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市幅1∶25萬區域地質調查(修測)

《忻州市幅1∶25萬區域地質調查(修測)》是由山西省地質調查院擔任主要完成單位,孫占亮,劉成如,張玉生,李建榮,楊耀華,閆文勝,白海軍,續世朝,宋春玲,楊月生擔任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忻州市幅1∶25萬區域地質調查(修測)
  • 主要完成單位:山西省地質調查院
  • 主要完成人:孫占亮,劉成如,張玉生,李建榮,楊耀華,閆文勝,白海軍,續世朝,宋春玲,楊月生
  • 等級:二等 
  • 獲獎序號:20120063
  • 獲獎證書編號:KJ2012-2-51
  • 獎種: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項目摘要
項目立項背景:忻州市幅1∶25萬區域地質調查(修測)為國土資源地質大調查項目,屬《華北地區基礎地質調查與數據更新》計畫項目。工作區位於山西省東北部的繫舟山、五台山、太行山,是我國花崗岩—綠岩帶和早元古代變質礫岩典型發育區之一。分布於區內的阜平群、五台群和滹沱群在中國早前寒武紀地史演化中具有重要位置。通過開展1∶25萬區調修測,以現代地質理論為指導,套用最新科研成果資料,解決區記憶體在的重大基礎地質問題,使五台山區地質研究進一步深化、提高。對指導該區的普查找礦及國民經濟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研究目標:按照《1:25萬區域地質調查技術要求(暫行)》對測區進行全面的區域地質調查。選擇測區存在的關鍵性地質問題進行專題研究,重點是對古老造山帶的構造—地層、構造—岩石單位劃分原則、標誌以及造山運動體制等問題進行深入研究。 主要創新成果:項目運用新技術、新方法,借鑑國內外地質學研究中的現代地質理論及成功的經驗,以四大岩類填圖方法為指導,總結了高級變質岩區和花崗綠岩區(中淺變質岩區)1:25萬區調填圖方法。為國內相似地區(高級區和花崗-綠岩區)開展區域地質調查方法研究起到了借鑑和示範作用,在早前寒武紀變質岩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重新厘定了原阜平群;確定了原五台群板峪口組為滹沱群谷泉山組-盤道嶺組,五台岩群逆沖推覆在滹沱群之上,"鐵堡不整合"為滹沱群與下伏片麻岩的不整合;查明了原五台群是被韌性剪下帶(斷層)分割成的一系列北東向構造片體,屬構造地層範疇;確立了滹沱群豆村亞群、東冶亞群、盂縣北部七東山組為側向相變關係,建立了區內古元古代岩石地層格架,探討了沉積環境及盆地構造演化歷史;將五台期變質花崗岩劃分為早期鈉質花崗岩系列和晚期鉀質花崗岩系列;總結了區內早前寒武紀變質岩的主要礦物特徵,進行了變質相帶、變質作用期次劃分和變質溫壓條件研究,研究了變質作用演化;區內早前寒武紀變質岩石經歷了五台運動早期伸展、晚期收縮和呂梁運動早期伸展、晚期收縮四期構造變形。五台山中央韌性剪下帶是花崗綠岩帶兩個巨型岩片碰撞造山拼合的結果,推動了華北地區前寒武紀地層劃分和構造演化的認識;新發現鐵礦點5處,金礦點5處,銅礦點3處,非金屬礦點多處。 套用情況及社會經濟效益:報告成果被《呂梁-五台-阜平地區1∶50萬地質編圖總結報告》、《華北地區1∶250萬地質圖》(天津地質調查中心,2007)大量吸收和引用;成果資料被山西省礦產資源潛力評價項目利用,為掌握五台山區礦產資源現狀,科學評價未查明礦產資源潛力,科學部署礦產勘查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據;為山西省地質博物館建設項目實物標本的採集提供了實物及科研資料;成果資料為2005年五台山成功申報國家地質公園以及2009年成功申報世界“文化景觀遺產”規劃建設提供了重要基礎地質資料。地質公園的建設,促進了五台山旅遊文化和地質科普教育事業的發展,給當地旅遊業帶來了較為豐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