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琳娜事件

龔琳娜事件

龔琳娜事件緣起於因神曲《忐忑》走紅的龔琳娜2012年12月推出的一首新歌《法海你不懂愛》,遭到佛教界的嚴正抗議,被稱為大陸佛教界的“思凡事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龔琳娜事件
  • 人物:龔琳娜
  • 原因:《忐忑》
  • 時間:2012年12月
事件簡介,網友抗議,事件影響巨大,引發抵制風潮,學者觀點,專家分析,

事件簡介

龔琳娜事件,本事件緣起於因神曲《忐忑》走紅的龔琳娜2012年12月推出的一首新歌《法海你不懂愛》。2012年12月31日,龔琳娜和老公老鑼攜本歌亮相於湖南衛視的跨年狂歡夜,因歌詞及表演戲謔佛教高僧法海禪師,遭到佛教界的嚴正抗議。這是當代大陸佛教界首次在網路面對無底線戲謔佛教進行高調抗議,被稱為大陸佛教界的“思凡事件”。
此事件一出,立刻在網上掀起關注熱潮,鳳凰網、大公網、中國民族宗教網、中華佛光文化網等網站做了大量的專題報導,眾多知名的佛教法師、專家學者、居士信眾以及北京大學、人民大學等大學學生社團及學子紛紛針對此事發表觀點,引發網友大範圍討論,參與評論的網友高達上千萬人,激發文化界對“娛樂底線與民族文化問題”的廣泛討論。
對於本歌引發的佛教界抗議,是否是干預文藝創作甚至侵犯言論自由,文化娛樂法律專家、如是娛樂法中心主任邢彥超表示,“言論自由也有其界限,而娛樂的底限正是法律的界線”,龔琳娜歌曲實際已經觸犯我國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所規定的信教與不信教民眾間“相互尊重與和睦相處”的法律界限。
各大主流媒體所刊載的文化界人士對此歌曲也發表眾多評議,深度已經涉及藝術創作的文化內涵、娛樂文化的道義考量等問題。

網友抗議

龔琳娜在《法海你不懂愛》一歌中對於法海禪師的戲謔引發了佛教界的聲討與文化界的議論。新華網刊登了明賢法師在其個人部落格發表的“一位僧人眼中的《法海你不懂愛》”署名文章,文中希望龔琳娜能夠向佛教界道歉,並撤銷所有調侃佛教領袖法海禪師的相關資料,得到北大禪學社、人大禪學社、天大禪學社、北大國學社等諸多高校文化社團的認同及推薦,相關文章參與評論網友高達數百萬人。鳳凰網刊登華東師範大學客座教授、上海佛學院導師金易明教授文章《龔琳娜戲謔佛教跌破娛樂“道義”底線》,稱“娛樂是有底線的,對宗教信仰本身及其神聖者的調侃、戲謔,甚至惡搞,其折射的是鑑賞能力上低俗的情感,粗俗的趣味。”
正如佛教界網友們所說:“我們尊重龔老師,並隨喜除以上兩首以外的其它藝術創作,期待您的題材更為廣泛的並為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作品”。 “但是,請謹慎牽涉到佛教形象的創作內容。我們支持與龔老師團隊善意與相互尊重的溝通。歡迎向佛教界作‘正式’的、‘彰顯大度’的道歉,這是‘不失身份’的。一次‘正式的’而不是‘觀點式聲明’的道歉,會使您贏得整個佛教界全面的尊重與愛戴,使您所希望的‘愛’也走進無數佛弟子的心,大家會從心底更加尊重您!”
“神曲”《法海你不懂愛》,成為中國佛教信眾向“戲謔信仰”正式宣戰的導火索。從2013年元月中旬開始,鳳凰網華人佛教頻道發表的佛教界法師及學者撰寫的一系列護法文章,高調向“娛樂無底線”說“不”。在這場面對底線的文化論戰中,有上千萬網友參與了評論。廣大網民要求尊重信仰、停止褻瀆宗教的呼聲振聾發聵。

事件影響巨大

“法海,你不懂……”,類似這樣語句的“法海體”在法海事件後屢見不鮮。日前,重慶某高速路段一則戶外廣告“法海,你不懂南方的冷”再次引發佛教界護法情懷。3月6日,北海禪院明賢法師發布微博公開信,說明法海禪師是佛教界有很深影響的大祖師,實有其人。
前不久龔琳娜戲謔佛教祖師的行為引發佛教界千萬人嚴正抗議,事件尚未息止。在此,我們請求撤除具有戲謔法海禪師成份的格力廣告。如未儘快撤除,佛教界四眾弟子將很快發起抵制活動!聲明很快引起佛門弟子的積極回響,呼籲格力撤除廣告的聲音一波接一波。
面對佛弟子的普遍抗議,格力空調迅速做出回應,說明撤除全部不宜廣告,並發表了致歉信。信中說,“法師您好,非常感謝您的及時提醒和警醒,當時只考慮借勢社會熱點做廣告創意,忽略了不良影響,在此,我們致以誠摯的歉意!同時,您的指正也警醒了我們。在以後的工作中,我們一定更加努力和嚴謹,杜絕此類事件再次發生。再次致以歉意和感謝,希望能得到您的繼續關注和監督!”
格力公司知錯即改的坦誠、敢於正視問題的勇氣、建立在平等之上的尊重和切實的行動,贏得了佛教徒的廣泛讚譽和敬重,也讓人倍感溫暖和欣慰。通過格力事件,我們看到人們對於社會責任的承擔,並願意為堅持善良、堅守底線而努力。“這不僅僅是狹義上的佛教信仰受到尊重,更是社會大眾心靈和良知的一次反省和回歸”!
在此事件中,老鑼、龔琳娜和格力公司,誰在尊重信仰、誰在推脫做秀,誰主動負責、誰又喪失底線,二者高下立判。
面對錯誤,誠意和面對才是解決的開始,一味迴避無異於主動放棄了改正錯誤的機會,也放棄了社會責任的承擔。這不僅僅是對佛教和社會的不尊重,更是對自己尊嚴的作踐,這樣的行為也必將受到整個社會的唾棄。
正如鳳凰網時評所說,格力廣告事件的圓滿結局告訴我們,在全社會“高調行惡”的大環境下,戲謔佛教的事件不會很快消失,但只要知錯就改,就是成就善業的發端。對佛弟子來說,護法大業任重道遠,當以明賢法師為榜樣,戲謔不停,護法不止!願社會各界攜手同心,同願同行!最後我們要對所有戲謔佛教的機構或個人說:其實,道個歉,沒有那么難。道歉意味著中止戲謔,修正錯誤。不管您的道歉是正式的還是非正式的,佛教界都會真誠地為您喝彩,也為整個社會的進步喝彩!
經歷了法海事件,人們對於媒體所擔負的社會影響及文化責任有了更多的思考。對於廣告而言,已經成為企業在經營發展中的一道行銷策略,而廣告詞又是凸顯一個產品的品牌內涵與企業文化,廣告文化在傳播途徑中給社會帶來的影響至關重要,我們應尊重宗教信仰、樹立文化自覺。

引發抵制風潮

龔琳娜自從唱了“忐忑”之後,她的名字在人們心目中已經開始閃光了。但是她越滑越遠。以至於演唱低下惡劣東西污染廣大聽眾。我很懷疑這《金箍棒》還能稱之為歌曲嗎?我們的媒體在宣傳什麼?我們的文化官員們又在乾什麼?請還給歌唱舞台那片晴朗天空吧。
——作曲家許鏡清
在時至今日的部分娛樂和媒體圈裡,多元主義的標籤卻屢屢被強勢者盜用。那些從角落裡翻出來的噱頭,從弱勢者那裡尋來的興奮點,用“聚焦小眾、呈現多元”的理念一包裝,再助以強勢行銷,幾乎殖民了主流的文藝形態。真是錢賺了、名聚了、牌坊也立上了。警惕“被多元”,警惕“被工具”,讓我們從“法海事件”開始吧!
——社會學博士王瀟凝《從“法海事件”看娛樂圈“多元主義”遮羞布》
我覺得龔琳娜夫婦是一個很完整的策劃,背後有很高明的團隊在操作。用“愛”和“不愛”之間的無厘頭,傷害了太多佛弟子的感情。用觀世音菩薩在收視率這么高的舞台惡搞,不僅很多佛教徒接受不了,非常憤怒,現在很多歌手提起來也很生氣。道歉是最低的,像惡搞觀世音菩薩是要認罪。
——作家騰征輝,鳳凰網《問道》特輯(1):別拿信仰開玩笑
為了新奇、刺激而尋求新奇、刺激,我們不僅會因滿足欲望而奔跑不停,疲於奔命;而且在一次又一次的新奇、刺激中會變得日漸麻木:喪失了對於自我的反思,對於世界的思考。而此時更會出現求“新”不成而求“異”的現象。“神曲”也罷、“法海你不懂愛”也罷的出現便是在這一過程中走入扭曲、歧路之表現。
——北京大學國學社《娛樂至死就是世界盡頭》
現在的確是一個娛樂至上、自由至上的時代,然而,在追求娛樂與自由的同時,如果把基礎建立在損害人倫道德、踐踏神聖之上,只尊重自己的藝術自由,而完全忽視他人的信仰自由以及宗教神聖,這實際上已經跌破了娛樂的“道義底線”。更深入地說,龔琳娜的此類歌曲甚至會影響我國人民的文化自覺意識。
——北京大學禪學社《抵制戲謔佛教 樹立文化自覺》
歌曲《法海你不懂愛》將調侃佛教僧人當作“幽默”,以此噱頭譁眾取寵的同時,也將對佛教和文化的誤讀迅速傳遞給大眾。
——人大禪學社《從“法海事件”看明賢法師的“顯正”價值》

學者觀點

龔琳娜歌曲《法海你不懂愛》、《金箍棒》推出後,引發各界評議熱潮,網友評價幾乎是一面倒的吐槽和負評,甚至一片責罵之聲,對此龔琳娜心態淡定,她稱自己經常會上網看評價,並表示正是有了如此吐槽的對象才給大眾帶來了發泄情緒的途徑,“我們做音樂很認真”,“我唱歌的目的只是為了能引發人們的思考”。曾飾演孫悟空的六小齡童也大力支持:“能感受到她是在用心創作”。
有專業人士稱這首歌:“與靠歌詞搏出位的口水歌還是有本質區別的。2013年,後現代音樂藝術既反現代又反古典,以融合的特徵走向終極娛樂。”然而,各大主流媒體所刊載的文化界人士對此歌曲的很多評議卻與之不同,深度已經涉及藝術創作的文化內涵、娛樂文化的道義考量等問題:既體現了資訊藉由網際網路為主的高速傳播途徑迅速推廣後帶來的便利,同時也折射出這個時代各種傳播媒介都會存在的某種顯著缺陷,即只追求傳播效應的最大化,卻不關心傳播出去的究竟是何種信息。
——京華時報,《龔琳娜神曲譁眾創新乏力》
作為大眾傳媒主要承載體的娛樂性文藝,應當擔當弘揚和傳播社會“道義”,抵制惡俗之風……《法海你不懂愛》這首歌曲。對宗教性事務、信仰性內容的無知、或者無動於衷,缺乏敬畏感、未能生起神聖感,這是娛樂圈有人提出“娛樂無底線”因而顢頇宗教的重要因素。
——鳳凰網,《龔琳娜戲謔佛教跌破娛樂“道義”底線》
龔琳娜接連五首神曲,不知是對大眾審美品位的低估,還是對市場的評判不準。也許站在歌曲創作者老鑼的角度理解。引古通今混合著娛樂喜劇成分,便會博得聽眾的一片喜愛。作為聽眾我們從小耳濡目染中國文化……它更多的是戲謔的嘲諷,真正的歡樂和輕鬆仿佛還有待挖掘。
——鳳凰網,《龔琳娜秀神曲,愚樂了誰?》
唱片業日衰,歌手生存舉步維艱,有人動起歪腦筋,靠無下限的“神詞”來博眼球、求點擊。但要記住,經典的,必定是要時間來驗證的,毫無營養的“神詞”最終只會淪為笑柄。
——鳳凰網,《法海讓人懵又來孫悟空 龔琳娜“神曲”無下限?》
真正的藝術不能靠搞怪,也不能靠炒作,更不能靠讓別人聽不懂,還是要靠貼近生活貼近聽眾。內涵和感染力才是第一位的。
——人民網,《“神曲”的心思你別猜》

專家分析

資深心理研究工作者、曾從事表演工作的頤嵐達在對本歌分析的文章中指出:
錯誤信念,套用在心理學上,是一種判定兒童是否能夠理解他人心理狀態的重要指標。兒童一般在4-5歲左右,便已經能夠理解這個概念: 當人們處於信息封閉的心理情境下,會表現對真實事實的錯誤認識。未能覺知人們存在錯誤信念的兒童,則被認為仍處在不涉及與他人世界交流的原初自我中心階段。
從琳琅滿目的得獎經歷和苦心經營音樂創作的源動力看來,《法海,你不懂愛》的作者和演唱者,對於音樂作品可能是懷揣著某種自我對音樂創作的信念、理想和自我期許,希望藉由擅長的歌曲創作,表達其多年來所醞釀累積的音樂理念。
而歷來曾經得到的掌聲和肯定,也說明他們在音樂上不斷追求突破的企圖心,以及引此為傲的自信滿滿。於此同時,不難發現,自我期許和自我肯定的心理基礎,便潛在而順勢成為他們在努力傳達理念和理想堅持上,不斷自我強化的心理利基。此利基,可能也成為他們自身對近來“走紅”現象直接的心理歸因。在這樣的心理脈絡下,對於作者來說,一切的理念表達,似乎是順理成章,想其當然的直接而單純。
然而,走紅後人氣旺盛的氣勢帶動下,不論是正面或者負面評價,自我肯定的心理利基都被更進一步強化,但卻恰恰撞進了一道兩面刃的死胡同:洋洋灑灑大眾熱烈回應的當下,像是一道阻礙自我覺知的高牆,因此將其自身帶入了“信息封閉的心理情境,從而存在對真實事實錯誤認知”的陷阱中,而難以自覺。
若援引錯誤信念概念的核心意義:他們所強調希望傳達的音樂作品及其理念,恰恰在這樣的情境中,充分凸顯了作者對音樂和自身心理狀態“認知不完全”的錯誤信念。
作為公共表演者,一個基本的素養,應該要認識到:傳播任何理念,特別是以娛樂作品為載體,一旦傳達到公共平台上,便不再只是單純創作而已,更不能只是“自己唱得很享受”就好,而是必須對自身的作品負責。因為在公共平台上,作品早就不只是代表自己了。必須經得起社會大眾的推敲,承載著偌大的社會責任。這是一般青少年歌手偶像都普遍知道的道理。
如果高舉著“發揚傳統音樂(文化)”的理念,特別是更企圖發揚悠久歷史的中華文化,還要有所突破而走向國際,則更已不是小品隨意抒發而已。此番對公共表演者素養應有的基本認識,只怕是需要更高的標準來檢視。
從專業者基本素養的角度來說,企圖以傳統文化故事為題材,並希望有新的突破、新的視角、新的詮釋,第一個應該負起的責任,是對原始典故的正確理解。如果歷史故事的來由超出自身的理解範圍,至少應該先諮詢專業意見。先把真正原汁原味的精華理解透了,在此基礎上若還有新的創意,新的詮釋,從這裡出發才有可能具備真正意義上的創意!只是隨意“拿來主義式”一個自身一知半解的民間故事,直接進行創作,是不負責任的。
更進一步地來說,希望把傳統音樂推向國際化,而不得不考慮以西方思維模式的角度來重新詮釋民間故事;同時,為了進行文化間的對話,從而需要以全新的形式進行音樂表達,可能是在創作上可以理解的難點。但也更因為如此,作為兩種不同文化間的藝術橋樑,更不該草率,在對傳統文化存在一知半解的前提下,向國際傳播,過失豈不更大!這是發揚?還是貶低?作者想清楚了嗎?
從近來作者本身對作品的延展和回應,以及社會各界,特別是對《法海》作為歷史人物具有真切理解之佛教界的回應來看,作者顯然在音樂創作的社會責任上,存在基本立場的錯誤信念!對音樂的社會責任如此混淆不清的認知,所謂的音樂理念和藝術創新,便也失去了其存在的根本立場!
其次,《法海,你不懂愛》作者和演唱者,這次所為的嘗試動機,據稱主要是基於想要創作出更貼近“老百姓”的作品。若然如此,作品本身的“雷”勁兒,也反應出作者對其所謂“老百姓”作為社會大眾的普遍特質和心理需求的認知。
生活處於充滿緊張競爭的現代人,一定程度上的確存在某種發泄或滋養心靈的社會心理需求。而娛樂作品為此目的而服務,當然也是本分任務。但老百姓真正需要被貼近的心靈,是緊張生活之餘能夠帶來充分放鬆的抒發,隨後得到心靈上的安定。娛樂作品因此更負有對社會上所鬱積之大量心理壓力的疏導責任,適當地“放之”(疏)固然必要,隨後的“收之”更加重要!作者“俗到底”的策略和表現,顯然是錯誤理解了社會大眾“老百姓”所需要被貼近的娛樂。這裡則充分顯示作者對“雅俗共賞”根本的錯誤信念。
若僅就藝術表現來說,歌謠的唱誦,因為其具有隱性推行卻顯性開拓的特質,對社會大眾的確具有最直接的感染效果。誇張的表演,是一種可能的表達形式,因具有充滿張力的優勢;然正因為需要對藝術張力的支撐,形式背後的內容,如何與形式匹配而和諧呈現,其實是創作上最大的難點!因為藝術內容必須具有更紮實的底蘊,才能在誇張的形式下,提煉生成藝術張力的後作用力,聽眾也才能通過內涵與形式的共同表達,接受到真正要傳達的理念和作用力。因此,藝術內容的創作,更不該、也不能草率行事。
另一方面,藝術內容所包納的紮實底蘊,若沒有對自身心理脈絡、對傳統文化精華、對音樂理念傳播、對社會責任等的正確信念,在創作過程中保持覺知、反芻的狀態,是不可能有所構築的。若缺乏紮實底蘊之藝術內容的支撐,誇張的表演形式,只是絢爛的“假面”,不但不可能“發揚悠久的中華傳統表現,推向國際”;甚至連“貼近老百姓”雅俗共賞的親民表演,都只是基於虛幻錯誤信念的不實假象。
作為一個藝術人和音樂人,在努力嘗試創新之前,先培養反思自身心理認知狀態的能力和對文化的謙卑,是不可缺的必要條件。雅、俗社會聽眾因此而願意接受的藝術作品,才可能是有厚度和價值的。
走紅,雖然可能瞬間處在絢爛光輝的環繞中,容易令人在自信滿滿的心理利基平台上,不可自抑!同時,更容易因此把自身覺知的門閥關上,而形成“封閉信息的心理情境”。人氣追捧永遠是暫時的,藝術表演的底蘊和內在價值,才是會隨著時間沉澱下來,持續淘洗著創作者的藝術生命。
持續保持錯誤信念的不覺知,一直處在封閉的心理情境中,豈不像是持續處於 4-5 歲心理發展階段的兒童,缺乏進一步發展的能力?在可預期的人氣湮滅之後,其藝術生命的價值豈不亦然!
事實上,研究佛學思想的人,對於“錯誤信念不覺知”的概念,是非常熟稔精通的。論其涵義,和佛家說的“無明”應是相通的;也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對我們生命真實事實的錯誤認識”。其實,這是我們生來就有的一種習氣,甚至是本能。但通過對內在心理狀態覺知的練習、持續保持反思的過程,則是漸漸祛除無明習氣的有效法門。
此外,我們對於習氣,也存在著一種本能的固著,心理學上對應的概念應為“信念固著”:也就是即使在客觀證據顯示錯誤時,人們也會傾向持續並固著“無明”所生成的錯誤認識。從而不斷地走向不明晰而充滿混淆的生命道路。
因此,佛教界對《法海,你不懂愛》的點撥,除了在傳統文化上,對歷史人物的正本溯源之外;更深層次的智慧則是,藉此指出了作者對自身心理和藝術作品的“無明”。在態度上,更是採取慈悲的警醒,督促作者和演唱者反省和覺知,早日看清楚所處的封閉心理情境!
基於以上理由,《法海,你不懂愛》作者和演唱者,是應該道歉的。對自己心理脈絡的不覺知、對藝術創作社會責任的錯誤信念、對所錯誤理解的社會大眾心理需求、對慈悲點撥其盲點而仍不失溫厚寬容的佛教界導師和弟子們,表達深切的反思和歉意!如此,才能幫助其自身,重新回到最初所想要表現的音樂理想,並表現其理想中的藝術作品和價值~
網友評議
2012年12月31日,江蘇、湖南、浙江、深圳等地的跨年演唱會如約上演。為了搶奪觀眾們的遙控板,各大電視台使盡全身解數,引發熱議的節目非龔琳娜在湖南衛視跨年演出中的一曲《法海,你不懂愛》莫屬。
該歌曲在網上播出後立刻引起廣泛關注,被網友稱為又一首神曲橫空出世,也立刻成為了網上轉發和網友吐槽的大熱門。網上的評論幾乎一面倒,網友們紛紛質疑此歌“毀三觀”,其歌詞“法海你不懂愛,雷峰塔會掉下來……”直教人過耳不忘,開年“神曲”再度來襲。
深度解析
網上針對本歌更深入的分析指出,龔琳娜的此類歌曲實際會影響我國人民的文化自覺意識。“文化自覺”是已故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老先生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所提出的概念,本質是指對文化價值的覺悟、覺醒,具體來說便是對文化有自知之明,並對其發展歷程和未來有充分認識,是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省與自我創建。文化自覺不僅關係到文化自身的振興和繁榮,而且決定著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的前途命運。北京大學國學泰斗樓宇烈先生說過:一個沒有文化自覺的國家,一定不可能成為大國,更不會有所謂的崛起。
龔琳娜在面對質疑的回應中,特彆強調了其個人音樂在努力將“中國音樂、傳統文化”國際化,保持音樂“有中國文化的根”。國際化與保持傳統恰是文化自覺中的重要內涵,然而,除了因使用需要粗劣抽用的中國文化符號,我們在其作品中更多看到的是惡搞與戲謔,以及對於文化自覺具備的消極掣肘作用。
因為要達到文化自覺,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樹立自覺的文化主體意識,堅守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而此點又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尊重。龔琳娜所戲謔的法海禪師與觀世音菩薩,其所代表的佛教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構建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這些佛教聖賢形象進行戲謔,同名的連帶效應直接影響到現在佛教與僧人的根本形象,引奪了大眾對於其所代表佛法意義的知情權,使得原本佛教精神內涵被逐漸消解,並被冠以不同時代的大眾意願,影響、阻礙了人們對於佛教文化的認識與了解。
認識與了解文化的途徑一旦凝滯,自信便無從產生。中國傳統文化造就了中華民族勤勞、智慧、勇敢、自強不息的 獨特民族精神,龔琳娜歌曲中褻瀆佛教信仰、戲謔民族傳統文化的元素,無疑會動搖我們的民族自尊心和信賴感。而缺乏信賴感,必然導致的結果就是缺乏尊重;缺乏尊重,便沒有強烈的認同;而沒有認同,了解自己文化傳統的願望也就越來越淡薄,無從構建文化主體意識。
如果任此“娛樂無底線”無止境地發展,戲謔佛教之風愈演愈烈,媒體為博收視率而肆無忌憚地褻瀆信仰、顛倒美醜、惡俗媚俗等娛樂內容充斥電視螢屏,那么,蠶食、消磨的只能是我們民族精神中的神聖、美善,腐蝕文化成為事實,“文化自覺”反將成為一句空口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