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灌木或喬木狀竹類,地下莖合軸型。竿叢生,竿稍疏離,高8-15米,直徑5-9厘米,尾梢下彎,下部挺直或略呈“之”字形曲折;節間深綠色,長20-30厘米,幼時稍被白蠟粉,並貼生以淡棕色刺毛,老則無粉無毛,竿壁稍厚;節處稍隆起,竿基數節具短氣根,並於籜環之上下方各環生一圈灰白色絹毛;分枝常自竿下部節開始,每節數枝至多枝簇生,主枝較粗長。
籜鞘早落,背面密生脫落性暗棕色刺毛,乾時縱肋稍隆起,先端在與籜片連線處呈拱形,但在與籜耳連線處作弧形下凹;籜耳甚發達,彼此近等大而近同形,長圓形或腎形,斜升,寬8-10毫米,邊緣具彎曲細繸毛;籜舌高3-4毫米,邊緣細齒裂,並被極短的白色細纖毛;籜片直立或外展,易脫落,寬三角形至三角形,背面疏生暗棕色小刺毛,腹面在脈間密生暗棕色小刺毛,尤以其基部更密,先端的邊緣內卷形成堅硬的銳尖頭,基部稍作圓形收窄,且其寬度約為籜鞘先端寬的一半,邊緣在近基部處具彎曲細繸毛。
葉鞘初時疏生棕色糙硬毛,後變無毛;葉耳常不發達,若存時,多為寬鐮刀形,邊緣無毛或僅具少數繸毛;葉舌高1毫米或更低,截形,全緣;葉片窄被針形,一般長10-30厘米,寬13-25毫米,兩表面均無毛,先端漸尖具粗糙鑽狀尖頭,基部近圓形而兩側稍不對稱,小橫脈在葉下表面略微可見。
假小穗以數枚簇生於花枝各節;
小穗稍扁,狹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長2-3.5厘米,寬4-5毫米,含小花5-10朵,基部托以數片具芽苞片;小穗軸節間長1.5-3毫米;穎1或2片,背面僅於近頂端被短毛,先端具硬尖頭;外稃長8-10毫米,背面近頂端被短毛,先端具硬尖頭;內稃略短於其外稃,具2脊,脊上被短纖毛;鱗被3,長2-2.5毫米,邊緣被長纖毛;花葯長6毫米,頂端具一小簇短毛;
花柱細長,長3-7毫米,柱頭短,3枚。
主要變種
黃金間碧竹(
BambusavulgarisSchrader ex Wendland
'Vittata')竿黃色,節間正常,但具寬窄不等的綠色縱條紋,籜鞘在新鮮時為綠色而具寬窄不等的黃色縱條紋。中國廣西、海南、雲南、廣東和台灣等省區的南部地區庭園中有栽培。
大佛肚竹(
BambusavulgarisSchrader ex Wendland
'Wamin')竿綠色,下部各節間極為短縮,並在各節間的基部腫脹。中國華南以及浙江、福建、台灣等省的庭園中栽培。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雲南南部。多生於河邊或疏林中。亞洲熱帶地區和非洲馬達加斯加島有分布。
繁殖方法
帶蔸埋稈育苗:將母竹連蔸挖起,保持竹蔸芽眼完好,根據竹株高度留18-25節,削去竹梢,每節枝條留主枝一節及周圍
側芽,其餘全部剪除。在已整好的苗圃地內,每隔25厘米開平行溝,溝寬深各約15厘米。將母竹竹蔸打上
泥漿,蔸部切口向下,平放於溝內,相鄰行的母竹,蔸部反向放置,以保證出苗後的均勻性。在每節中部砍一小孔,注滿GGR6號溶液並封泥,保持節段濕潤,覆土壓實並充分澆水,蓋草。
埋單節與埋雙節育苗:將母竹齊地砍斷,用利刀截成單節/雙節段,節上、節下各留10厘米和20厘米左右,節部枝條僅留主枝一節及周圍側芽,在30-50毫克/千克的GGR6號溶液中浸泡30分鐘。單節段採用斜插法,在整好的圃地上,按株距15厘米、行距25厘米開水平溝,深、寬各約15厘米。將浸泡好的各節段斜放在溝側斜面上,切口向上,節枝向兩側,與地面成20°角,覆土,從地面到竹節覆土厚度約3厘米,露出切口,壓實,蓋草,淋水。
雙節段採用平埋法:株行距、溝寬深與單節斜插相同。將節段兩端切口塞滿濕泥,兩節間鑿一小孔,注滿GGR6號溶液並封泥,將節段平放於溝中,節上切口向上,節下切口向下,節枝向兩側,覆土3厘米左右,壓實,蓋草,淋水。
主枝扦插育苗:從2年生母竹稈上,選擇生長健壯、隱芽飽滿的1-2年生有根點的主枝,自基部砍下,保護好根點,在第三枝節上方剪斷,最上節適當保留部分枝葉,剝掉宿存的枝籜,在GGR6號溶液浸泡30分鐘進行斜插,與地面成30°角,枝向兩側,最下一節入土5厘米,覆土,蓋草3厘米左右,充分淋水。
育苗後管理:育苗後均採用相同管理措施,主要包括澆水、光照控制、除草和施肥等。育苗後至出苗前,每天進行適量灌溉,尤其是晴天且氣溫高的天氣;出苗後搭遮陽網,並對各處理施肥一次。
主要價值
竿為建築、造紙用材,也可做果園的香蕉支柱用材。宜選作我國南方園林的觀賞竹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