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四川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
都江堰市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03°32′—103°43′,北緯31°04′—31°22′。距成都市區僅60公里,地處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過渡帶。
地質地貌
四川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華夏地質構造體系,龍門山褶皺帶中南部,在大地構造上屬揚子準地台和青藏地槽區,地質構造複雜,區內從元古界到第四紀地層均有顯露。基岩均為元古代海市厚的“彭灌雜岩體”,由變質基性、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和變質沉積岩的黃水河群及侵入其間的各類侵入岩組成。沿河谷出露的主要岩體為黑雲花崗岩、閃山岩、花崗長岩,斜長花崗岩及片岩、片麻岩和少許氣成碳酸鹽岩等,此外沿河床有大量分布的粉紅色鉀長花崗岩。保護區北端的光光山在距今十億年前就已出露海面(晉寧澄江運動);中高山則是受到第三紀中新世和第四紀更新埋頌匙淚世兩次劇烈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的強烈影響迅速抬升而成。
東北、西南走向的龍門山褶皺斷裂帶,背斜兩翼極不對稱,逆掩斷層非常發育,多形成迭瓦式斷層群,東陡西緩。龍門山北段向背斜尚較完整,保護區所在的龍門山褶皺帶中南段則縱向及橫向斷裂極為發育,向背斜也多破壞,斷崖較為常見,並多有石炭系、二迭系灰岩斷落到侏羅系砂岩上,形成在地形上為孤山的所謂“飛來峰”構造。從保護區北端光光山海拔4582米的最高峰到南端海拔850米的龍洞子,相對高差達3700米,為典型的高山峽谷地貌。光光山主峰為整體出露的黑色花崗岩,主峰附近3500米以上還有許多角峰、刃脊、冰斗湖和“U”形谷等第四紀冰川遺址。這些孤峰、斷崖、冰斗是保護區內寶貴的地貌景觀資源。
氣候特徵
四川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四川盆地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其所在的龍門山脈橫亘於盆地西北,形成了一道巨大的天然屏障,阻擋著抹放艱暖濕氣流的西進和北上,暖溫氣流隨地勢爬高凝結成雨,使整個龍門山地區成為四川省內降水最多的地區,即著名的“華西雨屏”。由於保護區內沒有氣象觀測數據,現僅根據都江堰市的氣象觀測數據,並結合下墊面情況分析,該保護區氣候特點如下:保護區年降水量約1600~1900毫米,且80%集中於3~9月;冬季海拔2000米以上常有積雪,厚度可達50~90厘米。由於保護區海宙希拔較高的山體成了氣流輸運水氣的屏障,加之大片森林的蒸騰作用,使水氣上升而成雲霧;因此保護區內,尤其是北部地區經常雲鎖霧罩,全年大多處於陰雲天氣中,年日照數僅800~1000小時,年平均相對濕度在80%以上,是四川著名的盆西少日照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區內年平均氣候10℃左右,一月最低氣溫可達-10℃以下,7月最高氣溫為25℃左右。由於保護區整體海拔高度由南向北遞增,隨山地海拔高度變化,形成了亞熱帶——山地暖溫帶——山地中溫帶——高山亞寒帶——高山寒帶的垂直變化。
水文特徵
四川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外圍保護帶南側與岷江相鄰,緊靠都江堰渠首工程。保護區內的主要河流有白沙河和龍溪河,均屬岷江一級支流,是境內常年性自然河,兩河支流多發源於主河道兩側山坡,呈樹枝狀或傘狀流入主河道。
白沙河:發源於虹口鄉光光山南麓,主河道由北至南縱貫保護區東部,至白沙鎮入岷江,全長49.3千米。集雨面積363平方千米,河床比降12‰,最大流速7.69米/秒,年平均流量16.1立方米尋設拜/秒,最大流量1450立方米/秒諒故海,最小流量1.50立方米/秒。其主要支流有:正河全長26千米,年均流量3立方米/秒;頭道河全長14千米,年均流量5立方米/秒;二道河全長16千米,年均流量4立方米/秒;小河全長15千米,年均流量2立方米/秒;磨子溝全長35千米,年均流量0.7立方米/秒;深溪溝全長20千米,年均流量0.7立方米/秒。
龍溪河:發源於龍池崗南麓,經龍溪場至楠木園匯入岷江,全長18千米,流經地僅在保護區西南部,年平均流量6 m/s,最大流量865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2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乾溝全長4.5千米,年均流量1立方米/秒;湯家溝全長4千米,年均流量0.7立方米/秒;孫家溝全長3千米,年均流量0.6立方米/秒;豬槽溝全長4千米,年均流量0.6立方米/秒。
土壤類型
四川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分布最廣泛的土壤是山地森林土壤,土壤母質主要由山體母岩經風化而成。由於保護區相對高差大,影響土壤形成的氣候、植被等因素隨海拔的變化而出現明顯的差異,土壤種類及分布表現出明顯的垂直分布。
(1)海拔1600米以下,幾拔熱蘭主要分布山地黃壤帶,該土類形成於濕潤山地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下;土體呈黃色,質地較粘重,表土層有機質含量高,土壤呈強酸性反應,PH值4.5~5.5。
(2)海拔1600~2200米,主要分布山地黃棕壤帶,是在濕潤的山地常綠闊葉和落葉闊葉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類型。土體呈黃棕色,表層為暗棕色,比山地黃壤肥力高,PH值5.5左右。
(3)海拔2200~2800米,主要分布山地棕壤和灰棕壤帶,是在濕潤的山地暖溫帶和溫帶生物氣候條件下形成的土壤類型。山地棕壤表層為暗棕色,腐殖質含量高,下層為棕色和黃棕色,PH值6左右。山地灰棕壤分布海拔高度在棕壤之上,氣候更加寒冷,土壤中進行較明顯的灰化作用,表層有機質含量很高,PH值在6~6.3之間。
(4)海拔2900~3500米,主要分布山地棕色灰化土帶。是山地寒溫帶範圍內,發育於濕潤的亞高山針葉林下的代表性土壤。土壤剖面明顯地由三個發育層所構成;表層為植被落葉、苔蘚等地被物,近土表呈氈狀;緊接著為灰化層,再下是棕色澱積層,土體內有機質含量少,PH值3.7~4.5,呈強酸性反應。
(5)海拔3500米以上為高山草甸土,土體呈暗棕色或灰棕色,土壤呈酸性反應,PH值小於6。
區域範圍
四川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都江堰北部,西北與阿壩藏族自治州汶川縣相接,東與彭州市為鄰,南與都江堰市龍池鎮和虹口鄉接壤。保護區總面積310公頃,其中核心區203平方公里,緩衝區37平方公里,實驗區70平方公里,外圍保護帶面積117公頃。
保護目標
綜述
動物
獸類
截至2011年,根據王酉之、胡錦矗(四川獸類原色圖鑑,1999)的分類體系,四川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有獸類100種,分屬7目26科。種類最多的是齧齒目,有30種,占保護區獸類的30%;其次是食蟲目,有19種,占保護區獸類的19%。
保護區內有國家重點保護獸類21種,占保護區獸類的21%,其中國家Ⅰ級保護獸類7種,即:
大熊貓(Ailuopoda melanolcuca)、
金絲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馬麝(Moschus sifanicus)、
扭角羚(Budorcas taxicolor)、
豹(Panthera pardus)和
雲豹(Neofelis nebulosa)。國家Ⅱ級保護獸類14種,如
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
獼猴(Macaca mulatta)、豺(Cuon alpinus)、
小熊貓(Ailurus fulgens)、
黑熊(Ursus thibetanus)、
鬣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和
斑羚(Naemorhedus goral)等。這些種類中以藏酋猴、黑熊、斑羚和鬣羚的分布範圍廣,較常見。
四川省重點保護動物有
赤狐(Vulpes vulpus)、
香鼬(Muslela altaica)、
豹貓(Felis bengalensis)、
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和
溝牙鼯鼠(Aeretes melanopterus)等5種。
完全或主要分布於中國的獸類有36種(張榮祖,1999),占保護區獸類的36%,其中完全分布於我國的獸類有25種,如少齒鼩鼴、紋背鼩鼱、川西長尾鼩、藏酋猴、金絲猴、大熊貓、林麝、岩松鼠等;主要分布於我國的獸類11種,如小熊貓、毛冠鹿、鬣羚、扭角羚、岩羊、珀氏長吻松鼠、龍姬鼠、黑腹絨鼠等。
鳥類
截至2011年,根據鄭光美(2005)的分類系統,四川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鳥類16目47科230種,屬非雀形目的鳥類有18科56種。屬雀形目的鳥類有29科174種,保護區的鳥類以雀形目類群為主。從居留類型上分析,留鳥計有124種,占總數的53.91%;夏候鳥有74種,占總數的32.17%;旅鳥有18種,占總數的7.83%;冬候鳥有14種,占總數的6.09%。繁殖鳥有198種,占保護區鳥類的86.09%,鳥類居留型以繁殖鳥為主。
保護區有國家重點保護鳥類20種,四川省重點保護鳥類4種,中國特有種10種。國家Ⅰ級重點保護動物2種,雉鶉(Tetraophasis obscurus)和綠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18種,鳳頭蜂鷹(Pernis ptlrhynchus)、黑鳶(Milvus migrans)、蒼鷹(Accipiter gentiles)、雀鷹(Accipiter nisus)、普通鵟(Buteo buteo)、 松雀鷹(Accipiter virgatus)、白尾鷂(Circus cyaneus)、紅隼(Falco tinnunculus)、血雉(Ithaginis cruentus)、紅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勺雞(Pucrasia macrolopha)、紅腹錦雞(Chrysolophus pictus)、領角鴞(Otus bakkamoena)、雕鴞(Bubo bubo)、領鵂鶹(Glaucidium brodiei)、鷹鴞(Ninox scutulat)、灰林鴞(Strix aluco)、斑頭鵂鶹(Glaucidium cuculoides)等。四川省重點保護鳥類4種,為小鸊鷉(Tachybaptus ruficollis)、鸕鶿(Phalacrocoraxcarbo)、鷹鵑(Cuculus sparverioides)和普通夜鷹(Caprimulgus indicus)。
按照鄭光美(2005)對中國特有種的劃分,保護區有中國特產種類10種,分別是雉鶉、灰胸竹雞(Banbusicola thoracica)、綠尾虹雉、紅腹錦雞(Chrysolophus pictus)、斑背噪鶥(Garrulax lunulatus)、橙翅噪鶥(Garrulax elliotii)、紅腹山雀(Parus davidi)、黃腹山雀(Parus venustulus)、銀臉長尾山雀(Aegithalos fuliginosus)、藍鵐(Latoucheornis siemsseni)。
爬行動物
截至2011年,四川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爬行綱動物2目9科19種。其中,龜鱉目,1科1種;有鱗目8科,18種。根據標本及訪問調查確認的物種有10種,資料來源的有9種。另據陳昌篤(2000)記錄保護區還有中華鱉(Pelodiscus sinensis)、長肢滑蜥(Scincella)、美姑脊蛇(Achalinus meiguensis)和山烙鐵頭(Ovophis mobticola)四種。
兩棲動物
截至2011年,四川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兩棲綱動物2目6科21種。其中有尾目1科1種,無尾目5科20種。
根據張榮祖(1999)對特有種的劃分,保護區兩棲類的特有性非常高,有中國特有種15種,占物種數量的71.4%。洪佛樹蛙不僅為特有種,而且也是四川省重點保護動物,其模式標本產地就在都江堰市。大齒蟾(Oreolalax major)、無蹼齒蟾(Oreolalax schmidti)和理縣湍蛙(Amolops lifanensis)現僅知分布在四川,為四川省特有種。從種群數量來看,以華西蟾蜍(Bufo andreusi)和峨眉林蛙(Rana omeimontis)最為常見,分布廣,種群數量大。
魚類
截至2011年,四川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魚類已知有7種,虎嘉魚、山鰍、貝氏高原鰍、齊口裂腹魚、重口裂腹魚、黃石爬鮡、青石爬鮡,分隸屬於3目4科5屬。其中,鮭形目1科1屬1種;鯉形目2科3屬4種;鮎形目1科1屬2種。從比例上看,以鯉形目魚類最多,屬占總數的60%。
保護區內已發現的7種土著魚類均為長江上游特有魚類,也是我國的特有種類,其中國家Ⅱ保護魚類有虎嘉魚(Hucho bleekeri Kimura)1種。
植物
截至2011年,四川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已記錄的高等植物有225科970屬2525種。其中苔蘚約50科100屬120種;蕨類35科80屬222種;裸子植物7科13屬20種;被子植物133科777屬2163種。1997年在保護區內召開的國際苔蘚植物研討會上,中外專家一致認為,其苔蘚的種類密集度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
四川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的垂直分異,形成了保護區多樣的植被類型。垂直分布上,除基帶植被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受人為活動影響,只在局部地段殘遺外,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帶、落葉闊葉針葉混交林帶、亞高山暗針葉林帶、亞高山灌叢帶、高山草甸帶和高山流石灘稀疏植被均以原生性或原始狀態在保護區內連續分布,呈現完整的植被垂直帶譜。海拔1500m以下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優勢種為
楨楠(Phoebe zhennan)、
小果潤楠(Machilus microcarpa)、刺果米櫧(Castanopsis carlisii var. spinulosa)、
四川大頭茶(Gordonia szechuanensis)、
華木荷(Schima sinensis)、
栲樹(Castanopsis fargesii)、
峨眉栲(Castanopsis platyacantha)、
白夾竹(Phyllostachys nidularia)等;海拔1500~2000m為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優勢種為
包石櫟(Lithocarpus cleistocarpus)、
峨眉栲、
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
水青樹(Tetracentron sinensis)、
白辛樹(Perostyrax psilophyla)、
槭樹(Acer)、
拐棍竹(Fargesia robusta)等;海拔2000~2400m為落葉闊葉針葉混交林,優勢種為雲南鐵林(Tsuga dumosa)、
糙皮樺(Betula utilis)、
槭樹、
冷箭竹(Bashania fangiana )等;海拔2400~3400m為亞高山暗針葉林,優勢種為
冷杉(Abies fabri)、
冷箭竹、
銀蓮花(Anemone)、
委陵菜(Potentilla)等;海拔3400~3800m為亞高山灌叢,優勢種為杜鵑(Rhododendron)、香柏(Sabina pingii var. wilsonii)、
高山柏(Sabina squamata)、
金縷梅(Potehtilla fruticasa)、
繡線菊(Spiraea)、
羊茅(Festuca)等;海拔3800~4100m為高山草甸,優勢種為淡黃香青(Anaphalis flavescens)、火絨草(Leontopolium)、
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
圓穗蓼(Polygonum macrophyllum)等;海拔4100~4582m為高山流石灘稀疏植被,優勢種為
風毛菊(Saussurea japonica)、
紅景天(Rhodiola)、綿參(Eriopyton wallichianum)等。
管理措施
都江堰市人民政府1999年批准成立了保護區管理處,2004年升級四川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保護區管理局為隸屬於都江堰市人民政府的正局級事業單位,其經費全額納入都江堰市財政預算。管理局機構設定為行政辦公室、宣傳教育科、資源保護科、科研所以及3個保護站。核定編制40人,實有職工40人,其中在編人員37人(包括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15人,中級職稱7人)。
開發建設
基礎建設
四川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自2000年以來,先後實施了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期、二期基本建設項目,總投資1642.46萬元,完成了管理局辦公大樓、保護站、野生動物體能恢復場、巡護便道、科研宣教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奠定了保護管理工作的基礎。採取日常巡護與重點時段巡查相結合,積極開展森林防火及資源保護工作,確保了區內森林生態系統的安全。保護區與多個國際和國外保護組織、國內外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合作,開展社區發展、宣傳教育、科學考察等活動。
2017年11月,TNC與四川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合作示範項目啟動。四川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大自然保護協會達成合作意向,在未來10年,引入國際化的合作資源和創新的保護管理經驗,通過共建共管的合作模式,實現大熊貓種群及其棲息地的有效保護,將保護區建設成為大熊貓國家公園內森林自然教育和大熊貓友好社區的示範基地。
品牌建設
1988年10月,在灌縣國營林場的基礎上建立為縣級自然保護區。
1992年,升級為市級保護區。
1993年,升級為省級自然保護區。
1997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18年,四川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榮獲“全國林業科普基地”稱號。
2021年2月5日,被中國林學會命名為第五批全國林草科普基地,有效期為2021年~2024年。
生態價值
四川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全國35個大熊貓保護區之一。位於大熊貓現代自然分布區狹長條狀弧形帶的中段,是岷山山系大熊貓B種群重要的棲息地。直接聯繫著岷山山系和邛崍山系兩個世界最大的大熊貓野生種群,是大熊貓生存和繁衍的關鍵區域和“天然走廊”。
四川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青藏高原東緣,橫斷山北段,屬著名的生物多樣性富集區。系典型的高山峽谷地貌,海拔820米—4582米,保存著原始的高山峽谷自然生態系統和完整的植被垂直帶譜,生物物種豐富,植被類型多樣,具有極高的保護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
四川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成都平原上風、上水,3.1萬公頃的茂密森林形成一道巨大的綠色屏障,為成都平原的水源涵養起著巨大作用。因此,無論從大熊貓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還是從生態環境保護上來說,保護和管理好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都具有十分巨大的意義。
交通線路
自駕車
成都到都江堰虹口一共約85公里,全程用時約1小時30分鐘,途中經過(成都-成灌高速-建設路-百花嶺路-白八路-虹口風景區)。
公車
虹口旅遊保護區屬於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一部分;虹口漂流則位於保護區外圍保護帶的白沙河。都江堰有前往虹口或者八角廟的班車,到虹口3元,八角廟5元,約需30分鐘車程。
水文特徵
四川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外圍保護帶南側與岷江相鄰,緊靠都江堰渠首工程。保護區內的主要河流有白沙河和龍溪河,均屬岷江一級支流,是境內常年性自然河,兩河支流多發源於主河道兩側山坡,呈樹枝狀或傘狀流入主河道。
白沙河:發源於虹口鄉光光山南麓,主河道由北至南縱貫保護區東部,至白沙鎮入岷江,全長49.3千米。集雨面積363平方千米,河床比降12‰,最大流速7.69米/秒,年平均流量16.1立方米/秒,最大流量145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1.50立方米/秒。其主要支流有:正河全長26千米,年均流量3立方米/秒;頭道河全長14千米,年均流量5立方米/秒;二道河全長16千米,年均流量4立方米/秒;小河全長15千米,年均流量2立方米/秒;磨子溝全長35千米,年均流量0.7立方米/秒;深溪溝全長20千米,年均流量0.7立方米/秒。
龍溪河:發源於龍池崗南麓,經龍溪場至楠木園匯入岷江,全長18千米,流經地僅在保護區西南部,年平均流量6 m/s,最大流量865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2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乾溝全長4.5千米,年均流量1立方米/秒;湯家溝全長4千米,年均流量0.7立方米/秒;孫家溝全長3千米,年均流量0.6立方米/秒;豬槽溝全長4千米,年均流量0.6立方米/秒。
土壤類型
四川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分布最廣泛的土壤是山地森林土壤,土壤母質主要由山體母岩經風化而成。由於保護區相對高差大,影響土壤形成的氣候、植被等因素隨海拔的變化而出現明顯的差異,土壤種類及分布表現出明顯的垂直分布。
(1)海拔1600米以下,主要分布山地黃壤帶,該土類形成於濕潤山地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下;土體呈黃色,質地較粘重,表土層有機質含量高,土壤呈強酸性反應,PH值4.5~5.5。
(2)海拔1600~2200米,主要分布山地黃棕壤帶,是在濕潤的山地常綠闊葉和落葉闊葉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類型。土體呈黃棕色,表層為暗棕色,比山地黃壤肥力高,PH值5.5左右。
(3)海拔2200~2800米,主要分布山地棕壤和灰棕壤帶,是在濕潤的山地暖溫帶和溫帶生物氣候條件下形成的土壤類型。山地棕壤表層為暗棕色,腐殖質含量高,下層為棕色和黃棕色,PH值6左右。山地灰棕壤分布海拔高度在棕壤之上,氣候更加寒冷,土壤中進行較明顯的灰化作用,表層有機質含量很高,PH值在6~6.3之間。
(4)海拔2900~3500米,主要分布山地棕色灰化土帶。是山地寒溫帶範圍內,發育於濕潤的亞高山針葉林下的代表性土壤。土壤剖面明顯地由三個發育層所構成;表層為植被落葉、苔蘚等地被物,近土表呈氈狀;緊接著為灰化層,再下是棕色澱積層,土體內有機質含量少,PH值3.7~4.5,呈強酸性反應。
(5)海拔3500米以上為高山草甸土,土體呈暗棕色或灰棕色,土壤呈酸性反應,PH值小於6。
區域範圍
四川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都江堰北部,西北與阿壩藏族自治州汶川縣相接,東與彭州市為鄰,南與都江堰市龍池鎮和虹口鄉接壤。保護區總面積310公頃,其中核心區203平方公里,緩衝區37平方公里,實驗區70平方公里,外圍保護帶面積117公頃。
保護目標
綜述
獸類
截至2011年,根據王酉之、胡錦矗(四川獸類原色圖鑑,1999)的分類體系,四川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有獸類100種,分屬7目26科。種類最多的是齧齒目,有30種,占保護區獸類的30%;其次是食蟲目,有19種,占保護區獸類的19%。
保護區內有國家重點保護獸類21種,占保護區獸類的21%,其中國家Ⅰ級保護獸類7種,即:
大熊貓(Ailuopoda melanolcuca)、
金絲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馬麝(Moschus sifanicus)、
扭角羚(Budorcas taxicolor)、
豹(Panthera pardus)和
雲豹(Neofelis nebulosa)。國家Ⅱ級保護獸類14種,如
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
獼猴(Macaca mulatta)、豺(Cuon alpinus)、
小熊貓(Ailurus fulgens)、
黑熊(Ursus thibetanus)、
鬣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和
斑羚(Naemorhedus goral)等。這些種類中以藏酋猴、黑熊、斑羚和鬣羚的分布範圍廣,較常見。
四川省重點保護動物有
赤狐(Vulpes vulpus)、
香鼬(Muslela altaica)、
豹貓(Felis bengalensis)、
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和
溝牙鼯鼠(Aeretes melanopterus)等5種。
完全或主要分布於中國的獸類有36種(張榮祖,1999),占保護區獸類的36%,其中完全分布於我國的獸類有25種,如少齒鼩鼴、紋背鼩鼱、川西長尾鼩、藏酋猴、金絲猴、大熊貓、林麝、岩松鼠等;主要分布於我國的獸類11種,如小熊貓、毛冠鹿、鬣羚、扭角羚、岩羊、珀氏長吻松鼠、龍姬鼠、黑腹絨鼠等。
鳥類
截至2011年,根據鄭光美(2005)的分類系統,四川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鳥類16目47科230種,屬非雀形目的鳥類有18科56種。屬雀形目的鳥類有29科174種,保護區的鳥類以雀形目類群為主。從居留類型上分析,留鳥計有124種,占總數的53.91%;夏候鳥有74種,占總數的32.17%;旅鳥有18種,占總數的7.83%;冬候鳥有14種,占總數的6.09%。繁殖鳥有198種,占保護區鳥類的86.09%,鳥類居留型以繁殖鳥為主。
保護區有國家重點保護鳥類20種,四川省重點保護鳥類4種,中國特有種10種。國家Ⅰ級重點保護動物2種,雉鶉(Tetraophasis obscurus)和綠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18種,鳳頭蜂鷹(Pernis ptlrhynchus)、黑鳶(Milvus migrans)、蒼鷹(Accipiter gentiles)、雀鷹(Accipiter nisus)、普通鵟(Buteo buteo)、 松雀鷹(Accipiter virgatus)、白尾鷂(Circus cyaneus)、紅隼(Falco tinnunculus)、血雉(Ithaginis cruentus)、紅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勺雞(Pucrasia macrolopha)、紅腹錦雞(Chrysolophus pictus)、領角鴞(Otus bakkamoena)、雕鴞(Bubo bubo)、領鵂鶹(Glaucidium brodiei)、鷹鴞(Ninox scutulat)、灰林鴞(Strix aluco)、斑頭鵂鶹(Glaucidium cuculoides)等。四川省重點保護鳥類4種,為小鸊鷉(Tachybaptus ruficollis)、鸕鶿(Phalacrocoraxcarbo)、鷹鵑(Cuculus sparverioides)和普通夜鷹(Caprimulgus indicus)。
按照鄭光美(2005)對中國特有種的劃分,保護區有中國特產種類10種,分別是雉鶉、灰胸竹雞(Banbusicola thoracica)、綠尾虹雉、紅腹錦雞(Chrysolophus pictus)、斑背噪鶥(Garrulax lunulatus)、橙翅噪鶥(Garrulax elliotii)、紅腹山雀(Parus davidi)、黃腹山雀(Parus venustulus)、銀臉長尾山雀(Aegithalos fuliginosus)、藍鵐(Latoucheornis siemsseni)。
爬行動物
截至2011年,四川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爬行綱動物2目9科19種。其中,龜鱉目,1科1種;有鱗目8科,18種。根據標本及訪問調查確認的物種有10種,資料來源的有9種。另據陳昌篤(2000)記錄保護區還有中華鱉(Pelodiscus sinensis)、長肢滑蜥(Scincella)、美姑脊蛇(Achalinus meiguensis)和山烙鐵頭(Ovophis mobticola)四種。
兩棲動物
截至2011年,四川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兩棲綱動物2目6科21種。其中有尾目1科1種,無尾目5科20種。
根據張榮祖(1999)對特有種的劃分,保護區兩棲類的特有性非常高,有中國特有種15種,占物種數量的71.4%。洪佛樹蛙不僅為特有種,而且也是四川省重點保護動物,其模式標本產地就在都江堰市。大齒蟾(Oreolalax major)、無蹼齒蟾(Oreolalax schmidti)和理縣湍蛙(Amolops lifanensis)現僅知分布在四川,為四川省特有種。從種群數量來看,以華西蟾蜍(Bufo andreusi)和峨眉林蛙(Rana omeimontis)最為常見,分布廣,種群數量大。
魚類
截至2011年,四川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魚類已知有7種,虎嘉魚、山鰍、貝氏高原鰍、齊口裂腹魚、重口裂腹魚、黃石爬鮡、青石爬鮡,分隸屬於3目4科5屬。其中,鮭形目1科1屬1種;鯉形目2科3屬4種;鮎形目1科1屬2種。從比例上看,以鯉形目魚類最多,屬占總數的60%。
保護區內已發現的7種土著魚類均為長江上游特有魚類,也是我國的特有種類,其中國家Ⅱ保護魚類有虎嘉魚(Hucho bleekeri Kimura)1種。
植物
截至2011年,四川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已記錄的高等植物有225科970屬2525種。其中苔蘚約50科100屬120種;蕨類35科80屬222種;裸子植物7科13屬20種;被子植物133科777屬2163種。1997年在保護區內召開的國際苔蘚植物研討會上,中外專家一致認為,其苔蘚的種類密集度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
四川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的垂直分異,形成了保護區多樣的植被類型。垂直分布上,除基帶植被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受人為活動影響,只在局部地段殘遺外,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帶、落葉闊葉針葉混交林帶、亞高山暗針葉林帶、亞高山灌叢帶、高山草甸帶和高山流石灘稀疏植被均以原生性或原始狀態在保護區內連續分布,呈現完整的植被垂直帶譜。海拔1500m以下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優勢種為
楨楠(Phoebe zhennan)、
小果潤楠(Machilus microcarpa)、刺果米櫧(Castanopsis carlisii var. spinulosa)、
四川大頭茶(Gordonia szechuanensis)、
華木荷(Schima sinensis)、
栲樹(Castanopsis fargesii)、
峨眉栲(Castanopsis platyacantha)、
白夾竹(Phyllostachys nidularia)等;海拔1500~2000m為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優勢種為
包石櫟(Lithocarpus cleistocarpus)、
峨眉栲、
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
水青樹(Tetracentron sinensis)、
白辛樹(Perostyrax psilophyla)、
槭樹(Acer)、
拐棍竹(Fargesia robusta)等;海拔2000~2400m為落葉闊葉針葉混交林,優勢種為雲南鐵林(Tsuga dumosa)、
糙皮樺(Betula utilis)、
槭樹、
冷箭竹(Bashania fangiana )等;海拔2400~3400m為亞高山暗針葉林,優勢種為
冷杉(Abies fabri)、
冷箭竹、
銀蓮花(Anemone)、
委陵菜(Potentilla)等;海拔3400~3800m為亞高山灌叢,優勢種為杜鵑(Rhododendron)、香柏(Sabina pingii var. wilsonii)、
高山柏(Sabina squamata)、
金縷梅(Potehtilla fruticasa)、
繡線菊(Spiraea)、
羊茅(Festuca)等;海拔3800~4100m為高山草甸,優勢種為淡黃香青(Anaphalis flavescens)、火絨草(Leontopolium)、
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
圓穗蓼(Polygonum macrophyllum)等;海拔4100~4582m為高山流石灘稀疏植被,優勢種為
風毛菊(Saussurea japonica)、
紅景天(Rhodiola)、綿參(Eriopyton wallichianum)等。
管理措施
都江堰市人民政府1999年批准成立了保護區管理處,2004年升級四川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保護區管理局為隸屬於都江堰市人民政府的正局級事業單位,其經費全額納入都江堰市財政預算。管理局機構設定為行政辦公室、宣傳教育科、資源保護科、科研所以及3個保護站。核定編制40人,實有職工40人,其中在編人員37人(包括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15人,中級職稱7人)。
開發建設
基礎建設
四川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自2000年以來,先後實施了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期、二期基本建設項目,總投資1642.46萬元,完成了管理局辦公大樓、保護站、野生動物體能恢復場、巡護便道、科研宣教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奠定了保護管理工作的基礎。採取日常巡護與重點時段巡查相結合,積極開展森林防火及資源保護工作,確保了區內森林生態系統的安全。保護區與多個國際和國外保護組織、國內外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合作,開展社區發展、宣傳教育、科學考察等活動。
2017年11月,TNC與四川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合作示範項目啟動。四川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大自然保護協會達成合作意向,在未來10年,引入國際化的合作資源和創新的保護管理經驗,通過共建共管的合作模式,實現大熊貓種群及其棲息地的有效保護,將保護區建設成為大熊貓國家公園內森林自然教育和大熊貓友好社區的示範基地。
品牌建設
1988年10月,在灌縣國營林場的基礎上建立為縣級自然保護區。
1992年,升級為市級保護區。
1993年,升級為省級自然保護區。
1997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18年,四川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榮獲“全國林業科普基地”稱號。
2021年2月5日,被中國林學會命名為第五批全國林草科普基地,有效期為2021年~2024年。
生態價值
四川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全國35個大熊貓保護區之一。位於大熊貓現代自然分布區狹長條狀弧形帶的中段,是岷山山系大熊貓B種群重要的棲息地。直接聯繫著岷山山系和邛崍山系兩個世界最大的大熊貓野生種群,是大熊貓生存和繁衍的關鍵區域和“天然走廊”。
四川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青藏高原東緣,橫斷山北段,屬著名的生物多樣性富集區。系典型的高山峽谷地貌,海拔820米—4582米,保存著原始的高山峽谷自然生態系統和完整的植被垂直帶譜,生物物種豐富,植被類型多樣,具有極高的保護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
四川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成都平原上風、上水,3.1萬公頃的茂密森林形成一道巨大的綠色屏障,為成都平原的水源涵養起著巨大作用。因此,無論從大熊貓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還是從生態環境保護上來說,保護和管理好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都具有十分巨大的意義。
交通線路
自駕車
成都到都江堰虹口一共約85公里,全程用時約1小時30分鐘,途中經過(成都-成灌高速-建設路-百花嶺路-白八路-虹口風景區)。
公車
虹口旅遊保護區屬於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一部分;虹口漂流則位於保護區外圍保護帶的白沙河。都江堰有前往虹口或者八角廟的班車,到虹口3元,八角廟5元,約需30分鐘車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