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姓氏)

龔(姓氏)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據《通志·氏族略》載,共國(今河南省共城,一說今甘肅省涇川縣北),亦作恭國,為商代諸侯國。以侵周而受文王姬昌之討伐,為周所滅。共國滅亡後,其子孫以國為氏,即共氏。後演變為龔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龔
  • 外文名:GONG
  • 通志氏族略:共國
龔姓淵源,源自共工,源自共國,源自共伯和,源自晉世子申生,源自共叔段,家族名人,龔灝,龔祈,龔遂,龔郯,龔勝,龔鼎孳,龔自珍,龔氏來源,各地字輩,龔氏望郡,

龔姓淵源

徧考史乘,溯源追遠,海內“龔”姓,淵源有八:

源自共工

其後以單字“共”為整個家族的姓氏。後又加龍成“龔”氏。

源自共國

以侵周而受文王姬昌之討伐,為周所滅。共國滅亡後,其子孫以國為氏,即共氏。後演變為龔姓。

源自共伯和

西周后期,有王室貴族姬和,封於共(今河南省輝縣),為伯爵,史稱共伯和。時周厲王於“國人暴動”中被逐出國都,諸侯共舉共伯和行天子政,史稱“共和行政”, 是為中國歷史有確切紀年之肇始。伯和之後氏共,後演變為龔姓。

源自晉世子申生

據《尚友錄》所載,春秋時,晉獻公(晉國為姬姓諸侯國)之子奚齊即位後,諡申生曰“恭”。史稱恭世子或恭君,其後代因諡為氏,後演變為龔姓。

源自共叔段

據《元和姓纂》、《史記·鄭世家》所載,春秋時,鄭莊公即位,察知其弟叔段欲篡政,將圖之,母后請封,封之共,史稱共叔段。其後代氏段,或氏共叔,或氏共。氏共後裔演為龔姓。
其六·源自周昭王支庶孫翁氏
據《六桂堂業刊》所載,周昭王的支庶子孫受封於翁山,其後以邑為氏,稱“翁”氏。宋初福建泉州有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龔、汪六姓,其中第五子分姓龔。洪氏後為避仇,改氏龔。
其七·源自周室
周文王第十四子曰叔繡,叔繡之後裔際遠封於滕國之共邱,亦作龔邱,因地賜姓為龔。際遠子諱堅,春秋時為晉國大夫,其後裔龔選、龔遂著稱於漢。龔遂於漢宣帝地節四年任渤海大守,繼任水衡都尉,卒於位。配王氏,生二子:奇英、奇傑。奇英於漢元帝時為武陵守令(今湖南省常德市),辭官後定居武陵,遂開“武陵龔氏”之源。配耿氏,生一子名勝,漢哀帝時為諫議大夫,後因王莽篡政而歸隱武陵。龔勝配郭氏,生二子:龔蒼、龔苔。龔蒼避兵去楚而徒居福建汀州府上杭瓦子街,弟龔苔仍居武陵。
其八·源自少數民族漢姓
一 貴州黎平三龍鄉兜房族吳姓有改龔姓者。
二 土族龔塔氏漢姓龔。
③ 京、瑤、彝、白等族均有龔姓。
綜上八源,其八乃少數民族之漢姓不計,括約之為三:
一曰:源出炎帝系之姜姓。其一是也;
再曰:源自黃帝系之子姓。其二是也。
三曰:源自黃帝系之姬姓。其三,其四,其五,其六,其七均是也。
覈之吾宗譜牒,參以史乘,遠祖之世系脈縷明晰可見。茲檢其確鑿信實者列於次:
黃帝——黃帝十八世孫周文王姬昌見諸史記之三代世系表——文王第十四子叔繡——叔繡裔孫際遠封國為藤之龔邱——際遠子龔堅春秋之際晉國大夫吾宗龔氏肇姓始祖——龔堅裔孫龔選著於漢 龔選之弟龔遂西漢時任渤海太守致力於淬礪齊地剽悍好鬥之民風表倡賣劍歸農讀書奕世之政典勳績卓著青史垂芳龔氏堂號渤海正宗奉遂公故也遂配王氏生子二長子諱奇英次子諱奇傑——龔遂長子龔奇英漢元帝時為武陵守後辭官定居武陵開武陵龔氏之源吾宗號稱武陵世家緣於奇英公也配耿氏生子一諱勝 龔遂次子龔奇傑未詳——龔奇英子龔勝漢哀帝時為諫議大夫後王莽篡政歸隱武陵配妣郭氏生子二長子諱蒼次子諱苔——龔勝長子龔蒼避兵去楚而徒閩之汀州府上杭瓦子街吾宗舊譜謂系出閩贛正是蒼公系下也 龔勝次子龔苔居武陵——龔蒼裔孫龔鳳生子諱器——龔鳳子龔器生子諱琪——龔器子龔琪生子二長子諱愈次子諱忠——龔琪長子龔愈字堯夫仕南唐官至太傅加上柱越國公居福建邵武府光澤縣牛田裡象山下系牛田裡始遷祖卒葬龍崗嶺眷系駱駝御寶地配趙氏生子一諱朂, 龔琪次子龔忠居荊楚——龔愈子龔朂字公勉仕南唐官至秘書監宋贈朝請大夫配沉氏生子二長子諱穎次子諱順——龔朂長子龔穎字耀卿封琅琊侯妣張氏遷漢陽府漢川縣 龔朂次子龔順字次合宋進士官鎮南節度使由光澤縣牛田裡象山下徒贛家城南進賢之戟溪配何氏生子一諱杞——龔順子龔杞字必良宋進士官殿中侍御史生子實——龔杞子龔實字宏宋光祿寺卿配孫氏生子一諱喜——龔實子龔喜字從喜宋翰林院編修配潘氏生子二長子諱賞次子諱資——龔喜長子龔賞字真翁宋兵部尚書葬漸嶺汾陽王廟後配羅氏生子一煥 龔喜次子龔資未詳——龔賞子龔煥字致衾以五經授生徒號全峰先生配黃氏生子三長子諱惟深次子諱惟源三子諱惟康——龔煥長子龔惟深字原仲宋翰林院修撰葬漸嶺駱駝御寶地配尹氏生子一之美衍支南昌 龔煥次子龔惟源後嗣未詳 龔煥三子龔惟康子一諱之乾——龔惟康子龔之乾宋宣德郎子一諱天授——龔之乾子龔天授宋元符進士武校尉子一諱宗繁——龔天授子龔宗繁子一諱良臣——龔宗繁子龔良臣子一諱以義——龔良臣子龔以義子一諱實甫——龔以義子龔實甫子三長子諱尚忠次子諱尚武三子諱尚謙——龔實甫長子龔尚忠子一諱子榮 龔實甫次子龔尚武自江西黃召之壇上衍支江蘇徐州府沛縣配江西鄧氏生子二長子諱子清次子諱九福尚武公沛縣棲山龔氏始遷祖也卒葬於沛縣城西堤外孟橋北 龔實甫三子龔尚謙亦單名謙明永樂末年自江西輾轉來沛遂定居沛縣千秋里乃今之龔莊龔氏始遷祖也卒葬龔莊村北寶地明嘉靖貳拾貳年沛縣誌雲龔謙千秋里人父早喪長以不能躬養為恨事母備奉甘旨未嘗稍解母歿謙竭力喪事既葬負土成墳朝夕號泣於墓側終三年如一日後嗣今傳至廿一世見諸豐沛渤海堂龔氏族譜茲不詳列——龔尚忠子龔子榮遷居羅坊後嗣不詳 龔尚武長子龔子清由壇上遷居岡上靈官廟子一諱韜珍 龔尚武次子龔九福配張氏生子一佚諱沛棲龔氏二世祖卒葬孟橋祖塋後嗣衍支沛棲今傳至廿一世見諸豐沛渤海堂龔氏族譜茲不詳列——龔子清子龔韜珍岡上支派子一諱蓉嘉——龔韜珍子龔蓉嘉子一諱孟道——龔蓉嘉子龔孟道子一諱善梓——龔孟道子龔善梓子一諱彥璧——龔善梓子龔彥璧子一諱以固——龔彥璧子龔以固子一諱大顏——龔以固子龔大顏子一諱一文——龔大顏子龔一文子一諱仲霖——龔一文子龔仲霖子三長子諱應斗次子諱應奎三子諱應璧後嗣見諸豐沛渤海堂龔氏族譜之江西族人名錄
上列世系,足以徵實者:1·吾宗源自黃帝系下;2·肇姓始祖為春秋晉大夫龔堅;3·堂號:渤海堂。堂號宗奉之先祖為龔堅裔孫西漢循吏龔遂;4·郡望:武陵郡。郡望宗奉之先祖為龔遂子西漢龔奇英;5·閩之邵武府光澤縣牛田裡始遷祖為龔奇英裔孫南唐越國公龔愈;6·贛之戟溪始遷祖為龔愈孫宋進士鎮南節度使龔順;7·豐沛始遷祖為龔順裔孫龔尚武龔尚謙兄弟。
南方諸《龔氏族譜》,於肇姓祖龔堅之父系另有兩說,存之備考焉。
一說源於殷商箕子婿餘。殷亡,箕子受封朝鮮,至二十七世庶孫際元字共叔,兄弟三,名際誠,際微使周,授封龔邱。生子堅,為晉大夫,因地父之封地受姓龔。是為龔氏源自子姓說。
一說源自周代熊繹。熊繹封楚,授以子爵。楚懷王六年,楚國公子昭帶兵伐魏,得其七邑,龔堅受封龔邱,因地為姓。據此,疑龔堅為楚熊繹王室後裔。是為龔氏源自羋姓系出祝融說。
近有考古界研究歸國之商周銅器“子龍鼎”發現,商周即有龔姓氏族存在。有關論文認為:子龍鼎之主人當系商末某王子或某強族。“子某”之稱謂常見諸甲骨文與商周青銅器,亦見諸商周典籍。“子龍”之寫法或與‘子龔’有關,子龍鼎出土於河南輝縣,此地古稱“共”。 ‘龔’、‘龍’古音相同,“共”與“龔”通假。從“共”“龔”與“龍”之通假關係中, 推斷子龍鼎氏族地望宜為古之“共”地。另見一些商周青銅器上,亦有鑄 “子龔”或“龔子”之銘文,其“龔”字所從之“龍”字造型多與子龍鼎之“龍”相似。很多早期歷史材料中載有“龔後”、“婦龐”、“後龔”諸名稱,且均系指代殷商王族之配偶。姓氏顯示其系出生於龔氏之女性。
綜上觀之,際元字共叔與其子龔堅一脈,姓氏可能起源於商王族。筆者認為:龔姓起源之殷商王族後裔避禍說,箕子後裔因功封地為姓說等亦可互證。《史記》《漢書》等史籍載:箕子受封朝鮮,教以禮義田蠶,制八條之約,使人知禁,邑無淫盜,夜不閉戶。飲食以籩豆。今南北韓尚存其遺風。箕子使周回故國,經殷墟,作《麥秀之詩》,殷商遺民聞之流涕,也說明箕子遠封朝鮮後,仍與中原多有往來。其間,箕子宗室子弟使周,入仕中原,建功立業亦有可能。箕子統治朝鮮約四十餘世今千年,至漢武帝元封三年亡。因此,譜傳錄:龔姓始祖龔堅之父際元公為箕子二十七代後裔,仕齊齊沒,使周受封龔丘,堅仕晉為大夫,在客卿制度盛行之春秋時期,亦有可能,茲待與正史記載,出土實物金銘相稽證。
近代出土之西周宣王時期著名青銅器“頌鼎”“頌簋”“頌壺”銘文,紀錄“頌”之父母名諱曰龔叔,龔似。這是龔姓見諸文字較早的實物。從其葬器規制可見,當時名“頌”者,與其父母龔叔,龔似,應為士大夫族。
諸說紛陳,吾何以宗?答曰:考實之前,宗吾族譜;考實之後,吾宗科學。然毋庸置疑者,龔氏確係一歷史悠久且有著優良傳承之望族。斯固吾宗族裔值得自豪者也。
——摘自:豐沛渤海堂龔氏姓源瑣考 龔 逢 慶 箸
龔氏,正跟他們誼屬兄弟的洪氏一樣,過去的2000多年以來,一直是以較南方的蘇、浙、皖、贛一帶為繁衍中心,並且很早便播遷到了閩、粵之地。這一點,可以從歷史上找到許多具體的證據。
龔氏祖籍武陵,祖籍共氏,據《古今姓氏辯證》和《萬姓統譜》記載,為避難加龍為龔,從《元和姓篆》上看龔氏是一個一脈相承,血統單純的一個大家庭。所以姓龔的中國人,不管身處天南海北,都是系出一派的同一家人。武陵郡是漢高祖設郡,東漢移至臨源,就是今天湖南常德西部一代。五代十國紛爭時,一支移居江西。
先輩龔玉紅,龔玉榮兩兄弟,在明末戰亂時,由江西南昌城南槐樹莊搬遷此地。龔玉紅三女二子從此定居下來。龔玉榮一子龔朝林以後搬到鄂西山地,兄弟分手時把一鍋打兩半,做認親記號。故此也有稱為爛鍋龔。
龔玉紅二子,龔朝剛,龔朝臣原在河西路南居住,到孫輩吉派兄弟發現河東崗地地位置好,莊子自北向南,背靠銀龍崗,面臨銀龍崗,面臨清溪河,門前順勢挖條攔門堰,莊南頭有一座十八條三空石板橋,是太平通往楊當的要道,所以當時定名為《清溪河,銀龍崗,十八板橋大林莊》。
到了清朝中期,由於祖輩勤勞發家,又在清溪河的東邊,攔門堰西三百米的地方,建了一個規模可觀的榨
油坊,建了一個規模可觀的榨油坊,故此清末及民國年間,外人號稱“龔家油坊”解放後才更名為“龔莊
”。
光緒十年十月二十六日龔武魁,龔武彩先後遷住劉寨西北龔家崗,俗稱“龔崗”,以前無論是住在“龔崗”的或“孫田”的晚輩給祖輩給祖輩燒紙上墳都到龔莊來。
最前輩的曾祖墓地,就在河西,聯河嘴的東北兩百米遠的那塊地里,到明末鹹豐年間,又在莊後一百多米遠的地方,即銀龍崗的西南坡處選了一塊墳地,有六畝多的面積,立有一塊有家譜字派的石碑,作為公共墳地,俗稱大老墳盤,實際上只有十幾座墳墓,其餘閒地家族輪流耕種,民國年間有些家族把墳地埋在自家耕地里,直接解放后土地。一九六零年後生產隊將墳地移在龔莊男頭,高店北邊的六畝地里。一九七三年後生產隊又再次將墳地移在龔莊北邊800米左右的河東處,直到現在墳地未再變動。

家族名人

龔愈(885-976)
字小韓,號堯夫 。生於唐熹宗光啟元年(885),後唐莊宗同光二年進士(923)進士。一生歷唐、後唐、南唐、宋四朝,官職禮部尚書、金紫光祿大夫、太子太傅,封上柱越國公,賜紫金魚袋,食邑一千七百戶。卒於北宋太平興國元年(976),享年92歲。

龔灝

字伯言,東漢徐州鄄城人,始嬰孩時已有奇異,少機警通達,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故世人未之奇也。然猶常自詡開漢之張子房,興齊之管仲,時人莫之許,惟廬陵袁淮,會稽橋玄異焉。 至年十三,太祖聞之欲拜識,既見,即以女妻之,伯言不受。時有白雀瑞,儒林並已作頌,伯言見太祖授紙筆,立令復作。太祖異而奇之。
建安十二年,太祖攻柳城不下,圖畫形勢,為難計策,龔灝進十計,攻城即下也。
武皇帝子鄧哀王沖,年十三,建安十三年疾病,太祖親為請命。及亡,哀甚。太祖懼伯言之能,暗殺之。

龔祈

字孟道,南朝宋漢壽縣人,風度翩翩,英俊瀟灑,中書郎范述見了,說:"此荊楚之仙人也。"

龔遂

字少卿,西漢南平陽縣(今山東鄒城)人。初任昌邑王劉賀的郎中令。劉賀行為多有不端,龔遂引經據典,陳述福禍,諫爭忘己。宣帝(公元前73-前49年在位)時任渤海太守,正逢饑荒,龔遂腳踏車到渤海郡,開倉濟貧,勸民務農。百姓紛紛賣劍買牛,郡內治安大為好轉。

龔郯

字曇伯,南宋寧德人,拜朱熹為師,很注重身體力行。晚年與楊復辯論理與氣先後之學,尤其有造詣。自號南峰居士。

龔勝

(公元前68-前11年)
字君賓,西漢彭城人。哀帝時徵召為諫議大夫,多次上書,論議朝政。後任渤海太守。王莽篡政後,他隱居鄉里。王莽數次派人徵召,拜他為上卿,堅持不受,對門人高暉等說:"早晚是要入土的,怎么能一身給兩個姓的人當官呢!"絕食十四日而死。

龔鼎孳

字孝升,明末安徽合肥人,崇禎七年進士,官兵科給事中。清軍入京後,歷任左都御史、刑部尚書,為人曠達不拘禮俗,博學多聞,能詩善文,與吳偉業、錢謙益齊名,稱清初江左三大家。他的侍妾顧橫波善畫墨蘭,別具一格。

龔自珍

(1792-1841)
清末思想家文學家。字爾玉,又字璱人;更名易簡,字伯定;又更名鞏祚,號定盦,又號羽琌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出身於世代官宦學者家庭。祖父龔禔身,官至內閣中書軍機處行走,著有《吟朦山房詩》。父麗正,官至江南蘇松太兵備道,署江蘇按察使,著有《國語注補》、《三禮圖考》、《兩漢書質疑》、《楚辭名物考》等書。母段馴,著名國小家段玉裁之女,著有《綠華吟榭詩草》。

龔氏來源

所有古籍的記載都異口同聲,看法一致。譬如,《古今姓氏書辨證》指出:“其先共氏避難,加龍為龔,漢有龔遂”;《姓纂》則指出:“共工後有共、龔二氏”;《萬姓統譜》也指出:“龔氏之先共氏,避難加龍為龔,望出武陵。”一說,黃帝臣共工司水土,子句龍繼其職,其後為龔氏。據此,龔氏是以祖先的官職及名的一字組成的。
龔氏源自上古共工氏,由上述的文獻看來,是絲毫不容置疑的。同時,在過去漫長的好幾千年時間裡,也一直未曾發現他們有被外族或外姓所冒姓的記錄。因此,龔氏可以說是一個一脈相傳,血統單純的大家族,所有姓龔的人,不管身處天南地北,統統都是不分彼此的一家人。當然,龔姓男女之間的論婚娶,也是一向不被允許的。
共工氏是上古時期一個幾乎與黃帝的姬氏之族分庭抗禮的顯赫家族。4000多年前,他們被列為所謂“四凶”之一,被聖君虞舜流放到現在的河北和遼寧一帶,並且開始以單字的“共”為整個家族的姓氏。然後,經過了若干年代,他們為了避仇,又分別巧妙地改變了自己的姓氏,有的在原來姓氏“共”的左旁加上三點水,變成了洪氏;有的則在共字的上面加上一個龍字,成為了龔氏。兩個姓氏儘管在外表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全都包括有“共”字在內,十足顯示了他們的不忘本源,更明白表露了他們的所自來,真是妙不可言。
由此看來,長久以來在中國各地一直都是族大人眾,很有名氣的龔、洪二姓,實際上根本就是系出一源的同一家人,彼此間的關係親密異常呢!
龔氏,正跟他們誼屬兄弟的洪氏一樣,過去的2000多年以來,一直是以較南方的蘇、浙、皖、贛一帶為繁衍中心,並且很早便播遷到了閩、粵之地。這一點,可以從歷史上找到許多具體的證據。
“二龔”在歷史上名氣響亮,所有的讀書人都知道,指的是漢代的兩位著名高逸之士龔舍和龔勝,而這兩位深受歷來書生心儀的高士,正是距今大約2000年以前漢哀帝年間的江蘇武原和彭城人士,由此可見龔氏在江蘇的悠久淵源。
龔舍是一位精通魯詩的學者,賢名遠播。漢哀帝曾一再徵召他出來作官,可是三番兩次都被他所婉拒,甚至皇帝特別遣派使者親自登門請他出來當泰山太守,他也當了不到幾個月就“上書乞骸骨”。後來又拜他為地位崇高的光祿大夫,他也一樣地不肯接受,視富貴如浮雲,為後世讀書人塑立了不朽典範。
龔勝,也一樣是以好學明經與崇高名節而見稱。他雖然曾於漢哀帝時應詔為光祿大夫,但於王莽秉政時即悄然隱退鄉里。後來,王莽篡國稱孤道寡,仰慕龔勝的高名,曾經奉印綏,安車駟馬,恭恭敬敬地征拜他為上卿,可是,龔勝卻在“吾受漢厚恩,豈以一身事二姓哉”的感嘆聲中,絕食而死,高潔志行,垂誦千古。

各地字輩

以下資料除安徽合肥外,其餘皆錄自《中華龔氏通志》。如有未錄入的,請大家留言補充。謝謝!
字 派 含 義
字輩是我國姓氏命名的重要內容,它不僅使族人長幼有序,且為宗親探本溯源,尋根問祖提供一定的依據。
字輩詩又稱派語、派行詩、行第、派引、排行第,專門登載族內成員姓名排行的字語。常見的字輩詩有四言詩、五言詩或七言詩。
“為續宗,為睦族”,靠的是統一字派來維繫。字派的字,一是要吉祥,二是要押韻,既不能雷同,也不能太俗,內容含有祝願和希望。在確定字派時,都是很認真、慎重,集思廣益,反覆推敲,精益求精而得出的結果。當然不是每編一次族譜就定一次字派,這要看發展情況。龔氏先祖一般都高瞻遠矚,定一次字派,夠用一、二百年。如清乾隆二十四年,江西南昌西城畏齋昌修的全省大成譜編定“世享綿千代,循良著漢京,文經兼武緯,忠孝永垂名”二十字派,延用240多年,多數地方還可以延用若干代,繁衍迅速的支派即將用完。字派一代一代延續,層出不窮。全國統一字派的,到目前為止,只有孔、孟、顏、曾四姓,多數情況是一個支派成立一個譜局,編修一次族譜,定一套字派(少數譜局未定派的也有),結果是雖然同宗同族,甚至同支,但不同字派。分支愈多,字派愈亂。另一種情況,近些年來,年青人不興字派,取名不按原定字派,客觀上給族人之間稱謂帶來一定困難。儘管輩派確定與使用存在一定缺陷,但應該肯定立意是好的,按字派的世系表一對照,就能找出自己是第幾世,或藉助搞清楚其他分支的世系,對團結族人,及對研究本姓源流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中華龔氏各地字派
1、安徽
合肥
龔氏武陵郡合肥世德堂宗譜始修於清乾隆乙卯年(1795年),二修於道光七年(1828年),三修於同治九年(1871年),四修於光緒庚子年(1900年)。
自始祖龔傑起,始修立字輩十一字:傑天滄炳日,仲文萬思任嗣。
後續修立十六字接“嗣”字輩:廷貴大本, 振乃光華;承先立業,永世傳家。
第五修合、舒、廬合修;民國五年(1916年)於肥西縣豐樂鎮出譜;立十六字接“本”字輩:
維仁存義,忠孝崇之;遵其典則,宏濟攸宜。
第六修合、舒、廬合修,二零一一年正月初十於舒城縣龔家嶺出譜,立八字接“宜”字輩:
厚重端直,久恆昌裔。
註:合即合肥,舒即舒城,廬即廬江。
附:舒城合修前字輩。
自始祖立二十字:
賢良方步策,志必可從先;國正天心順,聲名萬世傳。
合修“維”字輩接“順”字輩。
附:廬江合修前字輩。
自始祖立八字:
文千昊欽,懷德應南。
後續修立二十字接“南”字輩:
國正天心順,官清民自安;持身兼有益,處世讓為先。
合修“維”字輩接“清”字輩。
合肥世德堂十七世裔孫龔仁義(派名)摘錄於安徽合肥六修《龔氏宗譜》
宿松
其一 其二 其三
允清開國瑞, 英化連萬代, 忠義光國策,
海晏兆昇平; 宇宙詠昌明; 孝友正常倫;
支肇自世道, 宗盛傳家遠, 賢良能繼美,
金榮粹質新。 讀書裕後昆。 仁壽樂長春。
(擬於1807年) (擬於1920年)
其四 其五 附記
公侯伯子男, 幽冀晉吳越, 其一、二、三系家譜初修至六修所刊載。
士農工賈商; 河漢江淮津; 其四、五為龔華殷(殿藩)敬撰。
貌言視聰思, 豫浙閩贛皖, (2005年)
珪璧琮璜璋。 龍共武陵人。
2、浙江上虞
上虞遷墺字派:
農業相傳久 文章又許通 居家當孝友 處事貴謙恭
勤儉財常足 仁慈德自崇 善人終必報 天道古今同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上虞《龔氏家譜》
3、福建石獅
石獅沙堤字派:
名行:延懋丕一雲 邦仕必善希(文) 志大承丕顯
詩書萬象亨 觀光鹹利用 忠厚保元貞
字行:則由汝迪 * 思見體候人 士以文為上
斯稱華國賢 簪纓 *世德 踵武子孫延 (*原稿缺字)
乾隆十八年(1753年)諸子孫公訂
4、貴州天柱
老 字 派: 方愈朂穎耀 誼懇饒自承 有文昌蔭德 亘古元克以 永顯虎承亮
崇陶之東祜 天祚祧久錫 檉世尚謙學 橫珏義端濟 玠璠璽敬雨
中世字派:1.敏贊思中庭 良騰棣夢凝 寬饒越鳳諄 松大杞榴梅
中世字派:2.福漢國宏泰 九學文士昌 紹光志必大 慶興世雄光
中世字派:3.道開先天泰 文學顯世昌 萬明尊仰學 龍樓鳳閣高
中世字派:4.力寶漢國三 九學文士昌 名臣應顯大 世代發宏光
中世字派:5.再政應宏漢 學文萬民沾 紹光志必大 定秀世榮昌
民國時期字派:玉又生光 長發其祥 文經武緯 景泰明良
尊仁重義 和樂康強 家傳忠孝 萬世永昌
1985年修譜新增字派:剛毅有謀 居正宇肅 邦靜曉勃 英潤遠梧
1985年貴州天柱《龔氏家譜》
5、湖南長沙尖山
應運家聲振 同時祖業新 繼先惟考友 治國尚賢人
民國15年(1926)湖南長沙尖山《龔氏族譜》
6、浙江杭州
身正自家齊 德為邦榮興
清同治十年(1871)杭州《龔氏家譜》
7、湖北崇陽
崇陽原派:
芬大仲錦 立志名伯 讓叔遜次 耀起鳳自 仁義肇本 禮智光昌
信宗遂勝世德綿芳 登成進達 凌漢煥章 祖輝傳錫 源泰文煌
赤壁原派:
參軍曾孫 福四公仁 茂文水日 金良學乾 木逢維玉
世如心傳 名登廷士 一舉承元 齊家治國 永兆其蕃
鹹寧派語從子字起:
子學必魁大 套用國猷王 遷鶴元德錫
福修善顯承 蔚起群賢秀 滋培祖業興
本屆譜三分族均系至28世,從29世起用新派:(鹹寧碎石衍至代字止),以次續善新作派字,蒲、崇、鹹合輯後,共同使用之字派,共為:
山川毓秀 雲漢華清 鼎崇先典 佑啟後昆 今德遠紹 洪澤攸深
功勳卓著 詩書貽聲 家康里治 國泰民殷 賢才孔道 聖哲超群
盛時開濟 福作重隆 克繩祖武 天祿永恆 億兆斯年 頌揚高風
民國27年(1938)湖北崇陽華陂《龔氏家譜》
8、湖南張家界
應真啟自世 宏先永元良 明倫光道德 佑顯翼朝常
善政昭齊渤 英賢煥楚湘 繼述凌雲志 威儀秉漢章
百代人文蔚 千秋瓞緒長 儒家敦孝友 裕慶詠平康
錄於1531—1935年各地譜書
9、四川江津
世系分支字派詩:豫光由河南,元明至大清;江陽長落業,同國萬年春。
堂 祖支系字派:世代勤奮發,葉茂根深榮。建設新華夏,齊力振家聲。
錄於1998年四川江津《龔氏族譜》
四川崇州市(崇慶縣)龔姓字輩:
子文世朝啟,玉正繼新仁,攀選才思孟,志清福遠征。現已思字輩。
10、廣東陸豐
兆欽文興永樂萬年,天任瑞寶地壯人賢,唇昏要祖亦世長綿,加冠奉祿就負親權。
錄於《南宋名相龔茂良》(1998年出版)
11、輩派(湖南湘資沅澧灃)
金枝遇昌承 傳經紹祖芳 明倫光道德 佑啟冀朝常
善正朝氣渤 英賢煥楚湘 繼述宏先志 威儀秉漢章
百代人文蔚 千秋瓞緒長 儒門敦孝友 裕後永平康
錄於湖南澧縣《龔氏四修族譜》(1913年出版
12、福建晉江
僑臣中迪,克紹有光,欽純貽謀,奕緒延綿。
錄於《南宋名相龔茂良》(1998年出版)
13、湖北、湖南、四川、貴州等省部分地區
(1)、參軍曾孫 福四公仁 茂文水日 金良學乾 木逢維玉
世如心傳 名登廷士 一舉承元 齊家治國 永兆其蕃
此派行是1418年修譜時的老派行。是伯一公的後裔,其分布在湖北省蒲圻、洪湖、嘉漁、鹹陽、松滋、公安,湖南省石門、慈利、張家界,還有四川、貴州、雲南、河南、陝西、廣東等省市。這些在該譜書中均有記載。現有人數約10萬左右。
(2)、應真啟自世 宏先永元良 明倫光道德 佑顯翼朝常
善政朝齊渤 英賢煥楚湘 繼述凌雲志 威儀秉漢章
百代人文蔚 千秋瓞緒長 儒家敦孝友 裕慶詠平康
此派行亦是伯一公後裔去湖南省西北澧水流域後,1837—1891年三修後統一,在該省張家界、慈利、石門、臨澧、澧縣、安鄉、公安、荊州、桑植、永順的派行。還有耒陽、衡陽、四川、貴州等省均有此派行。現有人數約10萬左右。
(湖南張家界龔倫和提供)
15、湖南益陽
(1)、湖南文濟公裔通用字派:武昌宗子榮 文朝伯萬成 廷大興世守 國泰定長春
親德洵高厚 家傳尚慎勤 盡倫敦愛敬 為學在明新
士慕垂詩教 臣懷立漢勛 前賢均可法 後起益多英
按:本支字派始建於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三修族譜。其主修子富、子清二公為江西泰和始遷祖文濟公四世孫,尊文濟公為一世祖。文濟公字武略,故湖南通用派語以武字為第一派。
(2)、益陽暹公裔字派:曰金安扶道 紹仕志單仲 大希文勝祖 良善世生賢
繼先維樹德 詩禮允傳家 立品崇儒雅 觀光應國華
英俊時逢盛 滋培澤正長 熙朝登進廣 勳業振南邦
按:益陽族譜,在清乾隆六年(1741),距三修修三百四十三年。時本族人口繁衍甚眾,宜自設派語為標誌,以便分支別房,各成系統。因本支為暹公後裔,故尊暹公為益陽龔氏一世祖,取暹字頭曰字為第一派。
(3)、各地支房字派
安化丫頭山子華公裔字派:國必天恩顯 庭時振應朝 祖歸承楚景 紹化世榮昌
重英光澤里 繼序潤西江 錫福方城久 湘梅雙鳳祥
新化子清公裔字派:榮郎添汝源 興福永廷朝 學成文武士 達與帝王都
隆回宗佩公裔字派:瑞顯志寧 爾道在敬 敘立倫常 純明慶壽
湘鄉永豐宗珍公裔成班字派:廷萬正朝興 天以永世榮 承宗先澤遠 紹祖貽謀宏
孝友端家訓 群臣佐盛明 發祥從此肇 相繼見恢聲
湘鄉洗筆池宗瑞公裔成班字派:至性昭仁德 持身守義方 為人能務本 家遠定延長
長沙大塘宗珍公裔成班字派:敬位世中國 文光上世昌 榮成道德遠 立守自經長
城步清水塘宗珍公裔班派:必世子文昌 盛德紹循良 仁聲傳上國 偉烈振南邦
湘鄉鵬山宗珍公裔班派:定應紋名盛 家聲望繼承 庭中敦孝敬 和順致祥征
沅陵龔家灣子華公裔班派:應文國世玉金紹 大本宗傳宜代照
培植賢能必敬承 當朝貴尚為其兆
安化大溪宗珂公裔、益陽白米岩子爵公裔班派:
宗子肅綱維 閥閱秉縢裔 復輔茂秀盛 榮賜祚昌奇
啟允開良祖 會達際逢熙 卓巨新時慶 為傳永遠魁
常德日房、漢壽月房班派:
未成句老派十一字:必聰顯方永 滿朝文國正世
原 派:尚學大承訓 群芳景玉京 嘉名為肇錫 盛代啟賢昆
三修續派:才思鐘哲俊 經濟裕奇貢 積厚流光遠 輝映昭前勛
四修派語:慧敏穎仁傑 新秀超舜堯 壯志震環宇 華夏譽殊榮
16、江西
(1)、進賢縣戟溪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江西《龔氏大成譜》載:各支相去數十里不等,從前字派勢難合一,1—7世未列派,自8世起“致惟之天宗,以大一仲”應相同外,余變各自為派。順治間蜀溪平倩公用“懋元宏世緒,猷乃肇邦家,政事文章盛,越業永光華”二十字,議者謂其文理未妥,意義未足,故不復用。今自三十一世至五十世用“世享綿千代,循良著漢京,文經兼武緯,忠孝永垂名”二十字,至字與行遠近不等,未易合一,悉聽各支自便也。
(2)、新建縣(新建松湖龔城)
老派:建邵貽謀廣,洪都衍慶長,子臣全忠孝,世代名顯揚。
新派:事業榮宗祖,勛猷作棟樑,傳家敦厚本,蔚起演圖臧。
(3)、安義縣
四十一世起統宗新派:承前耀祖德 詩書禮義長 英才勤學起 桂蘭必永昌(41—60世)
老 派
桐岡支:仲應懋原宏 式緒猷遠肇 家聲紹西漢(26—40世)
筲岡支:啟士文千代 ,循良著漢京。(31—40世)
燕岡支:啟士文千代 ,循良著漢京。(31—40世)
(4)、南昌市郊塘山鎮桃溪
新三十派: 文經兼武緯 忠孝永垂名 詩禮傳宗寶
簡戟樹奇珍 子孫隆茂發 科海呈精英(41—70世)
老 派:世享綿千代 循良著漢京(31—40世)
(5)、南昌縣
1.長崗:(遠祖:鳳、暉、顒、琪)以下為1—70世
後:愈勖順杞實 喜賞致惟之 子彥世承德 本貴志仁昊 顯效以大則 仲應懋元鴻 世享綿千代
循良著漢京 文經兼武緯 忠孝永垂名 詩禮傳宗寶 簡戟樹奇珍 子孫隆茂發 科海呈精英
2.渡頭:(遠祖:鳳、暉、顒、琪)
後:愈勖順杞實 喜賞渙惟之 天日厚彥季(1—15世)
(16—22世缺)
以大一仲應國運 懋元馮世緒猷乃 紹邦家名士文章 昌盛忠孝永垂青(23—50世)
3.蓮塘
A.原定二十字派:懋元宏世緒 猷乃肇家邦 正事文章盛 越業允光華
B.畏齋公定二十字派:世享綿千代 循良著漢京 文經兼武緯 忠孝永垂名
C.西城先正撰二十字派:建邵貽謀遠 洪郡衍慶長 子臣全忠孝 萬古姓名揚
(6)、修水縣
從31世起“世享綿千代,循良著漢京,文經兼武緯,忠孝永垂名”1989年新擬字派51—100世:
祖訓貽謀遠 英才應運生 承先昭令緒 官壽慶昌榮 吉祥家福興
富強思賢民 安定惠盈廷 華宇廣景春 衍育皆旺盛 百朝偉業成
(7)、萍鄉市(醴南)
13世起(清嘉慶豐昭翔修譜,立二十派傳之,至今以至昌字派):
宗祖德昭懋家聲 永振湘 兆開昌泰運報國 煥華章(13—32世)
新派33世派(1998年五修族譜再續20字派以傳之,人倫有序,永天岐出)
承先志發祥 光明耀萬邦 立顯新宏輝 福澤盛世安(33—52世)
(8)、分宜縣分宜鎮、新余市喻南黃富
共同用字:昌萬書永傳 席珍待上聘 有朝風雲會 西漢積復懋
(9)、新余市高湖: 景元留徽遠 貽謀裕後深 纘承期法祖 禮樂頌清芬
篤善余家慶 儲材列席珍 芝蘭欣並馥 秩敘仰芳型
(31—70世,目前已繁衍至36世“貽”字派)
(10)、貴溪市理源:
老派(31—50世):世享綿千代 循良著漢京 文才兼武經 忠孝永垂名
十五修新編字派(51—70世):禮義立邦本 詩書育群英 先賢存盛志 豐功偉業興
(11)、資溪縣高埠鎮水東村瑞溪龔氏,從18世起: 滬波浩瀚溁渤海 溪澤濤浪渚汾沂
瀹濟河漢澄清演 沐浴溧湘渙渭漁
(12)、都昌縣左里(丙午續修立譜派,都昌真二公裔合派):
元國正一本 乾坤永太平 先昌繼蕃盛 榮耀顯明君
傳家宗孔孟 道德自恆新 仁原貽芳運 功業承祖勛
(13)、都昌泰登公嗣孫新合派* 續派:世國正一本 乾坤永太平 先昌繼蕃盛 榮錫顯明君 功業承祖勛
忠孝遵洪訓 經書學聖賢 光輝照萬載 禮義紹前源
(14)、贛南南雄字派(各大公房聯修族譜統一字派,從41世起):
模範尊賢聖 俊傑繼虞唐 勛名昭漢晉 嘉訓頌芬芳
治績欣宣帝 雄辭震宇寰 崇先綿伸遠 嗣孫益圖強
(15)、武寧縣【民國丁亥年(1947)譜】
老派【乾隆乙卯(1795),元玠倡修全省大成譜編立派名】:
31—50世:世享綿千代 循良著漢京 文經兼武緯 忠孝永垂名(註:新派未立,建國後未修譜)
(16)、九江市郊(廬山五里鄉)老派:天從文運起 家國永安時 道德華先祖 嗣林學禮詩(9—28世)
【民國25年(1936)】新派:元亨貞萬利 大有慶余盈 敦本全忠恕 悠高博厚明(29—48世)
(17)、瑞昌縣.元派:謙九世憲邦文學德志茂良道宗
先燦奎鈞藻 霖蒸起鉅源 榮薰堂錫澤 森烈在名廉
續立:彬熾基鐘泰 棠輝增錦添 松熙培鎮濟 槐照鏡鐓泉
(18)、星子縣.新譜派:先兆紀蕃盛 榮錫顯勝軍 傳家宗勤儉 立世尚和群
仁厚貽芳遠 詩書自日新 鵬圖凌浩宇 功列成祖勛
(19)、安遠縣. 老 派:
(1—14世)安遠福緣:培大文正世庚朝仁福秀工友(13—24世)安遠福家:旻必汝景萬正檉立維志統宗
福善:培大文正世庚朝仁福秀順仲 福善:允習成明和有功復嘉興盛大
福慶:培大文正世庚朝仁福秀旻子 福慶:文太龔雲朝民工立添志學晄
贛 縣:培大文正世庚朝仁福秀崇學 贛 縣:為景萬懷工富思文起聖宗大
(25—34世)安遠福緣:祖榮昌盛隆 享德輝光永 (35—39世)合 派:承先富貴崇
福善:世遠慶榮宗 享德輝光永
福慶:祖榮昌盛隆 享德輝光永
贛 縣:慶欽瑞道學 獻功輝光永
(40—48世)合派新派:啟人敏聰慧 仕多才廣
贛縣 新派:崇學為景萬懷龔富思文元起聖宗大慶欽瑞道學獻
《贛縣湖江鄉龔氏族譜抄本》1996.12 安遠:霖沛 供稿
(20)、興國縣
天和公字派(1879年於都下馬石與於都林溪聯修字派):
宇書定慶瑞 道學獻廷功 彩鳳由良德 恭謙禮讓隆
明經傳寶玉 秀雅啟儒洪 克紹成光美 才能振邦中
法侃公字派(1917年興國黃岡梧桐樹下龔氏聯譜增派):
古今綱紀立 家國重倫常 法應天朝定 名垂青史光 承先綿德澤
啟後發賢良 書禮傳芳永 仁慈保世長 榮樹來風浩 寵錫荷龍章
(21)、豐城塢社字派(從14世起):任秉昌懷集 以大一仲應 建邵源流遠 洪都慶澤長 祖成全忠孝
世代名顯揚 事業榮宗耀 勛猶作柱樑 傳家敦厚本 蔚起衍圖藏
註:此支中目前已繁衍至“全”字派,年紀大的字派上至“都”字派。
(22)、樟樹市
下汽龔氏派名: 建邵源流遠 洪都慶澤長 清江枝葉茂 世代顯名揚
清江永泰派名(18—57世): 懋元逢世緖 猷乃肇邦家 惟際文章盛 德業永光華
峻烈朝廷顯 英才世代夸 厚澤源流遠 昌明萬古奢
(23)、宜豐縣城南(橋西鄉)
原 派:一盛能傳道才良用必彰 世長斯祚至興其國之祥
宗正光昌永文明立作邦 本昭廷芳大成友兆顯揚
(24)、宜豐縣棠浦澄溪:
(訂名詩):輕若志同行 惟師什守全 一臣安國器 有士正瓊英
懷汝良夫用 濟之道必享 生養資大學 和世望來賢
(25)、高安奉新支:懋元宏世緒 猷迎兆邦家 名士文章盛(28—42世)
(26)、上饒市/新字派:
本屆(2002年)修上饒市龔氏志,十二縣市已查明有七大支,人口分布廣,各立修譜字派,為使於纂編各地其行字不改,只統一字派。各支今後修譜以下列字為派。不再行修改。(1—55世)齋莊忠正千萬億寧宣金木江煒玉智仁聖義忠孝文睦姻任恤禮樂射御書數乾坤交泰隆昌景運昇平安康才得熏岳協更織喜其其文偉長(本人註:二“其”字相連,必有一誤;或為筆誤,或為印誤。請各宗親閱時注意)
(27)、吉安永樂:(目前已傳至21世“文”字派)
(1—73世)子德龔 仁義應元信 廷永世吉昌 學立期上達 漢京文運光 武緯忠孝繼 垂名萬古楊 青芬三綱扶
倫常慕陶唐 教澤懷孔孟 表坊模範彰 篤志振家聲 國泰民安康 本固枝葉茂 源遠水流長
註:(以“運”代續派,“光”代兼派,“繼”字代“永”派;“篤”派以下世派是丁丑年造譜時擬增。)
(28)、遂川縣:(1—21世)子必黨仕時龔守禹紹永進吉昌學立啟尚達名京文
(29)、樂安龔坊:(1—20世)懋元宏世第 猷乃肇邦家 名士文章盛 德業永光華
(30)、金谿縣對橋鄉城上龔氏,從遷茹瑞為1世起:瑞嵩庶鐘千晁魯章大小淳信榮義端權
17、湖北西北、鄂西南龔氏各縣、鄉字派(以下最後一個字派“德”字派為同世次)
(1)、宣恩縣:仲世承家學 傳經紹祖芳 明倫光道德
(2)、武陵源區紅岩壩:松庭漢倫(世)光道德
(3)、慈谿縣蔣家坪鄉:雲明天錫敬由學倫(基)光道德
(4)、慈谿縣黃泥橋:德中開西形伯才連自天錫敬由學倫(基)光道德
(5)、慈谿縣行溪:金之遇昌承 國天紹祖芳 明倫光道德
(6)、慈谿縣陽和鄉:萬澄興代序志永大廷陽世景成仕汝文章上倫光道德
(7)、慈谿縣岩泊渡:尚興倫(延)光道德
(8)、桑植馬合口鄉:少汝雙華成 士學紹祖芳 明倫光道德
(9)、桑植龔家嘴:宴官朝勝啟 文武紹祖芳 明倫光道德
(10)、臨澧縣、鶴峯縣:文世汝科大 仲世承家學 傳經紹祖芳 明倫光道德
(11)、永順縣大明麻岔鄉:進秀再正通光文才晉顯昌順倫(啟)光道德
(12)、永順縣和平大壩鄉:廷可稟大學之道體國正文明倫(丕)光道德
(13)、永順縣永茂卓福(1):大國朝廷永逢倫(登)光道德
(14)、永順縣永茂卓福(2):廷嗣作承訓群芳倫(景)光道德
(15)、永順縣松柏鄉石堤:仲成尚國運 啟文聰子明 登倫(正)光道德
(16)、永順縣毛壩鄉:大業光倫(宗)光道德
(17)、永順縣青天坪鄉:上重國應啟 文宏登開先 明倫光道德
(18)、永順縣萬民鄉海角:亮治正廷世儒光明大倫(德)光道德
(19)、永定區(原大庸市)
1.武陵郡氽水溪:玉京祖永澄必勝萬吉廷俸芝文承士先學周朝(倫)光道德
2.龔家峪:德中開基形孟伯才萬尚世明朝天自錫敬由倫光道德
3.溫塘鎮:應啟登大學松庭漢倫光道德
4.合作橋鄉:必華文太志茂汝萬國尚天世名宏顯春榮倫光道德
5.羅水鄉:四知國己正英宏啟勝明倫(賢)光道德
6.楓香崗:參軍曾孫福四公仁茂文水日世如心傳明倫光道德
7.龔家垴(原壩坪溪):重創漢贊成峰周應真啟自世宏先永元良明倫光道德
以上資料系合肥世德堂十七世裔孫龔仁義(派名)摘錄於《中華龔氏通志》
18、四川-廣元-蒼溪
朝賢昌鼎運 繼述喜騰芳
毓秀鐘靈遠 家聲世澤長
附:宗親網友增補
一、 廣西平南龔州大同里龔氏老派:
慈應良毓文景福法宣龔玉逢茂允生伯應廷廣元昌子賢家國永興隆。
續訂新字輩為:忠勇振先升克紹敦倫錦懸世澤信義維繼承光宗耀祖大發榮華。
增補:龔國務
三、湖南常德
未聯字句之老派: 必聰顯方永滿朝文國正世
聯成字句之老派: 尚學大承訓 群芳景玉京 嘉名維肇錫 盛代啟乾坤
民國十年之新派: 才思鐘哲俊 經濟裕奇英 積厚流光遠 輝映紹前勛
四、湖南益陽榮公七子 福七 字榮暹,元順帝元年甲戌生,明永樂六年戊子歿,葬新化黃楊山同父向。
益陽龔家坪撫言房派語:
曰金安扶道,紹仕志單仲,大希文勝祖,良善世生覽,繼先維樹德,詩禮允傳家,
立品崇儒雅,觀光應國華,英俊時逢盛,滋培澤正長,熙朝登進廣,勳業振南邦。
五、湖南安化瑞公次子 子華 於益陽鹿鳴橋兄弟分手後落籍湖南之安化縣今丫頭山相思等處,皆其苗裔也
其生歿葬向詳見安化譜。
1.安化丫頭山子華公裔字派:國必天恩顯 庭時振應朝 祖歸承楚景 紹化世榮昌
重英光澤里 繼序潤西江 錫福方城久 湘梅雙鳳祥。
2.沅陵龔家灣子華公裔班派:應文國世玉金紹 大本宗傳宜代照 培植賢能必敬承 當朝貴尚為其兆。
3.巴縣龍鳳大虎峰(子華公--國民--必祿--源德):
源居思志秉(本)廷政永興代 時開萬載祥 錦秀定聯芳。
新派語:親德良高厚 先賢可式型 傳家敦孝弟 和順致盈庭
六、瑞公三子 子富 其生歿葬向詳新化譜。
四川省粼水縣高灘鎮姚家灣支:
武昌宗子榮,文朝百萬成,廷大興世守,國泰定長春。
親德良高厚,先賢可式型,傳家敦孝弟,和順致盈寧。
前觀古正道,主章應光明,山豐秋天景,吉壽開寶金;
聖善修南堂,有志逢嘉慶,丹貴育科舉,歷代作尚賓。
七、瑞公五子 子爵 。子一:榮祖.
安化大溪宗珂公裔、益陽白米岩子爵公裔班派:
宗子肅綱維 閥閱秉縢裔 復輔茂秀盛 榮賜祚昌奇
啟允開良祖 會達際逢熙 卓巨新時慶 為傳永遠魁
八、瑞公七子 子清 於益陽鹿鳴橋兄弟分手後落籍湖北之漢陽府孝感縣黃連山厥後派衍湖南之新化縣九
都田家山其生歿葬即其妣均詳湖北及新化譜。生子三:榮智、榮信、榮禮。
新化子清公裔字派:
榮郎添汝源 興福永廷朝 學成文武士 達與帝王都
九、瑞公八子 子高 於益陽鹿鳴橋兄弟分手後落籍湖南之龍陽頭湖厥後子孫遷籍湘潭湘鄉等處其生歿葬
即其妣均詳見湘潭湘鄉譜。子一:榮相。清入四川資陽市雁江區丹山龍王塘(兩河村):
武昌宗子榮,文朝百萬成,庭大興世守,國泰定長春,
親德如天重,君恩與日新,能明倫敘理,裔再建奇勳。
(三、至 九、)增補:湖南常德 龔芳林
十、重慶原巴縣龍鳳武陵龔氏一支字輩
從白市驛遷出的一支,其字輩為:
恩齊良成, 志秀維大, 洪永長久,朝為田社吉, 摹登天止堂
也可能斷句有誤,應該為:
恩齊良成志,秀維大洪永,長久朝為田,社吉摹登天。止堂。(止堂
二字為堂名到此止的意思)其中:社吉可能應是社稷。
增補:龔冰顏-重慶
十一、重慶萬州
世尚學元,天地人和,繼有新興,盛賢德孟。
增補:龔銘 重慶
十二、重慶市黔江區龔姓輩序
永昌公七世孫鶴齡公在清乾隆年間與朝雄公後裔合族,定字派為:(前十四
個字)榮士含文齡世學克紹循良正節名;後四大家:巨川公,啟祿公,永昌
公,朝雄公後裔在西泡合族再續字派,採用西泡龔循璋(字秉衡)所作為40
字:
漢代傳賢德,治化永作則,明廷大儒興,道濟昭華國,
楚南有芳型,懷貞希先哲,善述繼平權,法祖常貽澤。
增補:龔明該 重慶
合肥世德堂十七世裔孫龔仁義(派名)編輯整理
十三、河南省信陽市羅山縣朱堂龔姓字輩二十字。據信明末清初本支系先祖由湖北麻城遷居現居地。
學志新思 玉獻朝廷 道義光明 安邦定國 永振家聲
增補:龔應榮 陝西
十四、陝西省漢中市勉縣武侯鎮龍王溝村龔氏字輩,滿清中晚期(現龍王溝村最早的龔姓墓碑為同治時期)由四川省遂寧市射洪縣棗木村(現在射洪縣已無棗木村)遷入。
正義大萬長,自兆啟武尚(常),應漢立三鼎,明朝志興邦。

龔氏望郡

武陵郡:漢高帝置郡,治所在義陵(進湖南漵浦)。東漢移治臨沅(今湖南常德市西)。
《萬姓統譜》中指出:“龔氏之先共氏,避難加龍為龔,望出武陵。”
武陵郡 撫州樂安龔坊龔氏一支有 仁義禮智信 和 金水木火土 論資排輩,現已有記載到三十八世標字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