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級變質區地質調查與綜合研究方法

《高級變質區地質調查與綜合研究方法》是由吉林大學擔任主要完成單位,劉正宏、徐仲元、楊振升、李世超、董曉傑、李剛、趙慶英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高級變質區地質調查與綜合研究方法
  • 主要完成單位:吉林大學
  • 主要完成人:劉正宏、徐仲元、楊振升、李世超、董曉傑20160038、李剛、趙慶英
  • 等級:二等
  • 獲獎序號:20160038
  • 獲獎證書編號:KJ2016-2-26
  • 獎種: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項目摘要
上世紀80年代,鑒於高級變質岩區研究方法滯後,原地礦部於”七五”期間(1986~1990),在冀東北三屯營地區實施了與英國皇家學會開展1:5萬高級變質岩區填圖方法的合作研究,總結了《高級變質岩填圖方法》。為了進一步提高高級變質岩區地質調查水平和完善《高級變質岩填圖方法》,在實際套用中的不足,在中國地質調查局的大力支持下,選取典型高級變質岩區,開展了《內蒙古包頭幅(K49C004002)1:25萬區域地質調查修測》、《內蒙古大青山—烏拉山及其相鄰地區高級區變質地層格架、結構與地質構造演化》兩個項目的研究。同時,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下開展了《內蒙古大青山高級變質岩部分熔融與流變機制研究》。依上述研究成果系統總結了高級變質岩區構造樣式、變性機制和地質調查與綜合研究方法。
本項研究是在全面了解陰山板內造山帶地殼構造變形期次、生成時序、變形環境以及地殼收縮變形與中生代沉積盆地之間的藕合關係的基礎上,針對高級變質岩區獨特的地質特點,選取前寒武紀變質地層發育的大青山—烏拉山地區開展區域構造特徵、構造樣式和形成機制的研究,結合變質作用、深熔作用和岩漿活動特徵的研究,查明高級變質地層的變質地層結構和演化特徵,闡述區內早前寒武紀地質構造演化過程。並著重對高級變質岩部分熔融和流變機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依據變形機制、組構、同構造新礦物組合以及形成環境,對變質構造岩進行了類型劃分,提出了新的分類方案。查明了部分熔融作用與高級變質岩變形作用是相互制約的關係,提出下部地殼是固相與熔體共存雙相模式,模擬和反演下部地殼岩石流變機制。確定了早期地殼主要以近水平伸展滑脫變形機制為主,建立了高級變質岩的主要構造樣式為近水平塑性流變和穹-褶構造的演化模式。這對探討地殼早期形成演化過程、地殼深部流變性質和岩石圈演化動力學機制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在上述工作完成的基礎上,申請者們結合近三十年對高級變質岩區的野外觀察實踐和室內綜合研究的心得,對高級變質岩區的區域地質調查和綜合研究方法進行了系統總結,該方法歸納為“構造-岩層(石)-事件”法。2008年,在中國地質調查局的資質下出版了《高級變質區地質調查與綜合研究方法》專著,對今後在同類地區地質調查工作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和指導意義。
圍繞上述研究工作,共發表科技論文64篇,出版專著1部,提交1:25萬區域地質調查成果報告1份(成績優秀並獲得優秀圖幅展評二等獎)。這些成果是“高級變質區區域地質調查研究與填圖方法重要突出的新進展與新成果”(張國偉,2008),對高級變質岩區的區域地質調查與研究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沈其韓,2008)。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