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龍溪王氏宗譜
- 外文名稱:Long Creek Wang genealogy
- 所屬地區:安徽省績溪縣
- 下轄地區:下溪\墓坑\外墓坑\太子坑\龍門嶺
- 地理位置:績溪縣板橋頭鄉下溪村
新序,舊序(節選),世系,傳記(節選),20世王三接傳,22世王嘉滿傳,23世王文梴傳,24世王士卿傳,24世王士迪傳,25世王元秀傳,26世王正波傳,31世王承太傳,堂號,排行,祖訓,分遷,
新序
國無史不立,族無譜不傳。宗譜作為記載同宗共祖的血緣集團人物和事跡等方面情況的歷史圖籍,是中國珍貴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份,與國史、方誌並稱為中華民族歷史與文化的三大支柱。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宗譜的有些功能已經消失,但是,其中包含著大量有關人口學、社會學、經濟學、歷史學、民族學、教育學、人物傳記以及地方史的資料,對開展學術研究仍具有重要價值,同時對族人尋根問祖、緬懷先賢,增加宗族凝聚力仍具有重要作用。所以,續修宗譜仍具有深遠而巨大的意義。
姓氏作為一個宗族的重要標記,她不僅僅是個人的事,也不僅僅是宗族的事,她其實是一種歷史,是一種文化。只有通過姓氏,我們才能知道我們的生命之所由來,從而打開久郁心中的大結:“我從哪裡來?”;只有通過姓氏,我們才能明白我們其實始終與祖先血脈相連,祖先曾經的苦難與輝煌,一定會通過這血脈流傳到我們現在,並流向永遠。
根據公安部治安管理局2007年4月對全國戶籍人口的一項統計分析顯示:王姓已成為中國第一大姓,有9288.1萬人,占全國人口總數的7.25%。王姓是中國各大姓中來源最複雜的一個姓,她有五大源頭,多位始祖,其中後裔最多的一位始祖即太子晉,王姓中十有七八即為其後。龍溪王氏實乃太子晉之後也!
始祖太子晉,姓姬,名晉,字子喬。十五歲被立為太子,輔佐周靈王處理朝政。他才識過人,能言善辯,諸侯折服。十六歲時,谷、洛二水泛濫,威脅王宮,靈王主張壅塞二水。他力陳不可,主張像大禹治水那樣,順其自然,因勢利導。由於太子晉的言辭過於犀利,靈王震怒,仍然派人壅塞河道,後來還廢掉了他的太子名位。十七歲時憂鬱而終。太子晉並沒有因太子名位被廢而威風掃地,名聲反而比以前更大。後世之人都對他懷有崇敬的心情,有些文學作品中還將其演繹成一位半人半神的人物。其子姬榮,字宗敬,曾任周司徒,後引退而避居太原。時人稱他為王家,意指“帝王之裔”或“王家之後”,遂以王為姓,從此開始了王氏家族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
我們的祖先曾在中國歷史的各個時期,發揮過重大作用或產生過重要影響,王氏家族歷史可謂是中國歷史的一個縮寫本。在此恕不一一敘述,謹選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作為線索以簡述王氏家族之歷史。
21世王吉年少時好學明經,遂以此顯名。漢宣帝時,官至諫議大夫,在朝中屬於中級官員。但由於他是當時著名的經學家,生徒眾多;又心憂國事,多次忠言直諫,時人比他為古代聖賢,因此他在當時的影響和地位,遠非官位高低所能代表。其子王駿、孫王崇,皆登三公之位。祖孫三代,祿位彌重,有“累世之美”。王吉確實為琅琊王氏以後的顯貴奠定了基業。因此,西漢以後的琅琊王氏,皆以這段歷史為榮耀,無不自稱“漢諫議大夫吉之後也”。
西晉末年,天下大亂。29世王導與琅琊王司馬睿友善,王導建議司馬睿移鎮建康(今南京),認為那裡虎踞龍盤,有長江天險為屏障,可建王霸之業。遷居建康後,王導又召來族兄王敦,共謀大業。西晉滅亡後,司馬睿便在建康稱帝,建立東晉,遂拜王導為丞相,封王敦為大將軍。王導、王敦兄弟,一個在朝中身居宰輔,一個在首都上游手握重兵,形成了東晉初年“王與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對於王導,後世之人認為他在兩晉多事之秋,擁立東晉以抵抗外侮,使民族得以獨立,文化得以延續,稱之為“民族大功臣”,這種評價實非過譽之詞。29世王導堪稱王氏家族史上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
隨著王敦、王導的相繼去世,琅琊王氏漸漸離開了東晉政治權力的核心,卻沒有在政治上一落千丈,更不意味著王氏家族的衰落。在整個東晉南朝約三百年間,琅琊王氏基本上保持著江南第一望族的地位。造成這種情況,主要有三種原因。
第一種原因,琅琊王氏在政治上仍然有所作為。
從30世王洽至37世王褒,連續八代皆官居副丞相之職。我們的祖先世世代代都在東晉南朝的政治舞台上頑強地表現自己,他們憑藉自己的才能和威望繼續影響著中國歷史的發展與進步,這無疑對保持家族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影響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種原因,琅琊王氏以文化傳家,是東晉南朝的文化大族。
東晉南朝時期是中國書法歷史中的一個重要發展階段,書法家輩出。從29世王導至37世王褒,世世代代皆為當時之書法大家。29世王導有《省示帖》拓本傳世,30世王洽有《仁愛帖》等拓本傳世,31世王珣有《伯遠帖》現藏於故宮博物院,32世王曇首有《服散帖》拓本傳世等等,行雲流水,可見一斑。除書法家之外,琅琊王氏中還有許多著名的文人學者。如34世王儉是南齊朝的大學者,當屬琅琊王氏文化傳家之佼佼者。世代相傳的文化傳統,層出不窮的文化人才,確保了琅琊王氏家族始終擁有巨大的活力,並具有廣泛而持久的社會影響,這正是“忠厚持家久,詩書繼世長”之最好寫照。
第三種原因,琅琊王氏與時俱進,從不為腐朽的王朝殉葬。
隨著隋唐一統天下的春風吹拂,琅琊王氏又煥發出新的活力。37世王褒入西魏後,即遷居鹹陽。儘管政治環境和地理環境皆發生了重大變化,琅琊王氏在隋唐時期仍不失為世族大家之一。40世王綝在唐初武則天時任宰相,45世王璵在唐中肅宗時任宰相,48世王璧兄王摶在唐末昭宗時任宰相,其間世系,源源不斷,中外百官,代有所出。因此,琅琊王氏仍然是唐朝為數不多的宰相世家之一。
回顧漢唐千百年間,我們的祖先都在歷朝政治、文化、軍事等領域作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另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宰相輩出,代有名賢。由於歷朝官僚體制變化不定,要為琅琊王氏所出的宰相作一個確切的統計,實非易事。如果根據官名和職權分工,把擔任宰相包括副宰相和擁有相當權力的人都算作宰相的話,那么整個琅琊王氏家族共出宰相92人,屬本宗祖的就有11人。琅琊王氏千年歷史上的蟬冕交映、公兗相襲,不僅在隋唐以前沒有任何家族可比,即使在隋唐之後也找不出第二個,琅琊王氏家族實為古今中外所僅有!
唐朝末年,天下紛爭。48世王璧時居杭州,追隨楊行密東征西討,屢立軍功。楊行密封吳王后,擢升為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兵部尚書。楊行密死後,子楊渥繼位,淫虐無道,王璧被貶黜為祁門縣令,遂遷居祁門苦竹港。苦竹港,今地已不可考。王璧生九子,皆仕於南唐和吳越。九子二十三孫,分徙各郡,散處江南大地,如安徽之祁門、歙縣、績溪、黟縣、休寧、宣城,江西之婺源、九江、彭澤、湖口,浙江之建德,以及江蘇之南京、泰州、高郵等地,號稱一百三十六房,遂成江南琅琊王氏又一大族。王璧是為新安王氏始祖也。王璧墓現坐落於祁門縣閃里鎮銅鑼灣村,為黃山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的發展就像長江後浪推前浪,家族的興旺總有山窮水盡的時候。隨著大唐帝國的瓦解和世族時代的結束,琅琊王氏逐漸退出了中國的政治大舞台,悠然消失在歷史的煙雲中。斗轉星移,滄海桑田。物是人非,風光不在。“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唐朝詩人劉禹錫的一首《烏衣巷》,代表我們對琅琊王氏曾經的輝煌發出了無限感慨。
但是,歲月漫漫無法磨滅我們祖先的勤勞與勇敢,歷史的風雨怎能阻擋我們祖先的遷徙步伐!北宋末年,57世王宣五因避金兵之禍從祁門查源遷績溪龍溪。龍溪即今下溪,何時何故更名已無從考證。王宣五即龍溪王氏始祖也。至明朝初年63世王開公,育七子二十三孫,而後子昌孫熾,人文蔚起,家聲日振,代不乏人,至清鹹豐初年進入全盛時期。據不完全統計,明清兩朝龍溪王氏共出正七品以下官吏9人,邑庠生(含武庠生,即縣學生員)25人,太學生(含貢生,即國子監生員)28人,壽官(因長壽而恩賜頂戴者)16人。自慘遭太平軍荼毒而來一百五十年,如今龍溪王氏又成泱泱大族也。龍溪即今下溪,何時何故更名已無從考證。下溪,即村在龍溪河下游之意。建國初期隸屬第三區蘆塘鄉西溪行政村。1952年至1955年,隸屬大溪鄉。1956年併入校頭鄉。1958年建立下溪大隊,隸屬尚田公社校頭管理區。1961年改屬校頭公社。1983年農村體制改革,稱下溪村民委員會,隸屬校頭鄉。2001年併入板橋頭鄉。現轄下溪、墓坑(古名磨坑)、外墓坑、龍門嶺(古名龍尾嶺)和太子坑五個自然村。
縱觀王氏家族之歷史,我們可以發現,家族之興衰是與社會之發展變化緊密相關的。一旦社會發生重大變化,或為家族對社會發生影響提供可能,或使家族對社會發生影響失去基礎。王氏家族曾經幾興幾衰,其興之因各有不同,其衰之故不一而足,歸根結底,無非兩大因素:政治和文化。隋唐以前,察舉製作為中國古代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是琅琊王氏長盛不衰的重要政治因素。隋唐以後,選拔官吏採用科舉制,琅琊王氏隨著歷史的發展自然而然地走向了衰落。其次,與時俱進是一個家族永葆政治青春的重要途徑,但只能是一個家族階段性特點,不可能永遠保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這就是歷史的宿命。關於文化興族,就是指一個家族以自身獨特的文化建樹對當時社會和後世產生影響,這種影響主要分兩種方式:一是經過幾代人的共同努力,最終形成一個家族的整體影響;二是經過幾代人的共同努力,最後集中體現在某一個傑出人物身上。但是,文化是人類的共同財富,決不可能由某一家族長期壟斷,文化家族走向衰落也成為必然。
當然,此處所謂之興衰是指王氏家族政治地位起落或社會影響大小變化,並不意味其人口之減少或後嗣之斷絕。只有從這個角度來看王氏家族的興衰,我們就會理解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一個家族的榮枯盛衰其實是十分自然的事情。那些曾經叱吒風雲、呼風喚雨的王氏祖先也不過是中國歷史長河中滾動翻騰的幾朵浪花,他們的起落沉浮決不會使長河之水枯竭。龍溪王氏的發展始終與中華民族的發展同步,目前的王姓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各姓中的第一大姓就是最好的證明。如今的龍溪王氏正以其不屈不撓、堅韌不拔之意志奮鬥在國家建設的各個領域中,以其自強不息、奮發向上之精神,在國家建設的各個崗位上兢兢業業、默默奉獻,也同樣是最好的註腳。龍溪王氏子孫當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弘揚祖德,不斷進取,為家為族,再創輝煌,為國為民,更立新功!
值此宗譜續修完工之際,謹簡述王氏宗族之歷史並妄加評論,權且作為序。
王葆紅 頓首百拜並謹撰
二零一零年六月
舊序(節選)
嘉靖丙辰《王氏會通世譜》序一
聖人制禮,莫重乎宗族;宗族之辨,莫詳於譜書;譜書之傳,莫大乎宗法。有百世不遷之宗,有五世則遷之宗,祖遷於上而宗易於下,祖宗之傳序,人道之本也。古者系本支錄小史之官,所以定世次之承、辨昭穆之例,俾後子孫知其宗族之所由來、支派之所由別,聯疏以為親,循本以追系,莫善於譜矣。後世譜牒不修而宗法不講,數世之下遂相視如途人,其能厚宗族之禮而追崇其祖也哉?
王君松川有志前修,懼其族之日以渙,爰萃遠近宗姓同所自出者,驗其譜系,輯為統宗世紀。事竣,持幣祈予言,以信諸後。予按王氏之先始於周靈王太子晉,十八世孫諱元公遷琅琊,弟威公九世孫霸遷太原郡,傳至二十世尚書大獻公徙祁門,後十六公文瑄復自祁遷吾婺,簪纓世胄,代不乏人,載在郡志,家乘足征也。王君欲統其宗而修為譜書,以收其族,甚盛心也。然予聞之譜牒之作,所以考古而征前,信今而後傳也。非其裔而強援之,不智;得其宗而故棄之,不仁。今日之舉,亦惟宗其宗而無冒他人之祖,祖其祖而無舍自出之祖,斯免不仁不智不譏矣,否則茲譜也安足為信書也哉?王君其以予言考之。
賜進士第 資政大夫 歷兩京四部尚書 奉敕參贊留都機務 前提督八閩學政 姻生 璞溪 潘潢 撰
嘉靖丙辰《王氏會通世譜》序二
孝道莫大於尊親,尊親莫大於敬祖。不知敬祖,不知身之所重者也,又何足與論孝道也哉?是以古人拳拳於祠宇之立、譜牒之修,上以昭先人德澤於不泯,下以衍子孫分派於無窮,親者益親,疏者益密,良以此也。
近世以來,人徒知為身謀,而不思紹述之計。祠宇不知立,而先人之神位無所依;譜牒不知修,而上祖源流失所自。久矣,天下無世家也。惟我王氏肇自有周,傳世愈遠,人文益著。歷秦漢而晉而唐而宋,後先相望,策名青史,皆曰琅琊、太原、雲川王氏為天下望族也,後世莫尚焉,一德之遺風,迨今猶耿耿也。叨承祖澤首魁,南畿欲為敬祖穆族之舉,有志未逮。一日,適有婺宗松川、靈谷者以統譜來會。予嘉重之,欣然告曰:“大哉,吾宗之盛舉也!”夫譜也者,普也,普布先人之遺澤者也。惟其不知所重或失,則親或失,則疏名分;不知昭穆罔別,固有視至親為途人者矣。溯觀大獻公之在唐,九子以承考,固一時之名宦,二十三孫以繼世,又皆分遷之偉人,流傳有自,支流詳明。松川、靈谷會而通之,通而統之,萬派一源之分,反本重始之義,昭昭如在此舉,匪特有功於當時,實亦有光於萬世也。
是為序。
鄉進士 南畿解元 大獻公二十一世孫 石龍 王諷 拜書
嘉靖丙辰《王氏統宗世譜》序
天下之治由於風俗之美,風俗之美由於家族之睦,家族之睦在於親親也、長長也、賢賢也,三者皆譜系之所紀,而宗法之寓也。蓋人必有父也,必有祖也,必有高曾祖也,能孝以事吾之父,愛以事吾之祖以上,及於高曾祖,而與伯叔之父、伯叔之祖、伯叔之高曾祖為不侔,非所謂親親乎?蓋人亦必有祖,而亦有同祖之兄也,又有同高曾祖之兄也,而又有吾之兄推以及於同祖、同高曾祖之兄,而與無服之族兄為不侔,非所謂長長乎?以至一族之人,必有藏修道德者,有奮身科名者。才猷卓犖者,能知所以法之則,有益於身心也,有裨於行藝也,非所謂賢賢乎?夫親親,仁也,長長,義也,賢賢,禮也,三者皆譜系之記載而聯合乎族之人者也。是故,譜也者,世家舊族之所重,亦為治者之所先也。晉明帝明詔索天下故家大族之譜,付著作郎袁彥叔而品較之。唐開元頒敕望族,許故家舊族相為婚姻,而門第之卑者有禁,豈非所以重此乎?夫何世衰道降,民俗日偷,正倫有通譜之隙,崇韜有拜墓之誚,安望其有敬宗睦族之義耶?
歷按王氏出新安尚書大獻公之後,由歙北門而遷祁門,由祁門而散遷於婺源齊村、休寧五城漲山,又再遷於旌川、建德、宣州、寧國、涇縣、績溪、南陵、太平、蘇、杭等處。黟之在城,雖支分派衍,實同源而異派也。由各派而上至大獻公,由大獻公而上至於乂、鏚公,同根共乾,又萬殊而一本者也。茲際有裔彥友泉、賓山,以其舊譜敦請姻兄洪覺山而重修之,征予為敘。予嘗慨歐蘇所明者僅得十世,是作之者無其人。葉石林譜謂:“有其人則興,無其人則亡。”是述之者無其人。今王氏之譜相傳四十餘世,允謂遙匕之胄,而作之述之,為有人矣,又何待於繁辭覆說耶?
余不暇遠引,惟舉親親、長長、賢賢之道而敘之。
賜進士第 中憲大夫 敕湖廣道恭政 讓溪 游震得 撰
萬曆丙午《龍溪王氏宗譜》序
王姓肇於子喬,衍於太原,盛於五侯。莽自多其家,嘗獨為一譜,以別其族之所出,蓋鳴盛也。隋大業中文中子獻《太平策》不售,退居河汾授受。因有志敦風、睦族、反本、萃渙之道,故上溯子喬而下以及其身,其原世系也遠,其別分派也詳,其核遷徙也明,疏戚卑崇之等,出處隱見之異,人物才節之賢,文章著作之美,生娶喪葬之跡,罔不翕然具燦然著,故當時稱家乘之華而核者歸王氏譜哉。自隋以後,唐重國柱,宋崇義門,卿大夫以迄士庶之家更相闡修世譜,以章其根,標其閥閱,敘其簪組,與夫蕃庶雍穆之盛,以照耀後世,而譜之流傳盛大者,匪獨王氏家矣。夫何宋轍而南天屢煽禍,草殼一打而種類之真者,以非類紊,落花一觀而木果之碩者,以群小食。甚有邑里仳離,莫保其家,道路朱殷,莫必其命,雖土著累世之民,欲重遷於鼎沸之日也不可得矣。
萬曆丁未《王氏統宗譜》序一
予為博士弟子施絳帳於旌川,有王子諱廷訪號明川者游予門,續予第進士歷官潘臬叨轉戶部。王子底京師而詢宗譜之說焉,予曰:“大小宗法肇於三代而秦壞之,世系年表立於隋唐而五代廢之,宗譜圖牒創於有宋而元壞之。”王子曰:“秦曷為壞之也?”曰:“秦法苛刻,家富子壯則出分,家貧子壯則出贅不再傳,而從祖兄弟有不相識者,若衛均不識衛真為叔父、徐衍不識徐信為從祖是也。”王子曰:“五代曷為壞之也?”曰:“五代變亂靡常,彝倫攸斁,君不以本枝為念,臣不以冒祖為慚,若周太祖以柴榮為嗣,郭崇韜以子儀為祖是也。”王子曰:“元又悉為敝也?”曰:“元本夷俗,其慕中國文名者,則趨而附於華,吾華人之附勢位者,則趨而附於夷。若元明善以文章噓吸一世,而曾祖不可考,鐵木真以雄武冠諸軍,而生父不能識是也。明興以來,賢儒輩出,名門著姓舉尚彝禮,而宗譜復興。然修譜之弊有四焉,誕者援引上古以為尊,若淳安汪氏以魯侯為祖,若潘陽吳氏以季札為祖,不幾於誣祖乎?微者依附貴顯以為榮,若杜正倫家世寒微,而自托於城南諸杜,柳自榮出身麼麽,而自稱淮陰諸柳,不幾於謟合乎?且有厭其祖考之憸壬而臧厥名焉,如吳興秦氏恥檜之奸而謂非其祖,浙水蔡氏羞京之佞而孫曰予非其裔,不幾於黜祖乎?又有厭本宗之散逸,始而棄之終而附之,若晏御因其為僕從而輕之,既而因其貴顯而附之,始因鐘彥之窘而棄之,見其富盛而媚之,不幾於炎涼乎?故修譜者,戒援引,即世系之邇必書;戒依附,即盛族何援;戒黜鄙,即憸壬必錄;戒輕棄,即微賤必修。斯真贗不爽而為良譜矣!”
於是王子曰:“聆先生宗譜之說,其先得吾心之同。然乎予家夙有舊譜,肇基周靈王之庶子晉王子喬,數傳至大節公,子姓蕃衍,播遷靡常。惟嗣公始,自祁門苦竹港遷居旌邑苦竹,支派分明,未蹈夙斃焉。第先正有云:三世不修譜,不知曾祖之所自出,而宗族之遠邇莫辨。予家宗譜伯祖辟公始修之,復有叔祖竹泉公修之,甚多遺落,迄今世遠時移,能保不散佚乎?惟是夙夜拳匕盡心集力以修之,其有崇本睦族之思者,聽其來附,其棄祖自外者,亦何敢疆?茲譜已完,敢祈一言以敘之。”予聞之喟然曰:“能言其祖郯子,所以見稱數葉,而忘其祖籍父,所以寡嗣君。今獨修世譜,匪孝子慈孫用心疇能如是乎?”
敢僭為之序,以弁諸譜首。
賜進士第 廣東任布政 北京戶部尚書 侍經筵官 婺川 游應乾 撰
萬曆丁未《王氏統宗譜》序二
予世家燕台廣平,細核先傳世系,乃石城遷者。故予蒞宦南北三晉江浙,即訪王氏宗譜閱之,而尊祖敬宗、睦族萃渙,莫若晉陽穆公虬、汾水伯昭、新城文彥、合肥道立焉。夫穆公自江左遷於疏屬之南、汾水之曲,惕然有感於中,其家廟座必東南向,曰:“未忘先子之國也。”汾水伯昭自北而南來,亦志穆公之志,其居址祖室亦東北向,曰:“不感忘所自也。”二公尊祖之心異地皆然。新城文彥不遠千里訪諸會稽,其族居縉紳者贈之詩云:“同源別派,人異世殊。慨然寤嘆,念茲厥初。”合肥道立不遠萬里訪諸雲南臨安,族人亦有詩云:“嗟予宗室,播遷靡常。派衍萬里,源則同王。”二公睦族之志亘古罕見。此皆諸王牒譜記載詳悉,予昔玩之,甚加稱賞。苟有繼其志者,則予王氏本支百祀不失而宗族之渙散靡不敘矣。予自辦理京營戎政叨任司寇,思治天下之要,莫先於崇本睦族。人人思崇本睦族,則天下無不善之俗。亂賊不生,兵戈靜息,偃武修文,天下無不治,司寇戎政又悉懼哉!
予宗有崇睦者,不問遠近貴賤,悉加延攬獎予,以廣王氏之傳。有古宣旌川王子廷訪暨輩,不遠千里邸京師,持幣帛造予而再拜曰:“王自周靈王太子晉得姓以來,歷周漢唐宋元以逮於明,已數千年,傳世數百,子姓播遷,星散兩京諸省,無慮億萬,其間或秉鈞衡、居台省、列庶位,亦有居田野、隱岩穴、為商販、習百藝者,揆厥本原,莫非王子晉。秦元戎翦公裔孫元遷琅琊,厥弟威公遷太原,天下鹹祖之。元公九世孫祥公、覽公,子姓散處江南江北。逮宋有大獻公、佑公,又有三槐、藍田、苦竹,居地遼遠,難於連合,今特核宣、歙、寧、涇、旌諸氏根原,鐫為統宗譜牒,敢求一言以弁諸譜首。”予聞之喟然曰:“斯人之心,殆心穆公、伯昭之心,志文彥、道立之志者矣,實非君子之所深嘉而樂予者乎。雖然古之人不忘其先者,不齊其跡而追其微,使諸公能振先緒而弗使之墜,則雖居地不一而緒無不齊,苟合此而不圖,則雖世處故墟悉啻久居遐荒而忘其祖也乎?予故書之,以為予宗人勖。
賜進士出身 前巡撫浙江 右副都御史 辦理京營戎政 兵部尚書 直隸廣平 懷棘 王世揚 撰
乾隆甲申《龍溪王氏統宗譜》序一
從來孝子仁人莫不以敦本睦族為念,誠以敦睦之道,古昔聖人所以修於身、行於家、教於國而成於天下者也。在書有曰以親九族,在易有曰同人於宗,在詩有曰本支百世,在禮有曰睦姻任恤,皆所以篤宗族、以昭雍睦。然宗族之篤、雍睦之昭,非譜修不得則甚矣,修譜之舉誠大矣,而倡修宗譜之不可無人矣。
余蒙聖恩屢承簡拔,一日旋歸,適徽郡太守何公廣育人才,延余為紫陽書院師範以課士子。余見徽之山靈水秀,人文蔚起,嘆賞不置焉。時有績邑龍溪王子佐、選、輔、作賓等,亦受業門牆。閱其文藝,堪為華國,試其才猷,可為棟樑,麟匕炳匕,卓犖俊偉。因家乘續修,丐余為敘。余曰:“爾祖果何昉乎?”王子佐曰:“周自后稷以來世德作求,至靈王太子晉始得王家姓氏。自茲以後,代有名宦,譜牒所載,班班可考,余亦弗申贅。越至唐璧公,字大獻,位冠群僚,職思節鉞,拔擢兵部尚書,育九子二十三孫,代為貴胄,世稱閥閱。吾祖宣五公,乃長子思聰公支也,於宋播越流離、披荊斬棘,由祁邑苦竹查源至華陽龍溪,相其陰陽,觀其流泉,淑氣鐘英,風土淳厚,遂爰居爰處。吾族舊譜,自嘉靖丙辰有婺宗松川、靈谷者,吉水克獻者為之統譜,至萬曆丁未又有旌川苦竹廷訪者為之續修。自萬曆迄今,世遠年湮,星羅棋置。有族叔蔚文懼將來昭睦失序,倡修是念,偕吾與弟選、輔,侄作賓等摭拾遺文,搜羅故典,參互考訂,增修總括,夙夜倦倦,辛勤不息,集各處驗其譜系,輯為統宗,茲因告竣,敢祈一言以序之。”余聞之喟然曰:“王子之纂修宗譜也,其功洵大矣。”
夫人一身上而祖禰始基,歷年久遠,世系遷移,非譜何以悉其詳?下而子姓繁庶,千支萬派,散處不一,非譜何以萃其渙?苟譜牒不修,則宗子之法廢,世系不明,而昭穆之序淆,其流弊可勝言哉?今閱王氏續修統譜,溯源而探其本,循本而聯其枝。失傳者,理其緒而繼之,遺名者,考其人而錄之。萃群渙於一堂,合萬派於一宗夫然,系脈煥然,昭穆秩然,非仁人孝子之用心,曷克臻此?余故嘉其矢志不凡,勤勞不倦,而嘆徽之山靈水秀,其篤生斯人之光前裕後,有如此也夫!
賜進士出身 任山東道監察御史 欽點湖南丁卯科鄉試正考官前江西道監察御史
欽點壬戌科會試監官辛酉科浙江鄉試副考官恭遇 覃恩授翰林院編修充武英殿經史館
欽定四書文局校對官 欽點浙江戊午科鄉試副考官充內閣三禮館纂修官記錄六次 涇川 趙青藜 拜撰
乾隆甲申《龍溪王氏統宗譜》序二
王氏望族推琅琊、太原二郡。憶余在京邸時,偕王子諱正家字君實寓太史曹錫寶家,與范域士、吳世賢結為至交,其間聚處往來,促膝談心,意氣殊相得也。間詢王子君實世系,君實曰:“自周靈王太子晉始為王家,子孫因得為姓,傳十八世至元公同弟威公居琅琊,是為琅琊郡,其威公九世孫霸居太原,是為太原郡也。元公傳至唐大獻公,位尚書、金紫光祿大夫,生九子,長思聰,次思聯,三思仲,四思茂,五思會,六思悰,七思經,八思諒,九思謙,思會無傳,八子發派。大獻公墓在吾徽祁邑灣坦,傍有書院,至今尚存。長子思聰公九世孫宣五公,宋末遷居績邑龍溪,是為吾祖,即今下溪是也。”余時聞其顛末,而嘆君實原匕本匕,支分派別,數典不忘焉。
歲癸未,余奉簡命督學江南考試。新安多士,君實適亦在籍,攜其宗譜問序於余曰:“吾家宗譜修自明季萬曆,經今百有餘年矣。族姓日蕃,若不踵而修之,則先美弗彰,後嗣無稽。吾自京師歸,偕吾叔佐聚族彥之尤,考歷傳之跡,與叔祖蔚文洎叔選、輔,弟作賓等,協力同心,將大獻公八子所派散居旌邑、寧邑、宣邑、太邑、昌化等邑,共數十餘處,合併而修之,幸為之敘。自宋唐以上,仍襲舊編,示有所本,不敢專也;自嘉靖以來,則詳始末,明有所征,不敢略也。”余聞而韙之曰:“美哉,王君之族!為是舉也,誠大矣。”
古者天子建德,因生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氏姓之牒掌於王官,以故明徵而不紊。自封建法廢而官無定土,井田制變而民無定業,加以兵燹之相仍,疆域之橫裂,故家世族遷徙靡常,不可縷計,而冠履倒置、涇渭莫分。所恃以不墜者,賴有殘編遺簡以啟乎後之人而得一賢子弟焉?裒集表章、釋疑傳信,不將有光先烈哉?夫以今視昔,數世以上皆不可見之人,而按牒仰止,宛然如在,則數世以下,有不可知之人,其視今日,寧不有同情耶夫?然尊尊之意篤而親親之義周,仁厚之俗成而雍睦之風著,其於治道將有補,豈但一家私史而已哉?君實倜儻權奇急先務若此,君實之叔弟等亦各聚精會神,朝夕勤勞而忘倦,真可謂善繼善述者矣。余故觀其譜成而敘諸篇首,並載曹、范諸君往來之誼,用紀遭逢之非偶云爾。
賜進士狀元及第 誥授資政大夫 吏部左侍郎 欽命提督安徽等處學政 梁國治 撰
光緒庚子《龍溪王氏宗譜》序
宗譜之設,所以追遠報本、敦本而睦族也。苟不明乎此,則人各有身而不知身從何來,可以為人乎?人各有親而不知親從何出,可以為子乎?故君子之報本也,由父而溯之祖,由祖而溯之曾祖、高祖,以及於最初之祖,遠近之差也;君子之睦族也,由兄弟而從兄弟,而族兄弟,以至同姓兄弟,親疏之殺也。
溯王氏得姓,始於晉字子喬者。傳十八世,元公同弟威公居於琅琊,則為琅琊郡;其威公九世孫霸遷於太原則為太原郡。氏分兩郡,史冊昭然。越至二十世唐之尚書大獻公璧,隨宦居祁,八子發派,代為貴胄,世稱閥閱。逮宋之宣五公,乃長子思聰公支也,由祁苦竹查源始遷於龍溪,數傳而後,人文蔚起,代不乏人,當以龍溪為亢宗。故明嘉靖丙午辰及萬曆丁未為之統譜,國朝乾隆甲申又復統譜。
近而尚書公派合為統修,抑且上而太源派亦合為統修。閱個百有三十年,世遠時移,桑田滄海,若不踵而修之,則先美弗彰,後嗣莫考,能保世系之無散佚乎?況鹹同間,粵匪竄害,荼毒極深。他族或以殉難而零落者,亦或應有孑遺者,惟龍溪離遭兵難之慘,戶減十之九,丁減三之二要,皆先靈所隱為呵護者矣。龍溪諸兄兢兢以是為急,約合統修。他族以無力辭個,龍溪因合之未果,即以宣五公派而自修。吾族曷亦於本族之祖若考,書其報本追遠之忱乎?曷亦於本族之弟若兄,書其敦本睦族之誼乎?在禮有曰“別子為祖,繼別為宗”之意矣。龍溪諸兄堅以自任,協力同心,勤勞不倦,始而董其事者有人,終而贊其成者有人。未及一載而華牒功成,足見聖天子孝慈雅化,有尊祖敬宗之意焉,有長幼尊卑之禮焉。非報本睦族之心,曷克臻此?
予故嘉其善繼善述,敢僭為之序,以弁諸篇首。
皇清光緒二十年歲次庚子夏六月上瀚 戊子科舉人 旌陽愚弟 朱柱清 頓首拜撰並書
世系
1世 璧 新安琅琊王氏始祖。唐朝末年從杭州遷祁門苦竹港。字大獻,生於845年農曆二月十二日,卒於912年農曆三月初三日。官至檢校兵部尚書、金紫光祿大夫,後任祁門令。正室章氏,側室程氏、周氏。合葬祁門縣閃里鎮銅鑼灣村。
2世 思聰 出程氏。生於863年農曆三月十六日,卒年不詳。仕南唐,官至朝散大夫。
3世 敬璋 遷居祁門查源。官至安遠知縣,授文林郎。
4世 應源 或作應元。
5世 溫澄
6世 沖七 名良善,或作良志。
7世 謝四
8世 璧大
9世 念五
10世 宣五 龍溪王氏始祖。北宋末年從祁門查源遷績溪龍溪(今下溪)。娶汪氏。
11世 倪智
12世 和順 娶胡氏。後娶江氏。
13世 伏源 娶管氏。
14世 華祖 娶馮氏。
15世 玄保 娶胡氏。
16世 開 生於1411年,卒於1462年。娶汪氏,生於1409年,卒於1472年。合葬虎形。
17世 亨應、義應、金應、通應、武應、先應、添應。
傳記(節選)
20世王三接傳
公諱三接,龍川其號。賦質靈瑩,儀度標俊,少齡游澤宮,輒蜚英藝苑,屢試屢登上列。旌陽毅軒周公、靜齊汪公、陶隣喻公,績邑梅林胡公、東白胡公,皆具契交,每以國器重之。時有廣文馬先生掌旌教,聞其學博才俊,聘為子弟師。嘗曰:“王先生昂霄神物,恐非池中物也。”本邑令公郁君校績士,閱公藝,嘖匕稱賞,取上卷。時郁君初城績,照各圖分定應築尺寸,二都與一都力稍詘於他里,且所分築地適當哭兒潭,難展功力,欲移入實地,豪右從中沮擾。郁君以公言,即善轉轂,去兩都之苦難,而便之以易。迄今兩都兌修築之疲者,皆公之力也。公以歷振捷驥而棘戰頻北,人鹹以井渫惻之。嘗自嘆曰:“吾儒之學,得志顯也,知希貴也,何不可自樂。”遂以河汾適志焉。晚年抩祖室以崇先祀,瑩祖墓以妥先靈,明家教以肅予姓,猶見仁孝誠敬之心焉。公誠有道之士哉。
公配陳氏,男三:廷仕、廷佐、廷儒;女四,長適葛文仕,次適喻希珽,三適陳世澤,四適俞良立。男孫六:嘉誠、嘉才、嘉鼎、嘉茂、嘉烈、嘉松。生於嘉靖壬午七月十一,歿於萬曆甲午十一月初四日,享年七十三,葬龍尾嶺下半月形丙山壬向。
友生 胡思伸 拜撰
22世王嘉滿傳
公諱嘉滿,字永謙,廷爵公三子。自幼聰穎,入家塾,日誦數百言。及總角,搦管為文,大有成人風矩。應試屢列前矛,奈數奇輒蹶嗣,因家務蝟集,遂不克終。舉業又因內外欺侮,盤根錯節,歷盡艱辛,既而功名念切。嘗自負曰:“人生不朽有三,縱不能樹掀天揭地之業,終雖營薄爵、效微功於萬一,乃策名成均。”嗚呼,公之志亦偉矣!
時當鼎革,草竊擾攘,流離播遷,家業凡不獲保,公惟抱宗譜以逃,而契券絕不少顧,方之麥秀與歌之苦衷,無以過之。先是龍溪國課盡裝永泓戶,而族黨不與,一時躲煽者逃惟正,無辜者受桁楊。公不勝其憤,遂詣府備呈顛末,由是稅散各戶得免株連,至今族人無逋負之憂者,皆公之力也。且好善樂施,助造大溪前村之橋樑,捐修水口樂緣之殿宇,雕塑佛像,批置香燈,撫孤寡,恤饑寒,善行芳躅不可殫述。
孺人汪氏,婉柔懿順,克稱內助,凡公所欲為,無者不協力為之,以故宗族有賢聲焉。生子四。長文梴,效績府署,讞牒往來,一秉至公,郡人至今慕之。次文鐸,三文栻,四文礦,類皆恪遵庭訓,不墜箕裘。
年逾六旬,令諸子各爨,戒之曰:“吾家世忠厚,爾等當世守勿哀。”又目睹諸孫繼起,頭角嶄然,因批蜀水崽里田十畝,永為入泮者燈油之資。其鼓舞后人可謂至矣。卒之,長孫士騮為安撫吏,大著賢能;士卿、士勛、士迪、士梅韜略素嫻,邑庠蜚聲;士驊、士騄、士騆、士亮、士穎、士君、士德、士文或隱居教授或腰纏十萬或耕耘畎畝,悉克承肖子,不愧象賢。由是觀之,孰非公之厚澤有以貽之哉?而且曾孫三十四人,元秀、元及、元昱皆邑庠生,元昌貢生,元昆、元添、元試、元寶並太學生。玄孫已得八十餘人,正佳庠生,正波貢生,蘭芽春筍,愈出愈奇,異日為鳳為麟,晉榮封以慰公於九泉者,殆未有艾也。至其餘曾元之名次,譜牒錄之,世系載之,茲不復贅。
公享年八十有八,孺人八十有一,因並記之。
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加二級 王鳴盛 拜撰
23世王文梴傳
公諱文梴,號蘭香,爾貞其字也。賦性耿介,立品尊嚴,以維持世道為己任,為人排紛解難,面折直諍,無所回護。於公務竭力經營,如樂緣庵輸田數畝,永備香燈。龍尾嶺建造茶庵,又輸田數畝,以濟行人。及橋坑鋪、羊河坑、五顯殿各處路亭,董率其事。凡甃路造橋,悉為捐輸。且遇貧乏,輒周恤之。親黨有不能畢婚葬事者,陰為贊助。善士之目,證諸邑乘。康熙初年,以郡考授登仕郎。然平章風月,嘯傲煙霞,終不屑折腰於五斗米也。
元配陳孺人,生一子,諱士驊。續娶姚孺人,生二子:士卿、士勛,皆邑庠生。
贊曰:
不為義疚,不為利回。毀方而瓦合,量力而慮才。瓊樹瑤林,夷甫之高風未遠;流觴曲水,蘭亭之逸興猶開。擬雍伯之心田,非希雙璧;效祐公之手植,竊獲三槐。掌署文中一官,詎堪羈足;任居半刺百里,未屬長才。洵龍溪之翹楚,仰豸岳於崔嵬。
24世王士卿傳
愛其死以有待也,養其身以有為也。故有待而後有為,而為以功名、為以道德不獲已,而貽厥子以為孝,貽厥妻以為節,則其身以無所待而有所為者,若燦翁可異焉。
翁庠名燦文,諱士卿,登仕郎文梴公仲子也。生而歧嶷,秉性聰穎,讀書過目成誦,為文多奇氣,博涉經史。年甫冠,名噪文壇。受知於學政,且以諸生待目為國器。無何攻苦太過,竟賚志以歿。是公之不愛其死也,然功名與節義孰重?
淑配劉孺人,青年矢志,孤兒嬰女,煢匕在疚,加以外侮叢生,蓼之集也,君子悲之。孺人撾以當戶,敦請名師,志切義方,織筐奩篋資以膏油,熊丸畫荻之風,無以過茲。厥子諱升者,早歲游庠,善體母志,以紹書香。人稱節孝兩全,皆燦翁潛德所為也。劉孺人逾八秩,時廣文胡諱璉錫以“松操鶴林”之額,為之親式其閭雲。
新郁 李瑾 撰
24世王士迪傳
績北龍溪有邑庠生,諱煥文先生,余胡由而知哉?洪子對山,余之同年友也,設絳於余家十有餘年,數為余道先生之為人,余聞而嘆曰:“此古尚義之君子也。”夫擁資豐厚者,每多吝嗇之情;賦性刻薄者,恆鮮雍睦之道。公於鄉黨間,見生無以為養者,輒賑給之,使不凍綏死;死無以為殮者,予之棺槨,使無暴骨。有患難糾紛之事,出資財以為排解,而修橋治道,率多攘臂而為之。悉載縣誌。其與世之擁厚資而懷吝嗇者,相去奚啻逕庭哉?至於雍睦之道,更難言之矣。晉人有無畜之詛,秦針有懼選之逃,禍起於蕭牆,患生於骨肉者,舉世皆然。而公也,兄弟三人,並敦義讓,四世猶未分異,儼然有汜稚春、韓元長之遺風。其家庭雍睦,為何如哉?跡其生平,外則施捨不倦,內則式好無尤,非尚意義之君子,烏能若是哉?
篤生四子,長曰肇紀,隱士;次曰者取,明經;三曰者臣,國學;至若四郎君曰輔,丰神奕匕,儀度翩匕,文鋩炳煜,筆陣雲煙。時逢良院拔取爭先,且其立行剛方,正直慷慨,任事統修家乘,類總協焉。而曾孫濟匕,不勝其數。長孫作賓,早入黌宮,其餘森森玉立,俱為不凡之器。傳曰:“仁者必有後”,其是之謂與時。
皇清乾隆二十七年歲在壬午葭月
吳華孫 頓首拜撰
25世王元秀傳
邑庠生王諱元秀先生,學諱升者,節婦劉孺人之子也。厥考諱燦文,早歲入黌,英年召赴玉樓。翁方總角,哀毀如成人,而能曲體孀母之志。攻讀無間,寒暑息心。吟喔常隱其憤發之功,不貽慈幃以憂,故工於文翰,胥性靈所蓬勃也。年廿八游縣庠,時學師有“秀髮龍溪,元升虎榜”之語,蓋綴公諱以贈也。性尤嗜義,承祖父所遺家業,復與乃叔士勛公合爨,續置田產悉讓與叔,孝義之稱,族無間言。不幸早喪,予之悲適符顏淵之算,豈天不欲孤成其孝歟?抑將欲啟其節以媲美一門歟?
鄭孺人者,其發配也。青年自誓,一子一女,影只形單。孺人紡績課子,孝事孀姑。嗟匕!雙拭未亡之淚,孰是太守淮陽;撫成兩世之孤,猶征梁安信史。先是胡廣文匾云:“貞節嵌型”,其行述詳載縣誌。
文林郎 知靈壁縣事 古斟 蘇一圻 拜撰
26世王正波傳
壬午冬,予奉命給假歸迎老母抵京就養,由績歷旌。旌予原籍也。寓端人館,與學侶俞子云輦談舉子業,間亦臧否人物,以供巡察。越二宿,俞出其乃子婦太翁王若千先生行述,擬登譜牒,丐予言為序。予曰:“野史雜記多恩怨好惡之口,濫述謏碑,胥故吏門生之筆。矧譜系嚴明,尤宜據實。”
乃核若千翁世居績北龍溪,紫芝眉宇,春柳風姿,尤篤實踐行,常錄名賢格言以自佩。服履循其樸素,器具戒乎華靡,一丘一壑,泊如也。太先生子升早喪,翁侍孀幃極敬極孝,於祖父歷代施輸善舉繼志重興桑梓之地,更多惠濟貧匱賴以安全者甚伙,凡屬公事竭力是圖,然形善以陰不形諸辭色,且讀書明理善詩文,能出新裁,尤饒經濟之學,但以家計叢冗,例納成均,復於乾隆二十六年貢入明經。嘗嘆曰:“拾青紫,本吾儒分內事,姑留以待子孫耳。”故以詩書世業,課讀之外,無他嗜焉。棟壞繡錯,圖書滿架,唐詩晉字漢鼎秦鐺充仞其中,間亦栽花種竹,作自在忙人。
淑配陳孺人,位內之賢,允堪敵體丈夫。子五。長君漢谷,諱大永,材富潘江,業精庾鮑,尋將撞破煙樓。次諱大仕,三諱大寬,四諱大聘,五諱大沛,皆循匕雅飭,器宇不凡,異日者馬氏眉、竇氏桂,累匕若匕。若翁之榮封,殆未可量。
予故樂為序,以備當寧獻。
翰林院檢討加三級、候補都察御史 年家鄉眷弟 譚世曔 拜撰
31世王承太傳
公行名諱承太,學名諱觀通,黃帝一百一十九世,太子晉七十八世,新安王璧三十一世,龍溪宣五公二十二世,時森公獨子。相貌堂堂,儀度非凡。天資聰穎,性情平和。為人處事不欺童叟鰥寡,交朋接友無論三教九流。與人紛爭總以忍讓為先,遇事不公常念吃虧是福。持家創業唯勤勞節儉是信條,從此家道蒸蒸日上;教兒育女以嚴慈相濟為準則,於是兒女個個孝賢。平生雖未建立開天闢地之偉業,也曾創造光前裕後之鴻基。承太公在世時,家藏余錢數千枚,外有良田幾百畝,而始終誠誠懇懇做人,踏踏實實做事,一心向善,從無惡意,因此道德人人敬仰,美名四周傳播。承太公曾於家中許願,後步行至九華山還願。千山萬水無法阻擋其堅定的步伐,風霜雪雨未能改變其虔誠的心靈。此行當感天動地,也當教化後世,實為古龍溪第一人!一九四九年建國後,家被抄,田被收,承太公也泰然處之,一如既往,從未怨天尤人。
淑配俞孺人諱太鳳,慈眉善目,性情溫良。操持家務,兢兢業業;教兒育女,任勞任怨。夫唱婦隨,堪稱賢內助;兒孝女賢,實為半邊天。主持家政而謹言慎行,足不出戶而膽識過人。曾獨自在家而遇劫匪,匪首用刀架其頸以害命相威脅,意欲謀財,俞孺人臨危不懼,高聲怒喝,劫匪遁逃,不敢回顧。
生育六子一女。長子行名盛唐,學名培生。性情剛直,愛憎分明。孝順父母,無非逆來順受;篤愛兄弟,當講手足情深。為人處事,膽大心細;持家創業,勞苦功高。建國後被錯劃為地主,遭受非人待遇,閱盡人間滄桑。七十年代末平反,苦盡甘來後,英雄遲暮時。
次子行名盛虞,學名仲才。性情隨和,為人忠厚。天生神氣力,農業好把式。曾與他人比賽挑擔,能擔四百斤而健步如飛,令人瞠目結舌。不幸中年喪妻,矢志不續,獨自撫養二子一女,身兼父母兩職,歷盡艱辛。
三子行名盛容,學名志才。性情溫和,為人謹慎。敏於行,納於言。少年起習武,武功於同門中當屬一流。能只手抓起一台擺滿酒菜的八仙桌從上堂走到下堂來回四次而桌上滴酒未灑,屋頂上飛身而過瓦片竟不破一角,時人無不欽佩。建國後被錯劃為富農,遭受百般磨難,撫育八子一女,歷盡萬苦千辛,而始終忍辱負重,從無激憤之言。七十年代末平反,雲開日出後,心力交瘁時。貧富本在天,生死皆由命也。
四子行名盛德,不幸早夭,未及成人。
五子行名盛福,家名觀五,學名復瑜,兼嗣承烈公之後。性情耿直,天資聰慧,好學詩書,一生以教師為職業。個性純粹,心氣高遠,不會趨炎附勢,不喜繁文縟節。教兒育女唯嚴厲,待人接物講真誠。
六子行名盛慶,學名庚萬,英年早逝。
女一,名長娥,性情溫婉,為人賢惠,處事豁達,配旌德趙川李氏。
玄孫輩有群、(俞)政、振華、偉華、劉昕等,子孫昌熾,綿延不絕,士農工商,各守一業,恰如雨後春筍,愈出愈多,更似芝麻開花,節節高升,這都是承太公恩德流布四方、福祉潤澤後嗣之故也。
承太公生於光緒,長於民國,卒於共和,歷三朝,崩於家,壽終正寢,享年六十有八。俞孺人亦善始善終,享年八十有七。合葬今旌德縣下俞村背嶺上,古名梅家墓。
晚生 勝利 拜撰
堂號
篤親堂
排行
(太子晉69世-92世)嘉國士元 、正大光明 、時承盛世 、有志竟成 、學先立本、萬代光榮。
祖訓
敦孝友第一
書稱:君陳孝於親、友於兄弟以為一家之政,夫子稱之曰:“是亦為政”。蓋家國初無二理,今日之所以教家即他日之所以教國。此雖先世之遺訓,而為弟子者宜世守而勿失。敢有故犯不遵者,家長先責之以理,抗而不服者,聞諸公庭,依律發落。
睦宗族第二
別男女第三
易之家人卦曰: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內,男女之別,人之大義也。至哉!聖人之言。蓋天下之風化始於庭幃,使不先正以男女定位,則何以厚別?凡男子各宜從左巷出入,婦人從右巷往返。既有左右之分別,自有男女之倫理。有犯此者,並責在本房男子;或婦人不知名分、互相鬥口者,罰本婦;抗而違者,罰本婦之男子。
尊師儒第四
農工商賈皆正業,亦須讀書識字,稍知禮義。所延蒙師宜擇老成正直之人,稍康者,修膳從厚,貧者亦當潔敬,不可簡慢。弟子中有俊秀可讀書者,三年後從經師。若家貧,則合族及各房公堂與親房有力者,皆當助其膏火。蓋士為四民之首,學成上進,能明禮讓、美風俗、光門戶、庀宗族。若通族無士,何以為族乎?
勤生業第五
天下之事,莫不以勤而興、以息而廢。周公,大聖人也,而猶作《無逸》、陳《豳風》以戒成王子弟輩。志在國家者,固當奮志向上,自強而不息。其不能者,或於四民之事各治一藝。雞鳴而起,孜孜為善,勵陶侃運甓之志,作祖逖起舞之勇,必求其事之成、藝之精然後可。
畏王法第六
王法者,君所以治吾民者也。惟君子懷刑,君子乃能不犯刑。故錢糧不可欠,欠錢糧而催科到門,所失愈多;訟獄不可結,結訟而傾家破產,所屈更大;王法不可犯,犯法而辱身喪命,悔無及矣。
戒賭博第七
後生易染之病,莫過於賭博。廢時光,荒正業,失身份,捉到官府,披枷帶鎖。嬴錢不輸盡不已,輸錢則傾家蕩產,貽父母妻子之累。及饑寒交迫,不為盜必為丐,不齒於人矣。至在家開場聚賭,夜以繼日,不分內外,更壞風俗。族人嚴禁,永不得開。
節財用第八
理財之道,入之無數不如出之有節。苟能節用,則所入雖少,亦自不至空乏。嘗見世之好華美而不質實者,鮮有不壞事者。彼光武以帝王之家,而猶戒公主勿用翡翠。子弟輩須知漸不可長,凡土木必不得已而後作,服飾之類只宜以布為美,婦人首飾不必華麗。能如此,便是守富之道。
禁溺女第九
人之兇惡莫甚於殺人,殺無怨之人尤甚於殺有仇之人,殺至親之人更甚於殺疏遠之人。至生女而溺死,兇惡極矣。赤子呱呱而泣,方待衣待哺,而為父母者竟奪其生機而置之死地。此事可下手,抑何事不可下手?乃惡俗相沿,視為常事,人心尚可問乎?或謂溺女以早生子,此語尤為無理。夫上帝有好生之德,殺人一命已大幹天地之和,其人必遭天誅,安望生子?即生子安望長成乎?此皆行惡者之藉口耳。然既行惡而仍藉口,可見良心尚未盡喪,設遇仁人君子從旁勸阻,亦不忍溺矣。凡子孫欲致福免禍者,須從戒溺女始。
崇典禮第十
養生喪死,古先聖人自有一定典禮,可以之萬世而無斃。智者或太過,愚者或不及,皆非也。且如葬祭之類,自有朱文公家禮儀節,不豐不儉,乃為中道。何近世惑於邪說,略不以此為意,豈是大家體面英俊合宜知之?凡葬祭儀式及祭品等件並遵朱夫子儀節,不可妄為太過,吝而不及,失其中道。
分遷
18世 王祐興 遷浙江昌化;20世 王永旌 遷歙縣堨田;
21世 王廷良、王廷寶、王廷亨 遷寧國橋頭鋪;23世 王文初 遷江蘇常州;
23世 王文燦 遷上海松江;23世 王文壽 遷上海松江;23世 王文翌 遷江蘇常州;
23世 王文產 遷上海青浦;23世 王文有 遷江蘇甪里;23世 王文懿 遷寧國沙塍;
23世 王文壽 遷江蘇吳江;23世 王文珠 遷江蘇武進;23世 王文號 遷寧國行坑;
24世 王士林 遷江蘇金壇;24世 王士包 遷江蘇金壇;24世 王士登 遷浙江泗安;
24世 王士德 遷江蘇盛澤;24世 王士某 遷江蘇武進;24世 王士儀 遷江蘇武進;
24世 王士隅 遷上海松江;24世 王士貢 遷廣德;24世 王士才 遷浙江常山;
25世 王元忠 遷廣德上元;25世 王元壽 遷江蘇武進;26世 王正旺 遷浙江島石;
26世 王正禮 遷廣德;28世 王光合、王光彩、王光三 遷上海奉賢;28世 王光迪 遷江蘇江陰;
28世 王光米 遷浙江烏鎮;29世 王明何、王明五 遷上海奉賢;29世 王明禮、王明旺 遷浙江常山。