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王廟(山東省菏澤市廟宇)

龍王廟(山東省菏澤市廟宇)

舊時專門供奉龍王之廟宇幾乎與城隍、土地之廟宇同樣普遍。每逢風雨失調,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時,民眾都要到龍王廟燒香祈願,以求龍王治水,風調雨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龍王廟
  • 地址菏澤市牡丹區西南22.5公里
  • 時間:1488-1505
  • 原本黃泛區遺址
概況,內部建築,歷史傳說,

概況

菏澤市牡丹區西南22.5公里王浩屯鎮刁屯河之東,有一個樹木蓊鬱的龍王馮村。該村的馮氏之祖馮重禮原為山西省襄恆縣人,於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年間(1488-1505)遷此建立莊園。此處本是黃泛區遺址,地勢低洼,鹽鹼地多,遂取名為馮家窪。
明武宗朱厚燳正德七年(1512年),相傳有一個名叫排行老三的焦義行的壯漢到馮家窪投宿,願意幫助馮重禮種地。馮重禮許諾之後,焦三便起早貪黑,奮力幹活,砍刨荊根,播種糧棉。每逢天旱苗枯,焦三卻能興雲布雨,有求必應。焦三做短工三年期滿,便於馮重禮約定在濃雲密布、雷震驟雨時再來相會。焦三話音剛落,忽然,天昏地暗、雷聲隆隆,焦三已騰入雲空,杳無蹤影。馮重禮這時才知道“焦三”是龍王的化名。馮家窪百姓為答謝龍王之恩,就在馮家窪村南蓋了一座龍王廟,馮家窪也更名為龍王馮。

內部建築

龍王廟院落占地5畝。廟門高聳、巍峨壯觀。廟內有一古潭,謂之龍坑。廟院正北,建有大殿、配殿各一座。大殿之前,建有迎接香客的彩棚,重檐疊起、脊獸排立,儼若龍宮前的引道。彩棚這後,乃三間龍宮大殿。殿中塑有金色龍王面南正坐,龍目閃閃,俯瞰下界。龍王之後,塑有廒山圖影,指點江山風水。殿東塑有蒼髯老翁,慈眉善目,喜色盈眶。殿西塑有二侍者並立,南為牛頭爺,手執三股鋼叉、欲除暴安良;北為夜叉爺,怒睜二目凝視、待打抱不平。殿頂縱貫二梁,各盤一龍,頭朝南、尾向北,名為雨師爺,又稱雨布爺。大殿四壁,皆繪龍王傳說中的各種圖形,光怪陸離、栩栩如生。
大殿左側,有三間配殿。中間掛有1944年定陶區城南晁村,晁秀立要筆撰寫的一副對聯:“詢野老村農羨馮家為東道主,撫殘碑斷碣知焦姓乃上方神。”
龍王馮村北有一口八角琉璃井,水質清洌甘甜,從未乾涸,被譽為奇觀。

歷史傳說

龍王馮村至今尚珍藏關於龍王爺傳留的一卷畫軸,圖文並茂,繪錄著龍王逸事百餘幅。例如《龍坑龍井通東海》:講焦三在馮家窪第三年春天,天旱無雨,田間禾苗半枯,人們焦灼異常。焦三對馮重禮說:“東家且勿驚慌,明天便可澆地。”馮重禮不大相信,只是唉聲嘆氣。可是到了下半夜,忽然雷雨交加,大雨下得坑滿壕平,這一年莊稼獲得了好收成。又如《十八畝地一棵苗》:說焦三為馮重禮種了一塊十八畝地紅高粱,焦三在間苗時,只留下了五棵苗——中間一棵,四角各留一棵,馮重禮見了,沒有好氣兒地說:“鋤得不錯,就是留苗太稠。”焦三隨即把地角的四棵鋤掉了,把馮重禮氣得直想發火。這棵獨苗長到處暑,高粱稈長得有屋粱粗細。到高粱抽穗時,遠看像一片火燒雲,近看像一團紅瑪瑙。焦三把這十八畝地軋成一片坦場,便上到高粱棵上,掄開棗木桿子一甩,高粱粒子像下紅雨一樣落下,足有1米多厚。焦三說:“東家,你要不了這么多,我就往外倒吧。”焦三把棗木桿子往不南一掄,“嘩”的一聲,一片紅雲往東南去了,使東南百里以內的高粱,整整豐收了三年。
因為焦三是龍王的化形,龍王馮一帶居民為紀念龍王爺恩德,曾在明代集資修建過龍王廟,立過石碑,刻過碑文。可惜原來的廟宇、石碑和《康惠龍王傳》,在歷次戰亂及“文化大革命”中均被損毀,現僅存有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光緒三年(1877年)御筆題字“澤沛蒼生”一幅金匾,龍王馮附近百姓捐資於1988年重新修復龍王廟,以志紀念。
每逢農曆“二月初二龍抬頭”和“七月初五龍誕辰”之吉日,蘇、魯、豫、皖等各方人士,按時參加龍王馮的龍王廟會,這已成為訪親問友、繁榮經濟的民間節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