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萬郴州市幅區域地質調查報告

《1:25萬郴州市幅區域地質調查報告》是由湖南省地質調查院擔任第一完成單位,由柏道遠、賈寶華、馬鐵球、王先輝、孟德保、張曉陽、陳必河、馬愛軍、劉耀榮、黃建中擔任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1:25萬郴州市幅區域地質調查報告
  • 成果登記號:20060116
  • 第一完成單位:湖南省地質調查院
  • 項目類別:科研項目
成果信息,成果摘要,

成果信息

成果登記號
20060116
項目名稱
1:25萬郴州市幅區域地質調查報告
第一完成單位
湖南省地質調查院
主要完成人
柏道遠、賈寶華、馬鐵球、王先輝、孟德保、張曉陽、陳必河、馬愛軍、劉耀榮、黃建中
研究起始日期
2002-01-01
研究終止日期
2005-03-01
主題詞
1:25萬;郴州;區域地質調查
任務來源
部門計畫

成果摘要

1、對湘東南地層進行了新的劃分厘定,將整個圖幅內的地層劃分為48個組級岩石地層單位;建立32個生物地層單位;對晚古生代地層進行了層 序地層劃分,建立三級層序地層單位16個,從而使區內的多重地層單位劃分與研究提高到新的水平。2、在詳細的野外地質調查及大量分析測試工作基礎上,將湘東南及湘粵贛邊區花崗岩類岩體劃分為7個時代、14個序列、58個單元,對各單元花 崗岩進行了詳細的地質學、岩石學、岩石地球化學研究。3、確定湘東南南華系-奧陶系濁積岩形成於活動大陸邊緣-大陸島弧環境。4、確定了印支期、燕山早期、燕山晚期等3階段花崗岩的具體時限和構造環境,結合其它地質要素,厘定出湘東南中生代由前造山→陸內造山→ 後造山→陸內裂谷的構造發展精細框架。5、根據岩漿混合成因鐵鎂質微粒包體的發現,結合花崗岩Sr、Nd同位素特徵,確定湘東南部分前人認為屬殼源成因的花崗岩中明顯有地幔物質 加入,從而將花崗岩劃分為殼源型、殼幔混源型、幔殼混源型等3種成因類型。6、通過熱年代學研究,重塑出湘東南地區中新生代由較快速→快速→緩慢→快速的構造隆升過程,揭示出燕山晚期花崗岩體降溫由早期的構造剝蝕和晚期的風化剝蝕所造成。7、以多種岩石地球化學指標,揭示出地球化學特徵差異是印支期花崗岩成礦能力差、燕山早期花崗岩成礦能力強的原因之一。但對王仙嶺岩體與千里山岩體進行的解剖研究則表明,印支期後碰撞環境下弱擠壓構造體制與燕山早期後造山環境下伸展構造體制之差異,可能是成礦差異的更為關鍵的原因。8、通過對比研究,提出湘東南燕山早期中高溫W、Sn多金屬與中低溫Cu、Pb、Zn多金屬等2大成礦系列分別與相對厚的和相對薄的岩石圈結構相關聯的新觀點,認為不同厚度岩石圈下不同規模的岩漿作用過程導致不同成礦元素的富集與沉定。9、對千里山-騎田嶺鎢錫多金屬礦集區的形成提出了新的認識:該區正好處於NNE向茶郴大斷裂與NW向邵陽-郴州大斷裂的交匯部位,高度發育的斷裂系統以及燕山早期後造山拉張構造體制,使得大量深部礦物質與成礦流體隨岩漿活動向上輸送,從而造成有色金屬的巨量堆積。10、新發現九峰岩體中上山和大嶺背2處遠景儲量較大的鎢錫多金屬礦產地,進一步肯定了該區的找礦潛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