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潭鎮(廣東省揭西縣龍潭鎮)

龍潭鎮(廣東省揭西縣龍潭鎮)

龍潭鎮地處揭西縣境中部,東接南山鎮,毗鄰大溪鎮,西連河婆街道,南鄰坪上鎮,北倚大北山。距縣城5公里,面積78平方公里,全鎮總人口38936人(2012年末),海外華僑及港、澳、台胞3.8萬人。龍潭鎮鎮轄14個村委會和一個社區。 新中國建國初期,龍潭屬河婆區轄的鄉,1958年屬河婆人民公社。1961年1月建立龍潭人民公社。1983年改稱龍潭區。1986年開始改稱龍潭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龍潭鎮
  • 外文名稱:Longtan Town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廣東省揭西縣
  • 下轄地區:菜仔園村、南福田村、龍躍村、泉水塘村等
  • 政府駐地:龍潭鎮新圩社區
  • 電話區號:0663
  • 郵政區碼:515426
  • 地理位置:揭西縣中部
  • 面積:78平方公里
  • 人口:38936人(2012年末)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龍潭飛瀑
  • 車牌代碼:粵V
鄉鎮概況,人口數據,名稱緣由,行政區劃,自然條件,地形地貌,水文,自然災害,經濟概況,農業,工業,商業外貿,財政金融,社會發展,文化藝術,教育,科技,醫療衛生,體育,廣播電視,社會保障,名勝古蹟,著名人物,

鄉鎮概況

龍潭鎮地處揭西縣境中部,東接南山鎮,毗鄰大溪鎮,西連河婆街道,南鄰坪上鎮,北倚大北山。距縣城5公里,面積78平方公里,全鎮總人口38936人(2012年末),海外華僑及港、澳、台胞3.8萬人。龍潭鎮鎮轄14個村委會和一個社區。 新中國建國初期,龍潭屬河婆區轄的鄉,1958年屬河婆人民公社。1961年1月建立龍潭人民公社。1983年改稱龍潭區。1986年開始改稱龍潭鎮。

人口數據

2012年末,全鎮總人口38936人,其中農業人口36346人,非農人口2590人,總戶數8985戶,其中農業戶數8223戶,非農戶數762戶,常住人口3萬多人。2012年人口出生率為11.16‰,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43‰。

名稱緣由

因龍潭鎮關山村北部有一瀑布,稱此瀑布為龍潭硿,溪流貫穿腹地稱龍潭溪,故名龍潭鎮。

行政區劃

龍潭鎮轄14個村委會和一個社區,分別是菜仔園村、南福田村、龍躍村、泉水塘村、北聯村、團結村、井田村、關山村、湯壩村、井下村、龍東村、雙龍村、富光村、陂尾村和新圩社區。

自然條件

地形地貌

龍潭鎮周圍群山環抱,中間是狹長的丘陵地帶,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土地肥沃,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礦產資源較貧乏,僅礦泉水有開採價值。

水文

龍潭河發源於歸善山坡,流經8個行政村,自北向南流入榕江南河。

自然災害

主要有颱風、洪澇、滑坡等自然災害。

經濟概況

2017年,該鎮全年實現稅收收入730.4萬元,完成全年任務的111.63%,其中國稅完成571.55萬元;地稅完成158.85萬元。全年農業總產值3.35億元,規上工業總產值累計完成3.50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81億元,固定資產累計投資2.23億元。

農業

農產品有稻穀、小麥、花生、甘薯等。“三高”農業發達,盛產焦柑、塘魚、生豬,是揭西縣主要生豬生產基地,年豬主銷聞名粵東,年出欄量肉豬達35000多頭。2011年,全鎮農業總產值1.94億元,境內山地廣闊,主種松、尾葉桉和馬列占相思等速生經濟林等。特產:有米呈、糯米酒、擂茶、青欖、烏欖。

工業

鎮辦水電站2所,總裝機容量1500千瓦。多年來,鎮政府積極引導現有鄉鎮企業強化管理,加大投入,重點培育龍源等骨幹企業,充分挖掘企業規模潛力、技術潛力和人才潛力,擴大企業影響力,使企業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明顯增強。鼓勵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促進剩餘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有非公有制經濟10多個,較大的有新塔水泥有限公司、廣東德煌電器有限公司、龍源生態園、天明鷓鴣場等。進一步抓好供電、供水、美化、綠化等工作,形成良好的投資環境。2012年,工業總產值0.62億元。

商業外貿

2012年,全鎮有小型自選商場3家,鎮區沿街商鋪178家,主要商品有五金電器、服裝鞋類、日常用品、農副產品等。從事個體服務的網點657個,經營人數1971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6億元,固定資產投資0.64億元。實際利用外資48萬美元。

財政金融

2012年稅收收入210.73萬元。

社會發展

文化藝術

鎮設文化站、廣播站,鎮內有有線電視轉播站3個,村級廣播站15個,文化活動中心10個。

教育

全鎮有中學1所,國小13所,共有學生3000人,教職工180人。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100%。近幾年來,全鎮中國小成績斐然,教育質量在全縣同類學校中名列前茅。

科技

龍源科技生態園、德煌電器有限公司等企業積極做好技術更新換代,增加科技含量。

醫療衛生

鎮內有衛生院1所及多家衛生醫療站。衛生院有醫務人員28人,病床20張,內設兒科、婦產科、防疫科、中西藥房、門診和住院部,有X光機、B 超機、生化分析儀等醫療設備。鄉村個體診所22個,醫務人員22人。

體育

多年來積極發展全鎮體育事業,全鎮現有公共籃球場10個。

廣播電視

有線電視轉播站3個,有線電視用戶4000多戶。

社會保障

2011年低保對象1341人,發放救助金14.2萬元;五保戶123人,發放供養費3.9萬元。敬老院1家。2011年有29918人參加了城鄉合作醫療,有9000多名農(居)民參加了新農保。

名勝古蹟

旅遊景點主要有經揭陽市宗教局批准的佛教活動場所祥龍寺和龍源生態園等。祥龍寺位於井下村,占地20多畝,計畫總投資2000萬元,首期工程“大雄寶殿”投資300萬元已完成。揭西縣龍源高科技農業示範園開發面積2000畝,由華南農業大學進行總體設計規劃和提供最新農業研究成果,發展特色農業,結合建設優稀品種玻璃溫室栽培區、模型塑膠大棚種植區、育苗區和冷庫及其它小區建設,配套先進的光、溫調控設備和供電、供水設施,走農業集約化、科技化經營的綜合發展的道路,帶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在廣東省具有首創性。

著名人物

蔡英元
1904年生於揭陽縣河婆龍潭鄉井下樓村(今屬揭西縣龍潭鎮)。國民黨政府軍中將。1925年畢業於黃埔陸軍軍官學校,參加兩次東征。參加過名震中外的淞瀘戰役,立下大功並提升為上校科長。抗日期間,蔡英元後任漯河警備司令部中將司令,陸軍第37集團軍總司令部中將參謀長,並參加過台兒莊戰役、武漢會戰。2004年秋以102歲高齡逝世於台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