8月19日—1464年8月
教宗庇護二世14日在位。
斯坎德培出生於克魯雅的一個拜占庭帝國貴族家庭,其父是
伊庇魯斯地區眾多反抗
奧斯曼帝國蘇丹巴耶塞特一世的小領主之一。當抵抗失敗後,其父被迫臣服,並交出包括喬治·卡斯特里奧蒂在內的四個兒子作為人質。
喬治被迫改信伊斯蘭教後,在
阿德里安堡接受了
軍事訓練,成為奧斯曼帝國的一位統帥,在獲得一系列勝利後,他被封為“阿納夫特魯·伊斯坎德·貝伊”(Arnavutlu İskender Bey),意為“
阿爾巴尼亞的亞歷山大老爺”,將其與
亞歷山大大帝相提並論。其後成為他最常用的名字“
斯坎德培”。
雖然斯坎德培深得
蘇丹信賴,被任命為指揮5000騎兵的將軍,但是他仍然與匈牙利、威尼斯和
拉古薩等基督教國家保持聯繫,尋找機會。1443年11月28日,斯坎德培乘匈牙利大將匈雅提·亞諾什率軍討伐
奧斯曼帝國時舉起反旗。他率領300名阿爾巴尼亞騎兵返回克魯雅,用一封偽造的書信騙開城門,據而有之。此後,他公開放棄伊斯蘭教信仰,皈依天主教。他使用黑色的
雙頭鷹作為自己的標誌,這個標誌後來演變為今日的
阿爾巴尼亞國旗。
逝世
帖木爾(
察合台語“鐵”之意,1336年-1405年)是帖木爾汗國的奠基人。
帖木爾塑像帖木爾1336年出生於
西察合台汗國的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
突厥化蒙古貴族家庭,是成吉思汗七世女系子孫,父親名叫塔剌海,是
渴石的一名埃米爾。
巴魯剌思氏。也有學者認為成吉思汗世系之說不可信,帖木爾應是
突厥人,而非蒙古人。
1362年,他在故鄉附近地區進行
綏靖時,被打傷成了瘸子,因此人稱跛子
帖木爾。其繼承西察合台汗國所使用的血緣並非來自於其蒙古貴族血統,而是來自於婚姻關係,因為他將西察合台汗國後王的公主納為妻妾,所以又被稱為駙馬帖木爾。
後人所知的帖木爾的傳奇歷史,絕大部分來自於其家傳的自傳。從其出身背景與控制能力來看,至少在帖木爾父輩時,其家族勢力已經支配整個
渴石地區,並與西
察合台王族通婚。1360年,
河中地區大勢底定,禿忽魯帖木爾控制了大部分地區,並收帖木爾為
參贊。但帖木爾實際上受到
西察合台汗國王族兩個方面的羅致,他選擇投入較為弱小,但與其有姻親關係的
忽辛陣營。因其所處勢力較小,這一段時期
帖木爾與忽辛可說是邊打邊逃並儲備反擊的力量,其最為人所熟知的腿傷亦在此時期受創。在1364年帖木爾終於扶持忽辛成為可汗。
但在1369年,他殺死具備兄弟情誼的西察哈台汗忽辛,宣稱自己是成吉思汗的繼承人,建立了
帖木兒帝國。
歷史大事
脫脫襲封忠順王
永樂三年(1405)二月,因忠順王哈密
安克帖木兒被
韃靼可汗
鬼力赤毒死,
朱棣便將自幼被俘居內地的脫脫(安克帖木兒之兄子)封為忠順王,遣還哈密,藉以控制其地。同時任命周安為忠順王長史。脫脫不久即遣使貢馬謝恩。
定屯田賞罰例,核計河南等處屯田收入,一人所耕,收穫不夠本人半年口糧。
夏原吉再往蘇松,疏浚
吳淞江支流。始選進士為
庶吉士。以僧
道衍為
太子少師,復
姚姓,賜名廣孝。立高熾為皇太子,封高煦漢王,高煦
靖難時多戰功。籍沒長興侯耿炳文家,炳文自殺。籍沒
曹國公李景隆家,禁甸景隆及家屬。封哈密安克帖木兒為忠順王。置
沙州衛(治敦煌)。置天津衛,
建文二年,成祖在此渡河南下,故賜此名。寮國
送故安南國王之弟陳天平至明。日本使者至明。時對馬、壹岐諸島海盜攻掠中國沿海,因令使者告日本政府,請其懲治海盜。
成祖即位之後,對惠宗去向眾說不一,有人說他葬身火海,也有人說建文帝逃海外,成祖即命鄭和追蹤。亦可藉此機會炫耀武力,以示中國之強大。
永樂三年(1405)六月十五日,鄭和與
王景弘奉命第一次出使西洋。其船隊總共二萬七千八百多人,分乘二百零八艘船,其中,最大的,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其次長三十七丈、寬十五丈。船隊由蘇州
劉家河(今江蘇
劉家港)渡海到福建,又從福州
五虎門揚帆啟航,開始了長達兩年多之遠航。船隊先抵
占城,南航至
爪哇。永樂五年(1407),鄭和自
西洋還,路過舊港時,海盜
陳祖義詐降,企圖搶劫船隊。鄭和發兵擒獲。由此海內
振肅。船隊繼續西行,經過
蘇門答臘、
南浡里、錫蘭(今
斯里蘭卡),到達
左里(今印度
科澤科德)。鄭和在此地立碑,以作紀念。碑中寫道:其國離中國十萬餘里,民物
鹹若,熙皞同風,刻石
於茲,永示萬世。這支龐大的船隊由此返航,於同年九月回到國內。
宦官典兵
永樂三年(1405)六月十六日,成祖派宦官山壽等率兵出雲州北行,與武城候王聰會兵,一出巡視邊塞情況。每個士兵帶著一個月口糧,每三十里置五個騎兵,以備有情況及時報告。山壽率兵,是宦官典兵之始。
賑濟蘇松湖嘉饑民
永樂三年(1405),蘇州、
松州、嘉定、湖州屢遭水患,田土無收。朱棣遂於同年六月二十日命
戶部尚書夏原吉、
僉都御史俞士吉等前往賑濟
饑民。他告諭道:四郡之民,連年遭受水患,今舊谷全無,新苗未成,老幼嗷嗷,飢餒無告。你們急速前往,督促郡縣急發倉糧賑濟。與此同時,發粟三十萬石,並給饑民牛種。俞士吉至湖州,見該地拖欠
稅糧六十萬石,決心奏陳。然地方官恐獲斥責,意欲掩蓋真相,乞請士吉以小數上報。士吉毅然說:欺君病民之事,誓不能為!遂如實奏報朝廷,拖欠稅糧全部獲免。至同年九月,免除上述四處水災田租三百三十八萬石。
免除戶口食鹽納鈔法
戶部曾以鈔法不通,是因出鈔太多、收斂無法為由,請求暫行計口食鹽納鈔法,即大口月食鹽一斤,納鈔一貫;小口計其半。至永樂三年(1405)六月二十日,農民深感不便,紛紛上奏,朝廷才下令免除戶口食鹽納鈔法。
八百,亦稱
八百大甸,以其部落酋長有妻八百而得名,又以
八百媳婦各領一寨,而稱八百媳婦國,位於今泰國北。洪武二十一處(1388)開始入貢,
朱元璋遂置
宣慰司於其地。永樂元年(1403)又置二軍民
宣慰使司,以士官為
宣慰使,令五年一貢。後
內官奉命招諭
孟定、
孟養等部,途經八百大甸,為士兵所阻。朝廷遣使敕諭,無濟於事。遂於永樂三年(1405)命雲南鎮守西平候
沐晟率兵征討。同年十二月初六日,沐晟
奏言,已破八百諸寨,其士官宣慰使等遣人至軍門伏罪。
朱棣即令沐晟班師。
朱棣即位以來,與外國多所交往,以至貢使日益增多,遂於
永樂三年(1405)在福建、浙江、廣東三
市舶司設立驛館。福建驛館稱來遠,浙江驛館稱安遠,廣東驛館稱
懷遠。藉以接待諸番貢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