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潭鎮(湖南省漵浦縣下轄鎮)

龍潭鎮(湖南省漵浦縣下轄鎮)

龍潭鎮是漵浦縣南部的邊陲重鎮,東依高聳入雲的車岩嶺,與葛竹坪鎮大華鄉交界;南現溫水鄉毗鄰;西靠百強寨,與橫板橋鄉、黃毛園鎮相鄰;北傍金子山,和北斗溪鄉接壤。

龍潭鎮地處龍潭辦事處四鄉三鎮之中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龍潭鎮
  • 外文名稱:Long tan town
  • 別名:諸葛堡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湖南省懷化市漵浦縣
  • 下轄地區:湘勝街、移民街、雲盤街、成衣街、八米街等
  • 政府駐地:雲盤街
  • 電話區號:0745
  • 郵政區碼:419315
  • 地理位置:湖南西南部
  • 面積:247.21平方千米(2017年)
  • 人口:55420人(2017年)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龍潭抗日陣亡將士陵園
  • 機場:懷化芷江機場
  • 火車站:漵浦南站、漵浦站
  • 車牌代碼:湘N
  • 汽車站:龍潭車站、東風橋站
  • 特產:血豆腐、葛面、柑橘、腰帶柿
  • 民族:漢族、侗族、苗族、瑤族、土家族
簡介,區位優勢,旅遊資源,經濟建設,社會事業,村鎮建設,當地特色,新聞更新,地圖信息,

簡介

北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置龍潭堡,民國2年設(1913)初置龍潭鎮。
龍潭鎮
1958年人民公社化,建龍潭公社。1961年10月設龍潭公社和龍潭鎮公社。1984年龍潭鎮公社和龍潭公社合併為龍潭鎮。
全鎮總面積247.21平方千米(2017年),其中城區面積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4127畝,其中水田12425畝。現轄22個村,四個居委人會,總人口55420人(2017年)。
龍潭,因"潭中有龍"的故事得名,龍潭 --- 是懷化最出名的歷史古鎮之一,無論歷史或是城鎮建設規模在懷化均屬相對領先的,街上的餐館如林,在這座抗日名鎮中、古寺廟、古祠堂、古牌坊、古書院等明清建築隨外可見。
幽幽架梘田,發漵水之源;巍巍涼風界,立群山之巔。龍得潭以棲身,潭因龍而揚名

區位優勢

物流交通便利
龍潭鎮交通便利、通訊發達,S312線穿鎮而過,S224線擦肩而行,距國道302線僅17公里,黃龍公路在鎮北部與之連線,全鎮26個村(居)已基本實現村村通公路,公路網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全面實現了村村通電話、通電視,形成了以龍潭為中心的強大的通信網、信息網。
物產資源豐富
龍潭鎮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素有“擔不盡的龍潭”之美稱,主要農產品有藠頭、辣椒、蘿蔔、紅薯、生薑、藥材等,並不斷向高產、優質、高效發展,現有金秋梨、奈李等優質水果種植面積550餘畝;礦產資源有矽沙、花崗岩等;畜牧業以生豬、土雞飼養為主,年出欄商品豬2萬餘頭,出欄雞鴨20餘萬羽。
農業主產
農業 1978年以來,全鎮興修各類農田水利設施786處,其中骨幹山塘6口。每個村都有農田灌溉的水渠,稻田有效灌溉面積達97%以上。到2006年,全鎮糧食總播種面積達2.6萬畝,糧食總產量達11000噸。年內生豬養殖3.6萬頭,其中出欄24257頭,家禽年內出籠23萬羽。1997年,進一步完善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006年全鎮退耕還林1230畝,發展工業原料林1100畝,建成了以金銀花為主的中藥材基地1.3萬畝,中藥材收入達1300萬元。

旅遊資源

弓形山抗日陣亡將士陵園
1945年春,抗日戰爭的最後一戰在漵浦龍潭打響。當時日寇集結了數萬兵力,進犯湘西雪峰山一帶,旨在爭奪芷江機場,史稱“湘西大會戰”。戰鬥進行得極其慘烈殘酷,中日雙方肉搏鏖戰28晝夜。湘西大會戰後,日軍即宣布無條件投降。抗戰勝利後,中國政府為感念全體將士打出了國威,在龍潭弓形山上修建了抗日陣亡烈士陵園。
1945年4月,盤踞在湘東、湘中的日軍出動8萬兵力發起“芷江攻略戰”,旨在奪取芷江機場,進窺黔蜀,吞併大西南。國民黨軍隊以王耀武第四方面軍為主力,利用雪峰天險進行阻擊,史稱“湘西會戰”。我抗日軍民“一寸土地一寸血”,奮戰兩個月大敗日軍, 迫使其停止攻勢,進而於同年8月在芷江七里橋投降。龍潭戰役就是湘西會戰中最為關鍵的一次戰役,是八年抗日決勝戰。此戰役以龍潭為主戰場,包括相鄰隆回、洞口境內相關連的戰事。
漵浦龍潭是雪峰山腹地一塊難得的山間河谷地,有21座海拔1000米以上高山的將其鐵桶般圍住,只有幾處險峻關隘與外界相通,“龍潭司”是當時連線湘中、湘西的一個經濟重鎮。所以,龍潭在湘西會戰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
1945年4月9日會戰開始,日軍分左、中、右三線犯進,左線由廣西邊境向新寧、綏寧方向犯進;中線以116師團為主力約3萬人由邵陽沿“湘黔公路”向隆回、洞口方向犯進;右線由湘潭、邵陽等地向新化、漵浦、辰溪方向犯進。表面看日軍右線有侵襲漵浦橋江機場的企圖,於是我指揮高層將駐守龍潭的47軍51師(代號“文昌部隊”)調住漵浦應急。
誰知,右線日軍只是虛晃一槍,文昌部隊剛撤離龍潭,日軍中路116師團“瀧寺聯隊”加上炮兵、特種部隊約5000人(見1955年5月《湖南檔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從隆回小沙江抄小路向龍潭急進,並占住了龍潭青山界險隘和鷹形山及圭洞附近的松林高地,圭洞距“龍潭司”不足3公里,情況十萬火急。
好在文昌部隊回應也極為速迅,17日下午6點瀧寺聯隊的先遣隊才到達圭洞,文昌部隊晚上10點就回到龍潭,並很快占住了龍潭外圍的主要戰略要地;同時我隆回小沙江守軍給後續到達的日軍以沉重打擊、並堵住了退路。這樣,瀧寺部隊反而被中國軍隊包了“餃子”。
瀧寺聯隊自投羅網不說,更重要的是牽制了日軍116師團主力。瀧寺聯隊奇襲龍潭是為了開闢據點接應主力,誰知4月25日前後其師團主力陸續趕到洞口山門、渣坪一帶時,瀧寺聯隊已傷亡過半,危在旦夕,這樣不但幫不了的忙,反而成了主力部隊的包袱。
殊不知龍潭與洞口山門之間只有一條名叫“馬頸骨”的8公里長的陝谷可以通關,最窄處只有1米多寬;而且,我文昌部隊及19師和63師早在“馬頸骨”兩面山上設下埋伏。這讓敵軍主力救也不行不救也不行,最後只好橫下心來下令133聯隊及輜重兵聯隊等“全力營救”。
這樣從1945年5月7日到14日,使營救和被營救的日軍在穿越“馬頸骨”的過程中傷亡更為慘重,僅1945年5月13日就有2500人被擊斃,其中瀧寺聯隊包括聯隊長瀧寺保三郎在內被打死1300人。當地民眾多年以後到“馬頸骨”砍柴打豬草時,日寇枯骨及軍刀等遺物俯首可拾。據日本《中國派遣軍編織》記載:包括救援部隊在內日軍“進軍龍潭兵力共15029人,戰役後只剩216人”。
更意思不到的是,出逃日軍還驚魂未定,我74軍和100軍以四個師的兵力乘勝出擊,從四面八方將日軍116師團殘敵全部包圍在洞口山門、石下江、竹蒿塘之間的狹小坪地,並層層封鎖了後路,然後進行截擊。由於日軍中路受到毀滅性打擊,左路和右路不能首尾照應形成合力,使日軍布下的南北近200公里長戰線很快土崩瓦解。
1945年6月7日,“湘西會戰”結束。據國民黨“軍史”資料,整個會戰共擊斃日軍12498人、傷23307人,中國將士殉國7737人,受傷12483人,八年抗日最後一戰打出了中華民族的威風。
墓誌
千秋銘志
彼狡者寇,墜我百城,百城可墜,眾志不傾。
龍潭寸隘,屹不我爭,逐隘之岩,我氣憤盈。
成師已出,誓死不生,刈寇如草,曾不聞聲。
寇血既瀝,我屍亦橫,斂骨山巍,以聚英靈。
國殤雄鬼,化為長庚,千秋萬歲,仰莫與京。
這首寫照龍潭戰役,歌頌民族國魂的絕句,乃前作墓銘之結語,今因原碑嚴重殘缺,難復全貌,特錄此詩,以為重撰墓誌之序列。
一九四五年夏,日本軍國主義者,出動六個師團和一個旅團兵力,發起雪峰山之戰,(史稱湘西會戰)旨在奪取芷江機場,進窺黔蜀,侵吞西南。我抗日軍民,浴血奮戰,將日寇擊潰,獲得顯赫戰果,是為湘西大捷,不久,日本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取得最後勝利。
湘西會戰是抗日戰爭最後一次大會戰,龍潭戰役,是湘西會戰中蜚聲國際的重大戰役。是年四月,日軍一O九聯隊,鑽隙西進,於四月十七日偷襲龍潭,占據鷹形山(戰後易名英雄山)高地。其時,我軍七十四軍五十一師,奉命揮師龍潭,拒敵進犯,先後展開鷹形山爭奪戰、松山高地肉搏戰、大小黃沙圍殲戰、馬頸骨殲滅戰等激烈戰鬥,歷時二十八晝夜,殲敵兩千餘眾,我軍亦陣亡將士七百餘人。此役,五十一師官兵"一寸國土一寸血"之英勇衛國精神,氣吞山河,建功殊偉,實不可泯!戰後,特擇地於英雄山南端之弓形山,建造陵園,安葬衛國捐軀將士,立碑紀念,以垂後代,長鳴警鐘,不忘國恥。
抗日陣亡將士永垂不朽!
龍潭抗日陣亡將士陵園龍潭抗日陣亡將士陵園
中華民國三十四年秋立
公元一九九三年春復修黃卓群撰文
龍潭抗日陣亡將士陵園”位於漵浦縣龍潭鎮弓形山,建於1945年秋

經濟建設

工業發展
工業 1978年以前,龍潭鎮是以農為主、工業停滯的鄉鎮,僅有農機修配廠、石灰廠、酒廠、榨油廠等幾個小型集體企業和從事簡單農具加工的手工業作坊。由於龍潭交通、資源、技術等因素的制約,發展工業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在歷屆黨委、政府的重視下,龍潭鎮的工業抓住了改革開放的機遇,積極引進資金技術,根據本地條件,大力發展私營和個體企業,先後創辦了造紙廠、五金塑膠廠、水電站,預製廠、大米加工廠、副食品加工廠、陶瓷廠、家具廠等一批集體和私營企業。到2006年底,全鎮共有工業企業229家,從業人數1845人,實現產值960萬元。實現利稅180萬元。比1978年增長了15倍和12倍,鄉鎮工業收入占全鎮農村經濟收入的30%。
商貿集中
商貿 龍潭鎮自古就是商貿名鎮,方圓百里的生產生活物質都在這裡集散,全鎮1978年僅有國營集體商業網點25個,從業人數136人。改革開放以來,我鎮的商貿得到了較好的發展,到2006年為止,全鎮共有私營個體工商戶728戶,從業人數3260人,其中各類超市就有12家,由於市場繁榮,環境最佳化,毗鄰的邵陽新化、黔陽、隆回等縣市來龍潭從事商貿活動的商販逐年增多,年集市貿易額達8000餘萬元。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1978年,轄區內共有中學1所,國小4所,在校學生不足300人。現有中學1所、中心國小2所、村小8所,4個教學點,在校學生2684人,在校教職員工202人,其中專科學歷108人,本科學歷17人。學校總建築面積16286平方米,圖書館總藏書48690冊,學生人均擁有18冊以上。1996年基本掃除了青壯年文盲,1999年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保學控流達100%。2006年共有公立、私立幼稚園8所,幼師15人,入學幼兒348人。教育投入不斷加大,教育教學環境不斷改善。
衛生醫療
1978年,鎮有衛生所1所,醫務人員13人,村衛生防疫員8人,醫療設備簡單。從2001年到2006年共投資了1800多萬元改建了鎮衛生院,新建了住院大樓,增加了B超機、X光片機、心電圖、腦電圖等醫療設備,現有醫生54人,護士23人,村村都有衛生所,極大地改善了民眾的就醫條件。
交通通訊
1978,轄區內僅有一條通縣公路。2002年,全鎮實現了村村通公路。二十年來,通訊事業迅速發展。2000年,實現村村通郵路,2003年,實現村村通有線電視、程控電話,至2006年開通了3600部數字程控電話,修建了6個行動電話信號發射塔和2個聯通電話信號發射塔,移動信號覆蓋全鎮22個村,40%的人群擁有手機。

村鎮建設

1978年,我鎮房屋以木房為主。九十年代以後,鎮區街道新建房屋400棟,總投資4500萬元,其中農民進鎮建房320棟,投資3680萬元。2006年,實施小城鎮綜合改革,多方籌資560萬元,對車站至蓮河段的公路進行硬化,並安裝了高標準的路燈。加快了鎮區建設和發展步伐。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2006年底,農民純收入達到2782元,全鎮儲蓄存款額達1.5億元。

當地特色

鵝頸龍燈
鵝頸燈主要流傳在龍潭鎮金燕村、兩丫坪鎮北斗溪等地,全國“獨一無二”。
鵝頸燈是用竹篾編織而成,龍頭高2.33米,寬1米,龍身共兩節,每節8尺,龍尾1米,龍身、龍尾合計33米。龍頭與龍身斷開,用七彩紙包裝,全身置放蠟燭,龍身用白布包裹。
鵝頸燈龍頭由三人換舞,前面配有寶燈、牌燈、蚌殼燈,由一人舞動流星在前開路,疏散人群。活動季節主要是在正月,慶元宵、驅蟲蝗、祈求五穀豐登。
鵝頸燈必須配有二班人馬、兩個龍頭,每個龍頭配三人,龍身與龍身斷開,而龍身與龍尾相連,後配吹打隊,伴奏音樂以龍燈鈸的《十樣景》為主,由當地長老指派捐資,由牌燈通知各家各戶,舞到哪家,主家要用鞭炮迎接,在舞這家時由牌燈通知下一戶準備。
蠶燈
蠶燈舞,是漵浦縣頗具特色的一種民間舞蹈。流行於龍潭鎮、小黃沙、竹園一帶,是聚居在此地張姓家族的族燈。
解放前每年春節舉行燈會,龍潭街上千人聚會,熱鬧非凡。各大姓不論遠近,都要把本族的燈舞到街上表演,其中尤以小黃沙張姓人的“蠶燈”別具一格,在此地享有盛名
“蠶燈”形似成熟期春蠶,內用竹篾織成幾十個大小不同的圓圈做骨架,用繩子連線起來,分頭、身、尾三段,外用白布蒙成,蠶身腔內點蠟燭,全長約5米。蠶身能伸縮活動,吞口張大,口含紅珠。舞時以三男合舞一串燈,兩串燈為一組(一組燈共6人),組數不限,越多舞起來畫面越美。出燈之前,先在村中禾場坪地向空中放出“孔明燈”數盞(該燈是用竹篾織成的一種圓形燈,外糊皮紙,內置易揮發的樟腦和食油混合製成的蠟燭,點燃後直衝天空,可在空中維持半小時之久,相傳為三國時諸葛亮所發明)。燈升起後,整個村子頓時大放光彩,男女老少,歡騰雀躍。鄰村的人們看見天空升起了“孔明燈”,知道張姓的“蠶燈”開始表演了,於是家家放起鞭炮,迎接“蠶燈”。
“蠶燈舞”生動而又細膩地表現了春蠶那種雍容的神態和嫻靜的生活習性。燈舞中“雙關門”,“禮節舞”、“太極圖”、“蠶燈纏腰”、
“拜四門”等舞蹈動作,就是從春蠶平時軀體的扭轉、抖頭、昂首挺立相互糾纏等神態中提煉出來的。“上路舞”、“雙蠶上樹”、“雙蠶過橋”、“雙蠶吃葉”等動作,則是取形於春蠶尋覓桑葉時的神態。
在整個表演過程中,舞者必須彼此配合默契,一絲不苟,使表演做到動靜有致,連貫自然,神形兼備,給人一種典雅純樸,情趣盎然的藝術享受。夜間“蠶燈”在田埂上行進,遠遠望去,一串白色蠶蟲在夜幕中蜿蜒遊動,十分壯觀。特別是幾十串“蠶燈”雲集在廣場表演“上桌”、“上樹”時,這種奇異的蠶燈隊陣圖,可將人帶人夢幻似的境界。它富有神話般的浪漫色彩,在民間舞蹈中是罕見的,充分體現出勞動人民創作智慧。
“蠶燈”的音樂主要是用當地的民間小調“十樣錦”以及鑼、鈸、鼓三樣為主的打擊樂器,配以嗩吶,節奏明快,清晰悅耳,富有鄉土特色。

新聞更新

年代驚悚電影《湘西詭戰》在湖南省龍潭鎮舉行隆重的開機儀式,導演張少軍攜主演王小毅、黃白露、肖軼、朱來成等主演出席,更有香港著名演員徐少強老師,實力派演員宗利群老師前來助陣。
該片取景均來自山清水秀的龍潭鎮,亦是導演張少軍的故鄉,導演張少軍對於該片有特殊的感情,該片也將是他的又一力作。該片主要講述了抗戰時期吳家村村民吳振堂等人抗擊日軍的故事,與以往抗戰片不同的是,該片加入了驚悚元素,將“湘西趕屍”、“巫蠱”等當地的神秘風俗與故事相結合,獨具特色。該片也是國內首部抗戰題材的驚悚電影,開此類型電影之先河,值得期待。該片另一亮點就是取景全部來自當地山林、懸崖、竹屋等,獨具邊城風情,美不勝收。

地圖信息

地址:懷化市漵浦縣三一二省道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