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十寺

龍門十寺

龍門十寺,指唐代時期,洛陽龍門分布的十所木構寺院。分別是:香山寺奉先寺廣化寺敬善寺、菩提寺、天竺寺、乾元寺、寶應寺、勝善寺、龍華寺。該說法始見於白居易《修香山寺記》:“龍門十寺,觀游之勝,香山首焉”。

基本介紹

寺院介紹,香山寺,奉先寺,廣化寺,敬善寺,菩提寺,天竺寺,乾元寺,寶應寺,勝善寺,龍華寺,寺院之數,八寺之說,十寺之說,寺名記述,十八寺院,北魏,唐代,北宋,明清,

寺院介紹

香山寺

香山寺,龍門十寺之首。建置時間在公元690—700年之間。 武則天稱帝時常駕親游幸,御香山寺中石樓坐朝,留下了“香山賦詩奪錦袍”的佳話。白居易曾捐資六七十萬貫,重修香山寺,並撰《修香山寺記》,寺名大振。清康熙年間重修,乾隆皇帝曾巡幸香山寺,稱頌“龍門凡十寺,第一數香山”,並建造御碑亭,至今仍存於寺中。
龍門十寺
龍門十寺之首香山寺
香山寺已歷經1400多年的滄桑,一直以來法音綿延,香火熾盛。2003年,香山寺第五次修復,借鑑唐代風格,對蔣宋樓,乾隆御碑亭,衣缽塔等作為歷史文物予以修繕、保留、保護。在原址上新建了鐘樓、鼓樓、大雄寶殿,整修了天王殿、羅漢殿、步游道等。

奉先寺

奉先寺,全稱“大奉先寺”,是唐代一所木構寺院,位於大盧舍那像龕之南。始建於唐高宗調露元年(679年),唐玄宗開元十年(722年)毀於洪水。後與龍華寺合併,遺址位於龍門西山闕口南側、魏灣村北的一高台地上。
奉先寺並不等於大盧舍那像龕,二者並非一回事。後人將大像龕稱作奉先寺,實為誤解。

廣化寺

廣化寺,位於洛陽龍門村西的山崗上。原為印度高僧善無畏的塔院,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建為廣化寺。
歷史上,廣化寺屢經戰火,毀毀修修。據舊《洛陽縣誌》載,清康熙四十四年,僧照洪曾募修。1966年“文革”中,千年古剎毀於一旦,殊為可惜。現寺院規模較小,系龍門村1992年所重建,建築全部為仿清式,青瓦紅磚,沿中軸線依次為五間大的二層高山門、天王殿、伽藍殿、三藏殿、地藏殿,都為飛檐高挑的歇山頂,畫棟繪梁,古色古香。寺內另有無畏師塔,為紀念唐朝時來中國傳揚佛法的天竺僧人善無畏而立。後又建開元三士紀念堂採用仿唐風格,成為廣化寺的標誌性建築。

敬善寺

敬善寺,是唐朝皇室直接開窟造像的重要洞窟之一,是唐太宗的妃子韋氏所造的功德窟。因洞內刻有宣德朗守記室參軍李孝倫撰寫的《敬善寺石像銘》而得名。

菩提寺

寺址不詳。王維《菩提寺禁裴迪》:“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落葉空宮裡,凝碧池頭奏管弦。”

天竺寺

位於龍門西山奉先寺附近。據《舊唐書·五行志》載:“(開元)十年二月四日,伊水泛漲,毀都城南龍門天竺寺、奉先寺,壞羅郭東南角,平地水深六尺以上,屋舍樹木盪盡”。

乾元寺

乾元寺建於唐乾元二年(759 年),舊址原在伊闕山東巔,清乾隆四年(1739年)重修,1944年洛陽淪陷時,日軍修工事而將其拆除。

寶應寺

洛陽龍門西北側的唐代寶應寺遺址,1983年出土《大唐東都荷澤寺歿故第七祖國師大德於龍門寶應寺龍崗腹建身塔銘並序》,是唐代僧人慧空所撰寫的一篇銘文。簡稱《神會塔銘》。

勝善寺

亦作“聖善寺”。唐·成崿《登聖善寺閣望龍門》:“高閣聊登望,遙分禹鑿門。剎連多寶塔,樹滿給孤園。 香境超三界,清流振陸渾。”

龍華寺

洛陽龍門的龍華寺始建年代不詳,或為北魏所建,寺名記載見於《河洛上都龍門山之陽大盧舍那像龕記》,即“牒敕旨龍華寺宜合作奉先寺,開元十年十二月五日”條。
龍華寺與奉先寺合併是因奉先寺被洪水沖毀,至少說明開元十年以前龍華寺是確確實實存在的。
開元十年以後雖然龍華寺名消失,但其寺院實體仍然存在,只是被改名為奉先寺罷了。現奉先寺遺址雖有人作過調查,但未進行過正式發掘,所以龍華寺的始建年代,只有待對其遺址進行正式發掘後方能確定。

寺院之數

龍門古寺院之數主要有“八寺”說和“十寺”說。

八寺之說

八寺說始於元代 薩天錫《龍門記》:“舊有八寺無一存,但東崖巔有壘石址兩區,余不可辯。”
清代所修《河南府志》卷15《古蹟志》云:“後魏所建龍門八寺,見於《伽藍記》(即《洛陽伽藍記》)者,惟有石窟、靈岩二寺。餘六寺見於《引日洛志》者,曰乾元、曰廣化、曰崇訓、曰寶應、曰嘉善、曰天竺。而奉先、香山不與焉。然奉先、香山據《引日洛志》亦建於後魏’。
《名勝志》又云:“龍門八寺最著者曰奉先、香山”。
八寺說的記載前後矛盾、混亂、重複。
北魏龍門山是否有八寺以及八寺中除靈岩寺、石窟寺外,均無考。

十寺之說

十寺說始於白居易《修香山寺記》:“龍門十寺,觀游之勝,香山首焉”。清代所修《河南府志》卷15《古蹟志》云:“八寺外益以奉先、香山則為十寺,故居易記曰‘龍門十寺香山為冠”’。
十寺說主要指唐代而言,見於唐人詩歌或碑銘中記載的寺院名除靈岩寺、石窟寺等石窟寺院外,木構寺院有香山、奉先、龍華、寶應、天竺、廣化、乾元、敬善、菩提等,已不止十寺。此外,見於宋人文章中的追記,亦有唐代建於龍門山的勝善寺。

寺名記述

龍門十寺 寺名的記述,以《洛陽縣誌》(明嘉靖七年(1528年)路敬夫編纂、崇禎年間(1628年~1644年)武攀龍增補、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重修)為最早,惜部分章節散佚。
現存《洛陽縣誌》系清乾隆十年(1745年)龔松林所編纂。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由施誠編的《河南府志》稱武攀龍所增補的方誌為《引日洛志》。
《河南府志》卷15《古蹟志》云:“後魏所建龍門八寺,見於《伽藍記》(即《洛陽伽藍記》)者,惟有石窟、靈岩二寺。餘六寺見於《引日洛志》者,曰乾元、曰廣化、曰崇訓、曰寶應、曰嘉善、曰天竺。而奉先、香山不與焉。然奉先、香山據《引日洛志》亦建於後魏。八寺外益以奉先、香山則為十寺,故居易記曰‘龍門十寺香山為冠”’。

十八寺院

無論八寺說還是十寺說均不能函蓋龍門所有的古寺院。
據現有材料,自北魏始至清末,龍門山的佛教寺院至少有18所
依始建時代之先後或始稱時代說,分別為

北魏

石窟寺院2所:石窟寺、靈岩寺;

唐代

木構寺院10所:香山寺、奉先寺、龍華寺、寶應寺、天竺寺、廣化寺、敬善寺、乾元寺、菩提寺、勝善寺。
另石窟寺院1所(詳後);

北宋

木構寺院1所:潛溪寺。
石窟寺院2所:皇龕寺、看經寺;
(在宋代人的詩文中新出現了“潛溪”、“皇龕”、“看經”等寺名)

明清

木構寺院2所:平泉寺、皇覺寺。
(明清之際,見於碑刻資料或《縣誌》所載,尚有建於龍門西山平泉莊的平泉寺和郭寨的皇覺寺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